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第三章

旅游学第三章
旅游学第三章

1.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国际旅游会议,提出采用“游客”(visitor)这一总体概念,然后把游客划分为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

2.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3.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4.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游客也分为两类,即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5. 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条件。

6.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收入并非全部都可用于旅游。所以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旅游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指的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

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人们的具体需要所导致产生的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9.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方面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10.旅游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消遣型旅游者、差遣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 C 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

A.产品定位

B.价格制定

C.市场营销

D.销售渠道

2.到一个国家做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个小时的游客是 A 。

A.旅游者

B.短程游览者

C.游客

D.国内旅游者

3.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逗留不足24小时的游客,成为 D 。

A.国际旅游者

B.国内旅游者

C.游客

D.短程旅游者

4.我国的“国内旅游者”指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 A 个月的国内游客。

.6 C

5.我国旅游统计中,国内游客要求离开常住地 B 以外。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6.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根据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理论认为,当居民的经济收入达到旅游临界收入后,经济收入每增加1%,旅游消费便会增加 C 。

A.1.1% 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在各类旅游动机应属于 D 方面的动机。

A.身体

B.文化

C.人际

D.地位和声望

8.探亲访友在各类旅游动机应属于 C 方面的动机。

A.身体

B.文化

C.人际

D.地位和声望

9.人们心理类型可划分为五种,心理类型为 B 的旅游者是新旅游地的发现者和开拓者,是旅游大军的先头部队。

A.中间型

B.多中心型

C.自我中心型

D.近自我中心型

10.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旅客心理类型中的 c 。

A.近多中心型

B.多中心型

C.自我中心型

D.近自我中心型

11.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 b 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近多中心型

B.多中心型

C.自我中心型

D.近自我中心型

12.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 c 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小。

A.近多中心型

B.多中心型

C.自我中心型

D.近自我中心型

13.人数相对较少,但出行次数上较为频繁的是 A 旅游者。

A.差旅型

B.消遣型

C. 观光型

D.个人及家庭事务型

14.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的是 B 旅游者。

A.差旅型

B.消遣型

C. 观光型

D.个人及家庭事务型

三、多项选择题

1.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入境旅游者不包括 ABD 。

A.各国驻华使馆人员

B.驻期1年以内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

C.为工商业务原因而来旅游的外国人

D.到我国定居的外国人

E. 因日常工作和生活在边界地区来往的居民

2.从需求方面讲,影响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有 ABDE 。

A.收入水平

B.余暇时间

C.旅游动机

D.身体状况

E.家庭的人口结构

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有 ABCDE 。

A.心理因素

B. 经济状况

C. 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

D.职业

E. 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4.差旅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是ABD 。

A.出行次数频繁

B.对服务设施、服务质量要求条件高

C.出行季节性明显

D.对旅游时间、地点几乎无选择自由

E.对价格较敏感

5.消遣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有 ABDE 。

A.在旅游者中占比重较大

B.外出旅游季节性强

C.对价格不敏感

D.在旅游地停留时一般较长

E.对旅游的时间和地点,有较大的选择自由

四、判断题

(×)1.真正对当地出游季节性的形成以及对其季节性的程度具有重大影响的,乃是商务为代表的差旅型的外出旅游。

(×)2.在影响旅游需要的全部因素中,主观因素是保证,客观因素是根本内因,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主客观条件,才能成为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 5.错(将“主观”“客观”位

置对调)

(×)3.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凡可随意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者都会外出旅游。

(√)4.旅游动机是旅游需要的表现形式,旅游需要决定着旅游动机的形成。

(√)5.消遣型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差旅型旅游者的出行没有季节性。

(√)6.中间型类型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通常没有什么苛求,但一般都避免传统的旅游热点、或风险很大的待开发地区。

五、名词解释

1.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2.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按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事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这些费用通常在发放工资时扣除)、以及日常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3.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系数越低,则表明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形成的旅游者越多。

4.闲暇时间: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或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5.旅游动机:促发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因素。

六、简答题

1.罗马定义如何界定应纳入旅游统计的人员?这一定义有什么优、缺点?

(1)罗马会议规范:游客是除为获得报酬和从事某项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非常住国去访问的人。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途游览者。

(2)优点:把游客分为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

(2)缺点:①对“暂时逗留”和“长期居留”未做量化

②未能把国内旅游者包括在内

2.目前国际统计意义上的游客标准是什么?游客包括哪两种,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标准:(1)离开惯常环境,即离开常住地;

(2)在访问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

(3)访问目的主要不因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

游客包括:过夜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短程游览者)两种。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访问地停留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即是否过夜。

3.我国如何界定海外来华旅游人员以及国内游客?

海外(来华)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参观、探亲、访友、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且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千米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4.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需求有什么特点?

(1)需要方面不同于前两类旅游者,但又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

(2)出行季节性差。

(3)对价格比较敏感。

(4)没有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自由。

七、论述题

1.分析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与旅游动机的关系。

(1)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完全超出了旅游者的范畴。

(2)社会需求,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但不充分。

(3)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

(4)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有的旅游动机似乎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关,例如攀登珠穆朗玛峰等世界名峰的旅游便可以此解释。然而许多权威学者,包括马斯洛本人在内,都认为很少有人到达了要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需要只对有限数量的旅游者起到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例如,一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人可能会铤而走险而不考虑安全需要,可能会向人乞讨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受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时期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并不相同。人们首先追求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结构中的主导需要,它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当主导需要被满足后就会失去对人的激励作用,人们就会转而注意另一个相对重要的需要。

需要层次越高,达到的人数就越少。因此,单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互还难以现代大众化的旅游者的动机

八、问题讨论

1999年开始实行“黄金周”长假,中远程旅游开始兴起。但“黄金周”出现了许多弊端,如服务质量的下降,交通事故的上升,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因此,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民族传统节日放假制度,并实行“带薪假期”。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讨论:

1.“黄金周”的利于弊。

2.为什么要实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民族传统节日的放假制度

3.为什么说从“黄金周”到带薪假期是从假日经济向休闲经济、休闲产业提升的必由之路?。

九、思考题

如有一个乞丐到新加坡捡拾垃圾,在这个过程中,他欣赏到了美景,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为旅游者吗?为什么?

城市游憩学

城市游憩学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节庆:不单指发生的事件,而是指一些内涵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包括节日、地方 色彩产品展览、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而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 2、推拉模式:“推”是指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有逃避、自我发现、休息放松、名望、 挑战、冒险等;“拉”是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如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文化活动、体育运动等。 3、游憩:是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带给行为实施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有助 于恢复其体力和精力的合法行为。 4、人居硬环境:由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共同构成的环境。 5、休闲农业:是依托城市周边已有的农村空间与农业资源,对其农业原始功能进行适当的 延伸,使其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兼具农业观光、农业生产体验、农产品购物、农产品品尝等功能,是一种集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休闲形式。 6、旅游体验:是一种可因个人、环境、所处的情景及与个性有关的各种因素,甚至是因于 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小而异的,对特定事物的最强烈的体验。 7、城市游憩:是指依托城市(包括市区和郊区),以城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 及人工吸引物为载体进行的游憩活动。 8、人居软环境:指的是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 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 9、门槛人口:对任意服务性行业而言,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消费人口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 转这一基本的消费人口即为门槛人口。 二、填空 1、休闲活动的分类:积极被动型、消极被动型、积极能动型、消极能动型。 2、休闲农业分类:现代高科技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 3、城市游憩系统的组成:游憩行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及游憩的支持系统。 4、休闲农业的功能: (1)城市农业的新增长点;(2)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3)重要的城市旅游与游憩目的地。 5、城市游憩产品性质独特,分为公益型和商业型两类。 6、从广义角度看,城市游憩系统包括:游憩吸引物、游憩者以及游憩支持系统。 7、外部绿地对城市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 8、城市游憩系统空间布局遵循“极带式结构”这一规律。 9、从空间形态来看,城市游憩绿地的体系分为:城市公园、城市开放性绿地、游憩水体三大部分。 10、城市的居民及城市旅游者为了满足其通过参加城市游憩活动而获得的满足感的产生对城市游憩产品的需求为(城市游憩需求)。 11、主要是为满足市民及游客的游憩需求而提供的游憩场所、游憩设施及相关服务为(城市游憩供给)。 三、简答 1、城市发展旅游有哪些优势? (1)城市人口相对密集,城市本身庞大的人口以及这些探亲访友的流动人口是发展城市旅游重要的基数消费人群; (2)城市往往是区域交通的枢纽,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开发的基本要求; (3)城市是旅游活动的集中地与中心,城市往往是都市旅游者最为集中和活动最密集的地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⑴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极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⑴生活环境的变化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转移到工业城市。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归自然地追求。 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⑵工作性质的变化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工作性质的这一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⑷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⑴公众性: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在一起,活动结束后便四散而去,彼此不再有任何的联系。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

⑵规模大: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众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 ⑶全程陪同: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照顾。这一点是现代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的最早体现。 7、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⑴世界人口的增加 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⑶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意义: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⑷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意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是出游人数大为增加,也使得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⑸城市化进程加快 意义: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 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意义:对促成二战后旅游需求的增长也有积极影响。 ⑺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的支持与鼓励。 ⑻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学概论试题--专升本

旅游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旅游业中,人们对______的需求于根本性需求。() A.交通运输产品 B.景点产品 C.饭店产品 D.导游服务 2.在旅游研究中,现代旅游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______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3.具体负责我国五星级饭店的评定与复核工作的是() A.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 B.地(市)级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局 C.县级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局 D.国家旅游局 4.在国际旅游研究中,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收入统计数字中,一般不包括() A.旅游购物收入 B.国际间交通客运收入 C.饭店住宿收入 D.景区门票收入 5.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是() A.身体条件 B.闲暇时间 C.家庭负担状况 D.旅游动机 6.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吸引力因素 B.垄断性 C.可创新性 D.永恒性 7.第一次提出包价旅游概念的是() A.托马斯·库克 B.英国的“劳动者旅行协会” C.英国的地平线假日旅游公司 D.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 8.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这便是所谓的( ) A.大众旅游 B.社会旅游 C.奖励旅游 D.包价旅游

9.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在规模上占支配地位的是() A.公务旅行 B.宗教旅行 C.科学考察旅行 D.贸易经商旅行 10.在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判定一个人在国内开展的外出旅行是否应纳入国内旅游统计之中,所使用的主要标准是() A.外出旅行的距离 B.旅游购物的数额 C.是否在外逗留过夜 D.外出旅行的目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就全世界远程国际旅游而言,其主要客流发生于欧洲、美洲以及______三者之间。 2.影响人们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主要有旅行目的、运输价格、旅行距离以及______。 3.旅游业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______的设立。 4.我国国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和______。 5.1937年国际联盟界定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______小时的人。 6.收入乘数表示的是单位旅游消费同其所带来的接待国______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7.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______以及______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8.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______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9.旅游市场划分就是将全部旅游市场依据______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 10.我国公民目前的自费出国旅游是从最初的______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11.根据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______的活动。 12.托马斯·库克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的团体消遣旅游活动是在______年。 13.饭店合作集团中出现最早的一种类型是______。 14.在与旅游事务有关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______。 15.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取决于______及其______两个方面的结合情况。 16.旅游业就是以______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17.原始社会前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______,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______。 18.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游客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潜在的旅游资源

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

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 名字 引言: 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不同观点的具体剖析,阐明两者间的 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城市和旅游资源是具有相关性的。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人口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城市逐步成为历史烙下了一连串的印记,并随着时光的流逝,遗留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并成为我们追寻祖先足迹的极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旅游资源,是城市的孪生兄弟。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和交通便利条件的要求,古代人一般又在江河湖海之滨形成群落。这就是为什么城市普遍具有旅游资源的缘故。只是不同的城市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各有所长,这也说明了旅游资源与城市的发展具有相关规律性,城市的发展沉淀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 例如,湖南的张家界市,就是因以张家界等武陵源世界罕见的自然风光而蜚声中外,吸引了数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1994年国务院批准更名而成立的新型旅游城市。目前该市已兴建了一级国际机场,开通了全国17条航线,并大力发展铁路、公路等交通网;兴建了国际国内直拨和移动电话网,以及水电等旅游基础设施。改造了旧城区,使张家界向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发展。该市的武陵源管理区,就完全是因武陵源旅游资源开发而新建立的崭新城市。所以,认识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在当代演变特点,对我们自觉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职能分工,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市蕴藏的旅游资源,在当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源。由于自然

旅游学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是旅游业。 2.关于旅游的艾斯特定义所针对的只是消遣性旅游,而没有把商务旅游纳入进去。这是该定义的不足之处。 3.旅游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通过个人行为表现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 4.旅游作为一种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活动,具有消费属性、休闲属性、社交属性、审美属性。 5.从时间维度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间歇性消费”;从行为方式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井喷式消费”,在短短的旅游期间集中消费额度大,无理性消费成分较多。 6.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方面,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游者回国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7.旅游活动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娱、购。 8.按组织形式,旅游活动分为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9.按游客的流向,国际旅游可分为出境游和入境游两类。 10.根据旅程的长短,国际旅游可分为跨国旅游、和三种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南朝梁诗人沈约的以下哪首诗C。 A.《六艺诗》 B.《鸳鸯赋》 C.《悲哉行》 D.《衍波词》 2.国际上普遍引用和广泛传播的旅游定义是B。 A.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B.艾斯特定义 C.英国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D.美国学者对的定义 3. C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目的地的定居和就业。 A.旅游者B.短程游览者C.旅游D.游客 4.下列活动中哪一项是旅游活动D。

A. 三峡大移民 B.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C. 学生异地读书 D.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5.国内与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D。 A.消费程度 B.逗留时间 C.经济作用 D.是否跨越国界 6.中国大陆公民前往港、澳、台地区旅行属于B。 A.国内旅游业务 B.出境旅游业务 C.入境旅游业务 D.边境旅游业务 7.C我国国内旅游的人数为11.02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8.观光旅游是自古以来国内外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旅游形式是A。 A.观光旅游 B.度假旅游 C.修学旅游 D.探亲旅游 9.近期来日益受旅游者青睐的一种旅游形式是B。 A.观光旅游 B.度假旅游 C.修学旅游 D.探亲旅游 10.我国在B,组织了第一次荒漠探险旅游,百人组成的旅游团徒步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A.1996年10月 B.1997年10月 C.1998年10月 D.1999年10月 11.工业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A。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政策支持是A。 A.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五一”、国庆、春节三个七天长假制度 B.带薪休假 C.奖励旅游 D.人均GDP提高 13.以货币为单位,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常用标准是A。 A.旅游收入B.接待人次C. 过夜数D.游客平均停留天数 14.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A。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旅游学第三章

1.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国际旅游会议,提出采用“游客”(visitor)这一总体概念,然后把游客划分为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 2.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3.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4.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游客也分为两类,即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5. 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条件。 6.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收入并非全部都可用于旅游。所以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旅游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指的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 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人们的具体需要所导致产生的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9.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方面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10.旅游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消遣型旅游者、差遣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 C 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 A.产品定位 B.价格制定 C.市场营销 D.销售渠道 2.到一个国家做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个小时的游客是 A 。

城市旅游管理跟规划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 英文名称:Urban Tourism Managing & Planning 总学时:28 理论学时:22 实验学时:6 总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旅游专业及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理论基础课。 学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目的有:①掌握旅游管理与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内容,为合理管理与规划城市旅游地提供理论依据;②为科学安排城市旅游设施及开发城市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③为优化城市旅游地生态环境及促进城市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④掌握SPSS,ARCGis等专业软件在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中应用;⑤树立科学的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理念,为培养新世纪新型城市旅游旅游管理与规划人才奠定基础。 学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任务有:①学习与分析研究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主要理论与主要内容;②以国内外成功的城市旅游旅游管理与规划案例指导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实践;③学习与研究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课程教学要遵循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与理论联系实际四大原则。具体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个案法、调查法、谈话-询问调查法及资料综合分析法等。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要求学习对象既要具备基础的旅游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规划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理论概述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的概念;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主要内容体系等。 第二章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城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城市旅游资源差异分析、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 第三章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产品类型、城市旅游产品组合战略、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城市旅游线路设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等。 第四章城市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市场数据收集与分析、城市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常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城市旅游需求预测定量方法、城市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规律、城市旅游市场分析的多学科方法、城市旅游市场研究的最新趋势)、一些适用于城市国内、入境旅游市场预测的基本规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如何应用SPSS软件进行这项工作)等。 第五章城市旅游者消费行为与城市旅游流分析 主要内容有:城市国内旅游者的市场消费行为、城市入境旅游者的时常消费行为、城市国内旅游流的流动分析、城市入境旅游留的流动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流流动分析等。 第六章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塑造

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3-0016-03 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 吴松涛 陆 明 贾梦宇 〔摘 要〕 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学科研究进程的分析,提出随着城市旅游的出现,现代城市设计与旅游学科的结合,必将丰富和拓展城市设计学科的内涵,是城市设计理论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 旅游;城市设计;学科;特征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城市旅游及其研究 近年来,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城市形象、城市环境整治、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文化和环保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热门产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认为,旅游业是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应作为重点来扶持。我国实行黄金周以来,假期旅游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多主题形式渐成风尚,如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游及故地游、夕阳红活动等等。 但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接待游客数量、经济效益、服务能力等方面做对比,城市仍然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景观吸引大量游客进行观光旅游,同时,城市又是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集中地,是人文旅游资源的最有效载体。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城市拥有了更多的信息和机遇,集中了各种设施和旅游资源,具备较强的集散和服务功能,更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相关产业的进步,甚至引发了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如著名的拉斯维加斯等。可以说,“城市的旅游”问题引出了一个新的、不同寻常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现代城市旅游研究从学科上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1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方面 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朱卓任教授论及上海城市旅游业发展问题时指出:“上海只有成为文化中心,才能成为国际旅游中心”。旅游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多地还表现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方面,在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综合的产业发展问题。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理论有:旅游门槛理论、旅游投入———产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市场学、文化学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相对于CBD概念而提出的RBD的概念。 21地理学方面 根据《旅游学刊》1990年—2000年论文调研统计,地理类学科人员在从事旅游规划研究的专业队伍中,比例达45%以上;在全国设地理类学科院校与科研院所中几乎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对旅游尤其是旅游活动的时空分布、区域规划、经济地理专项等研究,已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 31城市规划(含风景园林)方面 该学科最早的相关研究是从风景区规划和旅游城市的规划适应性研究开始的,逐渐过渡到城市游憩活动区、旅游功能区规划等方面,但基本上仍围绕  总第119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3期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绪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 (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

旅游学概论考试试卷3

贵 州 财 经 大 学 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旅游学概论(双语) 1、The tourist destination functions as a _ factor in the market and provides an area for most of the tourism activity.(旅游目的地功能_因素市场 和提供了一个区域的旅游活动。) 2、Of course genuine experience is not the choice of all _ some of them take part in tourism activities just for entertainment and excitement.(当然真正的经验并不是所有的选择_他们中的一 些人参加旅游活动只是为了娱乐和兴奋。) 3、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 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 ,时间连续不超过 一年 、的旅行逗留活动。2 4、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指南》旅游城市的类型包括:观光旅游城市、绿色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民族风情旅游城市、 娱乐旅游城市 、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 商务会展旅游城市、 美食旅游城市、购物旅游城市。 5、Tourism happens only when people travel from their to the destinations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landscapes or the historical interests there.(旅游发生只有当人们旅行的目的地和享受美丽的风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为什么? 不属于。在于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点,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去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A.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b.商贸旅行占主导地位;c.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属阶层。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A.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生活环境。 B.改变工作性质。 C.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众创造了条件。

D.改变阶级关系。 E.改变运输条件 5、铁路运输的出现何以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主要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500多人的比以往任何类似活动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团体旅游活动(禁酒大会、特点:公共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托马斯库克开始尝试商业性质的组团活动业务。(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路线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1855年,组织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成立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首例环球旅游团。 6、总而言之,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形成规模足够大的市场。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7、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有何实际意义?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古代、近代和现代旅游时间的划分古代旅行(原始社会末期—1841) 近代旅游(1841—二战之后) 现代旅游(二战之后至今) 2.人类早期的迁徙活动为什么不是旅游, 迁徙不具备移动目的的休闲性、移动时间的暂时性和移动空间的异地性。 3、西方古代旅行的主要形式 商务旅行 宗教旅行 求知求学旅行:苏莱曼、马苏第、巴图特、马可?波罗;教育和社会考察旅行消遣旅行:温泉旅行、自然观光旅游探险旅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4、我国的古代旅行 帝王巡游(秦始皇、隋炀帝) 官宦旅游(张骞) 国际贸易旅游(郑和) 宗教旅游(玄奘) 文化旅游(李白、司马迁、徐霞客等) 庶民节令旅游(春节庙会、元宵节灯会、清明节踏青、端午节竞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 高等形式) 5、西方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和条件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和新价值) 新技术(在交通运输中应用) 城市化和大规模人员

国际贸易大发展 社会财富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近代旅游业崛起 6、近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规模扩大 旅游者层次更加广泛,旅游者的身份发生较大的变化 旅游业诞生 旅游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7、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政治环境、世界经济、科学技术战后人口迅速增加 战后经济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普遍加快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旅游意识增强、旅游需求增多;政府对旅游的重视和支持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形成。三大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 8、中国现代旅游 初创阶段(1949—1957) 开拓阶段(1958—1965) 坎坷阶段(1966—1977) 发展阶段(1978——1991——至今) 8、2发展阶段(1991后至今)

旅游学概论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第5章

第五章旅游业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被认为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2、旅游业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经济性、服务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 二、单项选择题 1、爱国人士陈光浦先生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后该部独立并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旅行服务机构,其最早成立于( C ) A.1911年; B.1923年; C.1927年; D.1949年 2、在我国,( C )旅游交通一直居于主要地位。 A.航空;B.公路; C.铁路; D.水路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旅游购物品的特点的有( ABCD ) A.实用性; B.艺术性; C.纪念性; D.礼品性 2.下列属于饭店集团的经营优势的有( ABCD ) A.品牌优势; B.管理优势; C.风险扩散优势; D.营销优势 四、简述题 1、如何理解旅游业的概念? 参考: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的三大要素。其中,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旅游服务则是旅游产品的本质所在。 2、旅游业有哪些基本性质? 要点:经济性、服务性、文化性。 3、旅游业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这些特点?

参考:(1)综合性。表现为:旅游业要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旅游业的综合性表现为具有关联性;旅游业的综合性表现为带动性;旅游的综合性还表现为依赖性。(2)敏感性。从旅游业的内部环境来看,旅游业是由许多企业、部门和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存在一定的内在比例关系,任何一个相关行业的脱节,都会造成旅游经营活动难于正常运转。从旅游业的外部环境来看,各种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故,如地震等自然灾害、恶劣的气候、疾病的流行、经济的衰退、国家关系的变化、政治动乱、乃至恐怖活动、战争等都会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3)季节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节庆活动的影响,以及客源地节假日时间等都会影响到游客出行。(4)垄断与竞争性。(5) 国际与涉外性。(6)劳动密集型。 4、旅行社在旅游业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旅游产品的销售者,是旅游咨询的提供者。 5、什么是饭店集团?饭店集团有哪些经营优势? 答:饭店集团,又称饭店连锁或饭店联号,是指在一国或多国经营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两个以上的饭店,并以相同的店名、店徽、统一的管理程序、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联合经营的饭店企业集团。 饭店集团的经营优势表现在品牌的优势、管理的优势、营销网络的优势、成本的优势、人才的优势、资本的优势、奉献扩散的优势等方面。 6、旅游交通可以分为哪几类?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旅游交通可以划分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特种旅游交通等基本类型。航空旅游交通是各种类型旅游交通中速度最快、距离最远,乘坐时舒适、安全、省时。铁路旅游交通的优点是运量大、速度快、运价低、时间准、安全性高、受气候条件影响小等。公路旅游交通是最普遍的短途运输方式,方便灵活,但运载量小、速度慢、运费高,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安全性较差。水路旅游交通具有运载力大、能耗小、成本低、舒适等优点,但水路运输速度较慢。 7、我国旅游购物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以改进? 参考答案:我国旅游购物品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如观念落后、缺少研、产、供、销的良好机制;市场定位不准确;旅游购物品市场管理不力,存在散、小、乱、差的局面;生产企业以中小厂家为主,大企业很少;旅游购物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七版李天元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活动主要是贸易经商 2.据研究,“观光”一词来源于古文“观国之光”,最早出自《易经》 3.中国封建时代的水路交通有大运河,陆路交通,秦朝有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以及传递官方文书的馆舍机构驿站。 古罗马帝国也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由于交通便利,夏季不少当权者或富有者都会外出旅行,一般都是离开城市前往沿海地区避暑和游览。 4.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旅行活动有:文史考察旅行(如:司马迁)公务旅行(如:张骞通西域)、士人漫游(如李白杜甫)、宗教旅行(如鉴真、法显、玄奘)、航海旅行(郑和下西洋)和科学考察旅行(李时珍、徐霞客)。欧洲封建时期典型而明显的旅行活动,是朝觐旅行或宗教旅行。 5.封建时代中外旅行活动,消遣性质或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一般为统治阶级 6.蒸汽动力用于交通工具,铁路运输的出现,对旅游活动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乘坐火车旅行有明显的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大 7.托马斯·库克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活动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将多达570人的游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因此,他本人也就成为旅行社代理业务的创始人。它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车组织的团体旅游,它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

1845年托马斯·库克放弃了木工的工作,开始尝试从事具有商业性的旅游组团业务代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同年夏,首次出于商业赢利目的,他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旅游是从莱斯特出发途中经过若干地点停留访问,最终目的地是英格兰西部的海港城市利物浦。并编发了导游手册—《利物浦之行手册》分发给旅游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这次旅游的组织方式更具现代包价旅游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旅行社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 1846年,托马斯·库克亲自带领一个旅行团乘火车和轮船到苏格兰旅行。为每个成员发了一份活动日程表,还为旅行团配置了向导。同年,并编写了《苏格兰之行手册》此后,他每年都要组织大约5000多人在英伦三岛之间旅行。每次他本人都亲自陪同,编印旅游指南。他成功地把铁路、水路和地上交通设施紧紧联系在一起。旅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1851年5月,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在伦敦建造了“伦敦水晶宫”举办一次大展览,此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托马斯·库克决心抓住这个机会扩大旅行业务。在展览开幕前,他遍访英格兰中部和北部主要城市,组织各地旅客赴伦敦参观展览。为此,他还创办名为《观光者》的月刊杂志,专门介绍各地风光和旅游者的见闻。这一年,他组织了165000多人到伦敦参观展览。此后,他又成功地组织了旅客参观1853年的都柏林展览和1857年的曼彻斯特展览。1855年,库克组织了从英国莱斯特前往法国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这次旅游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其中包括在巴黎的住宿和往返旅费,总计36先令。当时(1855年8月6日)的《曼彻斯特卫报》称此举是“铁路旅游史上的创举”。事实上,这也是世界上组织出国包价

城市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的研究

城市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的研究 一、引言 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是将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融汇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旅游文化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目的地利用媒介实现其旅游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目前大众传播的新兴手段。20XX 年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后,河北省秦皇岛市计划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用文化引领旅游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提升的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对秦皇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研究拟从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现状着手,发现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探索分析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从而实现秦皇岛传统旅游模式的蜕变,促进秦皇岛旅游在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战略性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现状 (一)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 20XX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计划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可以说,这一决策把旅游业提高到“立市”的高度,反映出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但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具体清晰的文化传播目标定位。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环境下,秦皇岛市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对文化传播定位具有导向作用。秦皇岛市应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具体的文化传播定位,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秦皇岛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需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受众做出更为清晰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定位,从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传播策略。 作为传播环节的终端,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具有庞大而又多元的受众群体,然而在20XX年秦皇岛市提出的“旅游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着重城市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同时,受众文化传播战略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受众需求分析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秦皇岛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具备长期性和统一性,但受众群体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了市场目标定

旅游学课程相关名词解释19—34

19、New tourists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客源市场分布的不平衡,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高集中度的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化、多元化市场、中心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升级、以及在这些背景下产生的中心城市“新旅游者”。 作为中国大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己形成中国规模最大的“新旅游者”的细分市场。其特征主要是,有丰富的旅游体验经验,环境敏感,追求品质,讲究效率,行为独立。 ①“新旅游者”在国内旅游时的消费在增加,但在外停留时间却在减少,“时间”是“新旅游者”的宝贵资源。在供应层面方面,中国快速交通网络以渐形成。以京沪穗为代表的双轨交汇体系(高铁、交通枢纽、地铁)大幅度的降低出游的总的时间成本。时间是旅游中最宝贵的资源,降低行游比,是形成跨区域旅游的必要条件之一。 ②“新旅游者”广泛接受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汽车保有率持续增涨的背景下,出车外游的自驾车比例基本稳定。在大众旅游与低碳社会同时到来的时代,如何在整个旅游体系中设计低碳出游,而不是局部的改良,是旅游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③“新旅游者”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就以超过70%,未出行,先体验,己成为一种消费模式。如何减少“新旅游者”在旅途中的陌生感,信息的不对称,提高随机消费的合理性,高效利用旅游的“时间”资源,移动电子商务将在旅游产业有大的发展。旅游不需要物流,因为顾客向提供

服务的目的地地移动,旅游时顾客的位置是流动的,需求与交易随机实时产生.而实时移动电子商务,如LBS,AR(增强现实)将在旅游中有大量的应用。 ④出行更便捷,服务有品质,消费有尊严,行动更独立是“新旅游者”旅行中的“标配”,而正是这种需求,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Tourism income multiplier 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是指旅游目的国或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行业的投入引起各个经济部门的连锁反应,导致本地区经济总量的成倍增加。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必须以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前提,而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则降低了旅游收入在本地区经济系统中的作用,使得该地区的乘数效应减少。 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经济发展产生以下三个阶段性的作用: 第一阶段,直接影响阶段。即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各项消费,将资金直接注入了各个核心旅游企业和部门,饭店、旅行社、餐厅、商店、景区、交通及通讯部门在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获得了一定量的收益。 第二阶段,间接影响阶段。即旅游核心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购进生产和生活资料,各级政府把从旅游核心企业收缴的税金又投资于其他企事业项目,使有关部门和企业在旅游收入的再分配中获得了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