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鄂西北传统民居的多样性

合集下载

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分析

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分析

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分析作者:吴维维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08期摘要:根据地理分布特征对湖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等进行分析探讨,展示了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和艺术特色、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民居都遵循古典建筑礼制,建筑结构和技术与当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相适宜,融入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同时采用了几千年积累的砖雕、木雕、彩绘等传统装饰技艺。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建筑布局空间形态装饰艺术检索:引言民居是一个地区、国家、民族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居通过其鲜明的建筑特色和形式充分体现出所代表的地域、民族特色,在对于地域气候适应性、社会生活承载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延伸等方面都表现出重要的生态及社会文化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民居已远离了人们现代生活需求的轨迹,一些地方已出现对传统民居的建设性破坏行为,民居数量正处于日益减少趋势,因此加强传统民居的多方面系统研究对提高传统民居资源保护意识、开展地域主义现代创作以及传统建筑的修葺、更新都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湖北地区传统民居入手,按照民居建筑的地域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概括、提炼出具有地方性特征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一、湖北地域特点及传统民居概况湖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靠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总面积18.59万km²,辖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省直管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和2个自治县。

湖北地处洞庭湖以北、长江中游,正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具,显著的地势差异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境内不同地区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湖北文化源远流长,曾是古代荆楚文化发源地,楚地之中心,楚文化核心影响区域,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积淀了自成体系、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深厚文化底蕴;再加上河湖众多,水运便利,交通发达,繁荣的商业流通促进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在相互的模仿改进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风格迥异和多样化的民居建筑,形成了丰富的民居资源。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 .. . ...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2016-3-1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技立项目录1鄂西民居建筑风格 (2)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2.1 天井院22.2 庄园42.3吊脚楼62.4板屋93 鄂西民居建筑元素103.1槽门103.2檐廊123.3 山墙143.4 天斗154 鄂西民居建筑装饰164.1木雕164.2雕刻194.3彩画21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

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

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的局部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

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氏庄园和咸丰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

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

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四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

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2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1天井院天井院是传统民居最根本的空间组织式。

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

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用于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有一个主天井及两个小天井组合而成。

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当地民居采取了两种比拟巧妙的做法: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在天井上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称为“天斗〞;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在天井两侧的檐下安装两个可灵活转动的卷轴,将竹帘或布幔卷上或放下。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周传发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 鄂西山区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吊脚楼是其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

从造型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风格3个方面对土家传统民居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装饰中图分类号 T U2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25-07821-02Study of T raditional R esidence of T ujia P eople in W estern H ubei P rovinceZH OU Chu an2fa (C ollege of Art,China T hree G orges University,Y ichang,Hubei443002)Abstract T he culture of T ujia people b oasted a long history w ith the Diaojiao building as the symb ol of its outstanding residence.T he traditional resi2 dence of T ujia people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conn otation and art style.K ey w ords W estern Hubei Province;T ujia people;T raditional residence;Diaojiao building;Decoration 生活于湖北省西南部山区的能歌善舞的土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创造了十分灿烂的土家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风格独具的民居建筑艺术,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1]。

1 土家传统民居的造型特征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是典型的木结构吊脚楼,一般依山傍崖、靠岩临水而建。

鄂西北民间宗祠历史文化渊源与分布现状

鄂西北民间宗祠历史文化渊源与分布现状

鄂西北民间宗祠历史文化渊源与分布现状摘要:传统建筑的风格往往依托于其所在地域的历史地理环境,它们之间往往有着深厚而密切的渊源。

建筑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无时无刻不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具体环境则是指土地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该环境中所孕育的社会人文环境。

本文研究鄂西北民间宗祠,就要对鄂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只有了解环境地貌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文化认同,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剖析鄂西北民间宗祠建筑。

关键词鄂西北民间宗祠文化渊源保存现状1鄂西北地理特征及历史渊源(1)地理位置:鄂西北顾名思义即湖北西北角,其不仅是湖北省的最北端,同时也是广义上南方地区的最北端,与川、陕、豫三地毗邻,是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四省互相来往的交通要道。

区域包括十堰及神农架山区、襄阳所在的南阳盆地湖北部分及随州、枣阳所在的随枣走廊。

这个区域不仅仅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鄂西北是一条商业通道,同时也是一条移民通道、文化通道。

(2)地势地形:其境内横亘着三大山脉,首先是秦岭山脉的东段延伸山脉,位于区域北部,海拔均值为1000米。

中部则是以武当山为代表的中低山区,该地区是大巴山的北端余脉,其境内峰峦叠嶂,林木如海。

最后是以神农架为代表的中、高山地,它是南部大巴山东段余脉的延伸[6]。

整个区域的地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南北为高山区,中间则由东向西形成狭长的谷地,其地形可以总结为山高谷狭(3)历史渊源:鄂西北历史悠长且复杂多变,从新石器文化到清,其历史一直在变化中前进,行政区划多次变更,政治地位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

夏商周三代之后,从鄂西北多变的建制沿革及其与所属行政区域中心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鄂西北的政治地位始终被边缘化,在它们独立建制之前则长期隶属于其它行政区划,且多位于边缘地带。

襄阳地区一直到隋唐时才始设襄州,独立建制,十堰地区则一直到明代才独立建制,设郧阳府。

随着时间的推移,鄂西北地区在政治地位上呈现出由边缘向中心过渡的特征。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2017年第2期现代园艺作者简介:王梦林(1963-),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职称:教授。

陶金钰(1989-),男,汉族,籍贯: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

鄂西北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现多指湖北省的十堰及襄阳市,与川,渝、陕、豫相邻,处于汉江中游,由于其处于四省交汇的地方,因而文化类型丰富。

从原始时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到如今,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巴楚、巴渝、黄河中原文化都交汇在这里,此处的建筑文化由于文化的催生蓬勃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多样性。

1从平面布局看1.1街屋街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述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移民大量涌入促进了商贸型聚落的兴起和发展,商铺街屋是主要的民居类型。

街屋即是街边的房子做商用,街面上房屋毗连,面宽入之后深小,由于周围墙壁的特殊构造不能开窗,临街的房屋可以开门或者开窗进行采光,其它房屋都采用天井、天斗式通风采光,门面的木板可以活动,面向街面为路人展览货品,这样的建筑模式体现了十堰的移民与商业文化。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使街屋建房方向与街道轴线垂直,长屋建筑面宽小而进深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商业利用率。

1.2纯居住住宅传统住宅根据其平面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连间式和天井院式,连间式将每1间作为1个单元,因布局整齐成一排得名,开间数根据情况不定,一般为三开间。

天井院式以天井院为主要建筑,周围房屋形成“回”形,形制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相比较小,有些是对称布局,有些不是,轴线布局相对自由。

2从立面山墙看鄂西北民居造型上结合了封火山墙,封火山墙的运用为民居的古朴增添了一些神韵。

封火山墙的形式有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广东民居的云墙、山墙等,形式多样。

2.1马头墙鄂西北的马头墙源于古徽州,多在大型宅院中应用,尤其是在厅堂、后堂等较为重要的部分,马头墙都是着重处理的地方,马头墙较为挺拔,与两坡屋面相适应,姿态万千,建筑的轮廓线得到了极大丰富,感染力强。

马头墙根据阶梯式跌落的次数不同可分为三花式、五山式直到七花山墙,马头墙跌落的阶梯比例与尺度也是变化的,多为三跌,大型宅院中可见更高的跌数,跌落的层数及高度与房屋的进深、屋脊高度和建筑等级有关,处理的方式不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或高大雄伟,或简洁大气,或亮丽明快。

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

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
以北 京大 学建 筑学研 究中心 聚 落研 究工作 室 的一手 测绘 数 据 为基础 ,分析 了这 五个 聚 落的 空间布 局特 征 以及聚 落 中典型 建筑 的建造 特征 ,试 图从 保 存 尚好的 土 家族聚 落 中探 求 出 中国 民族 聚 落及 其传 统建 筑文 化的 本 源及发
展 规律 。
土 家 族 的 聚 落 布 局 ,一 般 以 聚 族 而 居 为 基 础 , 形 成 相 对 独 立 而 又 彼 此 联 系 的 山 寨 。 过 去 , 一 个 土 家 族 山 寨 ,往 往 就 是 一 个 姓 氏的 家 庭 居 住 ,形 成 以 姓 氏命 名 的 寨 子 。如 咸 丰 的 刘 家 大 院 , 过 去 曾是
由 于 巫 巴 山 地 和 鄂 西 山 区 山 高 坡 陡 , 地 势 狭 窄 ,物 质 条 件 有 限 , 随 着 时 代 的 推 移 和 人 口的 不 断
增 加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开 始 , 大 批 原 始 先 民 开 始
及 宣恩县 彭 家寨等 五个 典型 聚 落作为 文章 的研 究 实例 。

文章 编号 10 — 3X ( 09 1 04 — 3 03 79 20 ) 卜 14 0
摘 要 该 文通过 对 恩施 土 家族 苗族 自治 州 多处土 家
个 古 老 而 又 年 轻 的 民 族 ,作 为 远 古 巴人 的 后 裔 ,
土 家 族 主 要 聚 居 在 以湖 北 宣 恩 、 来 凤 ,湖 南 龙
中国 少数 民 族 建 筑
Chie e M i i c t t e n s noryArhi ur t ec
浅析鄂西±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
R s a c n t e Ch r c e itc fF l we l g a d S tl me to u i e e r h o h a a t rs is o o k D l n n e te i n fT j a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等省份。

在鄂西地区,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鄂西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和拓展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要加强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

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土家族吊脚楼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加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工作。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土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应该加强对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工作,修缮和修复已经受损的吊脚楼,做好保护性开发,确保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和体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土家族文化,让土家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要加强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开发利用。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吊脚楼文化空间的旅游和经济效益,加强对吊脚楼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提升吊脚楼旅游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品牌效应,让更多的人通过旅游方式来了解和体验土家族吊脚楼文化。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推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设美好乡村、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
4 . 结语
生活于湖 北省 西南部 山区的土 家族 , 在 数千年 的历 史演进 中, 他们 用 自己的劳动 与智 慧创造 了十分 灿烂 的土 家文化 , 其 中最 为突 出的是 风格 独具 的民居建筑 艺术 , 被誉为 巴楚文化 的“ 活 化石 ” 。
1 . 土家 传统 民居 的造 型特征
鄂 西土家 族传 统 民居 是 典型 的木 结 构 吊脚 楼,一般依 山傍崖 、 靠
岩 临水而建 。土家 吊脚楼 的构 建方式 为干 栏式 与半 干栏式 , 其 中以半 干栏 式为其主 要 的特 征 。建筑 的两厢 和前 半部用 立 柱架起悬 空 , 后半
部 建造在 实地 上,前面 部 分在 与后 部地 面相 等 的高度 上 搭置 横 向木 块, 上 面铺木板 , 形成 基层, 四面立木 板, 板 上开启 门窗, 盖 以屋顶, 该结构 是最 基础 的吊脚楼形 式 。吊脚楼 的 内部 空间一般 分三 层, 下 层为牲 畜 杂物 , 中层供人 居住 , 上层用于 储存 功能, 各 层之 间以木梯 。 吊脚楼 的整 个构 架均 以榫 链接 为主, 结 构严密 、 耐用 。 外 部形态 和室 内结构都呈 现 出融 洽的 比例 , 楼基 、 房顶 、 房身等 各个部分 设计严 谨 , 结构 完美 。 吊脚 楼在 长期建造 过程 中, 为 了适应 多种半 山地形 , 形 成 了多种结构 形态与 造型 式样 。 但 是, 从平 面布局 来看, 土家 吊脚 楼主 要有 四种 形态, 其 他各 种形 态都是从 这 四种 形态 发散演变 而来 。基本 形态 : 单 吊式 。这种居 住 形式是 吊脚楼 的最 基本 形态, 其室 内空 间 , 按 一字 形横 向排 列, 通 常 有 3到 7间, 造 型朴素 , 简洁实 用 。 二 是钥匙 头 。 此 类住宅 以单 吊式正屋 为 主体 , 在一 头尽 端 , 向前 加 1 . 2问厢 房, 也叫龛 子, 其平 面造 型状 如钥 匙, 故称钥匙 头 。 三 是双 吊式 、 又称“ 撮箕 口” 、 “ 三 合 院’ , 或“ 三合水 ” 。 这 种形 式的 吊脚 楼是在 基本 形式 的正屋 的左右两 端建 一对称 的厢 房, 形 成“ 三 面 闭合 , 一面看 天 ” 的撮箕形 状 。 四是四合 院和“ 四合 水 ” 。 有 长方 形与 正方形之 分, 此 型建筑 受北方 四合 院的影 响, 围绕天 井布置 成为一 个 四面封 闭的宅 院, 两边厢 房楼下 为宅 院入 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应 用, 2 0 1 2 ( 3 ) : 1 8 8 .
等处应该采用外遮 阳措施 , 可调节 式外遮 阳是 最佳 的选择 , 同时 的南向及西 向可 以种 植 高大 的乔 木 , 还 可 以种一 些绿 色墙 面植 物, 以减少 阳光 的照射 , 从而达到遮阳的效 果。 2 ) 在建筑设计 中 , 有关 日照及采光 的设 计必须要依靠计 算机 家及地方有关标准 , 保证 满足住 宅建 筑对 日照 的要 求 ; 窗地 面积 算机软件对房 屋采 光 系数进 行 计算 , 同时 加强 房屋 内部 采 光措 施, 例如 , 在屋顶设计天窗或通过反光板 、 散光板 等将光 引入 室 内
版) , 2 0 1 2 ( 7 ) : 1 3 0 — 1 3 1 . 究( 电子版) , 2 0 1 3 ( 1 6 ) : 8 0 — 8 1 .
相关软件进行模拟。在住宅建筑中 , 日照的设计必 须严格落 实 国 [ 4 ] 陈奇梅. 浅议生 态建筑学 的现 实途径 [ J ] . 城 市建设理论研 比值要符合 G B 5 0 0 3 — 2 0 0 1标准 的要求 , 当 比值偏 小时 , 要利 用计 [ 5 ] 易永卿. 历 史回眸与 未来冀 望的城 市叙论—— 谈 刘 中顼等
还应该考虑到房间的 日照要 求及 标准与景观设计 相结合 , 在建筑 [ 2 ] 庞
埸. 景观 建筑学的专业内涵初探 [ J ] . 房 地产导刊 , 2 0 1 3
( 1 2 ) : 3 9 0 .
【 3 ] 王清华. 浅议 生 态 建 筑 学 [ J ] . 城 市 建设 理 论研 究 ( 电子

32 ・
第4 O卷 第 5期 2 0 1 4年 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o 1 . 40 No. 5 F e b . 2 0 1 4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4 ) 0 5 — 0 0 3 2 — 0 3
催生 了这一代建筑文化的蓬勃发展 , 在 取众派之所长 中形成 了 自 便路人进屋浏览货 品。这种建筑类型在十堰地 区很普 遍 , 今 天在 身独特的风格 , 呈现 出建筑特征 的多样性 。
十堰黄龙镇和上津古镇依 旧有成片街 屋存 在 , 它的 出现在 很大程
化和遮 阳的设计 , 保 证 能够降 温和通 风 , 而对于坡 屋面则 设置 成 等措施加强 内部 的采光率 , 地下 的空问也可 以设想 一些办 法来加
勃勃生机 。
3 . 3 建筑 室 内环 境设 计

1 ) 对建筑进行遮 阳设计 时 , 要考 虑到玻璃 材料 的遮 阳性能 , 参考文献 :
般情况下 , 在建筑 的南 向、 西 向的外 窗 , 玻璃 采光顶及 玻璃幕墙 [ 1 ] 李延喜 , 隋大权. 促 进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 [ J ] . 科技 创新
阁楼 ; 公建平屋 面以选择 浅色 屋顶体 系 , 并 涂刷热 反射涂 料在 地 强采光 , 如变地下室为带窗的半地下室等 。
下车库 以及不需要采暖 的房间进行设计 时 , 地下 室的顶板应 该设 4 结语
置保温层 , 悬挑部位的房间及首层 架空 的建筑底 板也应该 设置保
生态建筑 的出现 时 间并 不长 , 理论 还不是 很成 熟 , 在 未来对 温层 ; 在进行整体设 计时 , 应该考虑提 高幕墙外墙 的热工性 能 , 玻 生态建筑 的研究必将是一个 长期艰 巨的任务 , 但 是随着信 息时代 璃幕墙尽量采用添加惰性气体 的中空玻璃和真空玻 璃 , 也 可 以在 的 日益发展 , 工业文 明正逐 步 向生 态文 明方 向变革 , 我们 不难看 玻璃 窗外贴透 明反射膜 或者涂 刷透 明隔热 涂料 ; 外窗设 计 时 , 外 出 2 1世纪的发展是要以人与 自然的和谐 为基础 的。生态建筑 理 窗 的开启及施工 时 , 都 应该保 证建 筑 的气 密性 , 外窗 的气 密性应 论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建筑技术 理论 内容 的不 断创新 和完 善 , 促 该满 足 G B / T 7 1 0 6中关于气密性的要求 。 进建筑在艺术设计 生态化方 面的不断进步 , 给整个 的建筑学带 来
店 中游 , 借 四省交汇之便 , 因此 自古就被 描述 为“ 四省通衢 ” 。原 始 街屋逐渐成为这类聚落的主要 民居类 型。街屋 亦被称 为店宅 、 每户 店面相连 , 面宽较进深小 , 左 右两侧为公 壁 , 不 能开窗 , 故 时期的仰韶文化 、 屈家岭文化 以及更 晚的河南龙 山文 化都延 伸至 坊 , 此, 后来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 又受到 了多方面文 化的渗透 , 除临街的房屋外 , 其余房 屋 的通 风 、 采光 问题 主要 依靠天 井或 天 巴楚文化 、 巴渝文化 、 黄河中原文化在这里共 生共融 , 多元 的文化 斗来解决 。通常用作 门面 的木板可拆 卸 , 直接 面 向街 道 开店 , 方
关键词 : 传统 民居 , 多样性 , 文化特征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2 4 1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1 平面 布局 多样性
. 1 街屋 鄂西北即湖北省西 北部 , 现主要是指 湖北省 的十堰及襄 阳两 1 随着 明清时期移 民的大量 涌入 , 商 贸型聚 落迅 速发展 , 商 铺 市。其地区与川 、 渝、 陕、 豫毗邻 , 斜倚 于大 巴山的余脉 , 地处汉 江
谈 鄂 西 北 传 统 民 居 的 多 样 性
谢 满根

胡 静 郑 昭
4 3 2 0 0 0)
( 湖北工程学 院城市建设学院 , 湖北 孝感
要: 结合鄂西北的地理位置 , 以十堰地 区为例 , 从 平面布局 、 立面山墙 、 装饰艺术等方面探讨 了鄂西北传统 民居 多样 性的表现
进 而 阐 明 了 鄂 西 北 民 居所 具 有 的文 化 特 征 , 为 相 关研 究积 累 了 经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