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测试指标方法和步骤
雷达波测试方案

雷达波测试方案1. 引言雷达系统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和电磁波进行测量和探测的技术。
雷达波测试是为了验证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是否符合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测试。
本文档旨在介绍雷达波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案,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测试方法和工具。
2. 雷达波测试原理雷达系统通过发送射频信号并接收击中目标后的回波信号来测量距离、速度和方向等目标信息。
雷达波测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波形检测:对发送和接收的波形进行检测,确保信号质量和完整性;•距离测量:通过计算发送信号和接收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差来测量目标的距离;•多目标分辨:能够识别和区分多个目标的特征;•目标检测和跟踪:及时地发现和追踪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3. 测试方案3.1 波形检测测试波形检测测试是为了确认发送和接收的波形是否完整和正确。
主要步骤如下:1.使用示波器将发送和接收的波形信号分别连接到示波器的输入端口;2.设置示波器的参数,包括垂直和水平尺度、触发模式和触发级别等;3.发送一个测试信号并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图;4.判断波形是否正常,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2 距离测量测试距离测量测试是为了验证雷达系统测量目标距离的准确性。
主要步骤如下:1.在合适的测试环境中放置一个标准目标,并确保目标距离雷达系统的距离已知;2.使用雷达系统发送信号,并记录发送和接收的时间戳;3.使用距离公式计算目标的距离,并与已知距离进行比较;4.判断测量误差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3 多目标分辨测试多目标分辨测试是为了验证雷达系统是否能够同时识别和分辨多个目标。
主要步骤如下:1.在合适的测试环境中放置多个目标,并设置它们的位置和速度;2.使用雷达系统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3.判断系统是否正确地识别和分辨出各个目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4 目标检测和跟踪测试目标检测和跟踪测试是为了验证雷达系统能否及时发现并追踪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主要步骤如下:1.在合适的测试环境中放置一个运动的目标,并设置它的初始位置和速度;2.使用雷达系统进行目标检测和跟踪;3.观察系统是否能够及时地发现目标并追踪其运动轨迹;4.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雷达识别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雷达识别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感测和测距的设备,广泛应用于航空、军事、气象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雷达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一次雷达识别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雷达识别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 实验准备在进行雷达识别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包括雷达设备、电源、天线、测试目标等。
确保这些设备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设置雷达参数在实验开始之前,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设置雷达的相关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发射频率、接收增益、脉冲宽度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调整,可以获得更精确的雷达信号和目标识别效果。
3. 选择合适的实验区域在进行雷达识别实验时,选择合适的实验区域非常重要。
这个区域应尽量避免有高建筑物、树木等对雷达信号传播的干扰。
同时,也要注意避开人群和其他电子设备,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开始实验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可以开始进行雷达识别实验了。
按照设定的参数,将雷达设备开启,并将天线指向所选的实验目标区域。
在发射电磁波后,观察并记录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和反射图像。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完成后,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可以通过计算信号的到达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的距离。
然后,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可以推断目标的大小和材质等信息。
最后,可以绘制雷达图像,以直观地展示目标的位置和特征。
在进行雷达识别实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安全第一雷达设备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因此在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
不要将雷达直接对准人体,以免造成伤害。
同时,也要确保设备的电源接地正常,避免发生电击事故。
2. 避免干扰近场的其他电子设备可能会对雷达信号产生干扰,影响实验的结果准确性。
因此,在选择实验区域时要避开这些干扰源,并保持实验环境的相对安静。
3. 合理设置参数实验中的雷达参数设置直接影响到识别效果。
对于不同的实验需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这些参数,以获取更好的观测结果。
雷达数据评估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雷达数据评估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一、引言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气象、军事等领域。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数据的评估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进。
本文将对雷达数据评估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进行介绍和讨论。
二、雷达数据评估方法雷达数据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数据质量评估和数据性能评估两个方面。
1. 数据质量评估数据质量评估是指对雷达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分析,以确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数据校正: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消除仪器误差和环境影响。
(2)数据过滤:通过滤波和噪声抑制等方法,去除数据中的杂波和干扰信号。
(3)数据重建:对数据进行插值和重建,填补缺失值和不完整区域。
(4)数据一致性检验:对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一致性。
2. 数据性能评估数据性能评估是指对雷达数据的性能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评估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性能指标。
常用的数据性能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目标检测性能评估:通过计算目标的信噪比、虚警概率和漏报概率等指标,评估雷达系统的目标检测性能。
(2)距离测量性能评估:通过比较雷达测量到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误差,评估雷达系统的距离测量性能。
(3)速度测量性能评估:通过比较雷达测量到的目标速度和实际速度之间的误差,评估雷达系统的速度测量性能。
(4)分辨率评估:通过计算雷达系统的分辨率,评估雷达系统对目标的分辨能力。
三、雷达数据评估装置及系统雷达数据评估装置和系统是用于对雷达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设备和软件系统。
常见的雷达数据评估装置和系统包括以下几种:1. 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雷达系统输出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存储。
2. 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雷达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性能评估的计算和分析。
3. 数据可视化工具:用于将评估结果以图形和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用户进行观察和分析。
雷达信号测试参数指标

雷达信号测试参数指标雷达信号测试是对雷达系统的各项参数进行评估和验证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雷达信号的测试,可以了解雷达系统的性能表现,指导系统的优化和改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雷达信号测试的参数指标。
1. 信号强度:信号强度是指雷达系统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大小。
信号强度的测量可以通过接收到的信号的电压或功率进行评估。
信号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和探测距离,强的信号可以提供更远的探测距离。
2. 信噪比:信噪比是指雷达系统中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
信噪比的高低直接影响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和探测精度。
信噪比越高,系统的性能越好。
因此,对于雷达信号的测试中,需要评估信噪比的大小。
3. 雷达图像质量:雷达图像质量是指雷达系统生成的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雷达系统的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
在雷达信号测试中,需要评估雷达图像的分辨率、噪声水平、图像畸变等指标。
4. 探测概率和虚警概率:探测概率和虚警概率是评估雷达系统探测性能的重要指标。
探测概率是指雷达系统正确地探测到目标的概率,虚警概率是指雷达系统错误地将噪声或杂波识别为目标的概率。
探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雷达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 目标跟踪精度:目标跟踪精度是指雷达系统对目标的位置、速度等参数估计的准确程度。
目标跟踪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雷达系统的目标追踪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
在雷达信号测试中,需要评估目标跟踪误差、速度估计误差等指标。
6. 可用性和可靠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是评估雷达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可用性是指雷达系统在给定时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可靠性是指雷达系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
可用性和可靠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雷达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
7. 频率稳定性:频率稳定性是指雷达系统中发射和接收信号的频率的稳定程度。
频率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雷达系统的测量精度和探测距离。
在雷达信号测试中,需要评估雷达系统的频率稳定性。
总结起来,雷达信号测试的参数指标包括信号强度、信噪比、雷达图像质量、探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目标跟踪精度、可用性和可靠性以及频率稳定性等。
雷达fov测试标准

雷达Field of View(FOV)测试是评估雷达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FOV指的是雷达能够检测到角度的范围,通常分为水平FOV和垂直FOV。
测试雷达FOV的标准或方法可能因应用场景和雷达类型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环境准备:选择一个开阔的区域进行测试,确保没有遮挡物影响雷达的检测。
2. 目标设置:在雷达的检测范围内设置一个已知尺寸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具体取决于测试需求。
3. 雷达校准:在测试前对雷达进行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水平FOV测试:调整目标的位置,使其在雷达的垂直平面内移动,记录雷达首次检测到目标的位置。
通过多次测试,可以确定雷达的水平FOV。
5. 垂直FOV测试:类似地,调整目标的位置,使其在雷达的水平平面内移动,记录雷达首次检测到目标的位置。
通过多次测试,可以确定雷达的垂直FOV。
6. 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雷达的FOV。
处理方法可能包括求平均值、中位数等。
7. 结果评估:将测试结果与雷达的技术指标进行对比,评估雷达的实际性能是否符合预期。
雷达FOV测试的标准和方法可能因国家和行业而异。
在中国,相关行业可能会参考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B/T)等。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查阅相关领域的具体标准,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雷达效能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测试,验证雷达系统的性能,包括其探测距离、精度、抗干扰能力、数据处理速度等关键指标。
通过对雷达系统进行全面的效能测试,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二、实验背景随着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雷达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雷达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对其进行效能测试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实验选取了一种先进的雷达系统进行测试,以期为雷达系统的研发、改进和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1.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单元、接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等。
2. 测试场地:具备不同距离、不同障碍物场景的测试场地。
3. 测试设备:距离测量仪、角度测量仪、信号分析仪等。
4. 通信设备:用于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四、实验方法1. 基本参数测试:测试雷达系统的发射频率、接收频率、脉冲宽度、重复频率等基本参数。
2. 探测距离测试:在不同距离的障碍物前,测试雷达系统的探测距离,记录数据并分析。
3. 精度测试:在不同角度和距离的障碍物前,测试雷达系统的定位精度,记录数据并分析。
4. 抗干扰能力测试:在存在多种干扰源的情况下,测试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记录数据并分析。
5. 数据处理速度测试:测试雷达系统在接收到信号后,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记录数据并分析。
五、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搭建实验场地,连接测试设备,确保实验环境符合要求。
2. 基本参数测试: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设置雷达系统参数,进行基本参数测试。
3. 探测距离测试:在不同距离的障碍物前,调整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测试探测距离,记录数据。
4. 精度测试:在不同角度和距离的障碍物前,调整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测试定位精度,记录数据。
5. 抗干扰能力测试:在存在多种干扰源的情况下,调整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测试抗干扰能力,记录数据。
6. 数据处理速度测试: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测试雷达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记录数据。
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总结

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总结目录1.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概述 (1)1. 1.基本概念 (1)2. 2.基础知识 (1)2.目标检测问题 (1)雷达数据的特征 (3)雷达目标检测方法 (4)1.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概述1.1.基本概念雷达的检测过程可用门限检测来描述。
几乎所有的判断都是以接收机的输出与某个门限电平的比较为基础的,如果接收机输出的包络超过了某一设置门限,就认为出现了目标。
雷达在探测时会受到噪声、杂波和干扰的影响,因而采用固定门限进行目标检测时会产生一定的虚警,特别是当杂波背景起伏变化时虚警率会急剧上升,严重影响雷达的检测性能。
因此,根据雷达杂波数据动态调整检测门限,在虚警概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目标检测概率最大化,这种方法称为恒虚警率(ConstantFa1seA1armRate,CFAR)检测技术。
1.2.基础知识雷达在判决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类错误。
第一类是在没有目标时判断为有目标,这类错误称为虚警。
另一类是在有目标时判断为没有目标,这类错误称为漏警。
以上两类错误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分别称为虚警概率和漏警概率。
2.目标检测问题雷达返回的信号,经A/D采样后输出。
而输出的信号,除了有目标信号外,还包含了环境的噪声信号。
目标检测任务就是,如何从含有噪音的信号中提取有效的目标信息,最大化检测概率,最小化误报概率。
PropagationMediumTransmitter Waveform Generator ReceiverA /DSigna1Processor Range/Dopp1er/Ang1eprocess Detection Tracking&P arameterEstimationAJωuφαAU=qpqojdTargetCrossSection AntennaStatistica1DecisionTheoryCD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雷达数据的特征目标速度快慢,离雷达的远近,在雷达波形中都有直观体现,使得雷达数据信号具有数学统计特征,这主要反映在幅度、频率、相位方面:当有目标出现时,目标反射的无线电波能量较强,导致雷达接收到的信号幅度增加,雷达同波的幅度会相对较大。
雷达测试指标方法和步骤

雷达测试指标方法和步骤一、噪声系数的测试方法:测量噪声温度T N 计算系统噪声系数N F计算公式:N F =10]1290lg[N T测量数据与计算结果:步骤:(可同时做滤波前后功率比估算地物对消能力) 1、 开启发射机、接收机,运行RDASC 程序2、 等RDASC 标定完毕,并且在STATUS 显示STBY 的时候,在RDASC界面的Stae 菜单选择off-line-operater 命令采集噪声(每采集一次发射机都会发出和启动RDASC 作标定时一样的响声,等响声停止后,可在RDASC 界面上的performance (性能)页面的Receive/SignalProcessor 中的SYSTEM NOISE TEMP 项读出噪声的值。
3、 停止测试时,先在RDASC 界面的State 菜单选择standby ,等STASTUS 显示STBY 时可以在Control 菜单中选择Exit 退出,也可以在State 菜单下直接选择Operater 运行RDASC 。
4、 将每次读出的噪声值代入给出的公式即可算出噪声系数。
二、系统的动态性测试方法:用机信号源输出的测试信号注入接收机前端,信号处理器输出读数。
动态特性曲线输入值(dBm)拟合直线斜率:拟合均方根误差:上拐点:下拐点:动态围(线性精度±1dB):步骤:1、在做系统动态时,先将发射机和饲服系统关闭,让接收机保持开启状态。
2、在cb-test-plaform文件夹里打开DYN.exe,先Load PSP,然后电击Dynamic Range。
3、当计数从0~103时完成一次,点击弹出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可以继续做。
动态测试的数据存在cb-test-plaform文件中的Dynamic_show文件里。
5、将Dynamic_show文件里的数据按以下步骤操作:a:将选择的数据粘贴到机模板数据的sheet3的C列:然后将该列复制到sheet150Db处在图表处可看图,点“低端”,右键点击曲线在序列中分别选择实测直线和拟合直线的数据围并把“分类X轴标志T”的长度跟直线围设成一样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测试指标方法和步骤一、噪声系数的测试方法:测量噪声温度T N 计算系统噪声系数N F计算公式:N F =10]1290lg[N T测量数据与计算结果:步骤:(可同时做滤波前后功率比估算地物对消能力) 1、 开启发射机、接收机,运行RDASC 程序2、 等RDASC 标定完毕,并且在STATUS 显示STBY 的时候,在RDASC界面的Stae 菜单选择off-line-operater 命令采集噪声(每采集一次发射机都会发出和启动RDASC 作标定时一样的响声,等响声停止后,可在RDASC 界面上的performance (性能)页面的Receive/SignalProcessor 中的SYSTEM NOISE TEMP 项读出噪声的值。
3、 停止测试时,先在RDASC 界面的State 菜单选择standby ,等STASTUS 显示STBY 时可以在Control 菜单中选择Exit 退出,也可以在State 菜单下直接选择Operater 运行RDASC 。
4、 将每次读出的噪声值代入给出的公式即可算出噪声系数。
二、系统的动态性测试方法:用机信号源输出的测试信号注入接收机前端,信号处理器输出读数。
动态特性曲线输入值(dBm)拟合直线斜率:拟合均方根误差:上拐点:下拐点:动态围(线性精度±1dB):步骤:1、在做系统动态时,先将发射机和饲服系统关闭,让接收机保持开启状态。
2、在cb-test-plaform文件夹里打开DYN.exe,先Load PSP,然后电击Dynamic Range。
3、当计数从0~103时完成一次,点击弹出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可以继续做。
动态测试的数据存在cb-test-plaform文件中的Dynamic_show文件里。
5、将Dynamic_show文件里的数据按以下步骤操作:a:将选择的数据粘贴到机模板数据的sheet3的C列:然后将该列复制到sheet150Db处在图表处可看图,点“低端”,右键点击曲线在序列中分别选择实测直线和拟合直线的数据围并把“分类X轴标志T”的长度跟直线围设成一样的长度。
“确定”即可。
“高端”方法类似。
三、系统相干性方法一:实际地物对消用雷达观测到的实际地物回波在对消前和对消后的强度差值检验系统的地物对消能力。
步骤:1、在RDASC根目录下有两rdabypass的杂波图,一是没有做地物对消的(里面全是FF),一是做过地物对消的(RDASC在正常工作运转时放在其根目录下)。
将没有作过抵牾对消的那一先释放出来,做过地物对消的那先备分起来。
2、开启RDASC,在Control菜单下选择ARCHIVE A保存基数据,等待STATUS显示STBY时运行RDASC,运行一个提扫后停止。
此时在pup上会得到该提扫的地物回波图(主要指仰角为0.5度时的Reflectivity(19)图)。
3、将没有做地物对消的杂波图备分,将做过地物对消的杂波图释放出来,再次启动RDASC,重复第二步。
此时在pup上同样得到这次做提扫的回波图。
4、在pup上将两次提扫得到的回波图(仰角为0.5度时的Reflectivity(19)图)选出来,点击pup工具条上平铺窗口按钮将两图并列显示,然后在pup上的“查看”菜单上选择“光标联动”,此时在两幅图上都会显示出箭头,用鼠标操作,将对消前后的方位、距离、没对消前的dbz、对消后的dbz(这些值是光标指到位置的相应值,在图的下方白条上显示)记录下来即可。
注:在做这之前必须先用没有做地物对消的杂波图(全是FF)做一地物对消的图,做该图的目的是为了把地物对消掉,在雷达正常工作时得到的回波几乎全部为气象回波。
做该操作的天气条件是:天空晴朗无云,风极小(最好是无风)。
其操作如下:1、开启RDASC,在Control菜单下选择ARCHIVEA保存基数据,用没有做过地物对消的杂波图运行一个提扫。
2、打开GenBypassNew点击Browse将基数据读进来,然后点击Convert it就会在该应用程序的同目录下生成一rdabypass的杂波图。
将没做地物对消的杂波图备分以备以后用,将新生成的杂波图拷贝到RDASC的根目录下即可(该图在以后雷达正常运转时一直使用)。
方法二:相位噪声(又叫I、Q法)将雷达发射脉冲经衰减延时后送入接收机,信号处理器对该信号I、Q值采样并送往微机计算相角,求出相角的平均值用其表示为系统的相位噪声。
平均值: 步骤:1、 将发射机面板上的按钮打到本控、手动。
2、 打开CB-TEST-PLAFORM 文件夹,打开cb-test-plaform.exe 在其control 下选择load psp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ok ,仍在control 下选择test signal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宽/窄脉冲(默认为窄脉冲),宽脉冲只用322HZ 做,窄脉冲可用322HZ ,也可用1282HZ 做。
选好宽窄和频率后手动点击发射机面板上的“高压通”开关。
关闭cb-test-plaform.exe 。
3、 重新打开cb-test-plaform.exe ,在contol 下选择load psp ,在弹出对话框中点击ok 。
仍在该菜单下选择Get Sweep data ,在弹出对话框点击ok 即可,但是如果是用宽脉冲做必须要在弹出的页面上也选择宽脉冲(LONG ),再点ok 。
所测相角为Dia 的值,Result 为换算的地物抑制。
(若没有换算值可将Dia 值代入公式A=-20)()sin(lg dia 计算)。
每做一次cb-test-plaform.exe ,重复步骤3。
注:在用cb-test-plaform.exe ,在发射机面板上显示高压通的情况下,不能进行宽窄脉冲转换!!!!!!!!!!!!方法三:滤波前后功率比估算地物对消能力将雷达发射脉冲经衰减延迟后送入接收机,信号处理器对该信号的I、Q值采样并送入1m/s左右宽度的滤波器进行滤波,比较滤波前后的变化,求其平均值,用来表示滤波前后的地物对消能力。
平均值:步骤:和做噪声系数时步骤一样,只是读数在performance(性能)页的Calibration Check页面CLUTTERSUPPRETION项读出。
所以在做噪声系数时可同时做该操作。
四、对机信号源回波强度定标的检验定标参数:波长λ(cm)发射机输出功率P t(kW)脉宽τ (μs) 天线增益G(dB)水平波束宽度θ(°) 垂直波束宽度ϕ(°)发射/接收信号损耗(dB)大气损耗 S波段双向Lat取0.011dB/kmC波段双向Lat取0.016dB/km其它损耗(dB)计算公式:Z=(2.69 ×1016λ2/P tτG2θϕ)P r R 2 L∑LatP r为输入接收机的功率(dBm )R 为距离(km)L∑为除Lat外的总损耗(dB)注:对数接收机在计算dBZ值时还应加2.5 dB注:Z1为实测值; Z2为期望值(理论计算值);⊿Z= Z1- Z2步骤:1、关闭发射机,开启接收机,用模拟DAU(即:用串口线将RDA计算机的两个串口短接起来),开启RDA计算机。
(注意:更换串口时最好把计算机关闭以保护串口)2、将HSP的接头去掉,用另一串口线把HSP和作为模拟天线的另一个主机接起来,并且将天线模拟器Emulater打开,点击star,在弹出对话框选“否”,再点Change。
3、打开模拟DAU“123”点击Connect。
4、打开RDASC文件夹,把滤波后的杂波图(rdabypass.dat)备份,把没有滤波的杂波图(全为FF)去掉后缀。
将里面的Receive-test20复制并命名为Receive-test。
5、开启RDASC,在Control菜单下选择ARCHIVEA保存基数据,等STATUTS显示STBY时,运行RDASC,当RDASC上的显示区的信号充满90度的一个扇区时Standby,等STATUTS显示STBY后,将基数据移到“回波强度订正”文件夹里,并将其命名为ARCHIVE2.001,然后复制该文件重新粘贴命名为ARCHIVE2.002(之所以要复制一个是因为计算程序在计算时是按时间顺序计算且只计算时间在前的一个)。
然后点击for-ding.exe,就会将结果计算出来,并将结果保存在生成的DBZRECORD文件里面,将计算出的结果填在表中的实测值一项。
6、重复3把Receive-test(30~70)依次复制,每复制一个重复。
7、计算期望值用“回波强度订正”文件夹中CALUTE-DBZ.exe软件计算。
在运行CALUTE-DBZ.exe回出现一个界面,在LINInput〈dbm〉:输入-(20+到场放前的功率)——该值就是厂验报告上外接信号源对回波强度定标的检验表格输入信号的第一个值。
在SYSCAL:输入syscal的值。
回车就可以计算出这个值的期望值,后面的就可以按10dbz衰减手动计算出来。
注意:该表格中注入信号值和厂验报告上外接信号源对回波强度定标的检验表格输入信号值是一样的,而用Receive-test20~70做测试计算出来的值分别跟这些值对应距离上。
五、对机信号源速度定标的检验方法:用机信号源设置期望值分别与信号处理器对应多普勒频率的速度估算值进行比较,全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直接输出速度期望值与速度估算值的结果。
(具体就是观察RDASC的Performance中Calibration 1页面里右边PHASE******VEL和PHASE******WIDTH两项的值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六、雷达天线水平测试(0度)(0度)第一次数据方位图第二次数据方位图方法:1、利用水平合向仪测试。
把水平合向仪放在天线座上(天线处在0/360度时的位置)从水平仪上读出此时的格数并记录。
读数的放法为:侧面的读数*100+微调上的读数就为该位置的格数。
2、将水平仪固定在该位置,手动推动天线顺时针转动,每45度就读一次数,直到转到360度。
此时,逆时针推动天线,仍然是每45度读一次数,知道回到0度。
3、将两次读书对角线上的两个数相减所得差值*2.68<60秒即可。
由于0度代表北,180度代表南,故若天线水平超标可从两次侧量的读数中看出。
例如:如果0度的读数比180度的读数小则表明南高北低,可通过调整天线座上的螺母的螺距来调整。
七、雷达波束指向定标检查方法:采用太阳法检查雷达系统定标数据方位角偏差平均值:俯仰角偏差平均值:步骤:1、在发射机关闭的情况下,首先确认经纬度是否已经输入到RDASC里面。
经纬度输入在RDASC→Adaptation→PASSWORD→CURRENT VERSION→Inspect/Change→Tower 1—在SITE LATITUDE栏输入纬度,在SITE LDNGITTUDE栏输入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