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有哪些歌唱技巧
民族唱法的技巧

民族唱法的技巧民族唱法的技巧民族唱法是按照特有的民族演唱习惯、审美来进行演唱,主要语言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有着别致的韵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唱法的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
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
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
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
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
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
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二、民族唱法声带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
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有哪些?

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有哪些?一、调式的选择与运用中国民歌的调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泛音调式、中音四度调式、五声调式等。
演唱时要根据歌曲的情感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调式来演绎,使音乐更符合曲调的特点,增强曲调的感染力。
1. 泛音调式泛音调式适合表达豪迈、磅礴的情感,演唱时要注意发声开阔、气息稳定,力求准确地唱出泛音的音高,使音乐更具层次感。
2. 中音四度调式中音四度调式常见于民歌中,具有宁静、舒缓的特点。
演唱时要注意用温柔的声音唱出曲调的柔美,力求让歌曲的情感细腻地传达给听众。
3. 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是中国民歌最常用的调式之一,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
演唱时要注意声音明快、饱满,使音乐更具活力,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二、咬字的处理与表达民歌的歌词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演唱时要注意咬字的准确性与表达力。
1. 咬字准确演唱时要注意每个字的发音清晰准确,将歌词表达得透彻明了。
同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做到声音过渡自然流畅。
2. 表达情感歌曲的情感是民歌的灵魂所在,演唱时要通过对每个字的发音、音调的处理,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例如,对于忧伤的歌曲可以在发音上加以哽咽的感觉,使歌曲更引人入胜。
三、情感的把握与呈现演唱民歌需要充分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用正确的情感表达来塑造角色和呈现曲调的美感。
1. 深入理解在演唱前要对歌曲的背景故事、情感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明确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歌曲,才能用更真实、深刻的情感去演绎。
2. 把握情感民歌中的情感多种多样,有愁苦、忧伤、欢乐、豪情等。
演唱时要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通过变换音色、音量、音调等手法,使歌曲的情感更加丰富、立体。
3. 呈现美感民歌的美感体现在曲调的优美和情感的真实,演唱时要力求将美感完美呈现。
通过音乐的表演技巧、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提升,使演唱更具吸引力与魅力。
总结:中国民歌演唱技巧包括调式的选择与运用、咬字的处理与表达、情感的把握与呈现。
通过准确选择合适的调式,用清晰准确的发音和音调表达歌词,以及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并准确把握,演唱者可以更好地演绎出中国民歌的美感与魅力。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指中国各民族歌曲演唱的特殊咬字、发声和演唱技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唱法,如蒙古族的呼麦唱法、藏族的喉音唱法、汉族的咬字唱法等。
下面将介绍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
1. 咬字训练:民族唱法中咬字非常重要,要求清晰、准确、独特。
可以通过练习嘴部肌肉,使发音更加鲜明,咬字更加准确。
同时要注意嘴唇、舌头、牙齿的协同运动,使咬字的力度有所变化,凸显各个乐句的情感色彩。
2. 声音发声:不同民族唱法对声音的要求也不同。
如蒙古族的呼麦唱法,要求发出低沉、浑厚、磁性的声音;藏族的喉音唱法,则要求声音特别尖利、刺耳,具有特殊的音色。
在训练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声音,使符合特定的唱法要求。
3. 唱腔节奏:民族唱法中的唱腔节奏往往非常独特,有时较为复杂。
在训练中要注意准确把握节奏感,注意音符的延长和短促,注重对每个音符的把握和表达。
4. 情感表达:民族唱法注重情感的表达,要求歌者能够通过声音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演唱时,要注重情境的创造,通过节奏的变换、音符的处理、声音的传递等方面来表达出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1.熟悉歌曲:在演唱民族歌曲前,要先熟悉歌曲的曲调、歌词、意义和情感。
通过反复的听、读和理解,增加对歌曲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3. 咬字发声:根据不同民族的唱法要求,要注意清晰、准确、独特地咬字。
通过训练嘴部肌肉和调整发声方式,使咬字更加准确、鲜明,从而更好地传达歌曲的表达意义。
5. 注意形象表演:民族唱法的演唱往往需要一定的形象表演,如蒙古族呼麦中的口型表演、藏族喉音中的舌尖动作等。
要注意演唱时的微笑、动作、姿态,使演唱更加生动、有神。
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民族独特的演唱方式,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咬字、发声和演唱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歌曲曲调、节奏和情感,使歌曲的表达更加贴合民族特色,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想要演唱好民族歌曲,除了技巧的训练,还需要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深入了解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传达和表达民族歌曲的情感和意义。
民歌演唱技巧

民歌演唱技巧
1、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民歌演唱需要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来支
持声音。
一般来说,胸腹式呼吸是最常用的呼吸方式,它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气息支持,使声音更加自然和柔和。
2、发声技巧:民歌演唱需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技巧来保证声音的质
量和表现力。
发声时应该注重声带的松弛和自然振动,避免过度用力或者紧张。
同时,要注意音准和发音的准确性,这可以通过练习音阶、音程、调式等基本音乐技能来提高。
3、注重咬字和吐字:民歌演唱需要清晰地咬字和吐字,以便更好
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在演唱时,应该注重字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通过练习口语和朗读来提高咬字和吐字的技巧。
4、运用声音的力度和音色:民歌演唱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力度和
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
演唱者应该根据歌曲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声音的力度和音色,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5、注重表演技巧:民歌演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还需要运用表
演技巧来传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演唱者应该注重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表演技巧,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民族唱法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发声技巧民族唱法发声技巧1.歌唱脬吸问题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唱好歌曲的基础。
气是发声的动力,任何唱法历来都是非常重视气息的。
传统唱法讲“气沉丹田”;美声唱法强调用横膈膜控制气息。
两种说法都是强调呼吸的支点。
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较好。
气要求吸得深,稳得住。
深即吸到肺的底部;稳即力点稳定有力。
气吸下来时,下肋扩张,腰围往外膨胀,横膈膜下降,小腹往回收,这样就产生了气压。
它将气息集中有力地、准确地往调整好的共鸣腔体焦点位置输送。
气息在发声时压力的集骤点便是呼吸支点。
横膈膜是控制气息的主要呼吸肌肉,发声中,吸气肌群始终处于持续紧张的工作状态。
必须积极锻炼这组肌肉,使声音牢牢坐在气上。
为使气长,稳劲有力,要用不断吸住气的感觉发声歌唱。
为防止气的僵死,气不可吸得太满,这样才能富有弹性。
学生普遍耽心高音唱不上去,那就应该先检查气。
原则上是,音发得越高,吸气越深。
只要坚持这一用气原则,掌握呼吸技巧,并在发声器官协调配合下,定能解决高音的问题。
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色彩丰富、表现力强,能适应演唱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
2.歌唱的共鸣问题共鸣是将声带发出的声音美化、扩大。
有了泛音效果,声音才丰富、悦耳。
发声器官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喉腔、口腔、鼻腔和头腔。
调整这些共鸣腔体的混合使用对唱好歌曲是很重要的。
①打开喉咙、用打哈欠——叹气的方法,可以得到最佳的打开喉咙的歌唱状态。
这时,小舌、软颚上提、舌、上下颌及牙关自然松开,使从喉咙发出的基音得到共鸣效果。
所打开的喉咙状态还应在整个发声中保持。
在发高音时保持这种上方软组织的提起是较为困难的,但只要积极划训练喉内、外肌的一些肌肉能力,持之以恒,定能收效。
打开喉咙在民族唱法上要适度,切不可完全按美声唱法的做法,只要半打哈欠的状态就够了,否则,就会影响民族唱法的风格。
②稳定喉结;正常的喉头位置是打哈欠、深吸气时的位置。
一张口就必须下降喉结,并相对将其稳定住,这样,下咽管道拉长,喉咙底部就自然打开,便于声带功能的调节控制。
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民族唱法是指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采用的不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式。
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演唱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喉音、藏族的吟唱、壮族的马蹄咚咚声等。
下面是对一些主要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介绍。
1.蒙古族唱法蒙古族的唱法以喉音为特色。
喉音是指通过调节喉部的肌肉使声音变化,呈现出高亢激昂的效果。
蒙古族唱法的喉音主要有“卷舌”、“滚舌”和“隐喉”等。
卷舌是指将舌头卷起,声音从喉咙中产生,高亢有力;滚舌是指将舌头滚动,使声音产生共鸣,独特悠远;隐喉是指将喉结向上提起,通过声带震动产生颤音效果,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蒙古族的唱法通常是富有豪情和力量感的。
2.藏族唱法藏族的唱法以吟唱为特色。
吟唱是一种较为工整的音乐演唱方式,主要通过控制呼吸和共鼻腔发声来表达情感。
藏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有“腔调固定”、“双声部”和“喉音”等。
腔调固定是指唱法中的调式和音程是固定的,表达出一种亲切的感觉;双声部是指通过同时发出两个不同的音,产生合音的效果;喉音是指使用喉腔发出的音,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变化。
3.壮族唱法壮族的唱法以马蹄咚咚声为特色。
马蹄咚咚声是一种模拟马匹奔跑时的蹄声的演唱技巧,通过连续的声音发出,形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感。
壮族的唱法主要有“拱调”、“调腔”和“披韵”等。
拱调是指有规律地运用音高变化,使唱法更具有魅力;调腔是指通过调整声音的音高和音调,表达出深厚的情感;披韵是指利用语音的连读和咬字方式,使唱法更具有韵味。
以上是对一些主要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的介绍。
每个民族的唱法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民族唱法是指不同民族或地区传统的歌唱技巧和风格。
不同的民族唱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反映了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一、喉音唱法:喉音唱法是蒙古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声带和喉部的振动产生独特的音色。
喉音唱法要求歌手通过调整喉部的形态和呼吸控制,在一口气中同时发出两种或多种声音,产生低音、中音和高音等丰富的音色层次。
二、卷舌唱法:卷舌唱法是藏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舌尖反复滚动,产生独特的卷音。
卷舌唱法要求歌手在发音过程中灵活运用舌头的动作,控制气息的流动,形成清晰而具有特色的音色。
三、颤音唱法:颤音唱法是回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喉部的震动产生颤音。
颤音唱法要求歌手在发声的过程中控制呼吸,通过喉部的震动使音符有律动、起伏的感觉,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划音唱法:划音唱法是汉族山西地区的传统唱法,通过舌头快速滑动,发出划音的声音。
划音唱法要求歌手准确控制舌头的速度和力度,使划音清晰有力,划出多种音色,增加音乐的独特性和表现力。
五、颤音唱法:颤音唱法是壮族等民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声带的颤动产生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音色。
颤音唱法要求歌手在发声时加入颤音,使音符有一定的颤动,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假声唱法:假声唱法是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咽部的共鸣产生高音。
假声唱法要求歌手通过调整喉咙和发声部位的形态,使声音在喉部和咽部产生共鸣,达到高音的效果,且能够保持音色的稳定性。
七、法国韵律唱法:法国韵律唱法是布依族及其他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唱法之一,通过连续的颤音和滑音给人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感受。
法国韵律唱法要求歌手在发声时运用颤音和滑音,控制声带和气息的流动,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
不同的民族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强调对声音的控制和调节,注重发声部位的灵活运用,以及呼吸技巧的训练。
此外,民族唱法还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通过声音和音乐来表现特定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民俗风情。
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

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一、气息运用。
1. 深呼吸。
- 民族歌曲演唱中,深呼吸是基础。
要像闻花香一样,将气息深深吸入腹部,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膨胀。
这样可以储存足够的气息,以满足较长乐句的演唱需求。
例如在演唱蒙古族长调歌曲时,其旋律悠长婉转,需要充足而稳定的气息支持,深呼吸能确保在演唱长音时气息不断,使声音连贯且富有张力。
2. 气息控制。
- 在演唱过程中,要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来控制气息的流动。
对于一些轻快的民族歌曲,如维吾尔族的一些舞曲风格的歌曲,气息的流动要相对轻快、短促,像灵动的小溪水跳跃。
而在演唱一些抒情的慢板民族歌曲时,气息要缓缓而出,像涓涓细流。
在唱高音时,不能单纯地靠喉咙用力,而是要依靠气息的推动。
比如演唱陕北民歌中的高音部分,通过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将气息稳定地向上推送,使高音既明亮又圆润。
二、咬字吐字。
1. 清晰准确。
2. 归韵收音。
- 每个字的韵尾要归韵到位。
例如在演唱江南民歌时,由于江南地区语言比较软糯,在唱到“桥”“摇”等字时,要将韵尾收好,使声音圆润动听。
而且在演唱中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单个字的清晰而破坏了整体的流畅性,要像串珠子一样,把每个字巧妙地连接起来,使歌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三、共鸣运用。
1. 胸腔共鸣。
2. 头腔共鸣。
- 头腔共鸣能使声音高亢、明亮、空灵。
在演唱一些少数民族的山歌时,如苗族的高腔山歌,头腔共鸣就非常重要。
演唱者要通过调整气息和发声位置,感觉声音在眉心处集中,从而发出清脆、高亢的声音,将山歌的悠扬和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在演唱一些民族歌曲的高音部分时,巧妙地结合头腔共鸣可以使高音轻松唱出且音色优美。
3. 口腔共鸣。
四、情感表达。
1. 深入理解民族文化。
- 要想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准确表达情感,必须深入了解歌曲所属民族的文化。
比如朝鲜族歌曲往往与他们的农耕文化、礼仪文化等密切相关。
当演唱朝鲜族歌曲时,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就能更好地把握歌曲中的情感内涵,唱出朝鲜族人民的热情、勤劳和质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唱法有哪些歌唱技巧民族唱法有哪些歌唱技巧起音是歌唱发声的开始动作。
“起音”这个词,是中国声乐界很通俗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虽开头的音。
从不同的外文上翻译过来的名称,有的称之为“激起”,有的称之为“起首”,还有的称之为“始音”。
实际上,这些名称都是一个意思。
沈湘教授指出:“起音好坏,对发声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起音起不好,找不到正确的起音感觉,后边唱出来的声音都不会好。
一首歌,一开头声音就不对,唱整首歌的声音也对不了,而且越唱越砸。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起音”。
起音之前决不能紧张,在任何音高上起音,心情始终是“轻松安静”的状态,发声器官各部分都不紧张。
这种心理状态,是良好起音的关键。
在此前提下,全身要以松弛而又积极的心态投入歌唱发声工作,使人声“乐器”处在协调的歌唱状态之中,去努力体验“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
起音时,找到胸口起音的发声位置极为重要。
因为,好的起音声带及喉头是不应该有任何感觉的。
起音之前声带是闭合状态,发音时气息冲开声门,就像“极轻微咳嗽的感觉”。
也卞是说,起音时声门不是向里闭合,而是向外打开。
就在声门打开的刹那间,感觉气息“轻轻一碰嗓子”(声门)就产生出明亮、通畅的音响。
它同“起间时声带向里闭合”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
起音之前深吸气,但不要吸得太多。
发音时,在“吸着唱”的心理感觉中控制呼气的量,同时,以“向下轻微叹气”的感觉使气息均匀而又缓慢地“冲击声门”。
在感觉上,真正的声门没有“冲击”现象存在,只感觉气息“冲击”着胸口“嗓子眼儿”的发声位置,这种起音既干净又轻松。
歌唱发声时,唱好连音,是表现歌唱旋律优美乐感必不可少的技巧手段。
演唱连音时必须从气息与发声位置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沈湘教授明确指出:“气息的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
气息就像一根绳子把声音的‘珠子’串起来,穿成一串儿的时候,要感到气息总是连续、均匀、自如、流畅地从‘嗓子眼儿’通过,而深部位的呼吸支持一定要稳定。
这种气息的稳定性与送气的连贯性是唱好连音最重要的方法。
在歌唱发声时,这种连贯性与稳定性自始至终不受旋律变化及咬字吐词变化的干扰。
在声音上,音与音的连接是均衡的、圆滑的,不允许有裂痕出现”。
因此,一样宽窄的母音,一样明亮、统一的音色、一样通畅的气息、一样均衡的共鸣音量是连音技巧的基础。
掌握了这种连唱的技巧,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去变化声音的力度和音色,唱出连贯、优美的旋律线条。
连唱能磨掉音符之间生硬的“楞角”,使歌唱发声更富有乐感。
连音唱得好,就能将乐感自然地表现出来。
(@歌唱艺苑Artsinging)英国声乐家凯萨利说:“断音是由于在声带开始振动之后,这种振动的行动突然停止的结果。
在一串断音中,动和停的动作连续交替出现。
断音不只是歌曲中的一种装饰,对于声带和开动声速的肌肉也是一种健康锻炼。
用它来改正由于内收不够有力而产生的声音无力也是很有效的。
”①断音与顿音、弹跳音的唱法,感觉是基本一致的。
这种技巧常见于女声特别是花腔女高音的演唱中。
断音发声状态同生活中人们开怀“哈哈”大笑的情形很相像,所以,很多声乐教师用这种大笑的感觉启发学生来掌握断音技巧。
从演唱断音的感觉上,应掌握如下要领:(1)断音首先要找呼吸的感觉,“心里想着在胸腹之间的横隔膜处‘拍皮球’,向下‘拍球’时发声,向上‘抬手’时不发声,立即换气”。
(2)胸口发声位置上以“吸着唱”的感觉“打开喉咙”,“吸着唱时发声,停吸时不发声”。
“时吸、时停,时发、时断”。
(3)慢的断音,则需要在音与音休止间隙中快速换气。
声音只要停止,立即快速换气。
发声与换气几乎同步进行。
断音的呼吸是气息极少量的消耗与补充,而大量的是腰围饱满的气息平疲“吸住”和储存的感觉;唱快速持续断音乐句往往是用一口气儿唱出来的,像从发声位置的“嗓子眼儿”里吹出一连串的“气泡音”。
当然,在乐句之间要进行快速换气。
是否能掌握好唱断音的技巧,关键在于是否能掌握好换气技巧。
均匀微颤的歌声,是人的心情象征,它为歌声的飞翔插上了美丽、迷人的翅膀。
从声学动力学来看,微颤的声音能使空气产生共振,从而具有致远力。
演奏小提琴,用手指揉弦使声音产生微颤,乐声便悦耳动听。
因为,微颤不仅能产生旋律感,同时,也能使音乐富于律动感。
人声也不例外。
颤音的波动次数与波形幅度(极限为半音)有着均匀、稳定的规律。
没有颤音的直声,会使人感到歌声呆板而毫无生气,听起来索然无味;超出正常范围的大颤音,即摇摆的声音,听起来又会使人不安、厌烦。
学会并掌握正确的颤音技巧,是表现优美歌声的必需。
能唱出优美、微颤的歌声,主要靠的是心理听觉功能的作用。
凡具有自然、优美颤音的男、女歌手,一般都有惊人的模仿力。
他们往往从欣赏美好颤音的歌声中获取正常颤音的振幅速度等方面的信息在听觉记忆中储存起来。
滑音是声音在高、低音之间的上、下滑动,表现为音阶式连接的.移动线条。
在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演唱中,经常使用这种滑音技巧,使歌唱产生连贯、圆滑的音乐美感。
掌握滑音的演唱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1)歌唱者,要想很好地掌握滑音的演唱技巧,准确地表现意大利歌剧的风格特点,首先要训练自己的听觉。
多听西洋歌剧演唱大师的演唱,熏陶自己的耳朵。
沈先生说:“听得多了,味儿也熏出来了”。
(2)演唱滑音时,“声音下滑要保持共鸣的高位置,头腔和鼻咽腔的共鸣音响不能掉到口腔里,更不能挂在嗓子上;声音上滑时,位置不能往上够,只要轻轻地抬起软口盖,贴住咽壁往里吸着唱就可以了。
”沈湘教授用这种极其简单的方法指导,能使学生很容易地唱好滑音。
(3)无论唱的是上滑音还是下滑音,都是在心理活动的主导下唱出来的滑音线条。
这种圆滑、优美的线条,一定要清晰、流畅,不能做作,也不可滥用。
旋律进行超过二度音程即为音程跳进。
三度以内的为小跳,三度以外的为大跳。
在音乐的旋律中,音程在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甚至超过八度的音程大跳进行是屡见不鲜的。
这种音程大幅度的跳进,能使音乐造成迭宕起伏的宏伟气势。
一般来说,在歌曲旋律中,音程大幅度跳进常常出现在中声区向高音区的转换,是需要特殊的换声技巧才能把跳进音唱好。
如果歌唱者已经熟悉了换声区唱法,应该说,唱好跳进音是不成问题的。
只需要在演唱时记住以下几个要领:(1)由低向高唱大跳音时,首先是心态的稳定,丝毫也不感到紧张,相反地,以兴奋的、松驰的心理迎接高音的到来。
(2)唱大跳音时,要把高音之前的那个音唱好。
歌唱发声时,声带既不能躲,嗓子又不能用劲儿,声音不能“挂嗓儿”。
(3)“在低音共鸣位置不变的感觉下唱大跳的高音,只是在位置的后面加上‘翻、扣’的感觉让高音完全进头”。
沈湘教授在这里所指的共鸣位置,实际上是声音里混着气息“贴着咽壁吸着唱”、“声音碰响咽壁”的共鸣位置。
这个位置在鼻咽口下方的口咽腔中。
在翻唱高音之前,想象一支手从后颈“拿住咽管儿”,从后背往后脑勺“一翻、一扣”,高音就在头腔里“开花”了。
七、花腔(Collratura)花腔女高音,是抒情性女高音中最纤巧、最灵活的声部。
那夜莺般婉转优美的嗓音,能够在最宽广的音域(超过两个八度)中自如地表现华丽、妩媚的花腔声音特色。
一部难度很大的花腔作品,往往需要将各种花腔技巧综合起来使用。
(@歌唱艺苑Artsinging)在高音区和超高音区灵活、自如地唱好花腔快速走向顿音,必须从歌唱要素的几个方面综合地进行调整。
1、心里要素要掌握这种高难度的花腔技巧,首先强调的是歌唱者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那种轻松、自如、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
因为,一切复杂的旋律音准和华丽的乐句都是从心理产生出来的。
所以,先是用“心”去唱。
心理的歌唱要素总是在支配着这一切。
2、呼吸要素歌唱花腔的旋律,对呼吸的控制有极高的要求,气息控制得越好,声门的负担越轻。
只有排除嗓子周围任何不必要的干扰,才能对断音、顿音进行准确的调整。
在高音区和超高音区唱花腔快速走句顿音时,用的气是很少的(自我感觉),是在一种被“吸住”的气息静止的状态中,从思想上以“一条线”的送气感觉把顿音的“珠子”穿成串。
所以,对气息的控制要在心理上有精确的算计。
3、发声要素为了获得美妙的花腔的歌声,歌唱者必须学会放松自己,使该松的地方一定要放松(特别是舌根、下巴、前颈、喉结周围),该用劲儿的地方一定要积极用力。
在高音区和超高音区唱花腔快速走向顿音。
要“打开喉底”(不用“打开喉咙”的说法,容易使发声掉进误区),让声音在通畅的、打开的共鸣腔体里得到充分的自由,而自我感觉声带“即合即离”敏捷的动作产生断断续续的声音的的确确是来自胸口的发声位置上,这里是高音区和超高音区的支持部位。
“把胸挺起来,让胸廓支持你的高音”,这是沈湘教授对歌唱者极好的提示。
4、共鸣要素花腔的共鸣位置究竟在哪里?沈湘教授与李晋玮教授主张:贴着咽壁吸着唱时,感觉鼻咽腔扩张,呈吸气打开的状态。
声音碰响咽壁之后,像珠子一样闪光的共鸣点便出现在咽壁和后上方的头腔里;以混声的方法为基础,为获得高音区和超高音区的轻机能,必须对真、假声的比例进行感觉上的调整,音越高真声成分越少,假声成分越多。
进入超高音区时几乎安全使用了假声的感觉,好像从“嗓子眼儿”的“小孔”中用气儿吹出来的声音,这种被称做“箫音”的音波一直吹到鼻咽腔的顶端。
这种主观向后唱、客观向前反射的共鸣乐意,具有丰满的声音力度和清晰、明亮的共鸣效果。
为了准确地调整音高,在微笑状张嘴的过程中,上唇与面颊肌向上提起,并有一种很小的横开的劲儿。
硬口盖与眉心要挂住点劲儿,靠软口盖提动的感觉来变化花腔快速走句的顿音与弹跳音;唱最高音时,全中的支配下,最高音也能轻易地唱好。
当歌唱者完全掌握了这种高难的花腔技巧之后,在演唱中便能体会到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声音唱到了脑后的空间,声音彻底脱离了身体!(@歌唱艺苑Artsinging)如何来获得鼻腔共鸣呢?鼻腔在吸气时就应充分打开,一是为了扩大进气能道,二是为了字音进入鼻腔做好准备,当字音进入打开的鼻腔后,切勿停留,在鼻腔由不动,而应继续用气将字音经过鼻腕能否及时打开。
为了保证学者能及时进入鼻腔,字音的力量要适中,太重容易阴断气流,引起口腔紧张。
影响和鼻腔的协调,太轻则难以进入鼻腔。
总之,提高演唱水平,自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过程充满曲折和艰辛。
歌唱爱好者或专业人员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歌唱实践,认真领会和灵活运用歌唱技巧,秩序渐进,日臻成熟。
诚然,如果要达到声情并茂地歌唱水平,还需要培养自信心、审美情趣、表现欲和创造欲,同时还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