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注意研究几大问题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应用

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应用

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应用《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在特定刺激下的电活动来研究认知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量大脑在感知、认知、注意和记忆等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揭示出人类的认知神经机制。

ERP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潜力,可以用于帮助诊断和治疗多种神经和认知疾病。

首先,ERP可以用于辅助精神疾病的诊断。

例如,通过测量大脑对特定刺激的电活动,医生可以获取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相关的信息。

研究表明,ADHD患者在完成认知任务时,与健康人相比,大脑的P300成分出现延迟和降低。

通过分析ERP数据,医生可以对ADHD进行客观评估,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ERP在帮助治疗认知疾病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例如,在帮助康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恢复过程中,ERP可以被用作训练效果的评估工具。

通过在训练过程中记录ERP,可以观察到大脑对认知刺激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的改善。

这些ERP变化可以指导康复治疗的调整,提高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ERP还可以用于评估脑损伤和卒中后的神经恢复。

当患者发生脑损伤或卒中后,大脑对刺激的电活动相应会发生改变。

通过记录ERP,医生可以评估大脑在损伤后的恢复情况,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在康复过程中,ERP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神经恢复情况,并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应用》展示了ERP在临床上的多样化应用。

它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评估依据,为认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并为脑损伤和卒中后的神经恢复提供了评估工具。

随着ERP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临床神经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情绪冲突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情绪冲突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情绪冲突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情绪冲突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当我们面对着挫折、人际关系或生活压力时,情绪冲突就会发生。

情绪冲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行为和生理反应,如愤怒、抑郁、焦虑、脾气暴躁等,这些反应一般与电生理活动有关。

本文将介绍情绪冲突研究中使用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并以5个例子证明ERP的重要性。

首先,事件相关电位(ERP)特指在特定的刺激下,大脑神经元生成的电位变化。

ERP研究利用这些电生理活动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思维过程。

在情绪冲突研究中,ERP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识别和应对情绪冲突时,大脑产生的神经活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绪冲突的本质。

在ERP研究中,会有一些特定的ERP分量,如P300分量、N200分量、EPN分量等,这些分量是由不同的刺激所诱发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5个例子,证明ERP研究在情绪冲突研究中的重要性。

例一:愤怒情绪冲突的研究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需要对一些激活愤怒情绪的图片做出反应,相比以年龄、性别等为基础的控制组,研究组的N2和P3 ERP分量更为显著。

这表明,大脑在识别和应对激发愤怒情绪的刺激时有更为复杂的电生理反应,研究人员建议,这种特定的ERP分量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愤怒情绪产生的机制。

例二:抑郁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在另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观看了一系列直接针对他们自己say关自我价值的图片,并记录他们的ERP反应。

结果表明,与自我价值薄弱的人相比,具有高自我价值的人在观看相关图片时会出现更大程度的N2 ERPs。

与其他ERP分量不同,N2的增加被认为可以反映抑郁情况。

例三:领导和员工在面对团队合作时的不同反应在一项探究协作和领导风格的研究中,参与者包括领导和员工,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团队合作任务。

领导的ERP反应表明,他们会在任务完成前更多地停留在探究性阶段,而员工往往会在任务完成后体现出更强的P3 ERP反应。

这表明大脑在领导和员工间的行为响应上存在差异,ERP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

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通过脑电图(EEG)记录脑部活动的方法。

当大脑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些变化即为事件相关电位。

ERP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为研究者提供了了解大脑功能和认知过程的重要信息。

ERP的特点及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时序性: ERP能够提供大脑对外部刺激的时间敏感性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大脑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序列。

•反应性: ERP反映了大脑对刺激的直接反应,因此可以用来研究认知过程、情绪处理等方面的信息。

•非侵入性: ERP通过外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大脑电活动,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影像学技术,不会对被试造成伤害。

事件相关电位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相关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可以通过ERP技术来研究注意、记忆、语言、情绪、决策等认知过程,并探讨神经系统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ERP的记录与分析ERP记录需要使用专门的脑电图仪器,通过安放在头皮上的电极来记录大脑电活动。

通常情况下,被试在接受实验时会看一些视觉、听觉等刺激,研究者会记录下大脑的电活动信号。

ERP数据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数据分析人员进行。

主要的分析包括挑选感兴趣的时间窗口、平均每种刺激类型的ERP数据、对比不同条件下的ERP波形之间的差异等。

ERP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RP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未来,ERP技术可能会结合其他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磁脑刺激(TMS)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大脑活动。

结语事件相关电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脑电生理学方法,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大脑电位变化的监测和分析,研究者们可以揭示大脑内部的认知过程,并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支持。

ERP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大脑活动的奥秘。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注意研究几大问题中的应用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注意研究几大问题中的应用
r s l to a n b e t e t l y mo e a d mo e i o t n o e i u n e s a d n fh ma o n t n n t i e o u in h s e a l h m o p a r n r mp r a tr l o ru d r t n i g o u n c g i o .I h s n i p p rwei t o u e o rb sc is e b u te t n wh c sl n o t o e sa n h rt a o e E l y d i a e n r d c d f u a i u s a o t t n i ih i o g c n r v r il d t e c ii l l RP p a e s a o a c r n s l i g t e e p o l ms,a d p o o e u u e s u y d r c i n t t d u n c g i o . ovn h s r b e n r p s d f t r t d ie t o s u y h ma o n t n o i Ke wo d e e tr lt d p t n il te to y r s v n — ea e o e ta ;a t n i n;ee to h s0 o y lc r p y i l g Xi n e Yi g Le t o n tv ce c a Bi me ia g n e i g I s i t c ,C g ii e S in e L b o d c lEn i e rn n t u e,S t t CUFN ,W u a 3 0 4 h n 4 0 7 .Ch n ia
类认 知功能的研 究 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绍了注意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论 的4大 基本问题 , 介 分析 了 E RP在解决这些 问题 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 展望 了今后的应用前景 . 并

p300事件相关电位

p300事件相关电位

p300事件相关电位
P300事件相关电位(P300 event-related potential,简称P300 ERP)是一种通过脑电图测量的电位变化,通常出现在视觉或
听觉任务中。

P300 ERP 是一种正相关电位,即反映了大脑对
于关注和注意的处理。

P300 ERP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tephen R. Hillyard等人于
1970年代描述和命名。

它是在执行具有不确定性或意外性的
任务时触发的,例如未知刺激的出现或对特定刺激的注意引导。

P300 ERP 的典型特点是在刺激后300毫秒左右出现的正电位
波峰。

P300 ERP 是一种示意大脑对于刺激的特定估计和决策过程的
反应。

它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脑机接口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脑机接口的信号分类和控制、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研究等。

P300 ERP 的生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它与大脑的
前额叶或颞顶叶皮层的活动有关。

P300 ERP 的产生可能涉及
注意分配、工作记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总体而言,P300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反映大脑对于特定刺激
和任务的注意和认知处理的电位变化。

它在神经心理学和脑机接口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事件相关电位标记

事件相关电位标记

事件相关电位标记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大脑活动的电生理技术。

它通过记录大脑在特定事件发生后的电流变化,揭示了大脑对于不同刺激和任务的处理过程。

本文将就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事件相关电位是指在特定事件发生后,大脑皮层产生的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可通过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记录得到。

事件相关电位可以分为正向成分(P波)和负向成分(N波),它们的波形、极性和潜伏期与刺激类型、任务要求等有关。

二、事件相关电位的成因事件相关电位的产生与大脑的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

当刺激出现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会引起电流的流动,从而形成事件相关电位。

这些电位变化反映了大脑对刺激的加工和处理过程。

三、事件相关电位的应用1. 认知加工研究:事件相关电位可以用来研究人类对不同刺激的认知加工过程。

例如,在视觉搜索任务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来了解大脑对目标的检测、注意分配和决策过程。

2. 大脑疾病研究:事件相关电位在研究大脑疾病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通过比较正常人和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差异,可以了解疾病对大脑加工能力的影响。

这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 脑机接口研究:事件相关电位还可以应用于脑机接口研究。

脑机接口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活动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交互的技术。

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可以实现对大脑活动的实时监测和解码,从而实现人机交互。

四、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与局限性1. 高时间分辨率:事件相关电位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精确记录大脑对刺激的快速响应过程。

2. 低空间分辨率:事件相关电位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难以确定特定神经元的活动。

因此,通常需要与其他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的大脑信息。

事件相关电位及其应用

事件相关电位及其应用

事件相关电位及其应用作者:刘笑雨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9年第02期摘要:事件相关电位是诸多脑电信号的一种,反映了人从接受刺激到初级认知加工过程的大脑处理能力。

其突出特点是在小概率事件(刺激)出现后的固定潜伏期人的大脑皮层会出现相应波峰。

该信号在临床和实际应用中的都有着巨大价值。

本文着重介绍事件相关电位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在临床和脑机接口中的应用。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P300;初级认知;脑机接口中图分类号:R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2-0201-02科学地认识与研究大脑对于人类健康的发展以及对自身的认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考虑到大脑在人体位置的特殊性(颅骨下方),直接研究大脑本身的机理在当前阶段并不可取,如何从外部不侵入或较少侵入地对大脑进行观察、记录已经成为当前脑科学的重要议题。

众所周知,大脑思考、控制身体其他部位等一系列活动的直观表现是兴奋的产生与传递,物理上而言这种兴奋是依靠生物电信号进行传播的。

脑电就是一种大脑皮层产生的电信号活动,该信号反映了人的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活跃程度。

该电信号可以通过电极内置式、外置式进行采集,因此在当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用于脑科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有外界刺激,脑电信号可以分为内源性信号与诱发信号。

其中,诱发电位,又称诱发反应,是指对实验对象施加一个刺激,所引起的人脑的微弱电变化。

事件相关电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已经在很多研究与具体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本文聚焦于事件相关电位,将对其特点、应用原理展开具体介绍。

1 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电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是指人在受到刺激后,大脑皮层对刺激做出响应并产生的一种电信号,属于近场电位(也有一种观点是事件相关电位等于近场电位),能反应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

在具体的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均叠加方法从头颅表面记录到该电位,故该信号又称认知电位。

p300事件相关电位

p300事件相关电位

p300事件相关电位
摘要:
1.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
2.P300 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
3.P300 事件相关电位的应用
4.P300 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进展
正文: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是一种脑电波反应,与特定的认知过程或行为事件有关。

P300 事件相关电位是其中一种类型的ERP,它与感知、认知和记忆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P300 事件相关电位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精确地反映脑活动过程中的变化。

其次,P300 事件相关电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好,可用于不同个体和实验条件下的一致性比较。

最后,P300 事件相关电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检测到认知过程中的微小变化。

P300 事件相关电位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

在认知过程研究中,P300 事件相关电位可以用于评估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和认知能力等。

在临床诊断中,P300 事件相关电位可以用于检测认知障碍、脑损伤和精神疾病等。

此外,P300 事件相关电位还在人机交互、脑机接口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P300 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神经机制研究方面,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P300 事件相关电位产生的部分神经机制,如皮层
- 丘脑- 皮层环路等。

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P300 事件相关电位被成功应用于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人脑与计算机的直接交流。

在临床应用方面,P300 事件相关电位被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总之,P300 事件相关电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脑电波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 l.25N o.1 2006年3月 Journal of South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N at.Sci.Editi on) M ar.2006α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注意研究几大问题中的应用谢 莺(中南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武汉430074)摘 要 指出了事件相关电位(ER P)是从人类被试头皮无损记录的认知相关电位,其高的时间分辨率使得它在人类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注意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论的4大基本问题,分析了ER P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展望了今后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注意;电生理中图分类号 B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321(2006)0120043204Appl ica tion of Even t-Rela ted Poten ti a l Technology i n A tten tion Stud iesX ie Y ingAbstract Event2related po tentials(ER P s)are reco rded non2invasively from hum an scalp,w ho se h igh tempo ral reso luti on has enable them to p lay mo re and mo re i m po rtant ro 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 an cogniti on.In th is paper w e introduced four basic issues about attenti on w h ich is long controversial and the critical ro le ER P p layed in so lving these p roblem s,and p ropo sed future study directi on to study hum an cogniti on.Keywords event2related po tential;attenti on;electrophysi o logyX ie Y i ng L ect,Cognitive Science L ab,B i om ed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SCU FN,W uhan430074,Ch ina 在当今认知科学研究中,各种认知成像技术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ER P技术.ER P技术是一种从人类被试头皮上无损记录脑电位来提取人类认知相关信号的功能性认知成像技术.相对于其他的脑代谢 脑血流信号,ER P 信号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因而使ER P技术在众多认知研究获得广泛的应用[1].ER P在注意研究领域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注意一直是认知研究的热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众多学者采用各种手段设计多种实验范式,对注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围绕某些基本问题长期存在激烈争论.ER P中的许多成分与特定的认知加工阶段相联系,并能够随着注意状态变化而变化,因而在阐明这些问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介绍注意研究中面临的4个基本而又重大的问题,以及是如何应用ER P来解决这些问题的.1 选择部位:早期还是晚期注意在信息加工的哪一阶段发挥作用,即注意选择早晚的问题是注意研究面临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早期选择观点认为,人的知觉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面临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因此注意的作用在于选择一部分刺激进入知觉加工;相反,晚期选择观点认为,人的知觉加工能力是无限的,因而无论注意刺激还是非注意刺激都得到了充分的知觉加工,注意的作用仅仅在于选择相关的反应.两种观点都得到大量实验结果的支持,自提出之日起即始终存在激烈争论.限于方法学上的缺陷,传统行为学实验始终未能就这一问题做出明确回答.ER P的高时间分辨率α收稿日期 2005212202作者简介 谢 莺(19722),女,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脑研究,E2m ail:yingxie@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70213)使它在回答注意选择部位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由于ER P记录了从刺激呈现到反应输出整个加工过程的连续电位波动,因此,通过比较同一刺激分别在注意和非注意状态下诱发的ER P s,观察两者发生分离的时段,可以确定注意选择的部位.事实上,近年来积累的ER P研究证据表明,在一定的刺激和作业条件下,注意既可以表现为对早期感知过程进行调制的早期选择,也可以表现为对信息进行贮存或反应的晚期选择.注意早期选择的支持证据主要是在空间选择性注意实验范式下获得的.以视觉为例,当向左右视野快速呈现多个刺激,要求被试探测出现在一侧视野中的目标而忽略另一侧视野中的刺激时,可以发现注意位置上的刺激比非注意位置上的刺激在后部视觉皮层区域诱发出更大的P1(60~100m s)和N1 (140~190m s)成分,而位于P1之前的C1成分不受影响[2].从ER P和PET的联合源定位研究可知,P1的注意调制效应起源于外侧纹外皮质[3].由于起源于初级纹状皮层的C1不受影响,而位于100m s之内的P1无论是对位于注意视野中的靶刺激还是非靶刺激都表现出幅度调制现象,因此可以推断,注意选择发生在感觉信息到达初级视皮层进行的初级加工之后,而又在纹外皮层进行物体识别的知觉加工完成之前,从而支持了早期选择理论[2,4].虽然注意的早期选择观点得到了电生理学证据的大力支持,但注意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可以晚期选择.反映注意在加工晚期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注意瞬脱(AB)实验范式.在AB实验中,通常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 SV P)方式以大约10个项目 s的速度向被试呈现包含两个靶的刺激流,要求被试辨别靶并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报告.实验发现,当第2个靶(T2)在第1个靶(T1)呈现后约500m s以内呈现时,对T2报告的准确性会受到损害.就好像对T1的加工引起了注意的瞬间脱失,导致在此期间出现的T2被错过了.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T2作业成绩的下降不是由于刺激呈现速度太快使得对T2的知觉受到损害,注意瓶颈出现在更晚的加工阶段[5].ER P数据能够为这一推断提供直接证据.在一系列研究中,L uck和V ogel利用几个分别与不同认知加工阶段相联系的ER P成分,考察了AB范式下的注意选择机制[6].他们首先利用P1和N1成分反映早期感知觉加工的特性,考察了AB期间被试的感知能力.他们发现,虽然被试对AB期间出现的T2的正确报告率出现下降,但与T2同时呈现的不相关探针诱发的P1和N1成分没有受到抑制,表明在此期间的早期知觉加工能力没有受到影响;随后,他们又利用N400这一成分能够反映语义失匹配的特性,进一步考察了AB期间没有被正确报告的T2项目的语义加工程度.结果发现,出现在AB期间的语义不相关的字词比语义相关字词诱发出更大的N400成分,从而表明不能被口头报告的字词获得了充分的语义加工;最后,他们又利用P300成分对概率敏感并反映工作记忆内容更新的特性,考察了AB期间出现的T2是否进入了工作记忆.结果表明,T2诱发的P300成分在AB期间受到抑制.从而证明AB反映了一种知觉完成之后的知觉后阶段的晚期选择.2 选择机制:增强还是抑制注意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选择究竟是通过易化对注意刺激的加工,还是通过抑制对非注意刺激的加工?还是同时采用两种机制?不同的注意理论有不同的提法.譬如,T reis m an的特征整合理论认为注意主要影响对注意刺激的加工,作用在于将前注意阶段提取的不同特征整合成完整的物体[7];而M oz2 er的计算模型则认为注意主要通过抑制对非注意刺激的加工而实现对注意刺激的正确知觉[8].行为学研究虽然发现,相对于处于注意分散状态下的中性刺激,被试对注意刺激反应得更快更准确,而对非注意刺激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都出现下降,但仅仅根据反应时和准确率很难对这些易化或抑制的机制做出准确的推断.ER P能够直观地揭示出注意的选择机制及其作用阶段.以研究得最为透彻的视觉空间选择性注意为例.H illyard和L uck等曾采用空间预提示作业范式,观察了3种不同提示条件下的ER P效应[9].与先前的研究一致,他们发现,被试在有效提示条件下对靶的探测最快最准确,而在无效提示条件下的成绩最差.相应的ER P数据表现为:相对于中性提示条件,无效提示条件下P1波幅降低,但N1波不受抑制;相反,有效提示条件下N1波幅增大,但P1波没有增强.同样的规律也表现在视觉搜索任务中:相对于无靶呈现时的中性条件,呈现在靶所在视野对侧的探针刺激(相当于无效提示条件)诱发的P1受到抑制而N1不受影响;相反,呈现在靶所在位置上的探针刺激(相当于有效提示条件)诱发的N1增大而P1不变.这些结果提示,空间选择性注意存在抑制和增强两种分离的注意机制:P1效应反映了对非注4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卷意位置上信息加工的抑制,而N1效应则反映了对注意位置上信息加工的增强.更深入的研究表明,这种增强和抑制效应不是简单地前后耦联在一起:当被试只需对某一恒定的靶进行简单快速反应而无需辨别时只出现P1效应而没有N1效应;相反,当被试在一个搜索阵列中仅仅进行简单颜色特征探测时则只剩下N1效应而没有观察到P1的抑制效应.从而进一步阐明P1和N1效应反映了功能上完全独立的两种不同注意机制:P1效应反映了一种噪声抑制机制,而N1效应反映了对注意刺激的容量有限的识别过程[10].3 选择过程:并行还是串行从刺激阵列的众多干扰项目中搜索靶的视觉搜.通常的发现是,当靶和干扰项目仅在某一特征上存在区别时,搜索靶所需的时间与刺激阵列包含的项目多少(集大小)没有关系;然而当要搜索的靶与干扰项目在不止一个特征上相区别时,则搜索靶所需的时间随刺激阵列包含的项目数增加而增加.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一过程:系列搜索理论[11]认为,视觉搜索是系列进行的,注意在进行搜索时是从一个项目转移到另一个项目,直到寻找到靶,或确定靶不在搜索阵列中;相反,并行搜索理论认为,视觉搜索是并行进行的,视觉注意同时分配到所有的搜索项目来确定哪一个是靶.由于注意资源有限,因此当集大小增加时,每一项目分配得到的注意资源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加工变慢而表现出反应时随集大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12].两种搜索理论都能很好地解释人在搜索简单物理特征时表现出的迅速高效,以及在搜索复杂特征时表现出的集大小效应.最近,W oodm an和L uck利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ER P成分N2pc进行了一系列视觉搜索研究,为解决系列搜索和并行搜索的长期纷争提供了新的思路[13].N2pc是由搜索阵列诱发的一个ER P成分,它的全称为N22po steri o r2con tralateral.该成分通常出现在N2时段(约刺激后2002300m s),在后部皮层最大,而且是出现在与被注意的物体相对的半球一侧,故而得名.由于该成分总是位于与注意物体相对的一侧半球,因此该成分就成为指示注意聚焦在何处以及如何在空间转移的一个灵敏指标.W oodm an和L uck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实验设计,通过让不同颜色指示靶的几率不同,诱导被试采用一种已知的顺序进行搜索,来记录与靶相关的N2pc成分.实验的关键是观察有75%的几率可能是靶的颜色刺激(C75)和有25%的几率可能是靶的颜色刺激(C25)位于两侧不同视野时的N2pc分布.如果搜索是序列进行的,被试就应该首先注意75%可能是靶的颜色刺激(C75),然后才去注意25%可能是靶的颜色刺激(C25),相应地将观察到N2pc迅速地从与C75颜色相对的半球迅速地转移到与C25颜色相对的半球;相反,如果搜索是并行进行的,则被试将对C75投入更多的注意而对C25投入较少的注意,那么综合起来将观察到N2p c在C75相对的半球较大而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当C75和C25位于相对视野时,N2pc成分首先在刺激后200~300m s 之间出现在C75颜色相对的半球,随后在300~400m s之间迅速转移到C25颜色相对的半球,从而强烈地支持了注意是序列地在项目间移动而不是均匀地分布在视野中每一项目上的序列搜索理论.4 选择对象:空间还是客体注意到底选择什么?是空间还是客体?还是客体的某一特征?有关注意选择对象的问题也是注意研究中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众多的研究证明注意选择空间,也有很多研究证明注意可以选择客体或客体的特征.现在看起来,这几种选择性注意机制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ER P研究曾进行过广泛的空间和非空间选择性注意效应的研究.前面已提到,视觉空间注意会引起早期视觉感觉性成分P1、N1的幅度调制.事实上,无论是在听觉还是触觉通道也都普遍地观察到了这种早期感觉性成分的幅度调制现象,从而为基于空间的选择性注意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电生理学证据.相对于空间选择性注意效应来说,注意客体的某一特征的非空间选择性注意效应通常出现较晚.一般来说,最早的非空间注意效应通常出现在刺激呈现后150m s左右,表现为随注意特征不同而具有特异性分布的位于N2时段的选择负波(SN)[14],而不象最早的空间注意效应出现在刺激后100m s之内.空间注意效应早于非空间注意效应的电生理证据曾被看作空间在视觉注意中拥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支持证据.但分析实验范式可知,这种位于刺激后100m s 之内的早期空间注意效应通常是在被试预先知道注意哪一空间位置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而在大多数视觉搜索情况下,被试往往并不知道要搜索的靶在哪里,而是需要根据一定的特征去搜索靶.因此,在这种预先不知道应该注意哪一空间位置的情况下,54第1期 谢 莺: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注意研究几大问题中的应用 被试采取的应该是一种由特征注意引导的视觉搜索策略.Hopf和Boel m an s等最近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猜想[15].他们采用ER P和事件相关磁场(ERM F)的同时记录,观察和比较了视觉搜索时的特征注意效应SN和空间注意效应N2pc的时程和分布.他们发现,在进行视觉搜索时,对作业相关特征的注意效应开始于刺激后140m s的腹侧枕颞皮层,随后才出现反映空间注意效应的N2pc成分,它在刺激后约170m s才出现在与靶相对的半球上,从而为从特征注意过渡到空间注意的视觉搜索注意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电生理学证据.另外,虽然P1、N1的幅度调制现象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空间选择性注意所独有的现象,但V aldes2So sa、Bobes和Rodriguez等利用两个由不同颜色运动的小点组成的相互重叠的表面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被试选择性地注意某一表面并觉察其中偶然出现的靶时,也产生了与空间注意相似的早期注意效应[16],从而无可辩驳的证明,基于客体的注意也可能是在加工早期发生并涉及感觉增益的调控.5 结语ER P技术由于拥有现今其他许多脑认知功能成像技术所不具备的高时间分辨率,能够提供不同认知加工阶段的明确的电生理学证据,从而在诸多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指出的是,由于ER P技术的空间分辨率相对欠缺,因此在许多涉及认知脑区的研究中,往往需要与其他认知研究手段相配合.今后的研究趋势是,更多地结合ER P及其他认知成像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揭示人类的认知功能服务.参 考 文 献[1] H illyard S A.E lectrical and m agnetic brain reco r2dings:contributi ons to cognitive neuro science[J].Curr Op in N eurobi o l,1993(3):2172224.[2] M angun G R.N eural m echanis m s of visual selectiveattenti on[J].P sychophysi o logy,1995(32):4218. [3] H einze H J,M angun G R,Burchert W,et 2bined spatial and tempo ral i m aging of brain activityduring visual selective attenti on in hum ans[J].N a2 ture,1994(372):5432546.[4] H illyard S A,V ogel E K,L uck S J.Senso ry gaincontro l(amp lificati on)as a m echanis m of selectiveattenti on:E lectrophysi o logical and neuro i m aging evi2dence[J].Ph ilo soph ical T ransacti ons of the RoyalSociety:B i o logical Sciences,1998(353):125721270.[5] Po tter M C.Sho rt2ter m concep tual m emo ry fo r p ic2tures[J].J Exp P sycho l H um Percep t Perfo r m,1976(2):5092522.[6] V ogel E K,L uck S J,Shap iro,K L.E lectro2physi o logical evidence fo r a po stpercep tual locus ofsupp ressi on during the attenti onal blink[J].Journal of Experi m ental P sycho logy:H um an Percep ti on andPerfo r m ance,1998(24):165621674.[7] T reis m an A M,Gelade G.A feature2integrati on theo2ry of attenti on[J].Cognitive P sycho l,1980(12):972 136.[8] M ozer M C.T he Percep ti on of M ulti p le O bjects[M].Cam bridge M A:M IT P ress,1991.[9] H illyard S A,L uck S J,M angun G R.T he cuing ofattenti on to visual field locati ons:A nalysis w ith ER Preco rdings[M].Bo ston:B irkhausen,1994:1225. [10] L uck S J.M ulti p le m echanis m s of visual2spatial at2tenti on:R ecent evidence from hum an electrophysi2o logy[J].Behavi oural B rain R esearch,1995(71):1132123.[11] T reis m an A,Go r m ican S.Feature analysis in earlyvisi on:Evidence from search asymm etries[J].P sy2cho logical R eview,1988(95):15248.[12] D uncan J,H umph reys G.V isual search and sti m ulussi m ilarity[J].P sycho logical R eview,1989(96):4332458.[15] W oodm an G F,L uck S J.E lectrophysi o logical m ea2surem ent of rap id sh ifts of attenti on during visualsearch[J].N ature,1999(400):8672869.[13] A nllo2V ento L,H illyard S A.Selective attenti on tothe co lo r and directi on of moving sti m uli:E lectro2physi o logical co rrelates of h ierarch ical feature selec2ti on[J].Percep ti on&P sychophysics,1996(58):1912206.[14] Hopf J2M,Boel m ans K,Schoenfeld A M,et al.A t2tenti on to features p recedes attenti on to locati ons invisual search:Evidence from electrom agnetic brainresponses in hum ans[J].Journal of N euro science,2004(24):182221832.[15] V aldes2So sa M,Bobes M A,Rodriguez V,et al.Sw itch ing attenti on w ithout sh ifting the spo tligh tobject2based attenti onal modulati on of brain po ten2tials[J].Journal of Cognitive N euro science,1998(10):1372151.6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