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
【免费下载】药典 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控制菌检查法系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取样量和结果判断等。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供试液制备及实验环境要求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如果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控制菌检查。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控制菌检查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菌种及菌液制备菌种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 10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CMCC(B)50 09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 941〕菌液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接种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 小时;将白色念珠菌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20~25℃培养2~3 天;将生孢梭菌接种于梭菌增菌培养基中置厌氧条件下30~35℃培养24~48 小时或接种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 小时。
【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非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

【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非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
除另有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研究:将旧版的“相应”更换为“规定”,更便于按照1107进行判定执行。
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洁净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研究:将旧版的“单向流空气区域”更换为“洁净空气区域”。
计数方法……供试品检查时,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准等因素选择计数方法,检测的样品量应能保证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能够判断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
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
……提醒:后文增加了关于“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的更全面的表述,因留意结合此处的请求。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菌液制备……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人适量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研究:此处改动同无菌检查法,将“3~5ml”的具体量调整为“适量”,便于根据孢子的量灵活掌握菌液制备方法。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微生物计数用的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研究:类似于无菌检查法,此处将“成品培养基”修改为“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表述更准确,下文还有,不再赘述。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1.供试液制备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供试液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应超过45°C。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人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研究:此处应注意同时进行数个品种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时的时效问题。
(整理)年药典通则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控制菌检查法系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取样量和结果判断等。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供试液制备及实验环境要求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如果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控制菌检查。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控制菌检查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菌种及菌液制备菌种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 10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CMCC(B)50 09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 941〕菌液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接种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 小时;将白色念珠菌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20~25℃培养2~3 天;将生孢梭菌接种于梭菌增菌培养基中置厌氧条件下30~35℃培养24~48 小时或接种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 小时。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解析

(MPN法)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
性试验:菌种及菌液制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4 供试品检查:检验量、供试品检查 1.5 结果判断 1.6 稀释液、冲洗液及培养基
1.1 总则:
•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 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 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规定进行检 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除另有 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30~35 ℃ 不超过3天
20~25 ℃ 不超过5天
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接种量50~100cfu ;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结果判定:
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 平均数的70 %,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 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 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 行适用性检查。
•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 性试验【10版:方法验证】, 以确认所 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 结果时, 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 验。
1.3.3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 供试液制备 2. 接种和稀释 3. 抗菌活性的去除与灭活 4. 供试品中微生物的回收
– 平皿法 – 薄膜过滤法 – 最可能数法(MPN 法)
5. 结果判断
1.4 供试品检查
• 1.4.1检验量
–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
USP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控制菌 USP

62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TESTS FOR SPECIFIEDMICROORGANISMS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USP38)1.INTRODUCTION导言The tests described hereafter will allow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ence of, or limited occurrence of,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that may be detected under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控制菌检查法系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
The tests are designed primarily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ubstance or preparation complies with an established specification for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When used for such purposes,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elow,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samples to be taken, and interpret the results as stated below.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结果的判断.Alternative microbiological procedures, including automated methods, may be used, provided that their equivalence to the Pharmacopeial method has been demonstrated.可以使用包括自动化法在内的方法,需确认与药典方法的等同性.2.GENERAL PROCEDURES通用规程The preparation of samples is carried out as described i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61.供试品制备,同USP<61>If the product to be examined ha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his is insofar as possible removed or neutralized as described i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61.若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中和或去除,中和或去除的方法同USP<61>If surface-active substances are used for sample preparation, their absence of toxicity for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compatibility with any inactivators used must be demonstrated as described i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61.若供试品制备过程中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的无毒性以及与所用的中和剂/灭活剂的相容性,同USP<61>3.GROWTH-PROMOTING AND INHIBITORY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SUITABILITYOF THE TEST AND NEGATIVE CONTROLS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确认,阴性对照The ability of the test to detect microorganism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roduct to be tested must be established. Suitability must be confirmed if a change in testing performance or a change in the product that may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test is introduced.在有供试品存在的情况下,所建立的方法应能检测微生物。
中国药典2015版 四部 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

为更好应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通则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通则110 7),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非无菌药品中污染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导致药物活性降低,甚至使药品丧失疗效,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在药品生产、贮藏和流通各个环节中,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循GMP的指导原则,以降低产品受微生物污染程度。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计数法、控制菌检查法及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可用于判断非无菌制剂及原料、辅料等是否符合药典的规定,也可用于指导制剂、原料、辅料等微生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指导生产过程中间产品微生物质量的监控。
本指导原则将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和标准中的特定内容及应用做进一步的说明。
1.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过程中,如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及中和剂,在确定其能否适用于所检样品及其用量时,除应证明该试剂对所检样品的处理有效外,还须确认该试剂不影响样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的检出(即无毒性),因此无毒性确认试验的菌株不能仅局限于验证试验菌株,而应当包括产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
2. 供试液制备方法、抑菌成分的消除方法及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应尽量选择微生物计数方法中操作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所选用的方法应避免损伤供试品中污染的微生物。
对于抑菌作用较强的供试品,在供试品溶液性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薄膜过滤法进行试验。
3. 对照培养基系指按培养基处方特别制备、质量优良的培养基,用于培养基适用性检查,以保证药品微生物检验用培养基的质量。
对照培养基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制及分发。
4. 进行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时,若因没有适宜的方法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作用而导致微生物回收的失败,应采用能使微生物生长的更高稀释级供试液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此时更高稀释级供试液的确认要从低往高的稀释级进行,最高稀释级供试液的选择根据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菌数报告规则而确定,如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是lg需氧菌总数不得过10 3 cfu,那么最高稀释级是1:10 3 。
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

2、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埃希菌是两端钝圆的短小直杆菌 革兰阴性 无芽孢,多有鞭毛 培养最适温度为37℃ 可在15-46℃生长 兼性厌氧
大肠埃希菌检查流程
结果判断 若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有菌落生长,应鉴定 若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菌落生长,或虽有菌落生长 但鉴定结果为阴性,判供试品未检出大肠埃希菌
供试液制备及实验环境要求同微生物计数法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有效性及无毒性
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无毒性以及相容性
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包括自动检测方法,但 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 ——新增内容
3、结果判断方式
在各控制菌项下:较少的生化实验或“进一步进行 适宜的鉴定试验” 没长:未检出
5、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属于葡萄球菌属 菌体呈球形或略呈椭圆 形,菌体较小 需氧或兼性厌氧 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生长pH为7.4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流程
结果判断 若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上有黄色菌落或外周有黄色 环的白色菌落生长,应鉴定 若没有疑似的菌落生长,或虽有相符或疑似的菌落生 长但鉴定结果为阴性,判供试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 菌
琼脂 方法:涂布 至少2皿 ①是否生长 ②比较菌落特征
液体 方法:直接接种 培养基是否浑浊、 比较浑浊程度
③要求: 菌株:根据表格要求接种 接种量:根据测试指标而定 ①+&指示:不大于100cfu ②—:不少于100cfu,也不能过多 ③涂布:不少于0.1mL接种,也不能过多 培养时间 ① +&指示:不长于规定的最短培养时间 ②—:不短于规定的最长培养时间
*铜绿假单胞菌(Ps.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Ps.aeruginosa)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梭菌(Clostridia) 白色念珠菌(C.albicans)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梭菌(Clostridia) 白色念珠菌(C.albicans)
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明确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的过程,保证产品质量。
2 适用范围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从而判断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3 定义无。
4 职责与权限检验员:按本标准判定产品质量并出具报告。
负责人:监督执行情况,审批最终结果。
5 内容及流程5.1 实验说明5.1.1 TSB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5.1.2 所用材料及用具(待检品、菌株除外)应经过灭菌处理;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5.1.3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5.2 检验量从一批中随机抽取不少于2个最小包装的供试品,混合后,从中抽取10g或10mL。
5.3 实验材料与用具5.3.1 混合后的待检品(供试品)、TSB培养基(9mL/管)、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5.3.2 铜绿假单胞菌实验用材料:铜绿假单胞菌菌悬液(≤100cfu/m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1%二盐酸N,N-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即用即配);5.3.3 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用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100cfu/mL)、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5.3.4 用具:培养皿、接种环、洁净滤纸片、无菌玻棒。
5.4 供试液制备5.4.1 取供试品和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以1:10稀释成供试液。
5.4.2 必要时,用统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5.5 增菌培养5.5.1 供试品组:取1mL供试液,接种至9mL的TSB中,混匀,共接种2管。
5.5.2 阳性对照:取1mL菌液,与供试液同法操作,接种至9mL的TSB中,混匀,接种1管。
5.5.3 阴性对照:取1mL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与供试液同法操作,接种至9mL 的TSB中,混匀,接种1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未检出试验
除另有规定外,取相当于 1g 或 1mL 供试品的上述预培养物接种至肠道菌增菌
肉汤中,30~35℃培养 24~48 小时后,划线接种于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平板上,
30~35℃培养 18~24 小时。如果平板上无菌落生长,判供试品未检出耐胆盐革
兰阴性菌。
定量试验
选择和分离培养 取相当于 0.1g、0.01g 和 0.001g(或 0.1mL、0.01mL 和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
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 941〕
菌液制备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接
种于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基中或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
选择和分离培养 取上述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平 板上,30~35℃培养 18~72 小时。
取上述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进行氧化酶试验,或采用其它适宜方法进一步鉴定。 氧化酶试验 将洁净滤纸片置于平皿内,用无菌玻棒取上述平板上生长的菌 落涂于滤纸片上,滴加新配制的 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 30 秒内若培 养物呈粉红色并逐渐变为紫红色为氧化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结果判断 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平板上有菌落生长,且氧化酶试验阳 性,应进一步进行适宜的鉴定试验, 确证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如果平板上没有 菌落生长,或虽有菌落生长但鉴定结果为阴性,或氧化酶试验阴性,判供试品未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供试液制备和增菌培养 取供试品,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 物计数法” (附录×××)制成 1:10 供试液。取相当于 1g 或 1mL 供试品的供 试液,接种至适宜体积(经方法适用性试验确定的)的胰酪大豆胨肉汤中,混匀。 30~35℃培养 18~24 小时。 选择和分离培养 取上述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上, 30~35℃培养 18~72 小时。 结果判断 若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上有黄色菌落或外周有黄色环的白色 菌落生长,应进行分离、纯化及适宜的鉴定试验, 确证是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若平板上没有与上述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的菌落生长,或虽有相符或疑似的菌落 生长但鉴定结果为阴性,判供试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梭菌(Clostridia) 供试液制备和热处理 取供试品,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 计数法” (附录×××)制成 1:10 供试液。取相当于 1g 或 1mL 供试品的供试
24 小时内使用。生孢梭菌孢子悬液可替代新鲜的菌悬液,稳定的孢子悬液可保存
在 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阴性对照
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以稀释剂代替供试品进行阴性对照试验,
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供试品检查时也需进行阴性对照试验。如果阴性对照
有菌生长,应进行偏差调查。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控制菌检查用的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
培养基抑制能力检查 接种不少于 100cfu 的试验菌(查规定的培养温度及不短于规定的最长培养时 间下培养,试验菌应不得生长。
培养基指示特性检查 用涂布法分别接种不大于 100cfu 的试验菌(见表 1) 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平板上,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温度及不长于 规定的最短培养时间下培养,被检培养基上试验菌生长的菌落大小、形态特征、 指示剂反应情况等应与对照培养基一致。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Bile-Toler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
供试液制备和预培养 取供试品,用胰酪大豆胨肉汤作为稀释剂照“非无菌
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附录×××)制成 1:10 供试液,混
匀,在 20~25℃培养,培养时间应使供试品中的细菌充分恢复但不增殖(约 2 小
促生长能力
生孢梭菌
白色念珠菌 沙氏葡萄糖肉汤
促生长能力
白色念珠菌
沙氏葡萄糖琼脂
促 生 长 能 力 + 指 示 白色念珠菌
特性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促 生 长 能 力 + 指 示 白色念珠菌
能力
抑制能力
大肠埃希菌
液体培养基促生长能力检查 分别接种不大于 100cfu 的试验菌(见表 1)于
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温度及不长于规定的
盐琼脂
特性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 指示能力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铜 绿 假 单 胞 溴化十 六烷 基三甲铵 促生长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
菌
琼脂
抑制能力
大肠埃希菌
金 黄 色 葡 萄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 促 生 长 能 力 + 指 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
球菌
特性
抑制能力
大肠埃希菌
梭菌
梭菌增菌培养基
促生长能力
生孢梭菌
哥伦比亚琼脂
则每 1g(或 1mL)供试品中可能的菌数(N)应相应增加 10 倍。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供试液制备和增菌培养 取供试品,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
物计数法” (附录×××)制成 1:10 供试液。取相当于 1g 或 1mL 供试品的供 试液,接种至适宜体积(经方法适用性试验确定的)的胰酪大豆胨肉汤中,混匀, 30~35℃培养 18~24 小时。
供试品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应按经方法适用性试验确认的方法进行。 阳性对照试验 阳性对照试验方法同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对照菌的加量应 不大于 100cfu。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应的控制菌。 阴性对照试验 以稀释剂代替供试液照相应控制菌检查法检查,阴性对照试 验应无菌生长。如果阴性对照有菌生长,应进行偏差调查。
供试液制备和增菌培养 取 10g 或 10mL 供试品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宜体 积(经方法适用性试验确定的)的胰酪大豆胨肉汤中,混匀,30~35℃培养 18~ 24 小时。
选择和分离培养 取上述预培养物 0.1mL 接种至 10mL RVS 增菌肉汤中,30~ 35℃培养 18~24 小时。取少量 RV 沙门菌增菌肉汤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木糖赖氨酸 脱氧胆酸盐琼脂平板上,30~35℃培养 18~48 小时。
方法适用性试验 供试液制备 按下列“供试品检查”中的规定制备供试液。 试验菌 根据各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试验 菌株,确认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查方法时,采用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试 验菌。 适用性试验 按控制菌检查法取规定量供试液及不大于 100cfu 的试验菌接 入规定的培养基中;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 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规定的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规定的培养基 中。依相应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在规定的温度及最短时间下培养,应能检出所加 试验菌相应的反应特征。 结果判断 上述试验若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进 行供试品检查;若未检出试验菌,应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见非无菌产品微生 物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附录×××)中的“抗菌活性的去除或灭活”),并重新 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如果经过试验确证供试品对试验菌的抗菌作用无法消除,可认为受抑制的微 生物不可能存在于该供试品中,选择抑菌成份消除相对彻底的方法进行供试品的 检查。
18~24 小时;将白色念珠菌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沙氏葡萄糖肉汤
培养基中,20~25℃培养 2~3 天;将生孢梭菌接种于梭菌增菌培养基中置厌氧
条件下 30~35℃培养 24~48 小时。上述培养物用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
冲液或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 2 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 2~8℃,可在
供试液制备及实验环境要求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附录×××)。
如果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供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 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 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方法适用性试验 供试品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 于该产品的控制菌检查。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控制菌检查方法应重新进 行适用性试验。 菌种及菌液制备 菌种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 种为第 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 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 102〕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CMCC(B)50 094〕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最大可能数。
表 2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可能菌数
各供试品量的检查结果
0.1g 或 0.1ml +
0.01g 或 0.01ml
+
0.001g 或 0.001ml
+
每 1g(或 1mL)供试品中可能的菌数(N) N>103
+
+
-
102<N<103
+
-
-
10<N<102
-
-
-
N<10
注:⑴ +代表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平板上有菌落生长;-代表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平板上 无菌落生长。 ⑵ 若供试品量减少 10 倍(如 0.01g 或 0.01ml,0.001g 或 0.001ml,0.0001g 或 0.0001ml),
0.001mL)供试品的预培养物或其稀释液分别接种至肠道菌增菌肉汤中,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