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姓名:武佳琦学号:2011041682【教材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1. 简述总体小康的历程、成就与不足。

2.熟练背诵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学习过程】一、精华回放(组内互查)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我国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二、合作自学:(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小资料1: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成就(2)总体小康的特点(不足)(3)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蓝图。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时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四、互动探究情景一:1978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1.93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用行水平明显提高。

情景二:近几年城乡居民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差距达3.1倍。

另外:2013年人均GDP上海市约1万多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水平。

而贵州只有945美元,世界排名133位。

情景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谋发展。

这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内容标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水平的微观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总体小康水平的宏观表现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为GDP总量、贸易总量、重要商品的年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2)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收入只达到800-1000美元,刚刚迈进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二是指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3)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所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指标,这里具体指出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四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不能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否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の微观与宏观表现;(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の不足;(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美好远景;(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の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の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の能力,在对数据材料の分析中,提高学生の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の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の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の对比,增强学生の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の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の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の区别;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好日子〉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の创作背景和反映の主题是什么吗?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の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の老百姓来说,带来の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过上好日子の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の心情。

就在这样の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の歌曲诞生了。

它反映の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の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の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社会の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の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岂可小康”。

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の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の、中等の、温饱有余の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の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の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の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の经济发展战略。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一必修1教案:第4单元第10课第1框_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word版有答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一必修1教案:第4单元第10课第1框_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word版有答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4.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些新要求。

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难点:正确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基础·初探]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1)标志: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2)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4)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小康:到2020年全面建成且惠及十几亿人口。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预习·提升]1.判断(1)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基本完成。

(×)(2)实现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表明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

(×)(3)我们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4)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想一想你了解“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吗?【提示】“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战略构想。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1.教材P85探究问题【提示】(1)人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略。

2.教材P86探究问题【提示】(1)约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3.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

4.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1.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2.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重要意义。

2.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1.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

2.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应对策略。

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1.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径。

2.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策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指标。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和引入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思考。

3.2 学习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济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3.3 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理清思路,并对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3.4 讲评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解答疑惑。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

2.分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问题解决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和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评估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小组评价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基础知识结构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水平:①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②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总体小康:①总体小康含义:总体小康就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小康水平。

②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目标——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即全面小康:①全面小康的含义:全面小康是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将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全面小康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关系:①联系: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②区别:,含义不同;第二,特点不同;第三,二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第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第五,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经济建设的目标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表现和后果:科学发展观: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原因:B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b,要形成以……产业格局。

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1课时教案

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1课时教案

教学课题:《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目标导航1.知识目标:⑴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的新要求。

⑵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平衡性。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一小康的提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当今“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后,邓小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

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指哪三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方案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材料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姓名:武佳琦学号:2011041682【教材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并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列举总体小康建设的成就;(3)通过列举现阶段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不如意现象,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4)通过讨论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5)辨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2.认识并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掌握我国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等几方面的新要求;(2)结合十八大,补充了解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列举分析,使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发生的变化;2.使学生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3.能够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并学会对我国总体小康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分析;4.拓展能力:理解“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并能区分类似概念。

5.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对一些经济现象及材料加以分析,提高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在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本框题内容,使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2.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综合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小康社会;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启发、引导,课堂讨论,调查分析等【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手写板书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播放宋祖英《越来越好》同时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某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化的图片)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师: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咱们的日子现在过得是一年比一年好了,老师在屏幕上向大家展示的就是某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对比变化。

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以前泥泞的土路变成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这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家乡最近几年都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生1:……生2:……生3:……师:刚才不少同学都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变化,大家都是个有心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最近几年来,我们的家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变得是政策、是环境,不变的却是“小康”这个经久不衰的目标,也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探讨的话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第十一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板书标题)新课讲授:师:提起“小康”,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小康究竟什么意思呢?“小康”的说法最早又是怎么来的呢?“小康”在古代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指一种丰衣足食的小农生活状态,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以温饱为特征的小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康”指的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进一步发展。

在刚才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到了自己家乡的很多变化,之所以能发生这些变化,就是因为我们从以前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积贫积弱状态解脱出来,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切我们都要归功于一个人。

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多媒体展示):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至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努力实现)请大家打开课本到95页,阅读正文第三段和96页正文第一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概括一下我国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后所取得的成就。

(板书第一个大标题及“三步走”发展战略及宏观微观表现并提问)生1:微观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消费迈进。

生2: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师:非常好。

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咱们在赞叹着国家的繁荣景象,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生1:贫富差距仍然存在,有的家里住上了楼房,但有的仍然是平房,甚至是四面透风的土砖房。

生2:城乡差距还很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

生3: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尤其在农村,高素质高学历的人不多。

生4:人们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违法乱纪的行为经常发生。

师:大家分析的非常全面。

下面我们通过几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

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尽管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GDP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却少的可怜。

当咱们城市里的孩子在享受这多媒体给咱们带来的便利的时候,贫困山区的孩子却连一件像样的教室和桌椅板凳都没有。

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林立的摩天大厦隐藏的背后,却是岌岌可危的危房。

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也成了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这一切的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的现状还有很多缺陷和不完美,因此我们说,我们现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仍处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

那么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老师相信很多人都对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充满的希望,那么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对未来小康社会的憧憬呢?你们所想的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生1: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安居乐业生2:科技发达,社会稳定生3:住别墅、开名车、用名牌、吃山珍海味生4:经济发达、坏境优美、人人都具有高素质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不光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国家也有同样的愿望,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

从“建设”到“建成”,尽管只是一字之变,但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师:刚才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未来社会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我们知道,“千里之台始于垒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我们应该一步一步慢慢来,要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那么,我们下面就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要达到哪些目标?生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生2: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生3: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

生4: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口素质。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非常号,我们打开课本97页,一起来看一下书上是怎么概括的。

书上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

以浪费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我们的发展需求了,我们现阶段的发展方向要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水平用木桶里的水表示,木桶里水的多少分别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那么决定水多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首先要有水注入,也就是一定的经济基础。

我们的经济收入从哪儿来——劳动就业。

因此,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社会就需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