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谱与时程比较

合集下载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1)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1)

发电厂房墙体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1问题描述发电厂房墙体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图1 发电厂墙体几何模型基本要求:依据class 9_10.pdf的最后一页的作业建立ansys模型,考虑两个水平向地震波的共同作用(地震载荷按RG1.60标准谱缩放,谱值如下),主要计算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与弯矩最大值,及顶部水平位移。

要求详细的ansys反应谱法命令流与手算验证过程。

以时程法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阻尼值(0.02,0.05,0.10)的影响。

RG1.60标准谱 (1g=9.81m/s2) (设计地震动值为0.1g)频率谱值(g)33 0.19 0.2612.5 0.3130.25 0.047与RG1.60标准谱对应的两条人工波见文件rg160x.txt与rg160y.txt2数值分析框图思路与理论简介2.1理论简介该问题主要牵涉到结构动力分析当中的时程分析和谱分析。

时程分析是用于确定承受任意随时间变化荷载的结构动力响应的一种方法。

谱分析是模态分析的扩展,是用模态分析结果与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位移和应力的分析技术。

2.2 分析框架:时程分析:在X和Z两个水平方向地震波作用下,提取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弯矩值和顶部水平位移,并求出最大响应。

谱分析:先做模态分析,再求谱解,由于X和Z两个方向的单点谱激励,因此需进行两次谱分析,分别记入不同的工况最后组合进行后处理得出结够顶部水平位移、底部单宽上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响应。

3有限元模型与荷载说明3.1 有限元模型考虑结构的几何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首先建立平面几何模型,并将模型进行合理的切割,采用plane42单元,使用映射划分网格的方法生产平面单元(XOY平面)。

然后,采用solid45单元,设置拖拉方向的单元尺寸并清楚初始平面单元plane42,将平面单元进行拖拉,最后生成发电厂墙体的有限元立体几何模型。

单元总数为6060个,总节点数为8174个,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图2 发电厂墙体有限元模型3.2 荷载说明时程分析:首先计算结构的前两阶自振频率,分别为126.10008.2867f f ==,。

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

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

从理论上讲,如果反映谱分析所用的反映谱是时程分析分析时用的地震波所产生的反映谱,而分析又限於弹性阶段,两者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反映谱分析(取足够的模态)只是忽略了影响很小的高阶效应。

但是如果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只有用时程分析反应普法有几个假设:1,结构是弹性反应,反应可以叠加;2,无土结的相互作用;3,质点的最大反应即为其最不利反应;4,地震是平稳随机过程.而时程分析是把地震过程安时间步长分为若干段,在每时间段内安弹性分析,算出反应,然后再调整刚度和阻尼.总得一句话,就是步步积分法!①反应谱方法是一种拟静力方法,虽然能够同时考虑结构各频段振动的振幅最大值和频谱两个主要要素,但对于持时这一要素未能得到体现,震害调查表明,有些按反应谱理论设计的结构,在未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中,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充分说明了持时要素在设计中应该被考虑。

②反应谱方法忽略了地震作用的随机性,不能考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逐步进入塑性时,因其周期、阻尼、振型等动力特性的改变,而导致结构中的内力重新分布这一现象。

③反应谱方法假设结构所有支座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忽略基础与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时程分析方法是一种相对比较精细的方法,不但可以考虑结构进入塑性后的内力重分布,而且可以记录结构响应的整个过程。

但这种方法只反应结构在一条特定地震波作用下的性能,往往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反映谱方法的曲线是由255条地震波的地震反映的平均值,而非包络值,体现的是共性,但无法反映结构进入塑性的整体结构性能。

时程方法体现的是具体某条地震波的反映,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果的差异也很大,需要合理选波。

底部剪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一些有用的概念/histruct/blog/item/465ce38787299023c75cc357.html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底部剪力法,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是三大最常用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那么正确的认识它们的一些关键概念,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地震响应分析是地震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用于描述地震荷载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响应。

常用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有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地震响应分析中各有优缺点,本文将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地震输入和结构特性的简化方法,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不涉及复杂非线性行为的分析。

反应谱法通过建立结构的响应谱与地震输入谱进行比较,确定结构的最大响应,并用于设计结构的抗震能力。

反应谱法的优点在于简化计算过程,能够提供结构的峰值加速度、速度以及位移等重要参数。

同时,反应谱法可以通过改变地震输入谱来研究结构的响应变化情况,从而进行参数分析和优化设计。

然而,反应谱法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只考虑了结构的最大响应,对于结构的时间历史响应和非线性行为的分析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时程分析法是一种更为精确和全面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法基于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通过模拟地震波在结构上的传播和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出结构各个时刻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响应参数。

时程分析法适用于复杂结构和涉及非线性行为的分析,能够提供结构的详细时程响应,并能够考虑结构的动力参数变化和非线性效应。

时程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全面考虑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对于复杂结构和高等级抗震设计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然而,时程分析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长时间的计算周期,对于大型结构和大规模的地震模拟较为困难,并且需要考虑更多的输入参数和模型假设,使得计算过程更加复杂和繁琐。

总的来说,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地震响应分析中各有优劣。

反应谱法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不涉及复杂非线性行为的分析,计算简化,能够提供结构的峰值响应参数。

时程分析法适用于复杂结构和涉及非线性行为的分析,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结构时程响应,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分析对象,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地震响应分析。

在抗震设计中,反应谱法常用于结构的初步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估,时程分析法常用于重要工程和要求准确分析的结构。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定义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定义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定义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是地震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地震动强度指标,它是描述地震动力特性的一种特殊函数。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结构物体在地震运动作用下的反应,是地震运动所引起结构物体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地震反应谱是通过对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进行频率分析,得出把每一种频率成分对结构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所产生的贡献都分析出来的曲线。

反应谱表明的是地震运动的强度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可以算出结构物体在某一特定频率下的最大响应值,从而为结构物体设计和抗震评价提供依据。

地震反应谱的定义有多种形式,根据设计需要和参数分析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定义方式。

一般来说,地震反应谱的定义可以分为时程反应谱、能量反应谱和特征值反应谱等不同类型。

时程反应谱是通过计算地震记录时程与结构物体的响应时程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一种地震反应谱。

时程反应谱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取决于地震动的时间历程以及结构物体的动力特性。

能量反应谱是在时程反应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地震动的能量与振动响应之间的关系,得出的一种反应谱。

能量反应谱可以通过对地震运动频谱进行积分,计算结构物体在某一频率下的能量消耗与输入能量之间的比例,从而得出结构物体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能力。

在工程设计中,通常使用的是特征值反应谱,因为它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结构物体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能力,适合进行结构物体的抗震设计和评估。

在选择地震反应谱时,需要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取和分析。

地震反应谱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衡量地震工程结构物体抗震能力的方法,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结构物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反应谱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结构物体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结构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运行。

地震反应谱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适用于建筑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大型结构物体的抗震设计和评估,还可应用于地震动力学研究、地震风险评估和地震预警等方面。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发电厂房墙体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1问题描述发电厂房墙体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图1 发电厂墙体几何模型基本要求:依据class 9_10.pdf的最后一页的作业建立ansys模型,考虑两个水平向地震波的共同作用(地震载荷按RG1.60标准谱缩放,谱值如下),主要计算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与弯矩最大值,及顶部水平位移。

要求详细的ansys反应谱法命令流与手算验证过程。

以时程法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阻尼值(0.02,0.05,0.10)的影响。

RG1.60标准谱 (1g=9.81m/s2) (设计地震动值为0.1g)频率谱值(g)33 0.19 0.2612.5 0.3130.25 0.047与RG1.60标准谱对应的两条人工波见文件rg160x.txt与rg160y.txt2数值分析框图思路与理论简介2.1理论简介该问题主要牵涉到结构动力分析当中的时程分析和谱分析。

时程分析是用于确定承受任意随时间变化荷载的结构动力响应的一种方法。

谱分析是模态分析的扩展,是用模态分析结果与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位移和应力的分析技术。

2.2 分析框架:时程分析:在X和Z两个水平方向地震波作用下,提取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弯矩值和顶部水平位移,并求出最大响应。

谱分析:先做模态分析,再求谱解,由于X和Z两个方向的单点谱激励,因此需进行两次谱分析,分别记入不同的工况最后组合进行后处理得出结够顶部水平位移、底部单宽上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响应。

3有限元模型与荷载说明3.1 有限元模型考虑结构的几何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首先建立平面几何模型,并将模型进行合理的切割,采用plane42单元,使用映射划分网格的方法生产平面单元(XOY平面)。

然后,采用solid45单元,设置拖拉方向的单元尺寸并清楚初始平面单元plane42,将平面单元进行拖拉,最后生成发电厂墙体的有限元立体几何模型。

单元总数为6060个,总节点数为8174个,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图2 发电厂墙体有限元模型3.2 荷载说明时程分析:首先计算结构的前两阶自振频率,分别为126.10008.2867f f ==,。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在设计地震下的比较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在设计地震下的比较

一 一
s = ()+ ( ,J () 卜 s 。 t f = J 下e ¨i ) n
J0
( ) z. t— d 进 而得 到作 用在质 点上 的地震 力 为
Ft ( )= m ・ . S
() 3
1 2 反应谱 法 的特点 .
反 应谱 法之 所 以能被广 泛应用 , 因其计 算相 是 对简单 , 念 明确 清 晰. 概 目前所 采用 的反应 谱 法假定 结构 为弹性 状态 , 即对结 构 地震力 分析 时采 用 了弹性 理论 . 地震是 而
③ 选 择 时间增 量 △ 参数 和 6, 计 算 积 分 并 常数 .
。5 ‘ ・ 5 ( ・ 2 05 。 ,
X 吉J t 0 P[ (一)‘s 一 £ 丁】 i n
【 t )d ∞( —r 】 r. () 2
虑到各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并不能在任何 状况下都能得 出较为精确的结果. 计算结果只能得
出最大 反应值 , 不能得 出发 生反应 的全 过程 . 而
对上 式微分 两 次可 得加 速 度 ( 在一 般 情 况 下 ,

1 反 应 谱 理 论
1 1 反应谱 法原 理 .
单 质 点 体 系 在 地 面 运 动 作 用 下 , 动 方 程 运
为 : m x+c x+k x=一m . () 1
种偶 然 发生 的突发 性强 震动 , 根据结 构在 地震 动
作用 下刚 度与作 用效 用 的关系 , 许结 构在 大震作 允 用下 进入 塑性状 态 , 而弹性 反应谱 法 原则上 只适 用 于 弹性结 构体 系 , 即线性状 态 , 故不 能直接使 用 . 在 抗震 设计 中 , 由于 结 构构 件 的振 型情 况 有 异 , 面 截

常用的地震分析方法

常用的地震分析方法

常用的地震分析方法
国内常用的分析法都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1、底部剪力法
适用条件:对于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m,并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的结构,振动时具有以下特点;(1)位移反应以基本振型为主;(2)基本振型接近直线。

基本原理: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建筑物的特定条件做进一步简化,而得到的一种近似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方法:将多自由度体系简化成单自由度体系,计算出结构总的地震作用(即结构底部剪力),再将其按倒三角形原则分配到各个楼层,计算结构内力。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适用范围:除上述底部剪力法外的建筑结构。

基本原理:利用振型分解法的概念,把多自由度体系分解成若干个单自由度体系振动的组合,并利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谱理论计算各个振型振动的地震作用,最后将各个振型计算出的地震效应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求出总的地震响应。

3、时程分析法
适用范围:《抗震规范》规定,重要的工程结构,例如:大跨
桥梁,特别不规则建筑、甲类建筑,高度超出规定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基本原理:时程分析法是对结构物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法。

由时程分析可得到各质点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动力反应,并进而可计算出构件内力的时程变化关系。

YJK-大震弹塑性软件EP应用要点培训

YJK-大震弹塑性软件EP应用要点培训

大震弹塑性计算软件YJK-EP应用要点2019-7本文主要讲解大震弹塑性计算软件YJK-EP使用中应知应会的技术要点,但是不包括操作流程的讲解,YJK-EP的操作可参照用户手册。

一、基本概念1、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抗规》5.1.5条的条文说明:弹性反应谱理论仍是现阶段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理论,规范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为《抗规》5.1.5条给出的曲线,它由大量同类地震记录的统计平均,并加以规则平滑化后的结果。

见下图:按照如上图的地震计算方法简称反应谱CQC法。

时程分析法是抗震分析的补充方法,他是按输入地震波进行结构的反应计算,《抗规》5.1.2条文说明:进行时程分析时,鉴于不同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不同,要求选用的地震波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反应谱法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即“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计算结果在结构主方向的平均底部剪力一般不会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80%,每条地震波输入的计算结果不会小于的65%。

从工程角度考虑,这样可以保证时程分析结果满足最低安全要求。

但计算结果也不能太大,每条地震波输入计算不大于135%,平均不大于120%。

”在弹性时程和YJK-EP结果菜单中的“反应谱规范谱”菜单下,即可得到如上每条地震波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和规范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绿色曲线)的对比,这里每条地震波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都是在弹性时程计算中同时计算出的。

根据这种对比可直观看到所选地震波的属性是否合格,如低于规范谱曲线太多时说明该条波计算出的地震力不够,高于规范谱曲线太多时说明该条波计算出的地震力太大。

结构自振周期T是结构的基本属性,在查看如上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时,更应关注横坐标为结构自振周期T处的谱值对比,因为“统计意义上相符”的规定要求各条曲线在结构主要自振周期T处与规范谱接近,结构底部剪力主要由这些周期对应振型的内力组合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在设计地震下的比较摘 要:以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原理为依据,结合实际桥梁单墩模型进行抗震分析,从而得出这两种方法的异同以及它们所适用的范围,并结合它们的优缺点,优化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的优化。

关键词:反应谱;时程分析;单墩模型;设计地震 0 前言在桥梁抗震计算中,早期采用简化的静力法,5O 年代后发展了动力法的反应谱理论,近2O 年来对重要结构物采用动力法的动态时程分析法和功率谱法进行研究也比较普遍,但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线弹性反应谱法、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和等效静力分析法等几种方法。

其中,反应普法和时程分析法在抗震分析中运用最为广泛。

1 反应谱理论 1.1 反应谱法原理单质点体系在地面运动作用下,运动方程为[18]:...g m x c x kx m x ⋅⋅++=- (1)(1)式中:m —质点质量;..x —质点相对加速度;.x —质点相对速度;x —质点相对位移。

根据单质点体系的振动理论,由Duhamel 积分可知: [][]..01exp ()sin ()t t g x x t t d ξωτωττω=--⋅-⎰(2)对上式微分两次可得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阻尼比ξ的数值很小,可略去阻尼比的乘积项),得到单质点体系的地震相对加速度反应的表达式。

最后得绝对加速度的表达式为:......()0()()()sin ()t t g a D g D s x t x t x e t d ξωτωτωττ--=+=-⎰ (3)进而得到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力为()a F t m S =⋅。

1.2 反应普法的优缺点反应谱法以其概念清晰、计算简单而被广泛应用,至今仍是各国规范的基本计算方法。

反应谱法根据规范按四类场地土给出的设计反应谱进行计算,对于量大面广的常规桥梁,只取少数几个低阶振型就可以求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计算量少;并且反应谱法将时变动力问题转化为拟静力问题,易于为工程师接受,这些都是反应谱法的优点所在。

由于目前采用的反应谱法对结构地震力采用弹性反应谱理论,反应谱法的最大缺点是假定结构是弹性状态,原则上只适用于弹性结构体系。

然而地震是一种不经常发生的偶然荷载,一般允许结构在强烈地震中进入非线性状态,弹性反应谱法不能直接使用。

另外,地震反应谱失掉相位信息,经叠加得到的结构反应最大值是一个近似值,尽管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近似值,但各种叠加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给出满意的结果。

计算结果只能给出最大反应值,而不能给出发生反应的全过程。

在抗震设计中最大的内力反应是最受关注的,但相邻截面的最大反应或即使在同一截面上各个内力的最大反应发生的时刻各不相同,在结构强度或应力验算中应取发生在同一时刻的反应值,如最大弯矩相应的轴力和剪力,或最大轴力相应的弯矩和剪力等,这一点反应谱无法做到。

2 时程分析理论 2.1 时程分析原理动态时程分析方法是随着强震记录的增多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公认的精细分析方法。

目前,大多数国家除对常用的中小跨度桥梁仍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外,对重要、复杂、大跨度的桥梁抗震计算建议采用动态时程分析法。

动态时程分析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结构的内力和位移随时间的反应,并发现结构在地震时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震害,它使桥梁的抗震设计从单一的强度保证转入强度、延性(变形)的双重保证,同时使工程师更清楚结构地震力破坏的机理和正确提高桥梁抗震能力的途径。

本章主要给出时程分析的理论介绍、时程分析的常用求解方法、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和ANSYS 时程反应的典型命令流。

在地震反应中,地面振动加速度是复杂的随机函数,同时在弹塑性反应中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亦随时间变化,不可能对振动方程求出解析解。

对于这种有较复杂激振力,可采用逐步积分法求动力响应问题。

其基本思想是把时间离散化,如把时间区间T 分为t n T ∆=/的n 个间隔。

由初始状态t=0开始,逐步求出每个时间间隔末∆∆t t T ,,,2 上的状态向量(常由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组成)。

最后求出的状态向量就是结构系统的动力响应解。

在这种方法中,后次的求解是在前次解已知的条件下进行的。

开始是假定t=0时的解(包括位移和速度)为已知,求出t ∆时的解,接着再以t ∆时刻的已知解计算t ∆2时刻的解,如此继续下去。

在方程)()(t ma x x k x c x m g -=++ 中,{}{}{}x x x ,, 是未知量,如何由前一状态推知下一状态?这可以对{}{}{}x x x,, 的变化规律给予某种假设。

对于不同的假设就形成了不同的方法,如线性加速度法,Wilson-θ法、Newmark-β法等。

2.2 Newmark-β法 2.2.1 基本假定{}{}(){}{}[]t x x x x t t t t t t ∆+-+=∆+∆+ δδ1 (4){}{}{}{}{}221tx x t x x x t t t t t t t ∆⎥⎦⎤⎢⎣⎡+⎪⎭⎫ ⎝⎛-+∆+=∆+∆+ αα (5)式中,参数δ控制积分区间的起始加速度和终了加速度对速度变化过程的影响;参数α则控制这两个加速度对位移变化的影响。

α和δ的调整影响积分的精度和稳定性。

基本假定的实质是将动力方程在时域上离散,对时间作近似的插值化为差分格式。

2.2.2 计算步骤 (1)初始计算① 形成刚度矩阵[]K ,质量矩阵[]M 和阻尼矩阵[]C 。

② 给定初始值{}{}{}000xx x 、、。

③ 选择时间步长∆t 参数α和δ,并计算积分常数。

δ≥05. ()25.025.0δα+≥ αα021=∆tαδα1=∆t αα21=∆t αα3121=- αδα41=- αδα522=-∆t ()αδ61=-∆t ()αδ7=∆t (6)④ 形成有效刚度[]K ˆ[][][][]C M K K 1ˆαα++= (7) ⑤ 对刚度矩阵[]K ˆ作三角分解 [][][][]TL D L K =ˆ(8)(2) 对每一时间步长 ① 计算t t +∆时刻的有效荷载()()t t t t t t t t t t x x x C x xx M R R 541320ˆαααααα++++++=∆+∆+(9)② 求解t t +∆时刻的位移[][][]{}{}t t t t T R X L D L ∆+∆+=ˆ (10)③ 计算t t +∆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t t t t t t t x x x x x 320ααα---=∆+∆+(11){}{}{}{}t t t t t t x x x x ∆+∆+++= 76αα (12)若计算结构内力则可以把求得的各时刻位移代入刚度矩阵计算。

Newmark-β法的应用过程开始是选择参数β的数值。

纽马克建议取值范围为2/16/1≤≤β,对于β=1/6,该方法与线加速度法完全相同,并且仅是条件稳定的。

对β=1/4,该方法与假定时间步长内速度线性变化方法等价,并将在时间步长内要求平均加速度保持常量。

在β=1/4的情况下,Newmark-β法是无条件稳定的,并且可以给出满意的精度。

2.3 时程分析法的优缺点动态时程分析法是随着强震记录的增多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公认的精细分析方法。

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规范规定除对常用的中小跨度桥梁仍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外,对重要、复杂、大跨的桥梁抗震计算都建议采用动态时程分析法。

动态时程分析法从选定的地震动输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出发,采用多节点多自由度的结构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建立地震动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法对方程进行求解,计算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

动态时程分析法可以精确地考虑地基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地震时程相位差及不同地震时程多分量多点输入,结构的各种非线性因素(包括几何、材料、边界连接条件的非线性)。

此外,动态时程分析法可以使桥梁的抗震设计从单一的强度保证转入强度、变形的双重保证,同时使桥梁工程师更清楚结构地震动力破坏的机理和正确提高桥梁抗震能力的途径。

3 反应谱理论和时程分析法的异同及使用范围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相比,时程分析的产生已将抗震计算理论由等效静力分析进入直接动力分析,是一种飞跃。

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可用以更真实地描述结构地震反应,弥补反应谱法分析的不足。

与反应谱方法比较,时程分析的主要进展是:反应谱法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只反映了地震动强度与平均频谱特性,而时程分析则全面反应了地震动强度、谱特性与持续时间三要素。

反应谱是基于弹性假设的,而时程分析直接考虑构件与结构弹塑性特性,可以正确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以便控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反应,防止结构倒塌的发生。

反应谱法只能分析最大地震反应,而用时程分析可给出随时间变化的反应时程曲线,由此可以找出各构件出现塑性铰的顺序,判别结构的破坏机理。

分析方法适用范围评注反应谱法单振型规则桥梁仅对可视为单自由度的结构有效,适用于线弹性反应问题,方法简单,可手算,为规范基本分析方法之一。

主要缺点:无法反映地震动持时的影响。

多振型复杂桥梁规范采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一般需要依靠计算机程序完成分析,适用于多自由度变线弹性系统。

主要缺点:存在振型组合问题,尚难考虑非一致激励,其余同上。

等效线性化一般用于规则桥梁可估计非线性系统的最大反应,一般用于初步设计,方法简单,可手算,在位移设计法中应用更广。

主要问题:需更多的实践检验。

动态时程法弹性复杂桥梁规范采用的主要分析方法,可同时计算结构弹性反应的需求和能力,一般需要靠计算机程序完成分析。

主要缺点:无法考虑非线性反应。

非弹性特别复杂或关键桥梁可以考虑P- 效应和材料非线性,可同时计算结构非线性反应的需求和能力,需要靠计算机程序完成分析。

主要缺点:计算过程复杂,计算结果需分析和校核。

表1 反应谱理论和时程分析法评价4 单墩模型算例4.1高墩的基本参数某铁路高墩,墩身高为96m,为变截面,横桥向及截面内外均有放坡,墩身为C30号混凝土,纵向钢筋全截面配筋率为1%。

采用未开裂截面计算而得的桥墩第1周期为2.21s。

桥址位于7度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设计地震加速度a=0.15g,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s。

模型简化如图1图1 单墩模型图2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4.2 分析结果输入图2所示设计安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0.15g),与反应普结果比较如下表2 反应谱与时程结果比较图3 墩顶位移时程曲线图4 墩底横桥向剪力时程曲线5 结论用MIDAS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单墩模型抗震分析,由以上内容可得出结论:反应谱分析结果大于时程分析出的结果,并结合两种方法原理,说明实际算例符合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1]范立础,卓卫东,桥梁延性抗震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范立础,桥梁抗震[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3]李茜,王克海,韦韩,高墩梁桥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4]卓卫东,范立础,从震害教训中反思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现状[J],福州大学学报,1999(6):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