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用手来测量》(练习试题)
2-3《用手来测量》(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4)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用手测量物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用手测量的概念、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体系。
讲解手测量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手测量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手测量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手测量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手测量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手测量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在课堂管理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实验和游戏环节,部分学生过于兴奋,导致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管理,确保学生能够专注于学习。
其次,我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方面也需要进行调整。虽然学生们对手测量感兴趣,但在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方面还存在困难。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手测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手测量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手测量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手测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手测量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此外,我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虽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用手来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用手测量物体的方法,学会如何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将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体验用手测量物体的过程。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些小卡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
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试着用手测量它们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方法。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手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卡片上。
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测量结果,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对比,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改正。
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除了用手测量,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物体的大小吗?每组列举出一种方法,并进行展示。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及应用。
一年级上册科学同步练习3.用手来测量

一年级上册科学同步练习
3.用手来测量
一.填空题
1.人体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2.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现象;
3.一拃是张开的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度;
4.测量时每一拃都要首尾相连。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预测就是瞎猜。
(✘)
2.所有人拃的长度都是相同的。
(✘)
3.每一拃都要尽量张开到最大程度。
(✔)
三.选择题
1.一拃的正确量法是(B )。
A. B. C.
2.下列用拃测量的方法正确的是(A )。
A. B.
C. D.
3.用拃测量桌子的高度,各组得到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C)
不一样。
A.桌面高度
B.纸带长度
C.拃的长度
4.下列哪些物品可以直接用手来测量?(C)
A.大树的高度
B.河水的宽度
C.黑板的长度
5.用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和直接用手测量相比( B )。
A.没区别
B.更精确
C.更麻烦
四.连线题
四.实验探究题
1.学习了用手测量后,你能试着用手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有几拃吗?
所以,桌面的长度有(6)拃。
2.同学们在用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正确的测量顺序是②①○4③。
3.小红正在测量下面方桌的长度和高度,请你帮她完成表格。
桌子的长度:(3)拃
桌子的高度:( 4 )拃。
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 《用手来测量》练习

2.3《用手来测量》练习一、填空题1、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例如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2、张开的拇指和中指的长度称为______。
3、每拃之间首尾_____相连的。
(填“是”或“不是”)4、借助纸带测量桌子高度是需确定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测量纸带有几拃要用相同的手指。
()2、每次测量桌子高度的拃数会有不同的结果。
()3、物体都可以用手来测量。
()4、小明和爸爸拃的长度是相同的。
()5、两次测量纸带的拃数可能不一样。
()6、人体作为测量工具很方便。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内。
1、下列物体可以用手来测量的是()A、大树B、河流C、黑板2、下面哪个动作表示一拃?()A B C3、下面拃数记录不准确的一项是()A、五拃B、三拃一指C、三四拃4、下图中哪个“一拃”更标准?()A B C5、哪种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更准确?()6、“拃”最早是()发明的。
A、中国人B、美国人C、英国人四、实验操作题1、同学们用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正确的测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小组同学准备测量操场的长和宽。
(1)用拃来量合适吗?为什么?(2)你认为用身体什么工具测量比较合适?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手脚胳膊2、拃3、是4、起点终点二、判断题1、√2、√3、✘4、✘5、√6、√三、选择题1、C2、C3、C4、A5、A6、A四、实验探究题1、②①④③2、(1)不合适。
趴在地上用拃量不方便。
(2)用步(或庹)比较合适。
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及参考答案【黄金题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拟与测量?测试卷一.选择题1.我们用大拇指和中指来测量物体, 叫做〔〕。
A.米B.寸C.拃2.下面是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 请排序〔〕。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3.下面的动物谁最高〔〕。
A.①B.②C.③4.要测出水桶一圈的长度, 选择〔〕来测量更方便。
A.小棒B.测量纸带C.小立方体5.讲桌只有一个, 我们这么多小组要怎样快速准确的完成测量呢?〔〕A.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轮流测量B.截取多条与讲桌高度同样长的纸带, 每个小组测量纸带即可C.选一个小组为代表进行测量, 其他同学等着就行D.老师测量, 学生观察二.填空题1.常用的尺子种类有〔〕、〔〕、〔〕等。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尺子的名称。
3.想比拟谁的纸蛙跳得远, 要先确定〔〕点和〔〕点。
4.用尺子测量物体时, 要把尺子的〔〕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对齐。
5.观察物体时常用〔〕、〔〕〔〕〔〕〔〕器官。
用眼睛可以〔〕, 用耳朵可以〔〕音乐, 用鼻子〔〕饭菜。
6.“拃〞是指张开的〔〕到〔〕间最长的距离。
三.判断题1.用在纸带上画线做标记来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能很好地表示出纸蛙跳远的结果, 便于我们进行展示和比拟。
〔〕2.在做比拟时要按照一个标准进行比拟。
〔〕3.测量长度时, 一个物体只测量一次就可以。
〔〕4.比拟就是比拟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
〔〕5.预测能帮我们节省测量时间。
〔〕6.大人和小孩的“一拃〞长度是一样的。
〔〕四.连线题1.连线题。
6个差一点2根 3块半五.简答题1.在测量时怎样保证单位长度一样呢?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 并填写活动手册。
2.小明和爸爸用拃来测量相同长度的桌子,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3.用拃和小方块测量桌面的长, 哪个更准确?并说明理由。
选择的理由: 〔〕4.说一说, 尺子与纸带相比有哪些好处?六.综合题1.请你在图中给纸蛙的跳远成绩做出标记。
纸蛙跳了〔〕格。
每次跳跃后至少要测量〔〕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及答案附答案(培优)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用有固定长度的物体和手测量, 哪个更准确?()A.固定长度的物体B.手2.给下列测量步骤排序, 正确的是()。
①数一数一共有几拃。
②一拃接一拃(每拃的指尖紧紧相连)地测量。
③在相连处画线做记号。
④从桌角开始。
A.④②③①B.②③④①C.①②③④3.我们用大拇指和中指来测量物体, 叫做()。
A.米B.寸C.拃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C5.测量误差是指()。
A.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B.测量时发生误差C.测量工具损坏引起偏差D.由测量方法错误引起偏差二.填空题(共5题, 共32分)1.利用“十进制”进行测量时优点有: ()、()。
2.观察物体时常用()、()()()()器官。
用眼睛可以(), 用耳朵可以()音乐, 用鼻子()饭菜。
3.常用的尺子种类有()、()、()等。
4.想要直观的比较测量结果的长短, 需要用()的标准物来测量。
5.—拃通常指()指尖和()指尖之间最长的距离。
三.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 方便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2.用同样的物体测桌子的长度, 得到的测量结果是可以比较的。
()3.按照不同的比较标准, 比较的结果是不相同的。
()4.这种组合方式表示10个小立方体的长度。
()5.比较的标准有很多。
()四.连线题(共1题, 共3分)1.连线题。
6个差一点2根 3块半五.简答题(共1题, 共4分)1.小红和小明进行了两场纸蛙比赛, 哪一场比赛是公平的?谁的纸蛙跳得远。
(1)(2)六.综合题(共5题, 共32分)1.小红在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 请你帮她完成记录。
课桌的长度: ()拃多。
课桌的宽度: ()拃多。
2.下面三位同学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绳子的长度。
(1)他们测出的结果(), 因为他们的长度单位()。
(填“相同”或“不同”)(2)要测量一本书的长度, 应用图()中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完整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 共12分)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必须把洋葱表皮()。
A.切成碎末B.制成玻片标本C.涂上颜色2.小刚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觉得指纹的图像太小。
为了使图像大一些, 正确的做法是()。
A.眼睛和手指不动, 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B.眼睛和手指不动, 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 眼睛离放大镜近些D.放大镜和眼睛不动, 手指离放大镜近些3.细菌对人类()。
A.有益B.有害C.有益和有害D.无法确定4.以下是单细胞生物的是()。
A.大树B.青蛙C.草履虫D.苍蝇5.下列微生物可以直接食用的()。
A.酵母菌B.乳酸菌C.蘑菇6.()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结构, 他将观察到的“小房子”命名为细胞。
A.伽利略B.罗伯特胡克C.列文虎克二.填空题(共6题, 共22分)1.荷兰的列文虎克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了()。
2.根据苍蝇眼睛的视觉原理, 人们研制出了“()”和“()”。
3.组合凸透镜可以使图像放得更(), 其中位于上方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 位于下方的凸透镜则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4.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 如()等。
5.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引发的肺部炎症, 是一种()系统疾病。
6.把两个放大镜上下组合起来, 放大效果明显提高, 这就是早期的()镜, 它的发明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三.判断题(共6题, 共12分)1.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2.植物体中的细胞外观都接近圆形, 人的红细胞像圆饼形。
()3.张亮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 发现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 这是显微镜的问题。
()4.光学显微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一万倍。
()5.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呈中间略凹陷的圆盘状, 能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6.利用放大镜不能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
()四.连线题(共1题, 共5分)1.把下面实验器材与作用连线。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及答案【历年真题】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 共12分)1.小刚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觉得指纹的图像太小。
为了使图像大一些, 正确的做法是()。
A.眼睛和手指不动, 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B.眼睛和手指不动, 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 眼睛离放大镜近些D.放大镜和眼睛不动, 手指离放大镜近些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 目镜上看去一片漆黑, 可能原因之一是()。
A.标本没做好B.标本没放在显微镜上C.反光镜没调好3.细菌对人类()。
A.有益B.有害C.有益和有害D.无法确定4.()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结构, 他将观察到的“小房子”命名为细胞。
A.伽利略B.罗伯特胡克C.列文虎克5.下列关于微生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新月藻太小了,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微生物只能生活在水中C.木耳是一种微生物6.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的生长发育过程。
A.细菌B.细胞C.骨骼二.填空题(共6题, 共26分)1.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吃起来口感很好。
这是由于蒸馒头或烤面包之前, 生面团中糅入了()。
2.()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3.生物都是由()组成的。
()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进行的。
4.显微镜视野中看到如的字母qpbd实际上是()。
5.小刚的爷爷正在用放大镜看报纸, 生活中放大镜具有特点:()。
6.病毒是一类()的特殊生物。
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 由()和()组成。
绝大多数病毒只有在()下才能看到。
三.判断题(共6题, 共12分)1.光学显微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一万倍。
()2.显微镜下, 如果草履虫运动迅速, 不便观察, 最简单的方法放在太阳下晒干后再观察。
()3.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
()4.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5.要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需要把可能含有微小生物的水滴在载玻片上做成玻片标本才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手来测量》习题
一、填空题
1.一拃是指_______ ____和之间的距离。
2.测量桌子高度时,我们可以借助来测量。
3.身体中的那些部位能帮助我们进行测量?(任写三个)
_______ ____、、
二、选择题
1.给下列测量步骤排序()
(1)数一数一共几拃
(2)一拃接一拃(每拃的指尖紧紧相连)
(3)在相连处画线做记号
(4)从桌角开始
A (4)(2)(3)(1)B(2)(3)(4)(1)C(1)(2)(3)(4)
2.在用纸带帮助测量时,要注意()。
A 用的手指要相同B每拃的指尖不用相连C一拃一拃要相连
3.“拃”最早是()国人最先发明的。
A 英国
B 美国
C 中国
三、判断题
1.一拃是指拇指和无名指间的距离。
()
2.预测结果对活动一点作用都没有。
()
3.大人和小孩的“一拃”长度是不一样的。
()
4.小组合作时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
()
四、思考题
在测量时怎样保证单位长度一样呢?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并填写活动手册。
《用手来测量》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拇指中指
2.纸带
3.手臂、脚、手掌……
二、选择题
1. A
2.AC
3.C
三、判断题
1.×
2. ×
3. √
4.×
四、思考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