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合集下载

晚清中日两国现代化不同结局探析

晚清中日两国现代化不同结局探析

晚清中日两国现代化不同结局探析摘要: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相继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现代化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日本比较顺利地进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而中国的现代化却一波三折。

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现代化之所以有着差别巨大的结局,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两国现代化面临的历史起点(即制度和文化)不同;两国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速度和能力不同;两国推进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不同。

关键词:晚清;中国;日本;现代化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相继开始了现代化改革,虽然两国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结果却大不相同,为何结局有如此之差异?本文拟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现代化历程进行比较研究,期望能够为解答这一历史难题提供一些线索。

一、两国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中日两国现代化的起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根本的不同。

两国在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我们在研究其现代化进程时首先应当关注的。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中日两国在制度方面的最大差别是晚清实行的是集权官僚制,而日本是封建制。

那么,这两种政治体制有何区别?哪种更能促进现代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集权官僚政体和封建政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政体。

集权官僚政体具有内部结构稳定性,封建政体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后,政治制度很少有变化,正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

显然,这种制度是中央集权的,权力是一元化的。

在农业社会,这种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的发展被纳入现代化轨道,集权官僚政体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这种政体严重阻碍了中国对西方文明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导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长。

德川时代的日本为封建分权的,权力是多元化的。

正是这种政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对于现代化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使日本的现代化道路相对于中国要顺利得多。

有人曾将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特点概括为:专制化的政治体制、等级化的权力配置、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官本化的政治文化、工具化的天道观念、差序化的官场生态、形式化的官僚作风、人情化的政治关系、科举化的选官方式。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摘要: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下,同为东亚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社会转型、谋求民族生存的重大课题。

两国由此开始了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近代化进程。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的屡次变革不但没有使国家富强,反而沿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越陷越深。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决定了两国近百年来不同的遭遇。

以史为鉴,分析他们成败的原因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

1853年,美国海军上校佩里率领的一支舰队闯入日本江户湾,幕府无力应对,被强行叩关成功。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被列强打开国门相隔仅十余年,但两国迈向近代化的经过与结果却相差甚远。

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成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强国,而这时期的中国却不断丧权辱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个中的原因及教训值得我们探究,这固然与当时中日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不同,中国所遭受的殖民侵略要远大于日本等外部因素有关,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笔者将试图从中日两国自身的角度去分析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一、传统社会的比较(一)政治体制方面:中国自秦朝以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这种体制以皇权为核心,国家的一切事务,无论巨细均由皇帝独断专行。

在地方上,中央通过郡县制、科举制等任免官吏,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其形成独立世袭的军政力量。

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为中小地主甚至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比较公平的升迁途径,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当然,由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太过偏窄,在中国面对社会转型的近代,它的直接危害就是妨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缺乏学习西方的热情。

同样一本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成为抢手货,在中国却无人问津。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 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 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统治危机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准备: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阅读教材,材料二、三反映出中日在改革过 《海国图志》在中国、日本的不同境遇 程中有哪些不同?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师 魏 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 源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 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到上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 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 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 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 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 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 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 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 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 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 情,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 方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 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别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 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 ” ;“ ……如有偷渡者, “ 应处死罪。船及船主一并扣留, 并备文呈报” ; 如 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
B!% ) 应即依照往例, 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 等等。 M ! N (
幕府推行 “ 锁国 ” 政策, 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 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 众的反抗; 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 从中获利; 三 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这种 “ 锁国体制 ” 在日本维持了 %@@ 余年, 对外只与荷 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统治当局 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 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 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同时期中国的 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 策。 !K&" 年虽曾一度开放海禁, 设立了 F 个海关 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 但到 !A"A 年关闭了其他 H 关, 仅留粤海关一处。 锁国状态 下的中日经 济发展形态 也呈现出 相同的特点。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世纪中叶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末
’()*+,- (. /),0120 3(,- 4+5)67*8 92,:;2*6 3(--2<2
# B;0-(6(C;8 ,+5 D(:0,- D:02+:26 $
=(-> %& ?(> ! E21> %@@A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姚晓玫
(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F!@@@ ) 摘 要: 近代化是指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 中日两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先

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结局

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结局

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不同结局首先明确两点:1、近代中国的国情以及状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凌辱,经过多次变革始终没能摆脱这一状态的困扰。

2、(1)日本现代化是通过武装倒幕,然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东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

(2)20世纪初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

二战后至今的复兴阶段,经历了民主改革,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没有完成的政治民主化的任务;(3)通过《旧金山和约》日本摆脱了美国的占领状态。

同时战后日本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朝鲜战争、奥运会带来的历史契机,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创造了经济奇迹。

背景:相同点:国内政权体制都是封建专制,且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陷入了民族危机之中。

不同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是富强起来,既将人民革命镇压下去,又战胜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统治。

因为洋务运动仍然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

这就注定洋务运动的不彻底性,以及它的封建性,腐朽性,局限性。

这是洋务运动没能改变中国落后状态的最根本的原因,这是制度原因,要实现变革的成功,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变革政治体制,无法变革政治体制就无法挽救中国近代于危亡之中,而后来的一系列运动也在事实上证明了这一点(即,一定要触动封建根基,组织最广泛而彻底的变革!)与洋务运动不同的是,明治维新以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

取代了封建而腐朽的德川幕府统治的明治政权,虽然保留了一点封建残余,但其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比洋务运动要单纯而坚定,改革之士更加充满热情。

明治维新是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这就决定了这一运动是彻头彻尾的改革,得到了上至明治天皇,下至日本下级武士以及民众。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范多宝 730030关键词:近代化中国日本比较研究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从政治上讲,日本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而中国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从经济上讲,日本大力扶植私营企业,而中国长期压制私营企业;从文化上讲,日本勇于改造传统文化而中国则固守传统文明。

其结果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而中国承受了空前的屈辱。

对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造成中日两国的差距的原因,以史为鉴,更好地实现民族振兴。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免不了对有些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两条层次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截然相反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承受了空前的灾难和屈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许多学者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或者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探求历史的玄机。

但当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问题时,触及到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在近代史上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导,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息息相关。

在西欧,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私营的工场手工业中,生长在私有制的土壤中。

虽然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也有一些国家兴办的手工工场,比如法国的国家工场比较发达,但是民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思潮兴起,重商主义日益失去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并显示了它的勃勃生机。

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时期,都通过打击和削弱贵族势力,形成了强大的王权,国内市场日趋统一;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国家的统一,不仅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为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西方经济政治的发展,促生了西方近代文明。

以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树立了人们的民主观念,为民主政治的建构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国家,历史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包括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二者的近代化进程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探讨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社会背景的差异19世纪初,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较为落后;而日本在与外国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进步。

特别是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权利。

随着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日本的现代化迅速启动。

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变化。

中国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一系列战乱中,国内经济严重受挫,社会矛盾激烈;而日本则没有遭受太多战事破坏,社会相对稳定,发展轨迹才得以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日本则胜券在握。

二、政治制度的差异政治制度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的清王朝一直维持着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贵族阶层占据着实际权力,百姓处于被支配和剥削的地位。

这使得中国面对外来压力时,无法团结一致,导致积弱难振、民族危机迫近。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大力改革,取得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明治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日本更注重民众生活的改善,采取了借鉴了欧美国家政治制度,通过开放选举、实行平民主政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

三、文化传统的差异传统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但在近代时期却被视为挡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一道“拦路虎”。

中国重视文化传承,对西方科学技术等新事物则几乎毫不关注,这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受阻。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明治维新后,很多原本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保护意识的人也开始转向接受和研究西方知识。

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快速吸收西方文化,从而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的位阶大大降低,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

!L 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史学界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同。

!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K!% 年至!KHL 年间,幕府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国人出海的法令。

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

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

M ! N (B!%)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这种“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统治当局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

同时期中国的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策。

!K&" 年虽曾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F 个海关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

但到!A"A 年关闭了其他H 关,仅留粤海关一处。

锁国状态下的中日经济发展形态也呈现出相同的特点。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世纪中叶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到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日本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有较大发展,并在一些先进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同期中国从明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呈现出可喜的成长之势。

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和自由的劳动力市场。

以上所述,!$ 世纪中叶前,中日两国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但资本主义因素均在潜滋暗长,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旗鼓相当,并出现迈入近代化之路的显象。

第二,中日两国近代化早期所走路线基本相同。

两国都以西方先进国家为仿照,以改革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为目的,在不触动封建统治制度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近代化都是在被列强叩开国门,遭受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后而起步的。

日本从!%"& 年开国后的!" 年中,同英、美、俄、法等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个。

( ’ ) (*#"+ , #"%)而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与殖民强盗签订不平等条约达’# 个。

( & ) (*! , ’)西方列强从中日两国攫取了治外法权、永久租赁通商口岸等种种特权。

民族的危亡首先唤醒两国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热血之士,他们奋起探寻富国强兵之道,成为两国近代化早期的领军人物。

列强的入侵成为两国近代化开启的动因,同时也为两国提供了近代化仿效的模板。

西方势力入侵远东,实质上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潮涌东方,师夷长技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无论行动上还是方法上都出现了不谋而合,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并且两大运动在性质上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以和平改良为限度。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固守“变器不变道”的原则。

第三,中日两国政府在近代化早期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

两国近代化的早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色彩十分明显。

人类社会步入近代化阶段大体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条是在本土上自然发展起来的类型,可称为自发性的近代化”,另一条就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打断和扭曲了这些国家自身原来的发展轨迹,为摆脱危机和谋求生存,自愿或不得不仿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和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走上近代化道路”( - ) (*’)。

中日实施近代化所走的显然属于第二条道路。

因为当时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都还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兴办的一系列企业,都不是自身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自然产物,而是在内忧外患之中,作为救亡图存的措施,由两国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引进和推行的。

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都从中扮演了组织者或导演的角色。

在上述外部环境和内在社会条件下,两国近代化行进&. 多年后,到!$ 世纪末,其发展结果已见分晓。

日本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的三大国策,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日本不仅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且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年- 月,战败的中国同日本签订了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内容的《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

甲午之战中国的溃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日本的近代化打败了中国的近代化,原因何在呢?二首先,两国的社会变革力度差距悬殊。

西方外力的侵入虽给中日两国造成了创伤,但作为客体的外力冲击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主体而言,它所带来的“振荡效应”却是不同的。

在中国兴起了被称之“农村的游民和半无产者”( " ) (*%%)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日本引发的却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维新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既包括开始阶段的暴力革命,又包括此后数十年的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全面改革。

统治日本长达’#" 年的德川幕府被暴力革命所推翻,从而确立了新政权对日本社会的全面掌控。

此后,残余的旧势力不再具有重大的影响,也不足以构成改革的绊脚石。

由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集团的冲击之机,由洋务派发起的通过振兴实业而带动改革的尝试,大多做的是表面文章。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首的一批洋务派掌握了大多数省份的政权,洋务运动才得以推展。

但是,洋务派通过内战只是改组了清统治集团,而不是建立一个革命政权,旧势力仍旧强大,他们结成顽固派给洋务运动处处设置障碍,因而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其次,两国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差异明显。

郭沫若在分析中日两国的近代社会变革一败一成的原因时就认为“中国固有文化的负担太重了,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年代太久,至少有$%%% 年,所以对过去的文化怀者一种憧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往往视欧美为夷狄之邦。

资本主义以前的中国文化诚然是光辉的,但就因为太光辉,在变革时期便不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日本虽有它固有的文化,有中国传来的文化,但过细到说起来,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

”& ’ ( ()#% * #+)这表明中日两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存在着内部阻力大小的问题。

日本的大和文化虽具有民族特色,但它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能凭借着自身的吸收优势能快速融入到西方的先进文化中去。

而中国创造的东方文明因为它过于辉煌以至对西方文化产生抵触和排异。

!, 世纪中叶,陷于民族危机中的多数日本人深刻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领先性,认为要想“攘夷”,首先必须“师夷”,“求知识于世界”。

五代友厚曾对这一思想的转化过程作过描述,他说:“此次于海上被迫与英国进行炮战,虽损失甚大,但对启迪三州土民之蒙昧,实天赐千金难买之良机⋯⋯应当理解,今后天下之一般形势,已非复攘夷,对其已难加拒绝,天下形势趋向于开国之时期业已接近,因而诸侯竞相钻研富国之方法,如不采取措施,则难睹国家充实富强之成绩。

”& # ( ()"!)这充分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敏锐、务实和进取性。

日本并非教条式地学习西方文化,他们认为文明本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单独学它的科学技术文明,应当实行“和魂洋才”的条规,把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日本特色的新文化。

明治初期,整个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被卷入到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之中。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由于封建正统思想“变器不变道”的禁锢,以及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的提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过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因而仿造西方国家以自强,只需“学习外国利器,无须照搬其社会制度”& - ( (), * !%),这就决定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势必隔靴搔痒难以形成气候。

虽然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由于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根本层面,因而这种学习始终停留在浮表。

再次,两国政权干预经济的措施有别。

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国家政权均对经济进行了干预,但干预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两国政权的性质不同。

领导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和推行维新变法的明治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清政权是满汉大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体。

从洋务运动的领导阶层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只是一些主张改革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其封建属性没有改变。

他们心目中的近代化是在维护古老的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底线下,只是一味仿效西洋的军火武器和科学技术,而不是全面的改造中国的封建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

日本明治政府的领导集团主体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或正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

他们不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而是力主多方位的吸纳西方的先进文明,对日本社会从上层领域到经济基础进行浴火重生式的改造。

两国政府对近代化的支持程度不同。

近代化的推进必需巨量的资金投放和政权力量的支持。

日本政府不仅做近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而且千方百计募集资金,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税改革,将大量增收的款项投入近代化事业。

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洋务运动不断的受到清廷和顽固派的刁难和阻挠。

洋务派既然得不到皇权的大力支持,也就不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近代化建设。

两国企业管理的手段不同。

近代化初期,中日两国由于民间资本薄弱、技术水平低下,一时难以单独承担工业化的重任,因此,不得不以各种优惠的经济政策为杠杆,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兴办官营和半官半民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