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炒法(3第二节加辅料炒--麸炒、米炒)
09第九章 炒法(3第二节加辅料炒--麸炒、米炒)

苍术
【 来 源 】 干燥根茎。 【历史沿革】 唐代有米汁浸炒、醋煮的方法。 至宋代出现麸炒(《衍义》)
【炮制方法】 1.苍术 取原药材,水泡,润透,切厚片。 2.麸炒苍术 麸入热锅,中火加热至冒烟时投 入苍术片,炒至深黄色。 每100kg苍术片,用麦麸10kg。 3.焦苍术 取苍术片,用中火加热,炒至焦 褐色
【炮制作用】 党参:益气生津 肺气亏虚-补肺汤;气血两亏-两仪膏 米炒党参:气变清香,能增强和胃、健脾 止泻作用。 脾气虚弱-参苓白术汤 中气下陷-参衣汤 蜜党参: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补 肺的作用。
【炮制研究】 片型较常见为段(1-.5cm), 但煎出率试验表明,厚片煎出率大 于段。
【炮制作用】 生苍术:祛风发汗,散寒。用于风湿痹痛 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 麸炒后:辛性减弱,缓和燥性,气变芳香,燥 湿健脾作用增强 二妙丸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 如椒术丸。 ① 缓和辛燥之性,降低副作用 ② 扩大药用范围
【炮制研究】 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苍 术酮。 麸炒后,挥发油含量下降,刺激性下降。
B.米炒
一、含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
同炒的方法,称为米炒
二、作用
1.判断药物的炮制程度 2.使药物受热均匀 3.吸附毒性成分
4.增强药物疗效(健胃和中、止泻痢)
三、工艺
米入热锅—炒至米冒烟—入药料拌炒至 米-焦黄或焦褐 药-挂火色 药:米=100:20
斑蝥
【 来 源 】 干燥虫体。 【历史沿革】 晋代有炙、炒、烧令烟尽 (《肘后》)等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 时代有糯米炒法(《雷公》)。共有17 种炮制方法,均须加热处理。
第九章炒法

二、炒黄(炒爆) 炒黄(炒爆) 1.含义 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文火或中火加热 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 加热, 黄色或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 发泡鼓起, 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的气味。
Hale Waihona Puke 槐花炒槐花[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槐花 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枝梗, 槐花──原药材 除去杂质 枝梗, 原药材, 杂质及 筛去灰屑 灰屑。 筛去灰屑。 2. 炒槐花 净槐花,炒制容器,文火, 槐花──净槐花 炒制容器,文火, 净槐花, 炒至深黄色 取出晾凉。 深黄色, 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3. 槐花炭──净槐花,炒制容器,中火, 槐花炭 净槐花 炒制容器,中火, 净槐花, 焦褐色, 清水, 炒至焦褐色 喷洒少许清水 灭尽火星, 炒至焦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 炒干,取出凉透。 炒干,取出凉透。
[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 莱菔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莱菔子──取原药材 去净杂质 用时捣碎。 取原药材, 杂质, 2.炒莱菔子──净莱菔子,炒制容器,用文火加 炒莱菔子 净莱菔子 炒制容器, 文火加 净莱菔子, 炒至鼓起 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 鼓起, 易碎, 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 浅黄色, 香气逸出即可 用时捣碎。 逸出即可, 浅黄色,有香气逸出即可, 用时捣碎。
关注: 关注:火力与火候
炒黄程度 1 、炒响:牵牛子、决明子 炒响:牵牛子、 2 、炒香:白芥子、莲子 炒香:白芥子、 3 、炒爆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 炒爆花:王不留行、 4 、炒去刺:苍耳子 炒去刺: 5 、炒变色:薏苡仁、冬瓜子 炒变色:薏苡仁、 6 、炒出汗:花椒 炒出汗:
第九章 炒法

(四)目的
1.增强疗效。白术、山药、神曲等可以增强健脾作 用。 2.缓和药性。苍术、枳壳等可以缓和辛燥之性;枳 实可以缓和破气作用,以免伤正。 3.矫嗅矫味。僵蚕可以矫正腥臭气味,便于服用。
(五)操作方法
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 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 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炮制研究
炮制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山楂的有机酸是其消食和抑菌的成分,黄酮是其活血 化瘀的成分。炒山楂和焦山楂可以减少其有机酸的含 量,缓和刺激性。 山楂多产地切片,可以减少干后再软化时有机酸的损 失。 山楂果核占全部药材的40%,但其中有机酸和黄酮含 量甚微,因此去核有科学道理。Biblioteka 成品性状
王不留行
来源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规格 王不留行 炒王不留行。
炮制方法
炮制品名
王不留行 炒王不留行
炮制要点
取原药材,去杂质,洗净,干燥。 中火 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注意:①锅温不够,易成“僵子”、“哑子”,过高易焦糊,
应先试投。②中火炒制,翻炒先慢而均匀,然后逐渐加快。每 次投药量不可过大。③爆花率应大于80%,小批量炒制应尽量 都爆花。
第九章
第一节
炒
概述
法
第二节 清炒法
第三节 加辅料炒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含义 二、历史沿革 三、分类 四、目的 五、 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 火候、 火力:文火、中火、武火; 六、操作方法
一、含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炒制容器内, 加辅料或不加辅料,再用不同的火力加热,并 不断翻炒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称之为炒法。
加辅料炒法PPT课件

.
9
三、注意事项
1、大小分档 2、选用适当的火力和掌握加热时间,以免炒黄
的药物焦化,炒焦的药物碳化,炒炭的药物灰 化。 3、炒前预热
.
10
炒黄及炒黄药物举例
1)概念:
将净制或切制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 加热,并不断翻炒或转动,使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 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溢出固有气味方法, 称之为炒黄。
.
13
❖ 成品性状
芥子 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白芥子)黄色至棕黄色(黄芥 子),味辛辣。 炒芥子 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隙,有香气。
.
14
炮制作用及应用
芥子 生用辛散力猛,易耗气伤阴动火,善于通络 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 炒芥子 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助热伤阴。 长于温肺利气豁痰,尤适合寒痰咳嗽。炒后易于煎 出药效,破酶保甙,便于保存甙类。
的变化和附加的辨方法进行判断。
.
7
六、操作方法(手工炒和机器炒)
操作程序:
⑴烧锅:将空锅放在火上加热。将锅烧热或烧烫后 应用。
⑵投药:将锅烧至一定程度时,再投料,投入的多 少,要根据锅的大小,炒至的要求而定。如需炒裂 的,炒爆的要少放。
⑶翻炒:翻动要勤、要快,使药物受热均匀,并要 求每次下铲要“亮锅底”,避免少量药材停留于锅 底而焦糊。
.
3
二、历史沿革
从历史上看,炒法的历史相当悠久,在目前 认为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嚣盐令黄”的 记载。“嚣”与今之“炒”同义。
至汉代《神农本草经》亦记载了露蜂房,蛇蜕 “火熬之良”。《金匱玉函经》熬法就更多了,如元 花“熬”,水蛭“熬”,虻虫“熬去足翅”等,多用 熬法。那么什么是“熬”,这正如《汤液本草》王好 古所言“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
第9章1 炒黄法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6
火候:是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 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 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从形、色、气味、质等方面观察判断。 炒制的时间控制与方法和药物性质有关。 相对而言,炒炭>炒焦>炒黄,砂炒> 滑石粉炒、蛤粉炒、米炒>土炒>麸炒。
2、异鼠李素降低而止血。该成分对抗槲皮 素的止血作用。炒炭后降低约一半。
牵牛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 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规格 :牵牛子、炒牵牛子。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0
⑴炮制方法
生品同前; 炒牵牛子:文火炒至微膨胀鼓起,有爆
裂声,色泽加深。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1
⑵炮制作用: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8
王不留行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规格 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9
⑴炮制方法
生王不留行:同前
炒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注意:
①锅温不够,易成“僵子”、“哑子”, 过高易焦糊,应先试投。②中火炒制, 翻炒先慢而均匀,然后逐渐加快。每次 投药量不可过大。③爆花率大于80%, 小批量炒制应尽量都爆花。
中药炮制学
第9章
3
炒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预热
投药
翻炒
出锅
1. 预热。将锅烧热或烧烫后应用。
2. 投药。药物大小分档,少量分锅炒。加辅料 者,需先处理辅料,再投入药物。
3. 翻炒。要快而勤,使药物均匀受热。要求亮 锅底。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炙:炮炙古代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的方法,现代一般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的其他炮制方法。
3.饮片:饮片系指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的所有中药。
4.反制:药性相对立的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制约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称为反制。
5.从制:药性相同或相似的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增强药物的疗效,称为从制。
6.炮制辅料: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7.炮:炮古代指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
现代指高温砂烫至发炮(泡)鼓起。
8.净度:净度系指饮片的纯净度,亦即中药饮片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分的限度。
9.泛油:泛油是指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或返软、发黏、颜色変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0.变色:变色是指饮片的天然色泽发生了变化。
11.风化: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的现象。
12.潮解溶化:潮解溶化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
13.对抗同贮法:对抗同贮法是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与药物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的贮存方法。
14.气调养护技术:气调养护技术是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防虫、防霉防止泛油、变色、气味散失等目的。
15.净制:净制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剂、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品和霉变品,区分疗效不同的药用部位,将药材分档或进行简单加工的一类炮制方法。
16.净药材:净制后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的中药材称为净药材。
17.分档:为了便于炮制,把药物按大小、粗细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分档。
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
清炒法
含义: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 分类: 炒黄、炒焦和炒炭。
炮制目的
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缓和药性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炒炭止血作用后增强,如地榆、槐花、茜草等。 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如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杀酶保苷 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利于贮存。
炒焦法
定义 适用药物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
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 并具有焦香气味。
炮制方法
分档; 锅预热; 投药,火力一般为中火;操作时先用小火挥 去水分再提高火力; 翻炒均匀,防止局部过热炭化; 看火候出锅,摊开晾凉。火候:颜色——质 地轻薄、体小如槟榔、栀子、麦芽炒至焦黄 色,质地坚实、体大如山楂、神曲炒至焦褐 色。气味——均应透出焦香气味。
〖炮制方法〗
炮制品名 操作要点
决明子
取原药材,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炒决明子
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爆鸣声减弱,并有 香气透出。
〖成品性状〗
炮制品名 鉴别要点
决明子
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质坚硬,味微苦。
炒决明子
加辅料炒法—米炒法的代表药材(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米炒法——党参
目录
壹 来源 贰 生药饮片制备 叁 炮制方法 肆 成品性状 伍 炮制作用
陆 其他炮制方法、成品性状及炮制作用
一、来源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 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Nannf.、素
添加 文本
花党参(西党参)Codonopsis
osula Nannf. var. modesta(
标题 文本
党参: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 黄色至黄棕色,有时可见根头部有 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切面皮 部淡黄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 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有特殊香气 ,味微甜。
-7-
米炒党参:形如党参片,表 面深黄色,偶有焦斑。
五、炮制作用
标题 文本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 益肺,养血生津的作用。用于脾肺气虚 ,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 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 渴。生品益气生津力胜。常用于气津两 伤或气血两亏。
-8-
米炒党参:米炒后气变清香,能 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多用 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
-9-
六、其他炮制方法
蜜党参 标题 炮制文本方法:取炼蜜用适量开水
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 预热后的炒锅内,用文火加热,不 断翻炒至黄棕色,不黏手时取出, 放凉。(每100kg党参片,用炼蜜 20kg)
Nannf.) L. T. Shen或川党参
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
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3-
党参炮制首见于清代《得配本草》。历代有蜜炙、米炒等 方法。处方用名有党参、炒党参、炙党参等。
《中国药典》2015 版载有党参和米炒党参两种炮制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肺的作用。
.
▪ 【炮制研究】 ▪ 片型较常见为段(1-.5cm),
但煎出率试验表明,厚片煎出率大 于段。
▪
.
.
▪
斑蝥
▪ 【 来 源 】 干燥虫体。
▪ 【历史沿革】 晋代有炙、炒、烧令烟尽
(《肘后》)等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 时代有糯米炒法(《雷公》)。共有17 种炮制方法,均须加热处理。
麸,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炒至 淡黄色、麸焦黑色。
每100kg枳壳片,用麦麸10kg。
.
▪ 【炮制作用】 ▪ 枳壳生品:辛燥,偏于破气散结。 ▪ 脘腹胀痛、瘀血积块疼痛-血腑逐瘀汤 ▪ 麸炒枳壳: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
胃消食。 ▪ 木香槟榔丸;宽肠枳壳汤。适宜年老体弱
而气滞者。
▪ 药性缓和、扩大药用范围
▪ (4)赋色、矫味 ▪ (5)增强补脾益气、健胃和中、固肠止泻
.
▪ 二、工艺
▪ 麸入热锅,冒烟时投入药,迅速拌炒,炒至
▪ 药-均匀黄色,透出固有香气 ▪ 麸-变焦黑
▪ 药物:麸=100︰10-15
.
▪ 三、注意:
▪ ①预热适中(中火)
▪ ②麸均匀洒入锅内
▪ ③药材干燥
▪ ④翻炒动作迅速
▪ 四、适应药物:
.
▪ 四、注意事项 ▪ 1.昆虫类药物以米的色泽变化来观察火候 ▪ 2.植物类药物以饮片的变黄为度 ▪ 五、适应药物:
▪ 有毒(斑蝥)或键脾补胃的药物(党参)
▪
.
▪
.
▪
党参
▪ 【来源】 干燥根。
▪ 【历史沿革】 清代始见“补肺拌蜜蒸熟”
(《得配》)、蜜炙(《治全》)及米 炒(《时病》)等方法。
.
▪ B.米炒
▪ 一、含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
同炒的方法,称为米炒
▪ 二、作用
▪ 1.判断药物的炮制程度 ▪ 2.使药物受热均匀 ▪ 3.吸附毒性成分
▪ 4.增强药物疗效(健胃和中、止泻痢)
.
▪ 三、工艺
▪ 米入热锅—炒至米冒烟—入药料拌炒至
▪ 米-焦黄或焦褐
▪ 药-挂火色
▪
药:米=100:20
▪ 2.麸炒苍术 麸入热锅,中火加热至冒烟时投
入苍术片,炒至深黄色。 ▪ 每100苍术 取苍术片,用中火加热,炒至焦
褐色
.
▪ 【炮制作用】 ▪ 生苍术:祛风发汗,散寒。用于风湿痹痛 ▪ 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 ▪ 麸炒后:辛性减弱,缓和燥性,气变芳香,燥
湿健脾作用增强 ▪ 二妙丸 ▪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 ▪ 如椒术丸。
.
▪ 【炮制方法】 1.党参 润透,切厚片,干燥。
▪ 2.米炒党参 中火加热至米冒烟(老黄色)
时,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米呈焦 褐色)。
▪
每100kg党参片,用米20kg
▪ 3.蜜炙党参 取炼蜜与党参片拌匀闷透, 用文火炒至黄棕色,不粘手
▪
每100kg党参片,用炼蜜20kg
.
▪ 【炮制作用】 ▪ 党参:益气生津 ▪ 肺气亏虚-补肺汤;气血两亏-两仪膏 ▪ 米炒党参:气变清香,能增强和胃、健
▪ 1.中间传热体 ▪ 2.使药性发生变化
.
▪ 四、注意事项:
▪ 1.根据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火力 ▪ 2.恰当掌握翻炒速度、温度、时间 ▪ 3.灵活掌握辅料用量 ▪ 4.某些辅料可重复使用 ▪ 5.贵重药材可先试温
.
▪ A .麸炒
▪ 一、含义及作用 ▪ (1)降低易挥发性成分含量
▪ (2)药物受热均匀 ▪ (3)指示火候
▪ 第二节 加辅料炒
▪ 一、含义及分类 ▪ 麸炒、米炒、土炒、 ▪ 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
.
▪ 二、目的 ▪ 1.增强疗效 如白术、山药 ▪ 2.缓和药性 如枳实、枳壳,胶类药材。 ▪ 3.降低毒性,矫臭矫味 斑蝥、红娘子,马钱子。 ▪ 4.使药物易于粉碎和煎煮,利于制剂。
.
▪ 三、固体辅料的作用
▪ ① 缓和辛燥之性,降低副作用 ▪ ② 扩大药用范围
.
▪ 【炮制研究】 ▪ 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苍
术酮。 ▪ 麸炒后,挥发油含量下降,刺激性下降。
.
▪
.
▪
僵蚕
【处方用名】 白僵蚕
【 来 源 】 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体。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米泔制
(《雷公》)。现在主要有麸炒法。
.
▪ 【炮制方法】 ▪ 1.斑蝥 除去头、足、翘及杂质。
▪ 2.米炒斑蝥 净药(米炒法)-中火-至米呈
黄棕色。 ▪ 每100kg斑蝥,用米20kg
.
▪ 【炮制作用】 ▪ 生斑蝥:外用攻毒蚀疮、治顽癣 ▪ 米炒:通经,破癥散结。斑猫通经丸
▪ ①降毒、矫味 ▪ ②米作指示程度用
.
▪ 【炮制研究】
▪ 斑蝥素有升华性(840C),升华点 为1100C,米炒时锅温为1280C,适合斑
.
▪ 【炮制研究】 ▪ 挥发油含量降低1/3,刺激性下降,
健胃作用增强。 ▪ 注意: ▪ 枳壳挥发油多在果皮中,瓤作为非药
用部位去除。
.
▪
.
苍术
▪ 【 来 源 】 干燥根茎。 ▪ 【历史沿革】 唐代有米汁浸炒、醋煮的方法。
至宋代出现麸炒(《衍义》)
.
▪ 【炮制方法】 ▪ 1.苍术 取原药材,水泡,润透,切厚片。
.
▪ 【炮制方法】 1.僵蚕 筛去灰屑和丝毛,洗净,晒干
▪ 2.麸炒僵蚕 中火,麸炒法炒至表面呈黄
色。 每100kg僵蚕,用麦麸10kg。
.
▪ 【炮制作用】 ▪ 僵蚕生品:辛散之力较强,散风热 ▪ 如用于风热头痛。
麸炒后:息风止痉、化痰散结 ▪ 如白僵蚕散。 ▪ ① 洁净药物,保存药效 ▪ ② 除去腥臭味,便于服用 ▪ ③ 赋色,增效 ▪ ④ 杀死表面微生物
蝥素升华。 ▪ 注意事项: ▪ ①火力不宜过大,否则易焦化 ▪ ②炒时应有通风及防毒工具 ▪ ③生药去头、足、翅后应及时洗净手。
.
▪ 补脾益胃药,作用强或有腥气药物。
.
▪
.
▪
.
▪
枳壳
▪ 【来源】 干燥未成熟果实。
▪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代用麸炒 (《雷公》)。唐代有炒焦炙(《产宝》) 和麸炒(《颅囟》)等炮制方法。一直沿 用至今。
.
【炮制方法】 1.枳壳 原药材软化切片、干燥、去瓤,成
黄白色、清香薄片
▪ 2.麸炒枳壳 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