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反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也称隐形技术,是一种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常用于军事和侦察领域。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种措施:1.吸收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利用材料的特殊结构和成分,将电磁辐射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少或消除物体反射的信号。
常见的应用是利用特殊涂层或材料,吸收、消耗雷达波、红外线、紫外线等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
2.反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控制物体表面的结构和材料,使其能够将入射信号反射到其他方向,从而减少或完全消除目标物体的反射信号。
这一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和制造具有特殊几何形状或材料的表面,使得反射信号不会返回到探测器。
3.散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控制入射信号在物体上的散射方向和强度,使其不易被探测到或被误认为是其他物体。
常见的散射技术有雷达散射剖面(RCS)减小和声纳反射剖面(SCR)减小等。
4.探测信号屏蔽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在目标物体周围放置探测信号屏蔽装置,从而削弱或屏蔽探测信号的传播和接收。
常用的屏蔽装置包括电磁波反射材料、电磁波吸收材料、遮蔽幕和窒息器等。
5.符合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抑制或改变目标物体发出的信号,使其不容易被探测到或被误认为是其他物体。
常见的符合技术包括电子对干扰、频率对干扰、光学对干扰和声学对干扰等。
6.混淆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目标物体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使其在视觉上难以被觉察到。
常用的混淆技术包括视觉伪装、光学伪装、声音伪装和热信号伪装等。
7.干扰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发射特定信号或电磁波,干扰和干扰探测器的性能,从而减少对目标物体的探测和定位能力。
干扰技术常用于军事电子战和侦察任务中,包括无线电频率干扰、红外线干扰和雷达干扰等。
总之,隐身技术是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屏蔽、干扰、混淆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减少或消除物体在各种探测系统中被发现的能力。
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和侦察领域,可以提高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
网络安全 第六章 网络后门与网络隐身

第六章网络后门与网络隐身1. 留后门的原则是什么?答:后门的好坏取决于被管理员发现的概率,留后门的原则就是不容易被发现,让管理员看了没有感觉、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
2. 如何留后门程序?列举三种后门程序,并阐述原理及如何防御。
答:网络攻击经过踩点、扫描、入侵以后,如果攻击成功,一般就可以拿到管理员密码或者得到管理员权限。
第一,Login后门。
在Unix里,login程序通常用来对telnet来的用户进行口令验证。
入侵者获取login。
c的原代码并修改,使它在比较输入口令与存储口令时先检查后门口令。
如果用户敲入后门口令,它将忽视管理员设置的口令让你长驱直入。
这将允许入侵者进入任何账号,甚至是root。
由于后门口令是在用户真实登录并被日志记录到utmp和wtmp前产生一个访问的,所以入侵者可以登录获取shell却不会暴露该账号。
管理员注意到这种后门后,便用“strings”命令搜索login程序以寻找文本信息。
许多情况下后门口令会原形毕露。
入侵者就开始加密或者更好的隐藏口令,使strings命令失效。
所以更多的管理员是用MD5校验和检测这种后门的。
第二,线程插入后门。
这种后门在运行时没有进程,所有网络操作均播入到其他应用程序的进程中完成。
也就是说,即使受控制端安装的防火墙拥有“应用程序访问权限”的功能,也不能对这样的后门进行有效的警告和拦截,也就使对方的防火墙形同虚设!这种后门本身的功能比较强大,是现在非常主流的一种,对它的查杀比较困难,很让防护的人头疼。
第三,网页后门。
网页后门其实就是一段网页代码,主要以ASP和PHP代码为主。
由于这些代码都运行在服务器端,攻击者通过这段精心设计的代码,在服务器端进行某些危险的操作,获得某些敏感的技术信息或者通过渗透,提权获得服务器的控制权。
并且这也是攻击者控制服务器的一条通道,比一般的入侵更具有隐蔽性。
防御后门的方法主要有: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关闭或删除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经常升级安全补丁,设置复杂的密码,迅速隔离受感染的计算机,经常了解一些反病毒资讯,安装专业的防毒软件进行全面监控等。
雷达原理论文雷达的隐身与反隐身技术

雷达原理论文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雷达的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上个世纪的局部战争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如美国的F-117飞机在1989年入侵巴拿马和1991年轰炸伊拉克的战争中大显神威, 这就是隐身技术应用的成功实例。
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摧毁隐身兵器并研究反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应用于武器系统中的探测手段有雷达、红外、激光和声波等,而雷达在各种探测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雷达的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势在必行。
雷达基本原理雷达发射机输出的功率馈送到天线,由天线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空间,电磁波脉冲在空间传输过程中遇到目标会产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应答等来发现目标的。
但雷达的探测距离有一定范围,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特征可以用雷达方程来描述:max R =式中:t P 为雷达发射功率, min S 为雷达最小可检测信号, t G 为发射天线的增益, r G 为接收天线的增益,λ为雷达工作波长,σ为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
雷达截面积是目标对入射雷达波呈现的有效散射面积。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雷达最大作用距离max R 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σ的14次方成正比。
因此,要减小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可以通过减小目标的RCS 来实现。
目前用来减小目标RCS 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变飞机的外形和结构,称之为外形隐身;二是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称之为材料隐身。
雷达隐身技术 雷达隐形技术是一种不让雷达观测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对付雷达侦察。
这是一种最早出现、最常用的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隐形武器上²1)雷达隐形技术原理雷达隐形技术原理是通过降低己方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达到隐形目的.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 ,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反隐身技术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基本形成以常规体制雷达为主,实现国土全域预警覆盖,探测目标实时性强,可全天候工作的对空情报雷达网。
记者从中国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对空情报雷达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军雷达兵自1950年以来在全国各个重点地区、重点方向、重点目标上构筑起了各种雷达站,由此组成了国家对空防御的“第一防线”。
从组建开始,空军雷达兵就是全军的高技术兵种之一。
现在,这支队伍中85%的军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九五”以来,国家又持续对空军雷达兵部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重点建设。
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方磊透露,空军预警探测系统整体作战能力已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方磊介绍说,空军60%的有人值守雷达站设置在高山、海岛等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和空军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边远、艰苦地区雷达兵的“吃水难、洗澡难、看病难”问题;对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雷达站,实施了定时换岗休整制度;为驻站官兵家属、子女的就业、上学,制订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方磊说,空军雷达兵未来将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着力实现由保障防空作战向保障防空作战的同时重点保障空军进攻作战转变,由保障日常单一飞行兵器向保障高技术、多样化飞行兵器转变,由保障单一军种作战向保障三军联合作战转变。
专家们预言,21世纪前20至30年,“全维防空”将成为防空的基本模式。
“全维防空”是指为维护国家空天安全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称,即以防御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控制国家的全维空中安全环境,通过航空航天空间对敌方空中和地、海面目标施加一切打击。
“全维防空”将防御范围超越大气层,扩大到外层空间,这是适应军事行动向太空扩展的必然选择。
“全维防空”的基本任务是控制国家空天安全环境,目标是创造无敌方空天威胁和侵害的稳定态势,这种态势包括战略、战役和战术三层。
这种防空模式,要求人们树立信息防空观,运用信息化作战手段,采取与信息化对抗规律相适应的样式和方法。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特征来减少或屏蔽其反射、散射和吸收光线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引导入射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多次反射、折射和干涉,从而消除或削弱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使物体不易被探测到。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多层反射、吸收和散射抑制、光学迷彩和光学干涉等。
其中,多层反射是一种通过在物体表面上涂覆多层光学薄膜来实现的技术,可减少物体的反射和散射。
吸收和散射抑制则是通过利用物体表面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抑制光线的散射和吸收,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光学迷彩则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的光学属性,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避免被探测到。
光学干涉则是一种利用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通过光的干涉效应来消除或削弱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总之,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学原理来实现物体隐身的高科技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等众多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隐身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 1 -。
电子信息对抗中的反隐身雷达技术分析

电子信息对抗中的反隐身雷达技术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对抗已经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这其中,隐身技术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为了打破敌方的隐身状态,反隐身雷达技术便应运而生。
反隐身雷达技术是指通过对敌方隐身设备进行探测和定位,使其不再保持隐身状态,从而更加容易被发现和打击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一些电子探测设备来探测目标周围的电磁场,通过分析目标反射的电磁信号来判断目标的位置、速度和运动轨迹。
在反隐身雷达技术方面,最为常见的就是激光雷达技术。
激光雷达主要利用激光束对目标进行扫描和探测,可精确探测到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运动轨迹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对目标进行成像和识别。
与传统的雷达相比,激光雷达拥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穿透能力,更能够应对敌方隐身设备的挑战。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反隐身技术,如多普勒雷达技术、电子对抗干扰技术等。
其中,多普勒雷达技术主要利用多普勒效应对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可精确识别目标的速度和运动轨迹,同时还能够消除目标的虚假回波;而电子对抗干扰技术则主要是通过对敌方的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和干扰,降低其探测和定位的能力。
总的来说,反隐身雷达技术的出现无疑为电子信息对抗中的产
品开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反隐身雷达技术必将会在今后的战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

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1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隐身技术改变了空战的方法,特别是隐身飞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大幅度提高了作战效能,改变了攻防战略平衡。
发展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反隐身研究还是隐身技术发展的一种刺激和推动力量,也是检查、验证自己隐身武器性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尽管美国对发展各种反隐身技术和能力的效费比进行的研究表明,发展反隐身技术比发展隐身能力要困难100倍,但因担心其它国家使用隐身武器攻击美国的目标,所以仍然进行了反隐身研究。
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本身存在问题,为反隐身提供了契机。
1.1隐身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为了隐身,隐身平台需要在体积、重量、制造、维护等方面付出一定代价,雷达截面减缩量超过10dB时,这些代价会急剧升高,从而产生一些突出问题:为了在平台内部携带弹药,体积会增大;使用隐身材料增加了隐身平台的重量;结果,头两代隐身飞机飞行速度低(0.8马赫),机动性和可靠性差,大过载转弯时,会失速;隐身平台所用材料种类繁多,而且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工艺水平,增加了制造难度;使用雷达波吸收材料需要额外的保障、试验和评估程序,造成维护难,B-2轰炸机每飞行小时至少需要50小时维护;费用高;易受天气、空气湿度影响。
1.2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作战方面的局限性隐身武器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A.现用或研制中的隐身飞机都以单站雷达为对抗目标。
现在的隐身飞机只能对单站雷达,很难在所有被照射的角度上都达到很小的雷达截面。
F-117A正前方迎头正负30度之内雷达截面平均值为0.02平方米,但从前半球45度至侧向,其雷达截面会增加25~100倍,从上方侦察时,更容易被发现。
B.难以在整个电磁及红外频谱都保持相同的低可观测性。
隐身武器目前只对厘米波雷达有效,某些米波防空雷达能引起飞机平尾或机翼边缘产生谐振,形成强烈的回波。
从超高频(UHF)起,波长越长,隐身效果越差。
雷达反隐身技术.

各国百花齐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面效应远程反隐身无源雷达: 实验三次发现F-22并摧毁
意大利
维拉-E: 科索沃战争中打下F-117夜莺
中国
捷克
JY-26: 传闻在山东发现了飞往韩国的F-22
乌克兰
铠甲:
专门针对美国隐身飞机,俄罗斯现在在 升级
02 Part Two 雷达反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
1、采用长波(超视距雷达)、毫米或者太赫兹雷达 2、双、多基地雷达,雷达组网 3、无载频超宽波段雷达 4、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 5、大力发展空基天基平台雷达 6、改进优化现有雷达系统
信工
雷达反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来袭
雷达隐身 红外隐身 声呐隐身 视觉隐身
外形隐身 涂层隐身
隐身技术来袭
反隐身技术应运而生! 雷达反隐身技术
目录
Contents
国内外雷达反隐身技术发展概况 雷达反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 结语
01 Part One 国内外雷达反隐身技术发展概况
美国:沉默 哨兵
美国:宽带SIAR(稀布 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
技术保密程度高,很 先进,但不知近来如 何
各国百花齐放
美国探测隐身潜艇的 新型雷达通过演示
沉默哨兵
• 1、无源相控 • 2、全尺寸(复眼原理,360度) • 3、PLAID系统(内涵5.5万个商用电台
和飞行器无线电参数,用别人的眼睛 看世界) • 4、应用平台广(陆海空天地均可) • 5、当年需要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千 兆每秒)
03 Part Three 结语
国内研究
起步晚(十年左右)
发展较快,有所成果(DWL002无源 雷达, JY-26等) 缺少实战甚至是演习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13
俄罗斯巨型雷达天线阵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14
§6.4 反隐身技术:(1) 雷达反隐身技术
• (4) 超视距(OTH)雷达(Over the horizon radar) • 也称为超地平线雷达,它的探测频率完全在标准雷达波段范围之外; • 其工作于HF频段,波长为5~150 m,利用天线传播机制,可以探测 900~4000 km的目标; • 它能克服地球曲率半径限制,通过地球电离层反射目标信号来实现超 视距探测和跟踪; • 雷达波经电离层反射一次能探测5000 km左右的目标。 • 超视距雷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对付采用吸波涂层的飞机。 • 缺点:精度低,只能获得目标的大概方位信息; • 系统非常庞大,干扰因素多,受气候变化影响; • 在中波、短波波段,频谱拥挤,带宽窄,互相干扰严重。
隐身材料在民用方面有哪些应用?
§6.2 建筑上的应用
隐身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
§6.3 军事上的应用
军用隐身技术有哪些?其隐身原理如何?
§6.4 反隐身技术原理及应用
目前有哪些反隐身技术?其应用如何?
§6.5 可见光隐身技术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2
§6.4 反隐身技术
• 隐身技术 VS 反隐身技术 • 隐身技术的发展,使得反隐身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的雷达探 测系统已经能够探测到隐身飞机。 • 上世纪90年代,英国的雷达就对美国的F-117飞机进行过探测和跟踪; • 美国空军也承认一些雷达可以发现B-2,但探测距离已经缩短;
2012-7-12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9
P-12和P-18雷达显控台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10
§6.4 反隐身技术:(1) 雷达反隐身技术
• (2) 米波和毫米波雷达 • 现代隐身飞机针对的都是工作于1~20 GHz频段内的常规厘米波雷达, 但在米波和毫米波雷达面前却无能为力;
• (3) 双基(DB)雷达(Double base radar) • 双基雷达的发射与接收不在同一地点。 • 即使隐身飞机可以通过外形设计改变反射角度使反射波偏离发射源, 但在另一方面仍会有回波被双基雷达接收。 • 米波雷达探测距离很长,但精度低,毫米波雷达精度很高,但距离短, 将两者结合形成双基雷达,可以大大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 • 双基雷达并不总是有效:因为飞机是活动的,雷达波的反射方向随时 在变,所以雷达上获得的信号总是闪烁的。 • 俄罗斯已经研制成功巨型雷达天线阵。
• 米波雷达的作用原理就是当波长与目标尺寸相近时,会发生谐振作用, 从而提高回波强度;
• 缺点是杂波干扰大,探测精度低,主要用于警戒,但作用距离长。 • 毫米波雷达是由于波长很短,当照射至目标表面时,目标上的任何不 平滑部位都会起到反射器的作用,形成很强的电磁反射; • 导致雷达散射截面增大,从而使隐身性能大打折扣。 • 毫米波雷达具有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低空性能好等优点; • 非常适合于探测一些小目标,可以比较精确提供目标的速度、距离和 角度等信息。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2012-7-12
15
利用电离层反射,称为天波超视距雷达
利用地面绕射,称为地波超视距雷达
超视距雷达的工作原理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16
俄罗斯的超视距雷达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17
中国的超视距雷达研究起步于70年代;
80年代初由哈工大开始设计和研制;
18
§6.4 反隐身技术:(1) 雷达反隐身技术
• (5) 天基(SB)雷达(Space based radar) • 也称为星载雷达或太空雷达,它被设置在3600 km高空的同步卫星上; • 利用直径30 m左右的天线系统把太阳能提供的发射功率辐射至地面; • 由地面的天线阵接收运动目标的信号,构成大面积的搜索范围。 • 目前的工作频段主要有L、C、X三个波段。 • 具有功能多,分辨率高,全天候和全球覆盖等优点;能够实时获取静态 和动态目标的信息;获得精确的三维图像; • 目前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中国等都在发展天基雷达 系统。 • 美国空军的E-3A预警机、海军正在研制的“钻石眼”预警机、以及高空 预警气球都能有效地探测隐形目标。
• 目前,俄罗斯是国际上甚高频雷达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 甚高频雷达的不足是:灵敏度较差,跟踪低空目标时杂乱回波抑制性 能较差,易受到电视、调频、便携式电台等信号的干扰。
• 对付甚高频雷达的最有利措施是在外形上消除那些尺寸较小的零部件。
• 如:B-2飞机上最小的部件尺寸都以米计,而对于机身上最关键的部位 采用厚截面的多层隐身材料。
南联盟军人正在检查被击落的 F-117飞机残骸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3
改进版“黑鹰号 ” 2011年5月2日,在击毙“本· 拉登”行动中,美军最新的隐身直升机坠 毁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4
§6.4 反隐身技术:(1) 雷达反隐身技术
• 反隐身技术,目前常见的是雷达反隐身技术、无源探测技术等。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21
§6.4 反隐身技术:(2) 无源探测技术
• 3. 民用无线技术
• 美国Lockheed公司已经研制成功“寂静哨兵”雷达系统。 • 利用民间的电视台和电台信号作为辐射源; • 这些信号在飞行器表面形成较大的反射信号,被雷达所接收; • 雷达对接收到的信号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探测目标。 • 俄罗斯无源雷达也是接收TV和FM信号在隐身飞机表面的反射回波进行 目标探测; • 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2012-7-12
19
§6.4 反隐身技术:(2) 无源探测技术
• 反隐身技术,目前常见的是雷达反隐身技术、无源探测技术等。
• 2. 无源探测技术
• 无源探测技术已被美国列为目前最有效的反隐身手段。 • 其最大特点是本身不发射电磁波,而是依靠被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 波来发现和跟踪目标; • 隐身飞机在突防过程中,为了搜寻目标、导航定位、指挥联络等,必 须要使用雷达来辐射电磁波,由此就恰好被无源雷达所发现。 • 无源探测技术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广泛的适应性、宽广的时域性、精 确的目标识别特征。 • 它可以从对方雷达中接收到足够的信息,对其进行识别和定位。 • 无源探测技术除了受大雨影响外,基本上不受气候条件和战场烟尘等 影响,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20
§6.4 反隐身技术:(2) 无源探测技术
• 3. 民用无线技术
• 西门子公司研究发现,目前的移动电话设施都可以作为一种对付隐形 飞机的有效雷达系统; • 隐身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对电视信号、调频广播信号及对宇宙线的传 输产生干扰和扰动,由此可以探测隐身目标的存在; • 目前的通讯和电视卫星使用的是10~13 GHz波段,电视信号的干扰主 要集中在Ku波段(12~18 GHz); • 随着通信和电视卫星数量的增加,国际电信联盟开始分配Ku波段的部 分频率; • 由此将和隐形飞机的机载雷达产生频率冲突,成为探测隐身目标的有 效手段,导致飞机失去隐身能力。
• 波长越长,利用涂覆型吸波材料就越困难。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5
§6.4 反隐身技术:(1) 雷达反隐身技术
• 甚高频雷达在冷战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苏联已经研制出P-14“Tall King”与P-12/18“Spoon Rest”(匙架)B/D雷达。 • 1999年,塞尔维亚的防空部队利用Spoon Rest雷达和SNR-125 Low Blow数字化升级雷达,发射了一枚“萨姆-3” 地对空导弹,击落了一 架F-117A战斗机。
1990年我国在威海建立首座高频地波超视距试验站, 并成功了跟踪了超视距外的舰船和飞机等目标; 1994年由武汉大学研制的地波超视距OSMAR系统投入使用(30 km); 目前使用的是武汉大学研制的第二代OSMAR2000系统(200 km)
中国的超视距雷达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 缺点是作用距离短。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11
• 中国海军舰艇上装备517型“八木天线阵”对空、对海远程预警米波雷达; • 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搜索距离为180公里,能探测隐身目标。
2012-7-12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12
§6.4 反隐身技术:(1) 雷达反隐身技术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unnan University
隐身材料与技术
Stealth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管洪涛
云南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系
《隐身材料与技术》选修课程
第六章 隐身材料的应用
§6.1 民用产品中的应用
• 一般是通过目标使用的环境不同而改变迷彩图案和颜色组合来达到可 见光隐身的目的。
• 迷彩的成膜物质一般采用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
• 地面装备:绿色、褐色、沙漠黄、黑色;三色、四色、六色;
• 空中装备:上绿色、天灰色、海蓝色;下灰色、浅蓝色;尾钛金色; • 海中装备:舰体灰色、舰底红色、甲板换色或灰色;
• 1. 雷达反隐身技术
• 雷达反隐身技术主要有两类: • (a) 抑制隐身技术,提高目标的RCS:如采用雷达网技术; • (b) 提高雷达探测能力,如加大雷达辐射功率,增大回波信号强度。 • (1) 甚高频(VHF)雷达(Very high frequency radar) • 甚高频雷达的反隐身能力,是因为其波长较长; • 当入射波长接近目标尺寸时,反射波会与目标上的其它行波(如绕射波) 产生谐振,从而产生强烈的回波信号; • 甚高频雷达的波长为1.65~1.90 m,此时飞机上的主要部件都可能产生 电磁波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