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
五年级下册《包公审驴》

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 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 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 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 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 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 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3——10自然段, 找出包公审驴过程的句 子。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 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 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 我再来审它!”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 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踪前去, 看个究竟.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 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 来的奇案。
1、“闻所未闻”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是奇案?
3、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包公是 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
这个故事中,谁使用了 计谋,结果如何?
课堂巩固练习
一、补充下列的词语。
养家( 糊 )口 悉心( 照 冒名( 顶 )替 闻所( 未
包公审驴
默读课文1——2 自然段,找出描写 两头驴的句子。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 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 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 给驴做了一个漂亮的辔头。由于他的悉 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 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啊!”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料 惊( 慌 )失措 )闻 有生( 以 )来
本文记叙了王五的( 驴 )被人偷换成一
头瘦驴后报了案,( 包公 )运用了智慧,
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北师版原文及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北师版原文及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北师版原文及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北师版原文及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公审驴》原文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包公审驴》教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有趣的故事

《包公审驴》教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有趣的故事《包公审驴》是一篇古代笑话,讲述了包拯因为一只驴子被偷,而误认为是嫌疑人,并最终将这只无罪的驴子审判、打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结局悲惨,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有趣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我们有必要制作一份《包公审驴》教案。
一、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包拯被任命为开封府尹。
有一天,一只驴子被偷走了。
包拯从一位叫做胖婆的女人口中得知,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叫做李大郎的人,因为他前几天曾经来买过胖婆的酱菜。
包拯于是派人去找到了李大郎,并命令李大郎带领手下追缴赃物。
之后,包拯找到了被偷的驴子,但却发现这只驴子只是单纯的走失了。
包拯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在众人的见证下对这只无辜的驴子进行了审判,并将其打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包公审驴》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内容。
2.了解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分析其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
3.理解《包公审驴》这个故事所传达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三、教学内容1.故事梗概的讲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包公审驴》这个故事的梗概。
强调这个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设定,以及主要事件的发生过程。
也可以边讲边画图或展示图片,方便学生建立起连贯的故事形象。
2.分析故事中的问题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包公审驴》这个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
比如,包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竟然对一只无辜的驴子进行了审判,并将其打死。
学生们可以针对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包拯的做法合理吗?他是不是违背了正义和法律的精神?如果你是包拯,你会怎么做?3.学习故事传达的意义接下来,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包公审驴》个故事所传达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和细节的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性观。
比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正义和公平,什么是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什么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包公审驴的阅读理解

包公审驴的阅读理解《包公审驴》阅读理解(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包公审驴》这个有趣的故事。
你说这包公,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青天大老爷呀!可这次要审的居然不是人,是一头驴,是不是很稀奇?话说有个穷人,他靠着一头好驴养家糊口。
这驴呀,那叫一个健壮,干活可厉害了。
有一天,把驴拴在市镇门口,自己去办事。
等他回来,驴居然不见了!这可把急坏了,那可是他的宝贝呀。
没办法,只好去报官。
这案子就到了包公手里。
包公那叫一个聪明,他先仔细地问了好多问题,了解了这驴的特点。
然后呢,包公居然让人把的驴给放开,让它随便跑。
大家都纳闷呀,这能行吗?结果这驴跑着跑着,就跑到了一个小偷家里。
原来呀,是这小偷把的好驴给换走了,留下了一头病驴。
包公一审,小偷就全招了。
你看,包公是不是特别厉害!他用这么巧妙的办法就把案子给破了,让找回了自己的驴。
这个故事告诉咱们,遇到问题得动脑子,像包公一样聪明机智,才能解决难题哟!《包公审驴》阅读理解(二)嘿,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包公审驴》。
丢了驴,那心里得多难受啊!包公接了这个案子,一点都不慌张。
他呀,脑子一转,就想出了个妙招。
他没有像平常那样到处去查问,而是让的驴自己去“找线索”。
这可真是太新奇啦!大家都在旁边看着,心里都在嘀咕,这能行吗?结果还真行!那头驴跑呀跑,就跑到了小偷那里。
包公一审问,小偷就吓得不行,老老实实交代了。
想想看,如果包公没有这么聪明的办法,这案子说不定就破不了,也就找不回他的驴了。
从这个故事里,咱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包公的聪明才智让人佩服,咱们遇到事情也得冷静思考,说不定就能想到好办法。
而且呀,坏人总归是要受到惩罚的,不能做坏事,不然迟早会被发现的。
怎么样,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咱们以后多读这样的故事,也能变得越来越聪明哟!。
《包公审驴》课文

《包公审驴》课文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
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
小学语文课文《包公审驴》

小学语文课文《包公审驴》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
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包公审驴的故事

包公审驴的故事包公,字文若,河南郓城(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北宋时期,他是一位以廉洁公正著称的官员,被后人尊称为“包青天”。
他在任官时,以公正执法、严明廉洁而著称,深受人民敬重。
有一天,有人将一头驴子送到包公的衙门前,声称这头驴子偷吃了他的菜园里的蔬菜。
包公听了以后,便决定审理此案。
于是,包公便传唤了原告和被告,听取双方的陈词,并派人去查看菜园的情况。
经过调查,包公发现原告的菜园里并没有被驴子吃掉的痕迹,而且原告也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驴子就是偷吃了他的蔬菜。
包公思索片刻,便宣布了判决,“此案无证据证明被告的驴子偷吃了原告的蔬菜,因此无法定罪。
”原告闻言大怒,指着驴子大声质问,“包公,你难道看不出这头驴子的肚子比其他驴子要圆润吗?这就是证据!”包公听后,微微一笑,便命人将驴子抬到一旁,对原告说,“你说这头驴子的肚子比其他驴子要圆润,那么我们就将这头驴子剖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偷吃蔬菜的痕迹。
”。
原告一听,立刻吓得脸色发白,连忙跪地求饶,“包公大人,我是冤枉的,这头驴子并没有偷吃我的蔬菜,求您饶命!”包公见状,便宣布了最终的判决,“原告诬陷无辜,罪加一等,立即押送入狱。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公审驴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审理一起驴子偷吃蔬菜的案件,而是通过审理此案,包公教育了人们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能定罪,不能凭空指控他人。
同时也告诉我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包公审驴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来形容公正廉洁的官员,也成为了中国法治精神的一个缩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像包公一样,保持公正廉洁的品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包公审驴(精选12篇)

包公审驴(精选12篇)包公审驴篇1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
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
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
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
(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
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
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一、导入新课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
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
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
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习时间:10分钟
1.将包公审驴步骤围绕着“驴”字,概 括成简短的文字(如:关驴)
2.划出包公审驴时的动作、神态、语言 描写,并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刘五跟随衙役找到了自己的好 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此时, 小偷会怎样想呢?请你写一写 。
❖ 以这样一句话为开头:张三(小偷的名 字)看看戴在自己手腕上的枷锁,悔恨 的眼泪流了下来……
❖ 温馨提示: ❖ 为了使这个片段更生动,你可以添
加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动作。
形近字组词: ❖审( 审问 )伸( 伸展 ) ❖吭( 吭气 )杭( 杭州 ) ❖役( 衙役 )没( 出没 ) ❖衙( 衙门 )街( 街道 )
3. 想一想,包公在审驴的过程中运用了 什么计谋?
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铁面无私 断案如神
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 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 呢?结果怎样呢?
(掉包计)
1、请写出课文主要内容的小标题。
( 告驴)( )审驴( ) 得驴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记叙了刘五的( )好驴被人偷换 成一头瘦驴后报了案,( 包)公运用了 智慧,从( 瘦)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 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是一位 ( 铁面无私、断案如)神 的人,也告诉我们 ( 聪明)应该用在正确的地方。
根据意思写词语
❖ 1、紧张害怕,一直不知所措,失去常
态。( 惊慌失措 )
❖ 2、听到从来没听过的,形容事物非常
稀罕。( 闻所未闻 )
❖ 3、假冒别人的名义,代替他去做事或 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冒名顶替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包 公 审 驴
我会认
挣钱 辔头 听差 耷拉 圈栏 懊恼 审查 衙役 狡猾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找一找:
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刘五原来那头驴 的句子,用“﹏”唯一的财产, 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