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一副作用

合集下载

西内重点内容最新版

西内重点内容最新版

一、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形式: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撤药综合症,致癌作用,致突变,致畸作用。

副作用:是指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机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药理学基础:作用的选择性低。

)例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成为副作用。

毒性反应: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它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增强。

因服用剂量过大而发生的毒性作用,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的耳毒性。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仍遗留的生物效应。

(遗留时间可长可短、危害轻重不一;后遗效应的性质与初始效应可以相同、也可不同;时间过程:作用部位浓度滞后于血药浓度,效应过程滞后于浓度变化过程。

)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的宿醉现象。

首剂效应: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因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只发生在用药最初阶段,多为一过性。

例如:哌唑嗪等按常规剂量开始治疗常可致血压骤降。

继发反应: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停止给药反应消失。

)例如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正常肠道菌群的关系,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治疗量或极小量都可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概述
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情况。

本文总结了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的不良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2. 药物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停止或减少药物剂量,如症状严重可就医咨询。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4. 超量使用药物:过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超量使用。

5. 不适当使用药物:如使用过期药物、错误的用药途径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2. 寻求专业意见:对于不确定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或药师,以便得到正确的处理建议。

3. 记录不良反应信息:及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时间和药物名称等信息,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参考。

结论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常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范围内,由于特殊生理机制、身体状况或不可预测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即药物的治疗期间或停药后使用遵循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的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1. 药理性不良反应:即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胃不适。

2.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在人体内引起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3. 中毒反应:由于药物的剂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中毒反应,如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毒症状。

4. 交叉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与已使用的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与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引起的过敏反应。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1. 合理用药: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2. 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的告知:患者在就医时应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以便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避免使用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3. 个体差异的考虑: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存在差异,患者在初次使用药物时应关注身体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及时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所出现的不良症状。

2. 对症处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如药物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缓解。

3. 转换药物:对于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具有相同效果但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时告知医生有关病史和过敏史,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药学不良反应

药学不良反应

药学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5.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

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患者,女,24岁,因“结核性胸膜炎”静脉滴注胸腺肽注射剂,
警惕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பைடு நூலகம்应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鱼腥草注射液
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272例,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 应为主,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12例、呼吸困 难40例。
100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约10分钟,患者出现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血压80/50mmHg。立即停药,经静脉推注地 塞米松,10分钟后症状缓解,血压升至105/70mmHg。 100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约10分钟,患者出现头晕、心 悸、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呼吸困难、面色青紫,面 部出现皮疹。立即停药,经静脉推注氟美松5mg后,患者 逐渐恢复正常。
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而药品 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它在国外 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此反应不能肯定是由该 药引起的,尚需要进一步评估。
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哪几类?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分为三类:
A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
什么是药品的副作用?
老百姓俗称的“副作用”就是指药品不良反应。在学术上,
药品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也叫副反应,是指 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 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 的作用。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视 物不清的副作用。药品不良反应除副作用(副反应),还包括 药品的毒性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等。 意疗效怎样,有没有副作用;如疗效、副作用不明显,遵医 嘱可适当增加剂量,但不能超过最大治疗剂量。增加剂量后 更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有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

副反应是指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毒性反应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等。

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常见于抗菌药物应用后出现的一些生态不良反应。

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有:(一)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的一种免疫反应。

药物的变态反应又可分为四型: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组织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IgE抗体结合后释放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导致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等,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

Ⅱ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当药物与体内IgG、IgM或IgA抗体结合后,即与细胞膜蛋白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作用下细胞溶解。

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IgG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损伤内皮细胞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皮疹、支气管哮喘等。

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是药物与蛋白质形成抗原免疫复合物致敏T淋巴细胞,再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皮肤发炎。

药物全身性的变态反应,还可表现在出现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烧等药热现象,其发生率约为3%~5%。

药疹等全身过敏现象,临床表现为各种皮疹、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肝损害肝脏是人体内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最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引言在医疗实践中,药物的使用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这些问题。

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患者对药物成分过敏导致的。

2.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乏力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或系统的影响产生的。

3.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药物的效果可能被减弱或加强,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4. 药物滥用或误用: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时未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或者滥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和处理策略为了预防和处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1.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在给患者开具处方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以避免给患者开具对其过敏的药物。

2. 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频率等,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3. 监测不良反应:在患者使用药物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医护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了解可能的相互作用,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5. 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教育,包括正确用药的方法、时间、剂量等,以减少滥用或误用药物的风险。

结论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通过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处理策略,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始终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反应,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1. 引言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期间,可能出现的对身体不利的反应或副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发生在任何药物上,并且在不同的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了解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医生、患者和药物研发人员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2.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2.1 肠胃不适许多药物在使用期间可能导致肠胃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例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和溃疡。

此外,某些抗生素也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腹泻。

2.2 过敏反应一些人对药物过敏,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某些药物,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更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2.3 中毒反应某些药物在使用过量或其他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例如,酒精过量可能导致肝脏损害,而某些镇静剂过量可能导致呼吸抑制。

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是避免中毒反应的关键。

2.4 肝肾损害一些药物在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对肝脏或肾脏造成损害。

例如,某些非处方药物和滥用的药物可能引起肝脏损害,而某些药物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一旦出现肝肾损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2.5 神经系统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抗抑郁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失眠或情绪变化。

还有一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引发头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3. 结论了解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和减少不良影响至关重要。

医生在开药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任何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FDA推荐—— ADR因果关系评价 (推理法)原则 时间方面的联系是否密切:
报表不良反应分析栏中“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 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除了先因后果这个先 决条件外,原因与结果的间隔时间也应符合已知 的规律。 先因后果的先后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而因 果关系必须有先后关系。
SFDA推荐—— ADR因果关系评价 (推理法)原则 是否具有联系的一贯性: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 生物效应存在。如镇静催眠药。
(六) 特异质反应 (Idiosyncratic
又称特异质遗传素质反应。
reaction)
(七) 其它:
致癌作用、致突变、致畸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ADR报告分析评价的目标
该药品是否会发生这种不良反应
该药品是否已经在特定患者身上发生了不良

或:
时间顺序合理; 该反应不是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 停药后反应消失或减轻; 重新用药,反应再现; 无法用并用药、病人的疾病来合理解释



能:
时间顺序合理; 与己知药品不良反应符合/不明; 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消失/没有消失/不明; 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反应未再出现/不明; 患者疾病或其它治疗也可造成这样的结果。
药品不良反应的 基本知识和评价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 (Adverse Drug Event,ADE) 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 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即发生事件后撤药的结果和再用药的后果,相当 于报表不良反应栏中“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 减轻,及再次用药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即激 发试验是否阳性。
SFDA推荐—— ADR因果关系评价 (推理法)原则
有否其它原因或混杂因素:
如并用药物、原患疾病及其它治疗的影响 或特殊敏感体质等。
1
2
3
4
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方法
(我国SFDA,ADR中心推荐的关联性评价) 1.开始用药的时间与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的 先后关系?(是/否) 2.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不良反应的 类型? (是/否) 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是/否) 4.再次接触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 (是 /否) 5.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病人的 临床状态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是/否)
治疗量下出现的毒性反应。 可由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 它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而出现毒性,如因用 量过大而产生的毒性作用,则不属于药物不 良反应.
(三) 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四) 继发反应 (Secondary reaction) (五) 后效应 (After effect)
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一) 副作用 (Side effect):
治疗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产生原因: 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治疗时所用一个作用,其它作用就成了副作 用。 随着治疗目的不同,副作用也可以转为治 疗作用。如沙利度胺、阿托品、苯海拉明等。
(二) 毒性作用 (Toxic effect):


定:
用药以来的时间顺序是合理的; 该反应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 停药后反应消失或减轻; 重新用药,反应再现; 无法用并用药、病人的疾病来合理解释。
很可能:
时间顺序合理; 该反应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 停药后反应消失或减轻; 没有重复用药; 无法用并用药、病人的疾病合理解释。

待评价:现有资料无法进行评价,需进一步补充 资料。

无法评价:现有资料无法进行评价,且补充资料 无法获得。


例:美国1名39岁妇女,因皮肤过敏服用特非那定 10mg qd,连续数天后,因真菌性阴道炎,自行服 用酮康唑,3天后出现晕厥,心电图检查QT间期延 长至655μsec而住院,入院后10小时,心电图显 示“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停用上述药物并经 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 分析:发病前曾用特非那定及酮康唑二药,该不 良事件是否与药物有关。按五项标准分析:
5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可能无 关 待评价
无法评 价
+ + + -/?
+ +/+/-/? -
+ + +/-/? -/?
+ -/+ -/? -/?
- - +/? +
现有资料无法进行评价,需进一步补充资料 现有资料无法进行评价,且补充资料无法获得
说明:+表示肯定;-表示否定; ±表示难以肯定或否定;?表示情况不明。
1 + 2 - 3 ? 4 ? 5 +/?
结论:可能为特非那定或酮康唑所致不良反应。
说明:+表示肯定;-表示否定;±表示难以肯定或否定;?表示情况不明
试验研究结果:



1.豚鼠试验:随特非那定给药剂量增加,血药浓 度上升,血中特非那定浓度与QT间期延长呈明显 正相关。 2.特非那定体内代谢个体差异大,6例健康志愿 者服10mg特非那定后Cmax可达25~80mg/ml,其体 内代谢酶为cyp3A4。 3.酮康唑、红霉素等为cyp3A4抑制剂,与特非那 定联合应用后,使特非那定的代谢减慢,血药浓 度升高从而产生QT间隔延长,严重者可产生“尖 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与现有资料(或生物学上的合理性)是否一致, 即从其它相关文献中已知的观点看因果关系的合理 性,如动物试验的数据、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其它 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另外以往是否已有对该 药反应的报道和评述,即相当于报表不良反应分析 栏中“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SFDA推荐—— ADR因果关系评价 (推理法)原则 联系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