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古文重点翻译句子

合集下载

必修三四重点句子翻译

必修三四重点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参考译文: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哪里要用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4.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5.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所求的土地呢6.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廉颇蔺相如列传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3.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来修敬也.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7.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参考译文:1.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2.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那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3.赵国给秦璧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4.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拂逆强大的秦国,使其不高兴,不应该.5.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6.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7.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被吓得倒退了.8.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9.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的急难为先,而以个人的恩仇为后啊指南录后序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5.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7.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8.9.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10.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11.1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指南录后序参考译文:1.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请主持朝政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2.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估计元人也许还可以用言语打动的.3.可不幸的是,吕师孟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陷害我,贾余庆后又向敌人献媚讨好.于是我被软禁不能返回,国事就不可收拾了.4.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责骂敌军统帅不讲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叛国投敌的罪状.我只想求死,不再考虑个人安危.5.迫不得已,我改变姓名,隐蔽行踪,在草野中行走,在露天下歇宿,每天同元军骑兵在长淮一带互相出没.6.困窘饥饿,没有依靠,元军的悬赏追捕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天不应,叫地不灵.7.唉死生,是早晚间会发生的事情,死就死吧;可是境地那样危急险恶,而且不断地交错出现,真不是人间所能忍受的.痛苦平定下来以后,再追想当初的痛苦,这是怎样的痛苦啊8.要求做一个孝子,如果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9.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11.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本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和皇后,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五人墓碑记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7.8.★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9.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10.★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1.1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参考译文:1.五个人的死,距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2.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3.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来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4.在魏阉作乱的时候,却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官员或士大夫,这么大的全国,有几个人呢5.6.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顾惜,又是什么缘故呢7.8.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逮捕有牵连的东林党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愤怒的一击, 魏忠贤不敢再有牵连治罪.9.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突然发动,等到当今皇帝即位,就畏罪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10.又有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跟这五个人的死比较,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11.12.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平民的死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13.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参考译文:1.我虽然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对于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2.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3.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成一体,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4.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5.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6.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7.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想到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8.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9.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10.为什么一定要使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大方针呢11.鸿门宴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8.★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9.10.★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参考译文:1.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拒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3.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意外的变故.4.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道歉.5.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来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6.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7.做大事情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节不必计较小的礼让.8.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9.10.项羽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季氏将伐颛臾1、无乃尔是过与2、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4、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6、7、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8、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0、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参考译文:1、恐怕应该责备你吧2、那个颛臾,.况且它在鲁国境内3、4、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这样做的人就停止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5、6、况且你的话错了7、8、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偏要找借口的人.9、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不会贫困,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10、如果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归服;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寡人之于国也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参考译文1、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咚咚地击鼓进军,两军已经交战,士兵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2、那些人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3、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等水产就会吃不完.按照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4、百姓对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5、五亩大的宅院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了.饲养鸡、猪、狗这类家禽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衍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6、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7、做到了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不曾有过.8、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收敛;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9、这和拿刀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能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必修三文言文带翻译

必修三文言文带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对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子路立刻回答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来的军队,接着又是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又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孔子再问。

曾点弹着瑟,渐渐减速,然后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冉求,你和那三个人相比怎么样?”曾点回答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

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

必修三重要句子翻译●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交锋上了,(有些士兵)抛弃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译文】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译文】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译文】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6、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译文】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据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10、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译文】鸡猪狗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据此吃上肉了。

●1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普通百姓没有挨饿没有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1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如今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语文必修三翻译文言文

语文必修三翻译文言文

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的支持,去攻击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读:孟子在这段话中,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就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背离正道,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首先,孟子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里的“道”,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这是因为道德和正义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符合人们的心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个人背离道德和正义,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孟子指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当一个人或国家失去道德的支持时,甚至连亲戚都会背叛他;而当一个人或国家得到道德的支持时,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最后,孟子得出结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得到天下人的支持,那么在面对挑战时,即使不战,也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总结:《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孟子认为,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来自五十多套试卷)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来自五十多套试卷)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重点句子翻译(来自五十多套试卷)指(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分)(3)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出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⑴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3分)⑵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指南录〉后序》)(2分)⑵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

(穷:困窘;无聊:无以聊赖;迥:远;靡:无,没有)①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所要求做孝子的是,如果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②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本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还有什么遗憾呢?五(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分)(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4分)(3)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谁轻谁重到底怎么样呢?⑶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分)⑶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分)⑶唉!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当官却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全国范围内,有几个人呢?(缙绅:名作动,做官;而:表转折;四海之大:定语后置)(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3分)(3)我们社那些品行能成为读书人榜样的人,为周顺昌伸张正义,募集了钱财来为他送行。

(“行为”“为之”“敛赀财”各1分)(4)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分)(4)苏州百姓正在痛恨毛一鹭,于是趁着他声音严厉地呵斥众人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痛心”“厉声以呵”“相逐”各1分)(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共23页文档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共23页文档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ppt课件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
•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译: (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 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 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 虑这件事!
•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译: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 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
ppt课件
13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8.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 欺秦邪?
• 译: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 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 译: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大都去。
• 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译:用父母赐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
• 5.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译: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在国君和
父母面前掩饰自己的过错ppt。课件
2
五人墓碑记
•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者也。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制作:郭福强 2016.5.5
ppt课件
1
指南录后序
•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译: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 译: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家里,没有谁知道 该怎么办。
• 3.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 赵矣。
• 译: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所以派人 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练习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离骚”者,犹离忧也。

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8.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10.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4.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1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6.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17.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战争开始了,(战败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密网不进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

把桑树种植在它上面。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蓄养鸡、狗、猪,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头发花白
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猪狗吃掉人的粮食却无人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
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不曾有过。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劝学》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后(一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马车远行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
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它的)成
功在于不停止。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烘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
于不停止。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
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
功。

《过秦论》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秦国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逃兵败将,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
的土地。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尊金人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然后据守华山作城墙,凭借黄河作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的深
渊,把这当作坚固的屏障。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他们砍下树木做兵器,举着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
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
并论了。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了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使同列的诸侯朝拜,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易也。

一个人发难,天子七庙就毁掉了,(皇子皇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
笑,是什么原因呢?就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
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并吞天下的意图。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
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认为险固的关中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基业。

《师说》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老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chǎn)媚。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并列,(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真是奇怪的事啊!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