最新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参考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计划目标本备课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六年级学生掌握第四单元的语文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将学习一篇名为《李时中的一天》的文章,了解李时中医生的工作生活。
2. 语言运用:学生将学习并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及它们在课文中的运用方法。
3. 写作训练:学生将通过写作练习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预习课文。
2. 课文阅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关键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
4. 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 复习: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关键信息。
2. 语言运用:讲解并示范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自己找出课文中的其他例子,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小结:对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小结,强调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和运用方法。
第三课时1. 复习: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2. 写作训练:给学生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3. 互评: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4. 展示: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
作业1.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书中的修辞手法,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完成写作训练的作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完成课堂活动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阅读作业和写作训练的完成情况。
3. 作文评分:根据作文的内容、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进行评分。
小学语文第六册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燕子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
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本单元习作是笔尖流出的故事。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12.桥…………………………………………………………………2课时13.穷人………………………………………………………………2课时14*在柏林……………………………………………………………2课时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1课时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2课时语文园地一…………………………………………………………2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12 桥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教案!!!!

单元文化主题: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教材分析: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这一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的。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和《争吵》,一篇略读课文《绝招》,一个语文园地。
《和时间赛跑》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启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珍惜时间,使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检阅》透过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应该怎样维护自尊,怎样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争吵》中讲述的小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体会到,应该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对待生活中的小摩擦;《绝招》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农村孩子有趣的生活。
在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分别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同学交流自己学本领的经过,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单元导学目标1、会写41个生字,会认2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3、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
4、通过抄写、背诵等形式积累文中的句子。
5、了解文章背景,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
6、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懂得珍惜时间,学会维护自尊,学会尊重他人。
7、能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如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进一步学习写事的记叙文,理清起因、经过、结果。
8、指导学生在习作和练笔中回顾童年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法与学法一、掌握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在本单元中,学生要能初步掌握“抓关键词句深入体会”的阅读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抓住课后思考题,联系上下文自主思考例如:《和时间赛跑》中有这样的提示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比如,“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导读课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第四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授课时间】 2019年10月16日【教材分析】本单元选编了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不太关注,可能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在学生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提升,使学生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学习目标】1.会写22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3. 能紧扣情节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留意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1. 说一说你读过哪些小说?总结: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读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小说,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小说的资料,整理出: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长短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二、学习生字词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与理解情况。
咆哮嗓子流淌沙哑揪出呻吟废话熄灭掀开困难糟糕皱眉湿淋淋后脑勺汹涌澎湃唉声叹气嘿嘿笑重点指导“口”字旁的字的写法和左中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2.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两组词语的不同咆哮轰鸣吞没风暴寂静势不可当汹涌澎湃寒风呼啸波涛轰鸣潮湿阴冷狂风怒吼沙哑呻吟惊慌沉思抱怨倾听探望照顾忧虑清瘦跌跌撞撞心惊肉跳自作自受忐忑不安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神志不清通过学生的读发现第一组词语是描写环境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人物的。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课文阅读:阅读课文《春天的花朵》。
2. 课文理解: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和意义。
3. 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本课所涉及的生词和短语。
4. 语法训练:练习使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法知识。
5. 作文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春天和花朵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词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和词典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词义和用法。
4. 语法训练:通过练习句子结构、动词时态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作文训练: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7. 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春天和花朵的认识。
教学资源- 课文《春天的花朵》- 图片或视频素材- 词典- 作文纸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扩展活动1. 制作春天花朵手工:让学生用纸张和颜料制作春天花朵手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语文学科标准- 教学辅助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计划一、单元概述第四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最后一课》、《灯光》和《慢性子与急性子》四篇课文。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同时,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对比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体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珍惜时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对比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教师提前备课,熟悉课文内容。
(2)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
(3)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单元所学内容,为新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出本单元主题。
3. 课文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景。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对比阅读:(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教案

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教案备课人: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童年”这个话题,将导读、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本组教材编排了四篇文章。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检阅》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游行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第一排,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的故事;《争吵》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绝招》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含义深刻的话语,使人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感悟,读起来耐人寻味。
在学习园地中,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分别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同学交流自己学本领的经过。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教学目标:教学本组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对比、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用心感悟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累积认识24个字,会写41个字,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3.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结合语文学习,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培养阅读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参考教案(1)10这个规矩不能有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纳闷”、“辩解”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3、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题,以感情朗读为主,着重读好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三、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彭德怀同志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学习部分生字。
(一)出示课题,引导提问。
1、板书课题(随机指导“规、矩”的读音:这两个字组成词时读:guīju;书写,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2、读题质疑。
同学们,谁查了字典知道“规矩”是什么意思?(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我们知道每一篇文章的题目也叫“题眼”,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问题预设:这个“规矩”是谁定的?“这个规矩不能有!”是谁说的?这“规矩”指什么?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检测生字词。
一类字:规矩、彭德怀、司令、职务、称呼、按照、搞、返身二类字:彭德怀、将领、警卫员、逛公园、纳闷、冲着、奉命多音字:将jiāng(将来)jiàng(将领)闷mēn(闷热)mèn(纳闷)冲chōng(冲洗)chòng(冲劲)3、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思考:在文中找出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A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通过初读课文,你能回答哪个问题呢?请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再说你的答案。
B看来大家读文章的时候很认真,边读文章边思考问题已经初步读懂了文章的一些内容,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用简洁通顺的语句概括地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填空:一天傍晚,彭总想(),因为工作人员(),彭总()。
(一天,彭总想游览北海公园,因为工作人员奉上级指示关闭北海公园,专门接待他,彭总拒绝游览公园。
)4、“彭德怀”究竟是谁?能从文中找到介绍他的内容吗?(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随机理解:职务解放战争:副总司令彭德怀:(著名将领)新中国成立:副总理国防部长2、这些就是他所担任过的“职务”,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从“仍然”“亲切地”“彭总”体会彭德怀的随和、平易近人。
“称呼”就是“叫”的意思,是一种“叫”的正规的书面用语。
小结:这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彭总的身份和人们对他的称呼,体现出人物的品质,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究竟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规矩为什么不能有?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生字练写:、职、司、务、1观察:规、矩、怀、称、职,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前四个字左边的最后一笔都是点,都写的左窄右宽。
职左右写的一样大。
司:大横折钩:竖画垂直。
务:上面的折文儿要写舒展。
2练习书写。
(五)课后作业:1在文中勾画出描写彭总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2了解彭总的感人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情感体会。
教学过程:(一)抓住文中描写彭总的语言,感悟彭总的品质。
1、文中有许多描写彭总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大家找出来吗?(1)一天,听说北海公园很热闹,游人很多,彭总很高兴:“好,今天我们也去看看。
”学习设问:读了这句话,问一问:彭总想去看什么?为什么想去看?彭总是怎么说的呢?练读这句话。
(2)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
读这句话,你会提什么问题?如:为什么穿便衣?为什么把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你怎么回答呢?就这样边提问,边自己回答,和同座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文章内容,感悟人物的品质。
(3)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问警卫人员:“你们搞的什么鬼?(4)“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5)“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6)彭总返身走出了公园。
2、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你对课文的主人公彭德怀同志还有哪些了解?[培养学生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3、讲解彭德怀同志生活工作片段。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彭德怀,加深对彭德怀同志以身作则,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的体会。
]4、朗读课文。
[通过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共鸣,体会彭德怀同志的高尚品格。
](二)课堂小结,深化感情。
(三)作业设置了解伟人感人的故事,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这个规矩不能有”规矩——闭园接待首长为什么——不搞特殊化11一条大鱼教学目标:1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遵守社会公德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当你钓到一条大鱼的时候心情怎样?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去看看汤姆和他爸爸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结果有怎样啦?(板书:11 一条大鱼)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惊喜、得意、乞求、慢吞吞、依依不舍、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2、分组学习,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分“钓鱼”和“放鱼”两部分写的。
3、全班学习交流。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爸爸为什么坚持要汤姆把这条大鱼放回湖中?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左右结构:暗私语报攻上下结构:官否半包围结构:速迅退(3)重点指导书写“退”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11课,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里可以看出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
(1)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鱼竿猛地抖动了一下。
那条鱼想挣脱鱼钩,不停地蹦跳着,甩动着尾巴,水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溅起点点水花。
(2)汤姆是怎么钓起那条大鱼的。
找出描写汤姆钓鱼的动作词语,说说他钓鱼的全过程。
(3)体会汤姆从开始钓鱼到钓到大鱼,心理有什么变化?2、学习课文6—12自然段。
(1)讨论:要放掉这样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汤姆是多么舍不得呀!请你为汤姆可以不放掉那条难得的大鱼找一些理由,替他求一求爸爸。
(2)分角色朗读6—12自然段。
(3)想象父子对话,进行表演。
3、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练习朗读,思考:汤姆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爸爸那坚定的话语?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课文的感受。
人文常识1.四书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4.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5.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是指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6.史记《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ff~(30)、列传(70)、书(8)、表(10)。
7.三曹“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人。
8.初唐四杰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9.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倡导者。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10.唐宋八大家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
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新乐府运动以自居易为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1.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和其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
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称“三苏”。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13.复社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设,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14.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槐、姚鼐等,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提倡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文风,力求清真雅正。
15.编年体..................................................................最新精品资料推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