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节目的特点

合集下载

访谈类节目分析

访谈类节目分析

访谈类节目分析访谈类节目分析1定义:电视谈话节目的英语原文为“TV Talk Show”,其字面的意思是“电视交谈的展示”,港台电视从业人员则音义结合地译为“电视脱口秀”。

它给人的直觉突出了电视主持人“脱口而出”的语言机敏和较多的表演色彩,不但声音相近而且也颇为形象生动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传播方式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

节目一般是在固定谈话场所举行,由主持人、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围绕某一公众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话题展开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群言式的交流、对话,以期达到某种传播效果。

2特点:(1)针对性和实效性强(2)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3)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4)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

3节目构成要素:根据传播学的一般理论,传播包括三个基本元素:传播者和接收者、传播环境、传播内容。

对于电视谈话节目而言,其基本要素相应地包括主持人、现场嘉宾、现场观众、环境、话题。

(一)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是在电子媒体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媒体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能动地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4]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来说,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元素,“主持人若不得力,节目的档次、品位就会被拖下来;反过来,主持人得力,就有助于提高节目的档次和品位”[5]。

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譬如《一丹话题》、《小崔说事》。

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主持人的名字反复多次出现,以强化其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因为主持人实际上是节目的商标,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是一个栏目的风格,是形成一个电视谈话节目自身独特品格的最重要元素。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承担着三种角色:首先,虽然主要处于在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穿针引线的位置,但主持人本身就是一个谈话者;第二,不论是否有现场观众,即使一对一的访谈,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是现场的组织者,一方面要主导节目,引导话题,另一方面要作为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第三,作为节目的形象代表,主持人是媒体对外的传播者。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有这样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曾获得中国三届总理的题词,它就是《焦点访谈》。

从1994年起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新闻述评为主,表现出现场客观描述、采访和评论密切结合、声像融合为一,具有一定的深度性与思辨性,涉及内容多为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主要走的是曝光批评式的舆论监督路子,《焦点访谈》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

首先,多“说”与简“评”的结合已经成为节目的标志性特点。

《焦点访谈》栏目初期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后来又把这四句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从节目属性上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从事件的展开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结论,将观点蕴藏于巧妙的结构安排之中、恰当的内容选择之上,而用事实去论证的过程,得益于多种符号的结合,这里主要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即不仅有事实的展现过程中被采访者语言的直接表述,还有善于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无声的动作去表现这一事实结论的画面。

例如一期揭露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虽然他表面看上去淡定自若,但当镜头拍摄他的手时,观众就看到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这种通过镜头抓住细节的方法,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然“用事实说话”难免会有“说”多“评”少的问题。

胡黎明在《“焦点现象”研究》中就有相关事实记录,1995年,当《焦点访谈》第一次参加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时就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认为电视评论应是观点性言论,所以《焦点访谈》不是评论节目,但最后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意见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电视评论应有电视的特点,而《焦点访谈》就是通过这种特点表现的。

电视评论不是不叙事,而是在引用事实的同时做到有情节、有细节,这些都要服务于说理的需要,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服论点为转移。

这样就要很好的衡量“说”与“评”之间的度,做到很好地将“说”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 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访谈节目分析

访谈节目分析

三、普通的现实的特邀嘉宾
美国各谈话节目的特邀嘉宾多为普通人,也是真 正的“当事人”。他们只报姓名而不标明身份。 美国的嘉宾们往往会因为意见相左互相争得面红 耳赤,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主持人
show》 《杰瑞·斯宾格秀》《the Jerry Springer show》,开 杰瑞·斯宾格秀》《the 》《 播于1991 1991年 30日 播于1991年9月30日。它极力让美国人的隐私暴露家丑外 这些自告奋勇出来自曝的,都是普通人。 扬,这些自告奋勇出来自曝的,都是普通人。
TV) 二、垃圾电视(trash TV) 垃圾电视(
还有另一些面向更年轻的观众、更具开放性, 还有另一些面向更年轻的观众、更具开放性,更 追求戏剧性冲突的日间谈话节目 例如《莉基.蕾克秀》 Show) 例如《莉基.蕾克秀》(Ricki Lake Show) 《杰尼.琼斯秀》(Jenny Jones Show) 杰尼.琼斯秀》 Show) 斯普林格秀》 Show) 《斯普林格秀》(Jerry Springer Show)
包括以个人困境和失调的人际关系为娱乐的节目 、更严肃的个人问题和自助心理学节目
第四,为特别观众的特别谈话 特别谈话节目 第四,为特别观众的特别谈话节目
包括理财与经营顾问节目、宗教和神灵启示、观 点及访问节目、与运动、宠物或其他主题相关的 其他特别节目。
访谈节目的传播特点
夜间谈话节目发展
开端
谈话节目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出现, 谈话节目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出现,一 般要从NBC的《今夜》(Tonight)算起。 )算起。 般要从 的 今夜》
普林尔节目》 《杰瑞斯·普林尔节目》周一至周二要播出的节目简介 杰瑞斯 普林尔节目
星期一: 乱伦者》 星期一:《乱伦者》

融媒体时代下优质网络访谈节目的特征与启示——以《十三邀》为例

融媒体时代下优质网络访谈节目的特征与启示——以《十三邀》为例

2020/12上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2016年,由腾讯视频和单向空间共同打造的网络谈话类节目《十三邀》上线,由作家许知远担任主持人,从“带着偏见看世界”这一视角出发,每一季邀请不同领域内的领袖人物,观察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观点,共同探析对当前时代的理解。

从2016年第一季到2020年的夏日特别版,五季节目的豆瓣均分达到了8.5分,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作为一档优质的互联网谈话类节目,《十三邀》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融媒体时代下《十三邀》的节目特点选题多样,视角独特。

《十三邀》在选题上没有一味地围绕社会热点,而是从文学、历史、经济、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去寻找。

在嘉宾选择方面也十分多元,既有电影导演张艺谋,也有史学家许倬云;既有天王偶像木村拓哉,也有人类学家项飚……这些嘉宾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为节目的人文底蕴增添了一分厚重感。

《十三邀》的主持人许知远是作家出身,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思辨能力。

他曾说:“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正确的看待方式。

”而节目本着“带着偏见看世界”的宗旨,让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许知远一次次和嘉宾进行激烈的观点碰撞。

比如在第一季中对话演员俞飞鸿,许知远直接指出俞飞鸿不应该接拍一些商业化的庸俗影视剧。

正如许知远所说,俞飞鸿身上有一种“秩序的美”,而许知远用了一种试图“破坏秩序”的提问去探寻嘉宾的真实想法。

这种“偏见”如同一把未开刃的刀,有锋芒,但并不伤人,同时,这种“偏见”也形成了独特的视角。

同样是采访“带货女王”薇娅,在《非常静距离》中,主持人李静提问的视角是薇娅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而《十三邀》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薇娅成名背后的时代因素,这种成名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除此之外,节目还加入了第三方视角。

比如在采访演员陈冲前,许知远拿着陈冲的照片去问一些年轻人的感受,这种第三方的视角更加立体地呈现出嘉宾的多面性。

简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简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简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作为新闻传播工具而出现的,由专业记者和
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运用图形、语音和视觉等手段,使观众可以收
听到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有很多特点。

首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广泛性,可以对不同领域的事件进
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报道,反映动态和形势。

例如,如果有一次重大
的正面或负面事件,新闻事件可以从该事件的原始报道到更深入的访谈,为重大事件记录详细的历史和形势。

其次,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有准确性。

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求主
题人物对重要事实提供正确的信息和准确的答案,同时参与记者的追问,使受访者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此外,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有吸引性。

在播出前,节目编辑要精心
创作,将新闻内容融入故事式报道,利用合适的音乐,插图,视频和
动画形式来增强视听效果,以确保观众的兴趣,以便更好地传播新闻。

最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有实用性。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快速的传播新闻,比书面新闻报道更容易易懂,因为视觉上的报道,使受众更容易理解,把握新闻内容。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广泛性、准确性、吸引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是当今新闻传播最有效率的报道方式之一。

新闻报道的迅速可以紧跟时事,正确传达信息,及时发布突发新闻,使各种事件得以全面准确了解,从而加强全社会关注新闻事件。

访谈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访谈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 名人访谈类节目,在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 中,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 术人生>为代表,访谈人员由主持人、嘉宾 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 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 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 流完成。
• 为更好地体现后一类型节目从策划定位到 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 豫有约>进行对照分析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 作经验。
• <鲁豫有约>重在分享,分享~段记忆、 分享一段故事,诉求于人的感性,节目在 冷静温馨的外表之下涌动着的是对逝者的 感伤和为人的幸福。因此,制作者在辅助 性资料的选用上是不惜篇幅的。这些辅助 性资料的选用一方面可以介绍被访者的相 关经历、唤起受众的记忆,帮助受众更深 入更全面地理解被访者的经历和情绪。另 一方面,这些资料充满着对历史的回忆、 充满了深厚而沉郁的气氛,为整个节目打 下了很好的感情基调,有利于受众更好地 进入节目的情绪中,提高传播效果。
• <杨澜访谈录>在选题上侧重于人物 的事业和他们从事工作的经验和心得。
• <鲁豫有约>在选题上就会有很大的不 同:<鲁豫有约>在创办之初,就为了 区分于其他访谈节目而将自己的采访
对象定义为一些有沧桑经历、有争议 的人物。因此节目开始定名为<鲁豫有 约——说出你的秘密>,后来考虑到传 播效果,改了个和蔼的名字<鲁豫有 约—— 说出你的故事>。
• <杨澜访谈录>中杨澜展示的是 一位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与被访 者一样具有成熟的思想和良好的 素养,并具有一种明亮而不刺眼 的光辉。在节目中她与被访者平 等对话,并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 行交锋和碰撞,以求能够发掘出 被访者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

谈话类节目

谈话类节目

台湾的《非常男女》是“始作俑者”。随后, 湖南卫视于1998年7月16日开办内地第一家以 爱情为主题的谈话节目《玫瑰之约》,到1999 年以后全国已有20多个同类节目,如北京电视 台的《谁在说》《BTV秀场》、上海东方台的 《相约星期六》、海南电视台的《男女当婚》、
陕西电视台的《好男好女》等等,掀起了一股
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 栏演播室谈话节目,每次时长6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 目前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
每次节目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 经济现象导入,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 演绎故事冲突,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
《对话》通过主持人和 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充分 对话与交流,直逼热点新 闻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经历, 展现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成 功喜悦,折射经济社会的 最新动向和潮流,同时充 分展示对话者的个人魅力 及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
是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或某一类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 的谈话节目。特点是对象性强,话题专一,有品位和 内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女性谈话节目,以女性关 注的婚姻、家庭、社会地位等话题为内容,如央视 《半边天》周末版《谁来做客》;老年谈话节目,以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成”等老年话题为内 容,如《相约夕阳红》;体育谈话节目,如《五环夜 话》;经济谈话节目,如《对话》;法制谈话节目, 如南京电视台《有请当事人》,等等。随着频道专业 化和市场小众化趋势,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将茁壮成 长。
《对话》栏目致力 于为新闻人物、企业 精英、政府官员、经 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 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 台。这里出现的人物 颇具份量:左右经济 走向的权威人士、经 历商海沉浮的企业巨 头、见证热点事件的 当事各方。

焦点访谈 栏目特点评析

焦点访谈 栏目特点评析

今年3月28日《焦点访谈》曝光福建省福鼎市 部分地区违规占用农民土地办工厂,为应付上级 检查在地上插无根树,检查过后将树拔掉。
焦点访谈 曝光无根树
从报道原则上来看
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 ,也就是聚焦在哪里。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 面效应。
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 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 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 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 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 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从栏目定位看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 众话题评说” 。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 “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 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 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 ,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 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 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水均益学外语出 身,作过多年的 新华社记者,有 报道国际问题的 优势;
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 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 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 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 、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 众的亲和力强;
张泉灵“主持人的 风格不能伪装,电 视荧屏展现了我的 本色”。
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 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 央电视台时题辞为: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 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 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 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节目的特点
一、访谈类节目的分类及特点:
人物访谈类节目是以“人”为看点,借助借助人的故事来吸引观众,依据不同职业属性,将人物谈话类节目分为明星类谈话节目、政企精英类谈话节目、文化名人类谈话节目和混合类谈话节目。

明星类谈话节目主要针对演艺明星和体育明星的访问,这是人物谈话类节目中最大的一类,占到播出总量的七成。

政企精英类谈话节目主要以政府高层和知名企业主为访谈对象;文化名人类谈话节目在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中属于较为小众的一类,主要以作家、画家或摄影家等文化艺术名人为访谈对象。

混合类谈话节目则综合上述三类节目中的名人为访谈对象,人物和话题较为丰富。

对于四类人物谈话类节目与特征人群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和个人月收入这五种指标进行对应分析,两者越接近,说明这类人群越喜欢收看这类节目。

明星类谈话节目吸引的是年龄在25岁以下、学历初高中、特别是女性观众;政企精英类谈话节目和混合类谈话节目吸引的观众较类似,为45-54岁、男性、干部/管理人员。

二、典型节目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张2009年1-5月、18:00-24:00时段、153城市在播的近80档人物谈话类节目的收视率比例图。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四类人物谈话节目播出量和收视量最大的两类是明星谈话和政企精英谈话节目,而文化名人类谈话节目和混合类谈话节目两类在数量上共占12%,播出和收视比重合计不足5%。

因而,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仅选择播出和收视较具规模的明星谈话类和政企精英类节目的两个典型节目,对其播出收视状况和节目特色作一介绍。

(一)明星谈话类节目——例:《鲁豫有约》
明星谈话类节目是目前播出量最大的一类人物谈话类节目,占到播出总量的七成,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像中央台三套《艺术人生》,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天下女人》,上海东方卫视《杨澜访谈录》,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还有一些地面频道也播出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星谈话类节目,像上海娱乐频道《家庭演播室》,北京台科教频道和财经频道的《非常夫妻》及《超级访问》。

2002年1月1日,凤凰卫视向全球华人同步推出周播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02至2004三年间,《鲁豫有约》先后访谈了156位人物,他们中既有记录共和国历史、承载着几代人集体记忆的尘封人物,也有曾经在前台呼风唤雨、后来却倍受争议的焦点人物。

2004年底,面对中国谈话类电视节目争相模仿、数量激增的市场环境,《鲁豫有约》悄然酝酿新的风格和模式,毅然转战内地市场。

2005年伊始,北京能量影视传播公司接手《鲁豫有约》,更名为《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依托原班制作人马,把节目搬进了1000平米的大型演播室,每集除了嘉宾还邀请300位现场观众,更由原来的周播改为周一至周五日播、长度50分钟的节目,在全国30余个省级和地方电视台的不同时段播出。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鲁豫有约》的节目特色。

1、明星主持人的谈话艺术
电视人物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往往素不相识,或了解肤浅,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谈话者卸去彼此间角色的面具,形成真诚、朴实的交流,主持人的态度非常重要。

首先,陈鲁豫的谈话很真诚,不会让人感觉是在“做秀”,得到嘉宾真诚的回应。

另外,陈鲁豫在谈话过程中对嘉宾还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在相互尊重的平等语境中对话,营造了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

最后,陈鲁豫是个聪明的倾听者。

节目中,她常常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嘉宾,让嘉宾充分表达,而她多以
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出现。

2、话语空间广泛,选题独具匠心
《鲁豫有约》明确了“说出你的故事”的节目定位,邀请的嘉宾都是“有故事的人”,《鲁豫有约》从以往对历史人物和名人明星的关注发展到“对中国当下社会的全面关注”,话语空间更加广泛,更加民间。

同时,《鲁豫有约》的选题也颇为独具匠心。

节目选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当下话题人物和新闻人物的关注,《鲁豫有约》对这些人物关注的出发点是他们身上的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抓住了这些“新闻眼”而不是人物本身,节目才有了精髓,才可以常做常新。

二是对有特殊经历的历史人物的关注。

通过见证过历史的沧桑的嘉宾的诉说,节目不但可以在经历过同样时期的观众中引起共鸣,也让年轻的观众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

三是对系列节目和特别事件的策划。

特别把镜头对准了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硬朗的社会话题,利用合理的尺度深刻挖掘有价值的选题。

3、直指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积极正面的情感诉求
《鲁豫有约》虽然节目题材广泛,被访人物身份差异迥然,但是节目在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上有着统一的诉求——直指内心,启迪美好,在感动和感悟中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在《我为整容狂》一期节目的结尾,鲁豫以一个朋友的口吻告诫大家:“如果不是心理或工作的需要,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去整容,相信你是最美的。

”类似这样的质朴、坚韧、温暖、真挚的话语在《鲁豫有约》中很多,在带给观众心灵的抚慰的同时,也引导观众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从对《鲁豫有约》节目特色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明星类电视人物谈话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除了所邀请的明星嘉宾吸引力以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主持人和积极的情感诉求。

主持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所面对的嘉宾一般都是星光熠熠的演艺或体育明星,在节目有限的访问时间内如何引导嘉宾围绕既定话题,真诚而愉快地交流,搭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话场”非常重要。

同时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但要会谈,还要会听。

通过倾听主持人也能够进一步思考话语的衔接、贯穿,最终节目也有了自己的灵魂。

除了主持人的重要作用以外,节目本身的切入角度和情感诉求也非常重要,通过与明星的交谈,观众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哪些方面呈现明星嘉宾的风彩,引导观众体验明星的情感过程,对于突出节目的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目前播出和收视数量最大的明星类电视人物谈话节目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邀请重量级的明星嘉宾以外,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关注。

(二)政企精英类节目——例:《波士堂》
2006年开播的《波士堂》打出的是“国内第一档商业脱口秀互动电视节目”的旗号,其实质是一档带有脱口秀性质的人物谈话节目。

节目打破以往电视财经节目严肃有余的纸媒化倾向,将轻松睿智、人性化、平民化的电视表达手段充分融入到节目中来。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波士堂》的节目特色,解析节目的创新。

1、明星主持人战
电视谈话节目归根到底要整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因此主持人要素显得尤为重要。

《波士堂》开播的两年时间里换过一次主持人。

前任主持人曹启泰是台湾和新加坡的资深节目主持人,他本身的传奇经历以及其幽默风趣而不失大方的主持风格与节目诉求相得益彰,并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

现任主持人袁鸣原来以《波士堂》的观察员身份经常做客节目,选用袁鸣接替曹启泰担纲主持,对节目延续性而言是最佳选择。

2、观察员的设置
《波士堂》每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重量级的商业精英作为主角,同时节目还创造性地设置了观察员这一角色。

每期的三位观察员来自企业界、文化界或演艺界,这三位观察员大多熟悉嘉宾或是嘉宾的朋友。

《波士堂》观察员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解放主持人,弥补主持人在专业问题上的缺位,观察员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思想交锋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和亮点,而主持人则充分主导节目进程和节奏。

二是有利于形成话语互动体系,深入发掘嘉宾的内心,使观众看到一个更丰
满的嘉宾形象。

3、整合媒体,立体化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起,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如何突出重围?《波士堂》在传播上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大胆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媒介,首次尝试网络直播。

这一举措毫无疑问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录播的瓶颈。

再加上后期制作完成后实现电视播出,电视、网络双线启动,大大增加了节目的收视人数。

通过对《波士堂》的节目特点及收视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政企精英类的电视人物谈话节目来说,由于其访谈的嘉宾多为政府高层或知名企业家,在谈话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展现嘉宾的个性,强化嘉宾电视形象的亲和力非常关键。

从表现手段上,以《波士堂》为例,节目采用嘉宾、主持人、观察员这一铁三角式的立体化现场构成,主持人负责主导现场,拥有与嘉宾平等地位的观察员通过对嘉宾的提问,更容易深入发掘嘉宾的内心,丰富嘉宾形象,三者形成一种在主持人掌控下的嘉宾和观察员之间的平衡。

对于针对高端收视群体的政企精英类节目来说,在选择有一定话语影响力的政企界嘉宾和选择有一定深度的讨论话题的同时,思考如何在谈话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话语体系,不断寻求创新,可以为节目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