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

合集下载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总分150, 做题时间150分钟)名词解释题1.群体传播(南开大学2004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问的传播互动机制。

日本学者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群体压力(武汉理工2007研;北师2003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3.流言(华农2011研;南京理工2011研;人大2004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4.奥尔波特公式《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奥尔波特公式是指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漉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探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及趋势

探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及趋势

探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及趋势作者:苏红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3期摘要:情感类谈话电视谈话节目满足了人们的感情诉求,是公众强烈精神需求的产物,从国内第一档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出现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情感谈话节目经过“螺旋式”的上升,达到成熟阶段。

本文试图从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跌宕起伏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在当今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情感;电视;谈话节目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79-03快速发展的社会使得人们时常处于转型期的十字路口,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人们茫然。

人们的工作如此,生活情感也是如此。

情感类谈话电视节目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对情感的诉求,是公众强烈精神需求的产物。

需求决定存在。

从国内第一档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出现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情感谈话类电视节目不断涌现,有不少人称之为“遍地开花”。

然而这中间,一些节目起起落落、销声匿迹,又有一些节目脱胎换骨、推陈出新。

本文试图从情感类谈话电视节目的跌宕起伏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当今的走向。

一、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开办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自1936年第一个电视节目正式播出以来,七十多年的时间,电视逐渐形成产业并迅速发展。

今天,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中坚力量,成为人类生活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栏目,开创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以中央电视台1996年3月开播的《实话实说》为代表,一时间如雨后春笋,电视谈话类节目被各地市电视台纷纷效仿。

继《实话实说》之后的几年,各地方卫视频道、地方台也纷纷办起了自己的谈话栏目。

1997年7月17日湖南经视的《真情对对碰》的开播被媒体视为国内第一档电视情感倾谈节目。

《真情对对碰》其中的《真情大复活》板块:展现了恋人、家庭、朋友间的情感故事。

节目以现场进行时方式表达人物故事和情感,故事真挚、情感动人、现场感强。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可视化分析苏楠;张璇;杨红岗;李睿【摘要】以2002-2011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994篇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得出2002-2011年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基本情况,挖掘出五大热点主题,并根据时区视图讨论了研究的前沿趋势。

% Taking 994 papers on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dexed by CNKI from 2002 to 2011 as samples, based on the citation network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this paper tries to map ou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in the field and explore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related study in this specific period by citation analysis, co-citation analysis, co-word analysis. The paper reveals five hotspot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e trend of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ime zone view.【期刊名称】《情报杂志》【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7页(P42-47,58)【关键词】网络舆情;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群体事件;可视化【作者】苏楠;张璇;杨红岗;李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普及率达到39.9%,居全球首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与展望徐伟;韦为;姚意旗【摘要】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回顾我国20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从论文数量、论文作者单位和学科专业、论文研究涉及领域等角度进行量化分析显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有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领域广泛、研究群体专业背景丰富、论文研究成果呈阶段性等特征;同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不同领域内的研究论文不平衡、研究缺乏深入.在此基础上,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考和展望.【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9(021)007【总页数】5页(P140-144)【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论文;量化分析【作者】徐伟;韦为;姚意旗【作者单位】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航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1 引言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直接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9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开始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运动”。

国内外许多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也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1-4],但目前很少从文献的角度进行分析。

各学校体育概论真题

各学校体育概论真题

各校《体育运动概论》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科目:体育概论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1、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二大支柱。

A调查研究、文献资料B文献资料、逻辑推导C理论分析、个案研究D田野调查、统计分析2、《体育理论》所分化出来的诸学科中,《体育概论》处于层次。

A最低B较低C中间D较高3、现代竞技运动的本质特点是具有和竞赛性。

A分工明确B统一规则C激烈的对抗性D普遍性4、动作的弹性是指。

A协调性B柔韧性C缓冲性D不稳定性5、体育与劳动的最本质区别是不同。

A动作形式B对肌肉的影响C对体格的影响D目的6、体育运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与相关度最高。

A教育B社会制度C体育宣传D社会经济7、“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是提出的。

A马克思B恩格斯C毛泽东D周恩来8、体育可以“教导基本生活技能”,说明体育具有功能。

A社会情感B教育C促进个体社会化D娱乐9、社会感情与直接有关。

A人的价值判断B人的心理素质C个人素养D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10、体育的功能是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直接有关的。

A健身B娱乐C社会感情D政治11、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处于体育科学体系的层次。

A最低B中等C较高D最高12、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属于。

A政府机构B社会组织C学术组织D体育协会13、运动训练与是实现竞技运动的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

A体育教学B竞赛C身体锻炼D身体娱乐14、是人们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A体育教学B身体锻炼C体育手段D技术基础15、当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A 系统化、专业化、商业化B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C 专业化、大众化、科学化D科学化、专业化、商业化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体能:2、体育道德:3、体育社会化:4、体育本体产业:5、技术细节:6、动作节奏: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体育与大众传播的关系?2、当代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写出5个方面的措施)3、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有哪些?4、体育的教育功能是如何体现的?5、简述原始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四、论述题(40分)试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走向。

《经济观察报》、《投资者报》三大财经报纸

《经济观察报》、《投资者报》三大财经报纸

论新兴财经报纸的品牌建设策略与主要发展瓶颈——解读《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投资者报》三大财经报纸作者:刘雁霞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刊名:安徽文学(下半月)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10,""(5)被引用次数:0次1.学位论文聂元建论平面财经媒体的品牌构建——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三大财经报纸为例2004本文主要针对平面财经媒体及其品牌构建来展开论述,对财经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尽量深入的探讨,力图揭示财经媒体在伴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构建自身品牌并逐步成为引领中国报业市场的主导力量的。

为使论述具有典型性,主要选择目前平面财经媒体中具有代表性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三份报纸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结合品牌营销理论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报业品牌的经营之道整理出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

通过对财经媒体现状的研究,将力图揭示若干年后中国财经媒体在稳定状态下的格局。

2.学位论文刘瑞琪中国新财经周报研究2006近年来,财经类媒体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传媒发展过程中的一道亮色,其中尤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最受业界和学界关注,并将这三家报纸称为新财经周报。

现有的研究文献或探讨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或思考其发展壮大的途径,或将之与国外主流财经媒体进行比较,虽然文章数量不少,但大多缺乏综合考察和系统梳理。

笔者基于三大新财经周报本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产生,且在受众定位、资本构成、新闻理念和运作模式等方面皆有别于传统经济类报纸的新型财经报纸,综合运用了传播学、新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当前国际先进财经报纸的经验,对三大新财经周报进行系统、全面的讨论。

在系统梳理新财经剧报的定义、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抽样对比的量化方法运用到对三大新财经周报内部竞争态势的分析中,通过具体例证比较三者在受众定位、内容编排、版面设计及品牌推广经营等方面的同与异;另一方而,又将新财经周报与财经杂志、新财经日报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其外部竞争态势。

清华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清华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清华大学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 复试分数线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课程介绍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传播的历史、类型、特 传播学 点、模式、功能及传播中的符号、意义等传播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传 播学研究 理论与方法,并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传播现象,为新闻 传播学科后 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体要求: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 知识,包括 传播的历史、类型、特点及功能;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 各要素的相 互作用;3、熟悉传播的符号表征及其意义;4、用传播学原理与方法,分析社 会发展与现实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了解我国传播思想的主要源流,特别是近现代传播思 想、当
作者
王向荣
[英]杰弗瑞·杰里柯//苏 珊杰·里柯 译者:刘滨 谊
周维权
董鉴泓,主编 沈玉麟,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01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03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新讲》 《数学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04 普通物理
《大学物理》(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册至四册
《无机化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基础有机化学》(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材料力学》

大众传播学参考书目

大众传播学参考书目

《大众传播学》参考书目一、书籍 推荐参考书书名 著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传播理论概论:《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传播学引论》 李彬新华出版社 1993年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 198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 [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大众传播学诸论》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 新华出版社 1990年《传播理论》又:《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斯蒂文.小约翰[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200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2000年《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英]麦奎尔清华 2006年《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 〔美〕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传播学》鲁曙明 洪浚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传播学史——一种传[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记式的方法》[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N.维纳商务印书馆1989年《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人际传播社会交换[美]迈克尔.罗洛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论》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美]罗伯特.福特纳华夏出版社2002年《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年《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北美传播研究》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交流的无奈──传播[美]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年思想史》《话语与社会变迁》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 华夏出版社 2003年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 新华出版社 2004年《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 2004年《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 〔美〕埃弗利特.E .丹尼斯、约翰.C .梅里尔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日常关系的心理学》 [美]史蒂文.达克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年传播效果与受众:《舆论学》 《公众舆论》[美]李普曼华夏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002年《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群氓的时代》〔法〕塞奇.莫斯科维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群众与权力》〔德〕埃利亚斯.卡内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心灵、自我与社会》[美]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有效传播》[美]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清华2005年《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令飞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韦尔伯.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0年《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法]弗朗索瓦丝.勒莫商务印书馆1999年《谣言》[法]卡普费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谣言女神》〔德〕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中信出版社2004年《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心理学》〔美〕Taylor and Sear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认知失调理论》[美]利昂.弗斯汀格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共同体与社会》[德]斐迪南.藤尼斯商务印书馆1999年《孤独的人群》[美]大卫.里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美]保罗.福塞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陆学艺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丁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知沟”现象研究》《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大众传媒与农村》方晓红中华书局2003年〔英〕约翰.塔洛克商务印书馆2004年《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传播与社会影响》[法]塔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Glenn G. Spark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媒介效果研究概论》(英文影印版)《说服:接受与责任》[美]Charles U. Lars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十版,英文影印版)传播媒介研究:《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1996年《数字资本主义》[美]丹.希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传播形态变化:认识[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新媒介》《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麦克卢汉精粹》[加]麦克卢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数字麦克卢汉》〔美〕保罗.莱文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软边缘:信息革命的[美]保罗.利文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历史与未来》《思想无羁》〔美〕保罗.莱文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托马斯.鲍德温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询与传播》〔美〕约瑟夫.梅洛瓦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福布斯电脑革命史》[美]杰弗里.扬海南出版社1999年新华出版社2004年《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出版社2004年《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传播的偏向》[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与帝国》[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大卫.阿什德华夏出版社2003年《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信息烟尘》〔美〕戴维.申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994年《信息崇拜》〔美〕西奥多.罗斯扎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曹荣湘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西方媒介史》[法]让-诺埃尔.让纳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世界是平的》[美]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群言出版社2006年《世界是平的吗?》[美]罗纳尔多·阿罗尼卡姆特·瓦罗杜《长尾理论》[美]克里斯·安德森中信出版社2006年《世界是新的》[美]约翰·帕夫里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今日媒介:理解媒介、(美)约瑟夫罗伯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文化与技术》传媒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的阐释》〔美〕格尔茨译林出版社1999年《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解读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三联书店1989年《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隐形书写》戴锦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文化民粹主义》[英]吉姆.麦克盖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启蒙辩证法》[德]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重庆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003年新版《霍克海默集》〔德〕霍克海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英]马修.阿诺德三联书店2002《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美]迈克.费瑟斯通译林出版社2000年《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英]约翰.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戴锦华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陈刚作家出版社1996年《信息方式》[美]马克.波斯特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社会》[法]波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001年《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电视与权力》王逢振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美〕劳拉.斯.蒙福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日常生活》〔英〕罗杰.西尔弗斯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美]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华夏出版社2003年《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美]约瑟夫.塔洛华夏出版社2003年《广告,艰难的说服》[美]迈克尔.舒德森华夏出版社2003年《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商务印书馆2004年《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尹鸿、李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英]约翰.B.汤普森译林出版社2005年《广告符码》[美]苏特.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英]戴维.钱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石义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研究方法:《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薛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第4版)》[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美]罗杰·D·维曼约瑟夫·R·多米尼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美]大卫·莫里森新华出版社2004年《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年《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 安德森·汉森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媒介分析技巧》[美]阿瑟·阿萨·伯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民族志:步步深入》[美]大卫·非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符号学原理》[法]巴尔特三联书店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华夏出版社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的准则》[法]E.杜尔凯姆商务印书馆1995年《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年《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道学究竟是什么》[澳]艾伦.查尔默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规范理论:《大众传播法概要》[美]T.巴顿.卡特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刘迪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新闻道德的评价》[美]罗恩.史密斯新华出版社2001年《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第5版)》[美] 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总统班底》[美]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年《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政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4年《偏见:CBS知情人揭露媒体如何歪曲新闻》[美]戈德堡新华出版社2002年《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年《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商务印书馆1996年《自由主义》李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自由与权力》〔英〕阿克顿商务印书馆2001年《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贡斯当商务印书馆1999年《自由与传统》〔英〕柏克商务印书馆2001年《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三联书店1997年《自由论》〔英〕以赛亚.伯林译林出版社2004年[美]亚历山大.米克约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报刊的四种理论》[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年《媒体与民主》〔英〕约翰.基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西方传媒与战争》〔英〕苏珊.L.卡拉瑟斯新华出版社2002年《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新闻界》《权力的媒介》[美]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媒体与权力》〔英〕詹姆斯·库兰史安斌等译《大众媒介与社会》〔英〕詹姆斯·库兰等华夏出版社2006年《媒体与社会》〔英〕格雷姆·伯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二、杂志《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三、丛书1、新华:新闻传播学译丛(98——99)2、华夏:高校经典教材译丛(99——00)3、北广:传播学书系(2000)4、复旦: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戴元光童兵6卷5、华夏:传播·文化·社会12本6、中国社科:传播与文化译丛(2000)7、人大:新闻与传播学译丛(2004)(中文、英文)8、清华: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和英文版)9、新华:西方新闻传播学10、新华:传播市场观潮(5本)四、各章参考文献第一章参考文献:1、《对传播学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张允若《杭州大学学报》1998·12、《传播学理论译介和研究中Communication一词的误译、误解及误用》宋昭勋(香港树仁学院)2003年传播学论坛论文3、《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宋昭勋(香港树仁学院)《现代传播》2006·14、2006年7《国际新闻界》媒体整合与融合专题5、《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新闻与传播》2007年2期6、《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章于炎《中国传媒报告》2006年3期7、《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蔡雯《国际新闻界》2006年58、《关键概念》(P158)9、《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比较与思考》蔡雯黄金《国际新闻界》2007年3期第二章参考文献:1、《大众传媒把关》Shoemaker(休梅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2、《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译者序》展江人大2004年(《哈钦斯报告:解读、误读与关键词》)3、《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4、《读“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郭镇之《国际新闻界》1997·15、《西方社会责任新闻理论》张允若《新闻大学》1991夏季号6、《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一书学习札记》张咏华(传媒学术网·专家论坛)7、《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人大2004年8、《报刊的四种理论》赛伯特(Fredrick Sirebert)皮特森(Theodore Peterson)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56年1982年新华9、《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复旦2003年第三章参考文献:1、《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介》陈力丹《国际新闻界》2004、62、《文化视野中的媒介演变》秦志希罗飞《浙江大学学报》2000、23、《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陈卫星《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4、《麦克卢汉遗产》何道宽《新闻与传播》2000、25、《媒介即文化》何道宽《新闻与传播》2001、26、《解决麦克卢汉的一把钥匙》董侠《国际新闻界》2004、47、1969年《花花公子》访谈录:《麦克卢汉——流行崇拜的高级祭司和媒介形而上学家袒露心扉》《麦克卢汉精粹》第四章参考文献:1、《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学科学版〉1994.12、《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3、《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P255第四部分“内容”第十三章《媒介内容:问题、概念与分析方法》第十四章《媒介类型与文本》第五章参考文献:1、(英)麦奎尔受众分析[M] 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 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陈韵昭传的受方[J]新闻大学1984(7)4、胡兴荣论传媒受众的主要权利[EB/OL](2004-11-07) 5、蔡骐谢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J] 新闻大学2004夏6、王锡苓传播学研究中受众地位与回馈作用演变[J] 兰州大学学报2001(2)7朱南燕案例:《扬子晚报》如何调“众口” [EB/OL] 8、殷晓蓉美国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关于“使用与满足说”的深层探讨[J]中州学刊1999(5)9、(美)菲利普·帕尔姆格林利用与满足的理论研究[A]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六、七章参考文献:1、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考姆斯教授的对话》,《国际新闻界》2006(2)2、刘海龙《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专访议程设置奠基人之一唐纳德·肖》《国际新闻界》2006(4)3、唐纳德·肖等《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4)4、张国良李本乾李明伟《中国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现状分析》《新闻记者》2002(2)5、李本乾《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趋势》《当代传播》2004(2)6、黄瑚《议题融合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假设》《新闻大学》2001(夏)7、李本乾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8、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从“沉默的螺旋”假说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3)9、谢新州《“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3(6)10、郭镇之《乔治·格伯纳及其“电视教养”理论和“文化指标”研究》《国际新闻界》2006(1)11、郭中实《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12、丁未《大众传播的社会结构与知识差异——明尼苏达小组早期知沟假设研究》《新闻大学》2001秋13、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现代传播》2001(1)14、邵培仁张继康《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3(1)15、谢天勇张国良《大众传媒与扶贫报道——以1990—1999年〈安徽日报〉为例》《新闻大学》2001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
摘要:全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包括学术专著、教材、论文的出版发表情况,介绍了国内有关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队伍建设情况,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89-03
1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1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出版情况
1.1.1体育新闻传播类学术专著数量激增,领域拓宽2004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所著《体育新闻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标志着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开始登堂入室,进入高校学科体系行列。

仅2004-2007年三年半时间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译著即达到了21部之多。

这些专著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体育新闻理论、体育传播理论、体育新闻业务、体育媒介营销、奥林匹克传播、体育媒介研究研究领域。

1.1.2实证性研究受到关注实证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推崇最重视的研究方法,也是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近年来,在08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开始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体育新闻传播问题。

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是2004年出版的《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申奥篇)》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雅典奥运篇)》。

这两部书均由北京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等著,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方法模式。

1.1.3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类专著处于空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是本学科的基础与出发点。

但截止到2007年7月,我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有关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更处于空白。

1.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2004-2007)发表情况
2004年以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数量成倍增长,研究领域与范围从体育新闻研究拓展到体育新闻传播史、体育媒介营销、体育传播与新媒体、体育广告、体育电影等。

1.2.1发表核心学术期刊上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上半年,发表在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学术期刊上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共278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传媒观察》、《新闻战线》、《新闻界》、《新闻大学》等12种新闻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78篇;占64%;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11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00篇,占36%。

1.2.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选题范围与分类情况
1.2.2.1体育新闻基本理论研究从2004年始,我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

从1997-2003年期间,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开始起步,但每年论文不超过20篇。

而从1994-2007年上半年,在新闻类和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方面的论文达到12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2002年以后发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