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
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单元“诗词中的自然美”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三首古诗的学习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难点:古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事迹,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外两首古诗的意境与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首古诗中所体现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诗词中的自然美2. 内容:《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意境:月夜、湖光山色、秋日山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七、作业设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获奖国学诵读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和良好的诵读习惯。
3. 通过国学诵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国学诵读的基本方法。
2. 国学经典作品的选择与解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与感悟。
2. 国学诵读中的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教学准备:1. 国学经典文本若干篇。
2. 诵读音频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诵读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国学?为什么我们要诵读国学?二、学习国学诵读的基本方法1. 教师讲解国学诵读的技巧,如:吐字清晰、节奏感、停顿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体会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3.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指导,提高诵读水平。
三、国学经典作品的选择与解读1. 教师选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篇作品进行诵读。
3.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作品,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四、国学诵读比赛1. 组织学生进行国学诵读比赛,每组选派代表参加。
2. 比赛内容包括:诵读作品、解读作品、展示个人才艺等。
3.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和优秀选手。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国学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国学诵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如:吐字清晰、节奏感、情感表达等。
2. 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解读,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考察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个人才艺展示等。
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朗读国学经典,感受其中的韵味。
2. 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国学诵读作品,如:改编经典故事、创作诗词等。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孝顺、友爱、修身、谨慎、守信等。
2.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孝当竭力、亲尝汤药等。
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选文内容,能够进行诵读和背诵。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选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经典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经典的心得体会。
3.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发音、节奏和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示范:教师示范诵读选文,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声音美。
3. 分组学习:学生分组学习选文,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4. 分享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展示诵读技能。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诵读水平和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诵读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2. 组织经典文化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经典文化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创办经典诵读社团:鼓励学生自发组织经典诵读社团,丰富课余生活。
七、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
2. 音频、视频资源:收集经典诵读的音频、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经典诵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一年级国学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接触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国学诵读的兴趣。
2. 通过诵读,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3.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4. 《弟子规》选段: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5. 《大学》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所选的国学经典段落。
2. 教学难点: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作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
2. 游戏教学法:采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4. 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步骤:第1-2课时:学习《三字经》选段,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意义。
第3-4课时:学习《百家姓》选段,认识常见的姓氏。
第5-6课时:学习《千字文》选段,感受宇宙的浩瀚。
第7-8课时:学习《弟子规》选段,理解“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
第9-10课时:学习《大学》选段,领会“大学之道”的含义。
3. 作业布置:课后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内容,并进行家长签字确认。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多样化的诵读方式:采用齐读、领读、对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激励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三年级上册中华诵国学诵读教案

三年级上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国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弟子规》选段: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
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4.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5. 《大学》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朗读国学经典选段,理解其中含义。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韵律美。
2. 讲解法:对国学经典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带领学生朗读选段,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对选段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选段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6.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内容,并进行适量的背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诵读表现和讨论发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内容的情况,以及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点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国学经典选段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
2. 邀请家长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增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语文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国学经典,掌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2)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律之美。
2、讲解法对于国学经典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和思想内涵,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国学经典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国学经典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教师讲述一个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范围,如《论语》《孟子》《弟子规》等。
(2)讲解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和技巧,如注意读音、停顿、重音等。
3、诵读练习(1)教师范读一篇国学经典,让学生感受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语调。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4)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理解感悟(1)教师对诵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如仁爱、诚信、孝顺等。
(3)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思想。
5、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国学经典作品。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国学经典,积累更多的知识。
6、总结(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诵读经典之——《三字经》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 1000 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 ; “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 ; “贵”重要的,好的方面; “专”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 , 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 ) 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2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
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二国学典古三首教学教学目 :1.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写。
2.有感情地朗古,背古,默写古。
3.学通看注解、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并用自己的出句的意思 .4.学通看注解、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并用自己的出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养成外主累歌的好。
第一课时一、入:唐朝是我国歌作的黄金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的思,有寒光衣关的塞,也有柳依依斜阳的送⋯⋯今天,我将走近两位唐代人。
二、学古1.教指学生真好古。
独坐 /敬亭 /山(唐?李白)众 /高/尽,孤云 /独去 /相看 /两/不,只有 /敬亭 /山。
望/ 洞庭(唐?刘禹锡)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无风 /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 /里/一/青螺。
二、写字“庭”字共 ( )笔,第七笔是(),第八笔是()。
“亭”字共 ( )笔,第九笔是(),组词()。
三、理解古诗意思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 )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 ()” 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 )图。
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 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 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假如你是“诗豪” 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四、课后作业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一、精彩回顾: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或长或短”,叫(),也叫()。
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 ()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谙”的意思是: ________。
“红胜火”的意思是: ________。
“绿如蓝”的意思是: ________。
3.熟读古诗,知道:(1)《忆江南》的作者是 ________代诗人。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________。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诗意。
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________”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________) ,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四、拓展阅读:其二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
五、课外积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唐)王维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 ( 清) 王士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小学国学诵读教案三培新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 》你们猜猜 " 弟子规 " 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 ?是什么意思 ?(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
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 学文 " 放在后面呢 ?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二、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要求: (1) 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 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 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 ( 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
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 ; 画一幅画 ; 编舞蹈等等。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1)学会做人 ;(2) 促进语文学习 ;(3)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三、课堂拓展深化认识。
1、老师推荐名句: ( 课件显示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 " 忠"" 孝"" 仁"" 义" 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4、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 课件显示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
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 "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板书:走进《弟子规》孝、悌、谨、信、爱、仁、学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小学国学教案四《弟子规》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兄道友,弟道恭 ;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 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三、教学难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
( 二) 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 ;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 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1).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 ?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