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化概念
高化名词解释全面版

高分子:高分子化合物,是指分子量很高并由多个重复单元以共价键连接的一类化合物。
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并构成高分子基本结构组成单元的小分子。
结构单元: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出现的以单体结构为基础的原子组合,是由一种单体分子通 过聚合反应进入聚合物重复单元的那一部分。
单体单元: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由单个单体分子生成的最大的结构单元,与单体的化学组成 相同,只是电子结构不同的结构单元。
重复单元:是大分子链上化学组成和结构均可重复的最小单位,在高分子物理中也称为链 节。
重复单元≥结构单元。
均聚物:即使用一种单体聚合所得的高分子,其结构单元与重复单元是相同的。
共聚物:即使用两种或者两者以上的单体共同聚合所得的高分子,其结构单元与重复单元聚合度 以大分子链中的结构单元数目表示,记作以大分子链中的重复单元数目表示,记作 末端基团(端基):高分子链的末端基团。
遥爪高分子:含有反应性末端基团、能进一步聚合的高分子。
分子量的多分散性:聚合物是由一系列分子量(或聚合度)不等的同系物高分子组成, 这些同系物高分子之间的分子量差为重复结构单元分子量的倍数。
导致聚合物分子长短不一的特征。
数均分子量:按聚合物中含有的分子数目统计平均的分子量,高分子样品中所有分子的总 重量除以其分子(摩尔)总数。
nx DP重均分子量:是按照聚合物的重量进行统计平均的分子量。
分子量分布指数:即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的比值,可用来表征分布宽度。
官能度:是指一个单体分子中能够参加反应的官能团的数目。
官能团等活性:不同链长的端基官能团,具有相同的反应能力和参加反应的机会,即官能团的活性与分子的大小无关。
反应程度:是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占起始官能团数的分数,用P表示。
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单体量占起始单体量的分数。
且所有支化点间的链段长体形缩聚:是指某一2官能度单体与另一官能度大于2的单体先进行支化而后形成交联结构的缩聚过程。
凝胶化:体系粘度突然急剧增加,难以流动,体系转变为具有弹性的凝胶状物质。
高一化学必修1概念

高一化学必修1概念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说明: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主要重复了初中的知识,这里不再重复】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初中相关知识回顾1.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12C )质量的121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2. 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是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
高一知识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单位是摩尔。
【注意:① “粒子”在这里是指原子、离子、质子、电子、分子等微观粒子。
② “物质的量”是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联系的桥梁。
③ 物质的量是用0.012kg 12C 原子数目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或者说,物理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度量某个微粒集合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 摩尔定义:我们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计量为1摩尔。
简称摩,符号为mol 。
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注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使用时所指粒子必须明确,且粒子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3. 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见下表:4. 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物质的量可用于描述原子、分子、粒子或原子团等微观粒子,如1 mol Na +、1 mol H 等,但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如不能说1 mol 苹果,即应在mol 后面跟上具体微粒的符号。
5. 阿伏加德罗常数:把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它是个物理量,符号为N A ,通常用6.02×1023mol 1-表示。
6. 关于n 、N (微粒数)、N A 三者之间关系:n = AN N 或N = n ·N A 或N A = n N 7.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的符号为M ,常用的单位为g/mol(或g ·mol 1-)。
高化

重复单元:聚合物中化学组成相同的最小单位。
结构单元:构成高分子链并决定高分子结构以一定方式连接起来的原子组合。
单体单元:聚合物中具有与单体相同化学组成而不同电子结构的单元。
聚合度:高分子链中重复单元的重复次数。
平均官能度:反应体系中平均每一个分子带有的能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
官能团:单体分子中能参加反应并能表征反应类型的原子或原子团。
官能度:一个分子上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
无规预聚物:结构不确定,未反应的官能团无规排布的预聚物。
结构预聚物:具有特定的活性端基或侧基的预聚物。
引发效率:引发剂分解后,只有一部分用来引发单体聚合,将引发聚合部分的引发剂占引发。
剂分解或消耗总量的分率称为引发效率。
诱导分解:指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反应结果为自由基总数不变,但白白消耗一个引发剂分子,使f下降。
笼蔽效应:由于聚合体系中引发剂的浓度低,引发剂分解生成的初级自由基处于溶剂分子的包围中,限制了自由基的扩散,导致初级自由基在笼内发生副反应,使f下降。
自动加速现象:当自由基聚合进入中期后,随转化率增加,聚合速率自动加快,这一现象称为自动加速现象。
这是由于凝胶效应和沉淀效应使链自由基的终止速率受到抑制,而链增长速率变化不大,从而使聚合速率加快。
自动加速现象可提高聚合反应速率,但控制不好,会出现爆聚使聚合失败。
自动加速现象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
序列结构:是指参与共聚的单体单元在大分子链上的排列情况。
离子对:带有相反电电荷的离子当二者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临界距离时,可称为离子对。
异构化聚合:在聚合链增长过程中,伴有分子内重排的聚合常称为异构化聚合。
活性聚合:没有链转移和链终止的聚合反应称为活性聚合。
配位聚合:指单体分子首先在活性种的空位处配位,形成某些形式(σ-π)的配位络合物。
有规立构聚合:是指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为主的聚合过程。
全同聚合指数是一种立构规整度的表示方法,它是指全同立构聚合物占总聚合物(全同立构+无规)的分数。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高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阶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考取理工科专业的必备课程。
化学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理解和掌握进阶化学知识的前提。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基本粒子高中化学中的基本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其中,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物质。
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指原物质经过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的标志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温度和放出或吸收热量等。
3.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能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三类。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原子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化学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化学计量比,即是指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数与各元素的原子数的比值关系。
与元素不同的是,化合物可以被分解成原子或分子。
5. 摩尔化学计量单位的基本单位是摩尔,它是化学里的量子,表示某种物质中的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一个摩尔的物质中含有 6.02×10^23 个粒子。
6.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是向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加入反应物而形成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指化学反应速度相等时的状态。
化学反应的平衡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正反两个过程同时进行的状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数量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动态平衡。
7.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量、温度、压力、功、焓、熵、自由能等热力学量的物理学科。
热力学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8. 酸碱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化合物。
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是酸和碱发生反应后电荷的均衡状态。
9. 氧化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电子的转移过程。
高物高化概念总结

1. 应力松弛:在恒定温度和形变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聚合物内部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现象。
2. 氢键:是极性很强的X-H键上的氢原子,与另外一个键上电负性很大的原子Y的孤对电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一种键。
3. 等规聚合物:指全同立构和间同的高聚物。
4. 等规度:高聚物中含有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总的百分数。
5. 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形变和发展具有时间依赖性,这种性质介于理想弹性体和理想粘性体之间,称为粘弹性。
1.玻璃化温度: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转变即玻璃化转变,所对应的转变温度。
2.脆点(化)温度:当温度低于某个温度Tb时,玻璃态高聚物不能发展强迫高弹形变,而必定发生脆性断裂,这个温度称为脆化温度。
3.溶解度参数:通常将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定义为溶解度参数d,溶质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愈接近,两者愈能相互溶解。
4.柔顺性:高分子链能够不断改变其构象的性质或高分子能够卷曲成无规线团的能力。
5.泊松比:材料横向单位宽度的减少与纵向单位长度的增加之比值。
6.表观粘度:与牛顿粘度定义相类比,将非牛顿流体的粘度定义为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其值称为表观粘度,即。
1. 链段:把由若干个键组成的一段链作为一个独立运动的单元,称为链段。
2. 构型:构型是对分子中的最近邻原子间的相对位置的表征,也就是指分子汇总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几何排列。
3. 构象:由于单键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在空间的不同形态。
4. 熔限:结晶高聚物有一个较宽的熔融温度范围,这个温度范围就叫熔限。
5. 熔点:高聚物结晶部分完全熔化的温度。
6. 剪切粘度:液体内部反抗在切应力作用系发生薄层流动的内摩擦力,称为剪切粘度。
7. 高聚物的屈服:聚合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
1.时温等效原理:升高温度和延长时间对分子运动及高聚物的粘弹行为是等效的,可用一个转换因子αT将某一温度下测定的力学数据变成另一温度下的力学数据。
1. 高聚物的熔点:比容-温度曲线上熔融终点处对应的温度为高聚物的熔点。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原子与分子- 原子: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元素周期表- 由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 包括周期和族。
- 周期:横行,代表电子层的数量。
- 族:纵列,代表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分子或化合物。
- 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的原子、分子或化合物。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反应等。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配位化学- 配位化合物: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 配位数:中心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 金属配合物:包括配位中心和配位体的配合物。
酸碱反应- 酸:可以产生H+离子的物质。
- 碱:可以产生OH-离子的物质。
- 酸碱指示剂: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
-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可以接受电子的物质。
- 还原剂:可以捐赠电子的物质。
-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导致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化学平衡- 平衡态:化学反应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的状态。
- 平衡常数:表示平衡系统的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 烃:只包含碳和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 加成反应:烯烃或炔烃中的多重键断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物态变化- 蒸发:液体转化为气体。
- 凝固:液体转化为固体。
- 溶解:固体、液体或气体分子散开到溶液中。
- 昇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
化学能量- 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热量:焓变的一种形式,与温度和物质的热容有关。
- 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无机化学- 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029-2023年第33期(总第373期)课堂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认识并掌握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并逐步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观念。
化学概念作为反映物质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兼具宏观和微观两个视域,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深度理解化学知识的切入点[1]。
然而,因为化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所以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浅层次,对概念的本质属性难以理解透彻,如果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中采取简单、直接的讲解方式,化学概念教学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从而阻碍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
鉴于此,教师应采取深度融合、实验操作和广泛应用等策略,提升概念教学效果。
一、深度融合,从“片面”向“全面”转变化学概念是从化学科学角度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其内涵较为丰富、全面,但高中生容易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知识视野等因素的限制,对概念的理念比较片面、浅显。
因此,教师应将化学概念与真实情境、典型案例、相关概念等深度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而全面理解化学概念,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
(一)融合真实情境无论是化学概念还是化学事实,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
基于化学概念、化学事实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情境与化学概念深度融合,让学生立足真实情境,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化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时,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概念,教师创设了一系列教学情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开展教学。
首先,围绕“化学反应具有快慢之分”,教师出示第一组事例:爆竹燃放、钢铁生锈、食物霉变、石灰岩溶洞形成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有些化学反应是瞬间完成的,而有些化学反应则需要花费数日、数月,甚至数年,这说明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从而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接着,教师紧扣化学反应速率,以“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为线索,围绕“物理量的变化量”这一核心问题,以生活中常见的双氧水消毒剂分解实验为例,从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分解、相同浓度不同体积的过氧化氢分解两个维度(两次实验加入相同质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对比气泡产生速率的快慢,引导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速率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有关,而非物质的量的变化量。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概念定义的比较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概念定义的比较学生姓名尧浪院系名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化学班级2008级4班学号2008080402指导教师万莉完成时间2012年5月15 日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概念定义的比较学生:尧浪指导老师:万莉[摘要]化学概念作为高中教材的重难点,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概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现通过对三种版本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化学概念的定义做详细的对比分析,了解到各教材的共同之处以及各自的特色,并从教学及学习的角度提出了有关教学及学习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概念的定义对比分析概念特点[Abstract]As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 of chemical concept difficulty,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textbooks of the emphasis of the concept and different, now through the three high school chemistry required textbook version chemical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for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understan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 common and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and from the Angle of learning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me Suggestions.[Key] High school chemistry Required textbooks Chemical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of Contrast analysi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的起源 (1)1.2 研究的进程 (1)1.3 研究的结果 (1)2 必修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化学概念的定义及对比 (1)2.1 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对比 (1)2.1.1 物质的量 (1)2.1.2 阿伏伽德罗常数 (1)2.1.3 摩尔质量 (1)2.1.4 气体摩尔体积 (1)2.1.5 物质的量浓度 (2)2.2 化学反应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对比 (2)2.2.1 离子反应相关概念 (2)2.2.2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3)2.2.3 化学反应速率相关概念 (3)2.3 物质结构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对比 (4)2.3.1 元素周期表 (4)2.3.2 同位素 (4)2.3.3 元素周期律 (4)2.3.4 离子键 (4)2.3.5 共价键 (4)2.3.6 化学键 (4)2.4 有机化学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对比 (4)2.4.1 同分异构现象 (4)2.4.2 同分异构体 (4)2.4.3 取代反应 (4)2.4.4 加成反应 (5)2.4.5 加聚反应 (5)2.4.6 酯化反应 (5)3 各版本教材中概念的共同点 (5)3.1 概念的呈现方式共同之处 (5)3.1.1设置多种学习栏目 (5)3.1.2加强图片的应用 (6)3.2 概念的思维引导的共同之处 (7)3.2.1概念的引入 (7)3.2.2概念的解析 (7)4 各个版本教材的概念的特点 (7)4.1 人教版教材中化学概念的特点 (7)4.2 山东科技版教材中化学概念的特点 (7)4.3 苏教版教材中化学概念的特点 (8)5 化学概念教学建议 (8)5.1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策略 (8)5.2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策略 (9)6 结语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概念定义的比较1 绪论1.1 研究的起源作为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还要为那些参加社会就业的学生提供必需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化合物:所谓高分子化合物,系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单体: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如聚氯乙烯的单体为氯乙烯。
重复单元: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
如聚氯乙烯的重复单元为。
单体单元:结构单元与原料相比,除了电子结构变化外,其原子种类和各种原子的个数完全相同,这种结构单元又称为单体单元。
结构单元:单体在大分子链中形成的单元。
聚氯乙烯的结构单元为。
聚合度: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
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表示。
聚合物是由一组不同聚合度和不同结构形态的同系物的混合物所组成,因此聚合度是一统计平均值,一般写成、。
聚合物分子量:重复单元的分子量与重复单元数的乘积;或结构单元数与结构单元分子量的乘积。
数均分子量: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数目平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
, Ni :相应分子所占的数量分数。
重均分子量: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重量平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
, Wi :相应的分子所占的重量分数。
粘均分子量:用粘度法测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
分子量分布:由于高聚物一般由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的分子量具有一定的分布,分子量分布一般有分布指数和分子量分布曲线两种表示方法。
多分散性:聚合物通常由一系列相对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用以表达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大小并不相等的专业术语叫多分散性。
分布指数: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值。
即。
用来表征分子量分布的宽度或多分散性。
连锁聚合: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迅速连锁增长的聚合。
烯类单体的加聚反应大部分属于连锁聚合。
连锁聚合需活性中心,根据活性中心的不同可分为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
逐步聚合:无活性中心,单体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
绝大多数缩聚反应都属于逐步聚合。
加聚反应:即加成聚合反应,烯类单体经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
加聚反应无副产物。
缩聚反应:即缩合聚合反应,单体经多次缩合而聚合成大分子的反应。
该反应常伴随着小分子的生成。
塑料:具有塑性行为的材料,所谓塑性是指受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外力取消后,仍能保持受力时的状态。
塑料的弹性模量介于橡胶和纤维之间,受力能发生一定形变。
软塑料接近橡胶,硬塑料接近纤维。
橡胶: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
在室温下富有弹性,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
橡胶属于完全无定型聚合物,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低,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几十万。
纤维:聚合物经一定的机械加工后形成细而柔软的细丝,形成纤维。
纤维具有弹性模量大,受力时形变小,强度高等特点,有很高的结晶能力,分子量小,一般为几万。
热塑性聚合物:聚合物大分子之间以物理力聚而成,加热时可熔融,并能溶于适当溶剂中。
热塑性聚合物受热时可塑化,冷却时则固化成型,并且可以如此反复进行。
热固性聚合物:许多线性或支链形大分子由化学键连接而成的交联体形聚合物,许多大分子键合在一起,已无单个大分子可言。
这类聚合物受热不软化,也不易被溶剂所溶胀。
碳链聚合物:大分子主链完全由碳原子组成的聚合物。
杂链聚合物:聚合物的大分子主链中除了碳原子外,还有氧、氮等杂原子。
元素有机聚合物:聚合物的大分子主链中没有碳原子孙,主要由硅、硼、铝和氧、氮、硫、磷等原子组成。
无机高分子:主链与侧链均无碳原子的高分子。
聚合反应: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
活性种:打开单体的π键,使链引发和增长的物质,活性种可以是自由基,也可以是阳离子和阴离子。
均裂:化合物共价键的断裂形式,均裂的结果,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分属两个基团,使每个基团带有一个独电子,这个带独电子的基团呈中性,称为自由基。
异裂:化合物共价键的断裂形式,异裂的结果,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全部归属于其中一个基团,这个基团形成阴离子,而另一缺电子的基团,称为阳离子。
自由基聚合:以自由基作为活性中心的连锁聚合。
离子聚合:活性中心为阴、阳离子的连锁聚合。
阳离子聚合:以阳离子作为活性中心的连锁聚合。
阴离子聚合:以阳离子作为活性中心的连锁聚合。
诱导效应:单体的取代基的供电子、吸电子性。
共轭体系:在某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双键、p电子或空的p轨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使得电子云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碳原子上,而是分散在一定范围内多个原子上的离域体系中,这种离域体系就是共扼体系。
共轭效应:共扼效应存在于共扼体系中,它是由于轨道相互交盖而引起共扼体系中各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平均化的一种电子效应。
共扼效应使体系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分子于稳定。
可分为σ-π共轭、p-π共轭、π-π共轭、σ-p共轭。
空间位阻效应:由取代基的体积、数量、位置所引起的效应,它对单体聚合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它不涉及对活性种的选择。
链引发: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
链引发包括两步:初级自由基的形成(即引发剂的分解),单体自由基的形成。
链增长:单体自由基形成后,它仍具有活性,能打开第二个烯类分子的π双键,形成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的活性并不随着链段的增加而衰减,与其它单体分子结合成单元更多的链自由基,即链增长。
链终止:自由基活性高,有相互作用终止而失去活性的倾向。
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稳定聚合物的反应称为链终止反应。
偶合终止: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偶合终止的结果是大分子的聚合度为链自由基重复单元数的两倍。
歧化终止: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终止反应。
歧化终止的结果是聚合度与链自由基的单元数相同。
单基终止:链自由基从单体、溶剂、引发剂等低分子或大分子上夺取一个原子而终止,这些失去原子的分子可能形成新的自由基继续反应,也可能形成稳定的自由基而停止聚合。
双基终止:链自由基的独电子与其它链自由基中的独电子或原子作用形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
链转移:在自由基聚合过程中,链自由基可能从单体、溶剂、引发剂等低分子或大分子上夺取原子而终止,使失去原子的分子成为自由基,继续新链的增长,这一反应叫链转移反应。
引发剂:在聚合体系中能够形成活性中心的物质,使单体在其上连接分为自由基引发剂,离子引发剂。
半衰期:物质分解至起始浓度(计时起点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诱导期:聚合初期初级自由基为阻聚杂质所终止,无聚合物形成,聚合速率为零的时期。
诱导分解: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其结果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笼蔽效应:在溶液聚合反应中,浓度较低的引发剂分子及其分解出的初级自由基始终处于含大量溶剂分子的高黏度聚合物溶液的包围之中,一部分初级自由基无法与单本分子接触而更容易发生向引发剂或溶剂的转移反应,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引发剂效率:引发聚合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消耗总量的分率称为引发剂效率。
转化率:单体转化为聚合物的分率,等于转化为聚合物的单体量比去用去单体总量。
热引发聚合:聚合单体中不加入引发剂,单体只在热的作用下,进行的聚合称为热引发聚合。
光引发聚合:单体在光的激发下(不加入引发剂),发生的聚合称为光引发聚合。
可分为直接光引发聚合和光敏聚合两种。
光引发效率:又称为自由基的量子产率,表示每吸收一个光量子产生的自由基对数。
辐射聚合:以高能辐射线引发单体聚合,即为辐射聚合。
辐射剂量:指辐射线传给物质的能量,一般将每克物质吸收10-5J的能量作为辐射吸收剂量的单体。
辐射吸收剂量与剂量率可用于衡量辐射聚合效应的大小。
剂量率:是指单体时间内的吸收剂量。
自动加速现象:聚合中期随着聚合的进行,聚合速率逐渐增加,出现自动加速现象,自动加速现象主要是体系粘度增加所引起的。
聚合动力学:指聚合速率、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聚合温度等因素间的定量关系。
动力学链长:每个活性种从引发阶段到终止阶段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定义为动力学链长,动力学链在链转移反应中不终止。
链转移常数:是链转移速率常数和增长速率常数之比,代表链转移反应与链增长反应的竞争能力。
链转移剂:聚合物生产过程中人为地加入的一种自由基能够向其转移的试剂,用于调节聚合物分子量。
常用的链转移剂有脂肪族硫醇等。
阻聚剂:能够使每一自由基都终止,形成非自由基物质,或形成活性低、不足以再引发的自由基的试剂,它能使聚合完全停止。
按机理可分为加成型阻聚剂、链转移型阻聚剂和电荷转移型阻聚剂等。
缓聚剂:能够使一部分自由基终止,聚合减慢的试剂。
通常不出现诱导期。
阻聚常数:阻聚反应速率常数与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称为阻聚常数,可用来衡量阻聚效率。
自由基捕捉剂: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和FeCl3这两种高效阻聚剂,它们能够化学计量的1对1消灭自由基。
自由基寿命:指自由基从产生到终止所经历的时间,可由稳态时的自由基浓度与自由基消失速率相除求得。
聚合上限温度:ΔG=0,聚合和解聚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即为聚合上限温度,在此温度以下进行的聚合反应无热力学障碍;超过聚合上限温度聚合就无法进行。
均聚合:由一种单体进行的聚合反应。
共聚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加的连锁聚合反应。
形成的聚合物中含有两种或多种单体单元。
均聚物:由均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
共聚物:由共聚合形成的聚合物。
无规共聚物:聚合物中组成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呈无规排列。
交替共聚物:聚合物中两种或多种结构单元严格相间。
嵌段共聚物:聚合物由较长的一种结构单元链段和其它结构单元链段构成,每链段由几百到几千个结构单元组成。
接枝共聚物:聚合物主链只由某一种结构单元组成,而支链则由其它单元组成。
共聚合组成方程:表示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混合物组成间的定量关系。
理想共聚:该聚合竞聚率r1*r2=1,共聚物某瞬间加上的单体中1组分所占分率F1=r1f1/(r1f1+f2),并且其组成曲线关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
理想恒比共聚:该聚合的竞聚率r1=r2=1,这种聚合不论配比和转化率如何,共聚物组成和单体组成完全相同,F1=f1,并且随着聚合的进行,F1、f1,的值保持恒定不变。
交替共聚:该聚合竞聚率r1=r2=0或者r1→0,r2→0,这种聚合两种自由基都不能与同种单体加成,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因此不论单体组成如何,结果都是F1=0.5,形成交替共聚物。
非理想共聚:竞聚率r1*r2≠1的聚合都是非理想聚合,非理想聚还可再往下细分。
有恒比点非理想共聚:竞聚率r1<1 且r2<1的非理想聚合,该共聚物组成曲线与恒比对角线有一交点,在这一点上共聚物的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且随着聚合的进行二者的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都都保持恒定不变。
嵌段共聚:该聚合竞聚率r1>1且r2>1,两种自由基都有利于加上同种单体,形成“嵌段共聚物”,但两种单体的链段都不长,很难用这种方法制得商品上的真正嵌段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