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分别是什么

合集下载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

1.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卫风·氓》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

一说布匹。

3、即:靠近。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

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26、遂:久。

27、知:智。

28、咥(xī):大笑貌。

29、躬:自己,自身。

30、淇:淇水。

31、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

32、泮(pàn):通畔,岸,水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类。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就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风“风”又称“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较多的反应了民众的生活。

具体而言,这些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二是对其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

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秦风》中的《无衣》。

全诗共三章,采用递进的方式,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同对敌的情景。

第一章以“起兴”写景,展现出雄壮的阵容。

诗人以“与子同泽”和“与子偕作”表达了将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第二章则以“与子偕行”和“与子称臣”表达了战士们慷慨激昂、共同对敌的决心。

最后一章则以“与子无衣”和“与子征战”表达了战士们为正义而战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而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诗经》中的“风”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平民化的特点,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宝贵借鉴。

其中最为后世所推崇的是其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和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美女的倾慕之情,其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还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例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反复咏唱来强化主题和情感表达,这种表现手法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雅“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畿的乐调,是贵族的正声雅乐。

其中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多为士大夫所作。

这类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以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政治讽刺和道德训诫的内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大雅》中的《文王》、《皇矣》和《生民》等。

诗经六义说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说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说名词解释《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诗经被认为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著作。

诗经六义说是对诗经中六种不同类型的诗歌的概括,它们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本文将对这六个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学特色。

1. 风风是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了 160 首诗歌。

风是指古代民歌,反映了周边地区古代部落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

风是一种朴实、自然、贴近民间生活的诗歌形式,其内容大多涉及人民的生活、劳动、婚姻、爱情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2. 雅雅是诗经中比较正式的一种类型,包括了 105 首诗歌。

雅是指宫廷之乐,反映了周朝宫廷文化的风貌。

雅是一种高雅、精致、华美的诗歌形式,其内容主要涉及宫廷礼仪、祭祀、战争、政治等方面,具有宫廷特色。

3. 颂颂是诗经中比较庄重的一种类型,包括了 40 首诗歌。

颂是指祭祀之乐,反映了周朝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颂是一种庄严、肃穆、神圣的诗歌形式,其内容主要涉及宗教祭祀、宗庙祭祀、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祭祀特色。

4. 赋赋是诗经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了 10 首诗歌。

赋是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诗歌,反映了周朝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赋是一种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诗歌形式,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风貌、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等方面,具有叙事特色。

5. 比比是诗经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以物喻人,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是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深刻、含蓄、富有哲理。

6. 兴兴是诗经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描述客观事物来引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是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的一种修辞手法。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诗经》六艺

《诗经》六艺


朱熹:“比者,以彼物 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 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 硕鼠》、 《邶风· 新台》都是通篇用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 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 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 起兴。《魏风· 伐檀》也是 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 子。

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 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 葭》、《桃夭》、《定之方中》、《柏 舟》、《君子偕老》、《伐檀》、《硕 鼠》、《伐柯》、《东山》、《鸿雁》 、《灵台》、《氓》、《七月》等。

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 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 “正声”。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 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 两篇属大雅)等。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 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 5篇。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 《玄鸟》等。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 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 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 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
《诗经》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它关注现 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诗经》 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 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总之, 《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 起点。
《诗经》━“六义”

《大学语文》简答题

《大学语文》简答题

《大学语文》简答题(1)1.什么是《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从体例分类上来说的。

风,大多是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多是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

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宋代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诗经·郑风·子衿》塑造了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女主人公形象?该诗塑造了一个正处在热恋中的感情真挚的女主人公形象。

全诗写她在城/search_frame.html楼上等候她恋人的情景。

先写“青青子衿”,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写相思萦怀之情。

因不能与恋人相见,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最后,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回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一个痴情、缠绵,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3.乐府民歌《战城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描写前方战士暴尸荒野、后方田园荒芜、禾黍不获的情景,谴责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阵亡将士的哀悼之情。

4.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哪三种观点?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讽喻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唐明皇贪色误国;2.爱情说,认为该诗的主题是歌颂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3.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前半部分是讽喻,后半部分是歌颂爱情。

5.《长恨歌》塑造了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杨贵妃?杨贵妃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杨贵妃死后,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仙境中的杨贵妃。

她高雅端庄,寂寞悲伤,殷勤迎接汉家使者,对唐玄宗一往情深,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忠于爱情的化身。

6.柳永的《八声甘州》体现了柳词的哪些特点?柳词擅长写“羁旅行役”,《八声甘州》就是一首叙写羁旅漂泊的词作。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又称<国风> ,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六义分别是什么
《》是汉族史上第一部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郑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具见《通志序》)
【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汉族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

【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常见的篇目如《》、《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分别为31、4、5篇。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

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比】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

”即是用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

“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

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

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

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