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2: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矛盾的变革
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 有着调合、折中的特点
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 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但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 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
1.原因 (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 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 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2)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 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目的 性质 特点 结果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理财)
不同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内在联系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 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课件5

历史探究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改革有什么作用?改革成功了吗?
就北魏政权而言……
成功? 就北方各族而言…… 失败?
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
历史探究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议一议: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 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 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 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 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判断的标准: 1、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小组成员小乙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的 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 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 象的原因。 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的研究结论。
改革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 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 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 贵族高铸 五造 铢的
铜
大
小
市
市
四通市
北魏都城洛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3

手工业的成就表现: 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
手工业的成就原因: 农业、商业的发展, 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 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
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 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商业活动的活跃原因: 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促 进民族 大融合 课件3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
鲜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 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 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现 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 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 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 家.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一)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生活习惯的汉化。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促 进民族 大融合 课件3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促 进民族 大融合 课件3
1.生活习惯的汉化。 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 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 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 表现;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 。
▪ 过程与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作业课件:第3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共28张PPT)

1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 变化,以下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 农民
B.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C.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D.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 员 解析:选 D D 项中的“汉族政权”应为“鲜卑族政权”。
A.北魏大力兴办儒家教育 B.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立石碑 D.东晋王羲之书法的影响 解析:选 C “魏碑体”源于孝文帝提倡佛教,广建佛寺, 刻立石碑,这种刻在石碑上的书法作品称为“魏碑”。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5.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B.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解析:选 B 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主要看其对社会和历史 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不应局限于其个人和阶级的利益,B 项符合 其历史作用。
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
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
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解析:选 D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之 后,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 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推行改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故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故 D 项正 确。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三长制的实行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 在国家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B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整顿吏 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24张

大
小
市
市
四通市
洛阳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2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2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北朝动物纹锦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2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2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对鲜卑:生活习惯封建化(表现?)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2.对汉族:鲜卑优秀文化精华融入(表现?) 吸收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 文学、生活习俗融入鲜卑色彩。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2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2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 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 心。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 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P43“学习延伸”)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2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ppt精选:《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镌促进民族丸駆合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O内容解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及民族关系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Ad JI CHUDAOXUE01》基础导学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基础导学L_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述SL 。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萱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 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I 知识梳理丨(2)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虐塞时期圭亘制瓷业的繁盛。
(1)整虹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泌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釆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名师点拨:封建化就是由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食物等。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垫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座习揽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汉族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進連文化的影响0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II思维拓展II拓展1阅读下列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夕卜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O 拓展2阅读下列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 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通过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对改革 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第(1)问,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 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 革如何解决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 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合理。孝文帝改革用汉族文化取代鲜卑族的传统文化, 客观上使其丢弃了民族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 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孝文帝改 革推动了鲜卑族政权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之间的融 合与交流,具有历史进步性,这是历史的主流。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评价:认为北魏发展源于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统 治;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赞同赵翼认为北魏衰落是由于孝文帝移风易俗造成的观点。 北魏移风易俗,学习汉族生活方式,放弃了鲜卑族勇猛善战等传统, 使政权失去统治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 的生活环境,招致本国贵族的反抗。
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48张PPT)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第三 单元 第 3课 促 进民族 大融合 (共48 张PPT )
(1)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 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 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2)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的盛行说明 北魏统治模式发生怎样变化?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 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第三 单元 第 3课 促 进民族 大融合 (共48 张PPT )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第三 单元 第 3课 促 进民族 大融合 (共48 张PPT )
(1)小组成员小乙充分 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的研 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 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你能在材 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第三 单元 第 3课 促 进民族 大融合 (共48 张PPT )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第三 单元 第 3课 促 进民族 大融合 (共48 张PPT )
问题: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 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 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 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 魏的衰亡。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 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 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 论道。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第三 单元 第 3课 促 进民族 大融合 (共48 张PPT )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第三 单元 第 3课 促 进民族 大融合 (共48 张PPT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 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 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 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 建立
统一 黄河 流域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单元小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商业、农业、手工业) 2.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1)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 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 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 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 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 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 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 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改革家.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铸造铜钱,实物交换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 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北魏的洛阳,城内有 大市、小市、四通市,总 称“洛阳三市”。市内有 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 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 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 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 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 远方异国的商人。……北 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 都经商。
大市
小
市
四通市
洛阳
北 魏 时 期 的 动 物 纹 锦
北魏·鎏金镶嵌高足铜杯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手工业发展
拜 占 庭 金 币
波 斯 银 币 商业活动活跃, 对外贸易发达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问题: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 均田制、租调制度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 ④民族融合的适应环境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发展的表现 生产工具的改进; 特别注意耕作的功效;(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 善”:宁缺勿滥) 重视兴修水利,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人口增多; 蔬菜果木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畜牧业得到发展。
(1)尊儒崇经,兴办太学 孝文帝对儒学非常推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洛阳建立孔庙,亲自前往
祭拜,下诏兴办太学等,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
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 名称;修订律令,废除残酷刑律,适应中原的法律需要。
(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水利 (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措施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 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 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 措施主要有:
鲜卑人乐俑
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 对“礼”(祭祀等仪式)和 “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 作出的规定制度, 是对宗 法制和分封制的强调和固定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 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交流与融合: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鲜卑族牧民变为农民,鲜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习俗汉族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 主体 ②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服饰上、风度上,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