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指导:疼痛性质的辨证要点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指导:辨疼痛

中医外科指导:辨疼痛

1、热:红,热,灼痛,遇冷则减。

多见于阳证。

2、寒:不红不热,酸痛,遇热则减。

多见于阴证。

3、风:游走不定的疼痛,变化较快。

4、气:攻痛无常,并与情志因素有关。

5、湿:疼痛伴有肢体沉重、凹陷性水肿、流液等,或发生于人体下部者。

6、痰:疼痛轻微或无,皮色不变,日久不消。

7、化脓: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啄痛(又称鸡啄痛),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

8、瘀血:刺痛、剧痛,皮色可呈褐色、青紫色,或疼痛伴有淤血证候者。

多见于血肿等。

(二)疼痛类别
1、卒痛:突然发作的剧痛,多见于急性疾病。

2、阵发痛:时轻时重,时痛时停。

3、持续痛:疼痛的程度、时间没有变化,疼痛不止。

(三)疼痛性质
1、刺痛:针刺样疼痛。

多见于皮肤痛。

2、钝痛:与刺痛相反,反映不甚。

多见于筋骨关节疼痛。

3、灼痛:烧灼样疼痛。

多见于阳证疼痛。

4、裂痛:撕裂样疼痛。

多见于肛裂、皲裂。

5、酸痛:疼痛伴有酸楚感。

多见于寒痛。

6、胀痛:疼痛伴有胀紧感。

多见于血肿、癃闭等。

7、绞痛:发病急骤,痛如刀绞。

如胆绞痛、肾绞痛等。

8、啄痛:痛如鸡啄,呈有节律性跳痛。

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

9、抽掣痛:除有牵扯作痛之外,伴有放射痛,传导至邻近部位。

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一)病因病机《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说明邪气入侵,经脉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故不通则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气伤痛,形伤肿。

”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所以损伤波及气血均可引起疼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伤后正气受损,若兼久居湿地,或受风寒外邪侵袭,则可导致气机不得宣通而反复发作疼痛。

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开放性损伤或伤后积瘀成痈,借伤成毒,邪毒深蕴于内,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也可引起疼痛。

(二)辨证论治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对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应该细辨。

损伤早期,气血两伤,多肿痛并见,血瘀滞于肌表为青紫肿痛,故气滞血瘀常难于分开。

无移位骨折与伤筋的疼痛也容易混淆,必须注意辨证。

至中后期或陈伤,可分为气滞痛、瘀血痛、挟风寒湿痛和邪毒痛。

1.气滞痛气在脉络里行走,当气发生阻滞、气机不通的时候,经络就会胀满,气运行不畅,由此而产生疼痛。

此类疼痛常有外伤史,如闪伤、凝伤、岔气、迸气。

主要表现为胀痛,痛多走窜、弥散或痛无定处,甚则不能俯仰转侧,睡卧时翻身困难,咳嗽、呼吸、大便等屏气时,常引起疼痛加剧。

治宜理气止痛,可用复原通气散。

若痛在胸胁部者可用金铃子散加独圣散;若痛在胸腹腰部者,可用柴胡疏肝散。

2.瘀血痛临床上常把疼痛和瘀血联合起来诊断,以疼痛来判断有否瘀血,说明血瘀不通会导致疼痛的产生。

气血周转于全身,正常状态下随着经络均匀、平稳地运行于全身,当出现瘀滞时将导致疼痛。

此类常由跌打、碰撞、压轧等损伤引起。

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于患处,刺痛、拒按,局部多有青紫瘀斑或瘀血肿块,舌质紫暗,脉细而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痛,可选用四物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或定痛和血汤,并可外敷双柏散等。

中医对于疼痛的理解

中医对于疼痛的理解

中医对于疼痛的理解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认为,疼痛是由于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具体来说,中医将疼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风寒湿痹: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使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药物。

2. 气滞血瘀: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引起胸痛、胁痛、痛经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

3. 肝肾不足:由于肝肾阴虚或肾阳虚等原因导致筋骨失养,引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使用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的药物。

此外,中医还将疼痛与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联系起来,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来缓解疼痛。

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疼痛的重要性,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情志调畅等养生方法,以预防疼痛的发生。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中医疼痛诊断大全

中医疼痛诊断大全

中医疼痛诊断大全疼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一种痛苦的体验。

各种刺激到了极点的时候,都会感到疼痛,但是也不见得就到了极点,有时候没有到极点的时候也痛了,也有疼痛的感觉,所以疼痛的感觉人人都有,但是就没有办法描述它,反正就是疼痛,你问他哪个地方痛?头痛、心痛,你到底怎么痛?疼的是一个什么表现?我们现在用文字上很难描述清楚。

疼痛的原因,疼痛的部位,可以说哪个地方都可以痛,全身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疼痛,任何原因也都可以导致疼痛,所以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大类症状。

疼痛也是我们经常病人作为主诉来就诊的原因,你哪不舒服?头痛、肚子痛,腰痛,关节痛,经常是以疼痛作为主诉出现的,因此这个症状很常见,也很重要。

(问疼痛的时候,要注意问疼痛的部位、性质。

)主要问清楚哪一个部位的疼痛,他说胸痛、心痛,病人讲的心痛是不是真正的心痛?经常我们讲的,有很多人讲我心窝子痛,实际上心窝子并不等于心脏、心尖那个地方痛,而是讲的剑突下痛,所以疼痛一定要把它的部位弄清楚。

如果肚子痛,肚子痛是腹壁的表面痛还是肚子里面痛?要把部位弄清楚。

他的性质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冷痛还是热痛、胀痛还是刺痛?等等。

他的时间,什么时候出现痛?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痛?痛的时候,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起码喜欢按还是不喜欢按?是喜欢冷的还是喜欢热的?等等。

疼痛的性质疼痛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个是因实致痛。

由于各种实邪导致的疼痛,各种实邪停留于体内都可以导致疼痛,比如说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虫积、结石等等,这是邪气停留在体内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我们经常一句话叫作“不通则痛,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这种疼痛,它是由于实邪所导致的,它的特点是有新起的痛,突然起的痛,不是长期的隐隐痛,心气新起的疼痛,疼痛的性质比较剧烈,痛得比较厉害,呈持续性的,不是痛一阵以后就不痛了、痛一下就缓解了,它是持续性的痛,疼痛的时候拒按,特别是全身的体质还比较好,不是很虚弱,这一些,通过这种疼痛的特点,我们一般判断来说,它多半属于实证,属于实邪所导致的。

疼痛部位中医诊断法

疼痛部位中医诊断法

疼痛部位中医诊断法一、头痛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气血皆上注于头,所于无论外感时邪或脏腑内伤皆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急,病程比较短,疼痛剧烈,属实证。

分为:(1)如果病人头痛连及颈,背,兼见恶风畏寒,且舌苔白,口不渴,喜裹头,则为风寒头痛。

(2)如果病人头胀痛,兼见发热恶风,面红,咽喉痛,口渴口干,舌苔黄,则属于风热头痛。

(1)如果病人头痛如裹,兼见肢体沉重或胃纳呆,舌苔白腻,属于风湿头痛,因外感风湿之邪所致。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慢病程长,疼痛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属虚证。

分为;(1)如果病人头痛且眩晕,兼见心动不安,面色苍白,舌色淡,属于血虚头痛,因血虚脑府失养所致。

(2)如果病从头痛时发时止,劳作时更甚,兼见体倦无力,气短自汗,属气虚头痛,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所致。

(3)如果病人头痛,伴随腰膝酸软,耳鸣,常有遗精或带下等,则属肾虚头痛,因肾虚精髓不足所致。

(4)如果病人头痛,兼见胸脘痞闷,纳呆恶心或呕吐痰液,舌苔白腻,此属痰浊头痛。

因病人脾失健运,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5)如果病人头痛而眩,兼见目胀畏光,心烦易怒,面红,口苦,胁痛,舌红等,则属肝阳上亢头痛。

因为病人情志换调,肝气化火,风火上扰所致。

(6)如果病人头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长久不愈,舌紫暗,属于瘀血头痛。

一般为外伤或久入络,气滞血瘀,经络痹阻造成。

二、胸痛胸藏心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以烧且面红耳赤,吐出的痰似铁锈,苔色黄,则属于肺热咳喘,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2)如果胸痛而叶腥臭脓痰,甚至叶脓血,伴随有发热,烦躁干渴,舌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气滞血瘀,瘀血内聚结成痈。

(3)如果胸痛而干咳,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虚火损伤肺络所致。

(4)如果胸胀痛,时痛时停,病人急躁易怒,口苦,胃纳少,此属气滞胸痛,因为情志郁结,以致气机不畅而致。

中医里的各种疼痛是如何解析的

中医里的各种疼痛是如何解析的

中医里的各种疼痛是如何解析的在中医对患者们进行诊疗的过程当中,“望闻问切”中的“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但很多患者却会面对医生“哪里痛?怎么痛?”的问题产生一定的疑惑:痛不就是痛吗?还分怎么痛?今天,就请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当中的“痛”,以及不同的痛应该如何解析吧!胀痛胀痛,顾名思义就是在疼痛的同时有胀满的感觉,这种类型的疼痛主要发生在人的胸腔、胁部、胃脘与腹部等部位,而这种胀痛大部分情况是由于气滞而引起,因为行气阻碍而痛,因为气流充积而胀;另外,也有一些部位如头部、眼睛等会产生胀痛感,而这种痛则多半是由于气血上壅而导致的疼痛;部分眼痛的患者还会由于痰饮或水湿组织而导致液体运行不畅而发生一定的胀痛。

刺痛刺痛也是中医当中常见的一种痛感,但很多人对于刺痛的感觉却不相同,有人觉得刺痛像是针扎一样,有人觉得像鸡啄米一样,还有人觉得像刀割一样,那么这些痛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刺痛都是由于鳕鱼而导致的,由于血液运行受到阻碍,导致患者的血管跳动,每次血管跳动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

血液淤阻越严重,刺痛发生的痛感就越严重,这也是刺痛有的像刀割,有的像针扎一样的原因。

冷痛所谓的冷痛,就是在患者感到疼痛的同时还有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发生在人的腰脊、四肢或关节部位,并且在遇到温热的物体如暖水袋之类的物体的时候就会有效的缓解。

一般来说,冷痛是由于人体内的阳气亏虚导致阴盛阳衰,进而使人们的身体感到寒冷与疼痛,或者是由于身体受到外来的寒邪影响,寒邪停留在哪个部位,那个部位就会感受到冷痛。

灼痛灼痛与冷痛恰好相反,这是一种在疼痛的感觉之外还会让人感觉到灼热的痛感,就好像是人们的皮肤骤然接触温度过高的东西而被灼伤或烫伤之后的那种痛感。

通常情况下,灼痛的感觉是由于人体内的热盛阴虚而起,就像《素问》当中说的“阳盛则热,阴虚则热”,感到灼痛的患者要么就是体内阳气过于旺盛,要么就是体内的阴气产生了一定的损耗。

重痛很多人看字面意思认为“重痛”是痛的很重,但实际上重痛指的是人们在疼痛的同时会感到身体有一定的沉重感,就好像手脚都抬不起来,身体不想活动一样的感觉。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

灼痛: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如疖、颜面疔、烧伤等。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

钝痛: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等。

酸痛: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如鹤膝痰等。

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等。

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石淋等。

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病变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

抽掣痛: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岩、石瘿之晚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