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一、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变换分析法的基础之上。
二、语义特征不只是唯一,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语义特征的提取可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得出有价值的语义特征。
陆俭明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一书中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句法分析方法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为句法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极大丰富了句法分析的手段。
然笔者在学习和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觉得有一些方面的阐述欠清晰或是值得商榷,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期更好地深化对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认识。
一、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变换分析法的基础之上陆先生曾指出“任何理论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局限性不能理解为缺点。
所谓局限性,是说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越出了它所能解决的范围,就无能为力了。
”变换分析法在句法分析中的“适用范围”就在于分化同形结构,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例如对于同形句式(指词类序列、内部层次构造和句法结构关系都相同的句式)A:“戏台上摆鲜花着”和B:“戏台上演着京戏”,遵循“平行性原则”,通过进行变换分析(形成变换矩阵、同义变换),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这两类同形句式在语义结构上是不同的,即A:“戏台上”指明“鲜花”存在的场所,表示“静态、存在”的语法意义;B:“戏台上”指明“演京戏”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表示“动态、活动”的语法意义。
变换分析法的局限只是在于它对这种“揭示出来的不同”无法进行解释,而这种不同是语义结构内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变换分析法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语义特征分析法更是在变换分析法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即要先运用变换分析法揭示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进而通过对语义特征的提取来解释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根本原因。
是一种“揭示—解释”的过程。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其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4)我们需要进口设备。 “进口设备”有可能是动宾关 ( 系, 也有可能是定中关系。 ) 因结构层次、 结构关系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句是我们用 层次分析法能够解释的, 打死敌人的队长。很明显, 如: 有两 种不同的结构层次。 一是先定中, 再动宾; 二是先动宾再定中。 但是由于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就无法运用层次 分析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鸡不吃了。 如: 用层次分析法就无法 来解释它的歧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 理论。 二、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的分析和解释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er ) 是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乔姆斯 原则的理论设计的能力, 语言学的任务正是要揭示儿童大脑 的初始状态和内化的语法规则,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言 能力是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 研究语言能力就是为了 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是对语言能力 作出的形式化的描写, 用一套公式将其内容表达出来, 不局限 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 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的 统一性。 其发展阶段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标 准理论时期、 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在第一语言模 式时期, 提出了短语结构规则: 一种不受上下文的制约 (con, (context-dependent) 同时乔 。 text-free) 一种受上下文的制约 姆斯基也举出了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的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 一, 短语结构语法无法处理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 第二, 表现在动词上; 第三, 表现在处理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关 系上。 这些是短语结构语无发解决的。 所以乔姆斯基发现了 转换规则, 可以增加语素、 减少语素和改变语素的顺序。 乔姆斯基认为有些歧义结构, 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是解释 不清的, 可以用转换生成法来分析解释。例如: (1) paintings of madmen.这个例子有两种可能: 一是 The “疯人做的画” 二是 , “关于疯人的画” 可以派生出两个句子: 。 (他们画疯人)和 Madmen paint 疯人作 ( They paint madmen 画) 。
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在汉语歧义研究中的运用

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在汉语歧义研究中的运用作者:赵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转换生成语法作为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它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界限,宣告了结构主义时代的终结,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的传统看法和观念,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言和语言学,把语言学推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汉语;歧义作者简介:赵平,现就读于聊城大学文学院,为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4--01一、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古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管约论时期和最简方案时期。
(一)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4年为古典理论时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一书中。
该书的核心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论述了语法的生成性,二是论述了转换语法和转换规则。
转换生成语法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挑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对象,转换生成语法对结构主义进行了全面颠覆。
在这一理论阶段,乔姆斯基认为语义学是独立于语法学之外存在的,合乎语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有意义,某些句子尽管没有意义,但是却合乎语法规范。
(二)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是标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语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在这本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并且把语义问题纳入到语法研究之中,同时对转换规则提出了限制。
所以,在标准理论阶段,转换生成语法包括了三部分: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音位部分。
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它可以生成许多句法描写,每一个句法描写都有一个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义部分赋予深层结构以语义的解释,音位部分赋予表层结构以语音形式。
浅析现代汉语歧义句

浅析现代汉语歧义句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中,明白清晰,简言意赅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而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这就是歧义现象。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关系,揭示语法规律很有意义。
“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句的解释说明如:“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一是说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但也可以解释。
如:“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
又如:“咬死了猎人的狗。
”这句话中猎人和狗谁死谁活难以分清。
在这种句子里,有多重的解释方式,让人很难确定到底是哪一种,就会让人产生误解。
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
二、歧义产生的原因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有的字音词音可以清读也可以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这里的“起来”的两种不同的读音使句子有两种意义。
读qǐ lá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时,表示我想到了。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我是上海人”这句话,没有特殊的意思,只要按语法重音的规律来读,把“上海人”稍稍加重一点儿就可以。
如果把把重音放在“是”上,那么潜在的意思就很明确,即有人说你不是上海人,而你把重音放在“是”上就是纠正对方的说法。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就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2、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表示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
表示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
表示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表示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3、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对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对汉语歧义句的分析作者:潘艳洁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12期【摘要】歧义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本论文在综述前人对歧义所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歧义问题的认识,分三部分来论述现代汉语的歧义:1.歧义的界定。
2.歧义的类型。
本论文把歧义分为语音歧义,词义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大类。
3.岐义的化解。
根据不同的歧义类型,用三种方法对歧义进行化解: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
【关键词】歧义歧义界定歧义类型歧义化解一、歧义的界定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考虑不周没能排除这种多义性,就会产生歧义。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是歧义呢?歧义如何界定?1.研究者给歧义下的定义有20多种,很多研究往往将多义与歧义混为一谈,但多义并不等于歧义,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多义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而歧义是在人们的交际中产生的,是可以消除避免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多义性是语言单位的一种特性,歧义是当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意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时产生的,这种歧义是孤立的,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如果能够给出必要的附加信息、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歧义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歧义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2.歧义与模糊也不相同。
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定现象,在结构上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即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如“热爱人民的军队”一热爱/人民的军队,热爱人民的/军队,两种意义都成立。
模糊主要是指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界限不明,意义不清的现象。
3.还有歧义与岐解。
歧解,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对同一语句产生的不同理解。
歧义是指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指由句法内部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语义结构。
而语境因素是歧解产生的关键因素,在歧解现象中,常伴随有句法歧义现象,但语境因素仍起关键作用。
歧义是句法现象,而歧解是语用现象,歧义作为句法现象,同双关、暗示、模糊是有区别的,而且作为句法现象的歧义一般是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消除的。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摘要】随着语法学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汉语语法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除了运用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外,汉语语法学家还根据汉语使用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外语言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如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使汉语语法分析方法更为完善。
本文概叙了目前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中的作用,比较、阐述了这两种分析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时的优劣,并初步探讨了造成汉语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歧义句式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Theory In Analyzing Chinese Sentences Of Ambiguity
Gui Shufang
【Abstract】With linguists studying of Chinese grammar further,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it have continually developed, too.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methods, linguists make Chinese grammar more perfect according to Chinese facts and overseas linguistics, such as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etc. This thesis simp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and elaborates comparably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analyzing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and explains briefly the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se sentences by the theories.
【Keywords】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Feature’s analysis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1.绪论。
1.1 汉语歧义句式的类型。
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语言格式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即它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歧义现象。
例如,“他在汽车上画画。
”,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也画在汽车上。
”;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别处。
”;还可以理解为“他不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汽车上。
”;甚至可以理解为“汽车是画儿,他在汽车画儿上画画。
”(无论他在汽车上或不在汽车上)。
又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我父亲给病人开刀。
”;也可以理解为“医生给我父亲开刀”。
为什么这些句子有歧义呢?如果从汉语使用的实际出发,根据汉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来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歧义句式有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关系歧义两大类。
1.1.1 由于语法结构而产生的歧义有:
(1)由于句法层次不同(句法关系相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中东石油价格、新职工宿舍”。
(2)由于句法关系不同(句法层次相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出租汽车(述宾/偏正)、学生家长(联合/偏正)”。
(3)由于句法关系、句法层次都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我们三个一组、对他的意见”。
(4)由于句法成分多功能或者由于同音语法成分(兼类词)而产生的歧义。
如,“写得好(可能/状态)、饭不热了(动词/形容词)、爬过雪山(趋向动词/时态助词)”。
1.1.2 由于语义关系而产生的歧义有:
(1)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母亲的回忆(施事/受事)、送的人(施事/与事)、这些书他们都买了(语义指向“他们”/语义指向“书”)”。
(2)由于强调点不同或背景蕴含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如,“除了妈妈,他最怕爷爷。
”(分别表示为:①强调“爷爷”,蕴含“他”怕的不只一人,意思是“他”最怕妈妈,其次怕爷爷。
②强调“他”,蕴含不止一人怕爷爷,意思是“妈妈”最怕爷爷,其次是“他”怕爷爷。
)。
这类歧义多有语音上的差别(主要是重音的位置),因此仅限于书面语。
1.2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层次分析法可以分化由于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句式,不能分化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句式。
因为层次分析法揭示的是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的是句法结构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
[1]这种语义结构关系实际上是指隐藏在表层结构后面的深层结构关系,一般是指动词和名词在进入句法结构之后形成的那种动作与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时间等语义关系,[2]如上面所列的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例句。
由于层次分析法在这方面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2.变换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2.1 什么是变换分析理论。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局限,自然地引进了变换分析法。
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1942年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化要略》一书就有了,书中讨论了变次、转换、句法的变化等问题。
[3]但变换作为汉语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明确下来的。
国内运用“变换分析”大大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向纵深发展。
因为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察所分析的句法结构和与之有内在语义联系的句法结构之间
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
[1]变换分析还需要考虑变换关系。
变换关系是指由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之间的对应法则。
它的根本特点是变换前后句子的基本语义关系要保持不变。
假设A、B是由相同的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如果按照某个对应法则,句式A中的每一个例句,在句式B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例句与A相对应,那么这个对应法则就称之为从A到B的变换,写作A→B。
[3]
2.2 变换分析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我们在汉语研究中重视变换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汉语使用的现实。
相对于英欧语而言,汉语是一种缺少形态标记的语言,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隐含的,缺乏暴露在外的形态标记。
根据这一特点,变换分析方法便成为非常有用的分析手段了。
本文暂不讨论由于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式,而着重讨论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式。
这主要是指由于句子的施受关系含糊不明而导致的歧义句式。
施受关系含糊不明是指处于主语位置上的名词,既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又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受事);或者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既可能是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也可能是谓语动词产生的结果。
如:
(1)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
(2)弟弟把我的玻璃杯打破了。
(3)我的玻璃杯被弟弟打破了。
(4)我的玻璃杯给弟弟打破了。
(5)我的玻璃杯弟弟打破了。
例(1)-(5)是一组同义句式。
(1)是一般所谓的“主语—述语—宾语”的句式;(2)是一般所说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句;(3)则是一般所说的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字句;(4)类似(3),也表示被动意义,但用的是“给”;而(5)一般称为“主谓谓语句”。
“我的玻璃杯”是全句的主语,“弟弟打破了”这个主谓词组作全句的谓语。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句式,这些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都是相同的:“打”是行为动作,“弟弟”是“打”的施事,“我的玻璃杯”是“打”的受事,同时又是“破”的主体。
由此可见,包含相同语义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变换分析正是利用这种内在的结构联系来揭示歧义句式各自所联系的同义格式,以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