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解读

合集下载

论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论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论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论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引言自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女性形象在银幕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也发生了重大的嬗变。

本文将从早期的妇女形象开始,分析女性形象在经历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变迁,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一部分:早期的妇女形象中国电影产业起步较晚,最早的电影作品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早期的妇女形象主要是以受压迫的农村妇女为主,她们被束缚于封建家庭的压力下,没有自主权和人格尊严。

电影《乱世佳人》(1928)以一位坚强的农村女性为主角,展现出这一时期妇女的苦难生活和无奈命运。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社会封建压迫的客观现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重压之下显得苍白无力,缺乏个性和独立性。

第二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女性形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女性形象逐渐从戏剧性的封建妇女走向现实主义的社会女性。

如《歌女红牡丹》(1950)以一位女歌手的奋斗史为主线,展现了女性在新社会中获得平等和自主权的机会。

这种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勇敢、独立、进取的特质,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积极贡献和进步的一面。

然而,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又逐渐被理想化和政治化。

如电影《红楼梦》(1962)以贾宝玉的纯洁美丽之姑苏梦为代表,将女性形象置于一种虚幻、理想化的境地中。

这种女性形象远离现实,使女性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受到了限制。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与女性形象的转变1978年改革开放的推进,给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现代特征。

如电影《舞台姐妹》(1985)以两个在大街小巷打拼的姐妹为主线,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迅速变化中的多变角色。

这种新时期的女性形象更加突出了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成果。

然而,改革开放也给部分女性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商业化倾向。

解析90年代以来大陆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解析90年代以来大陆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解析90年代以来大陆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1引言……………………………………………………………………………………………1 一、90年代以来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2 (一)女性角色的影响力………………………………………………………………………2 (二)女性角色的分类…………………………………………………………………………2 (1)1990年初的传统女人……………………………………………………………………3(2)改革风潮下事业成功的女强人…………………………………………………………3(3)90后期女性白领…………………………………………………………………………3(4)时尚女青年………………………………………………………………………………4 (三)女性角色的代表特征……………………………………………………………………4 (1)解放以来的高度男性化…………………………………………………………………4(2)商业化,女色成为商品…………………………………………………………………4(3)非“家庭情感女性”形象………………………………………………………………5二、艰难的突围——电视剧女性形象两种叙事形态.............................................5 (一)围困式 (5)(二)突围式 (6)(1)社会突围 (6)(2)情感突围 (6)(3)文化突围 (7)三、女性形象叙事形态的变革 (7)(一)变革的必然性 (8)(二)变革的艰难性 (8)(三)变革的趋势 (8)结束语 (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1)解析90年代以来大陆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陈轶指导教师路璐摘要:90年代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越来越走向丰满与成熟,女性意识的开掘也不断深化,整体上呈现出由传统到现代到本真的变化轨迹。

浅析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

浅析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

|RADIO &TV JOURNAL 2020.06一、女性主义的概念(一)女性主义的定义与影响女性主义一词是Feminism 的翻译,又称“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法国。

早在1791年奥兰普德古热就因争取女性就业权和教育权发表了《女权宣言》,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①。

后传到欧洲和美国,并逐渐流行开来,主张实现男女平等。

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封建社会,在农耕经济与儒家思想的双重作用下,女性解放比西方更加举步维艰。

此后经历了封建王朝的破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等外力作用下,女性主义也渐渐被人了解。

女性主义现今虽在中西方都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与践行,但在社会、思想、政治方面女性仍旧是得不到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女性依然坚持不懈地对自我权利上下而求索着。

(二)女性主义与电影的关系在电影行业极为发达的当今时代,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为大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光影人像故事的背后还拥有对社会、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播的解读。

在此条件下,电影促进大众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增强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地位的认识、推动男女享有平等权利意识的觉醒,成为女性主义旗帜中一个重要的标杆。

同时剖析社会现象与矛盾,从而提高电影的质量,观众透过电影对女性主义产生思考,从而使女性主义更好地与时代结合。

美国电影学家尼克布朗曾经提出,影视是能够再现社会原貌的主要传播媒介,对建立社会性别成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②。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因拥有抨击社会现实、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事例而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由此看来,女性主义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具有双向价值的。

二、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一)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了萌芽,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新文化运动时许多知识分子将国外女性主义著作进行了翻译传播,推动了中国第一次妇女运动的解放。

《百年中国电影的女性人物形象之美》

《百年中国电影的女性人物形象之美》

《百年中国电影的女性人物形象之美》发布时间:2023-07-10T02:41:16.93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6期作者:苏泽伟[导读] 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传播媒介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辽宁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136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传播媒介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女性人物形象之美”作为长久不衰的话题之一,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通过电影中女性人物形象性格的变化与成长来感受女性之美在1920~2020年之间的百年变迁,去深入地感受时代的发展对于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百年电影的发展女性人物形象之美在过去的百年时光中,电影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就最直观的视听角度而言,画质的清晰以及声音质感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影发展的无穷魅力[1]。

中国电影女性人物形象的演绎之美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也越来越丰富且具体,也让观众更直接、更全面地与生活产生共鸣。

一、1920s《劳工之爱情》祝女儿祝女儿二十岁出头,身段苗条,梳着一条粗辫子,端庄秀丽,身着旗人短服;她不再像旧时的大家闺秀一样深居闺中,被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所框住,甚至与对面的木匠眉来眼去,情意浓浓,可以说是标准的自由恋爱;她是新时代的女儿。

在引进西方消费文明的同时,电影暗含着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娱乐的坚守和对西方文明无言的抵抗[2]。

二、1930s《风云儿女》阿凤阿凤是个可怜人。

她的觉醒是走投无路,被逼无奈的,她要为了自己,为了和她一样的千千万万人抗争,于是有了《铁骑下的歌女》。

她爱唱歌,或许在某个角度上,歌唱的也是全社会女性的心声,体现出了时代的女性在渴望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得到了男权社会的肯定。

阿凤作为国家解放和女性独立的代表角色之一,面对外敌入侵毫不畏惧,表现出了她坚定的斗争意识。

三、1940s《小城之春》周玉纹周玉纹堪称该片的生命中心。

玉纹的身体结实适中,脸庞线条明朗,比奇观化的四体不勤的姨太太们来的朴实可近。

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解读【摘要】中国女性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丰富的女性意识和情感表达。

本文从中国女性电影的历史背景、主题、角色塑造、审美表达和对当代女性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中国女性电影中呈现的女性意识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以及在女性解放和自我认知上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读,揭示了中国女性电影对于塑造女性形象、推动社会风气变革以及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深远影响。

中国女性电影在传递女性关注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当代女性赋予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女性电影、女性意识、历史背景、主题、角色塑造、审美表达、当代女性价值观、发展、社会文化、推动、女性解放、自我认知。

1. 引言1.1 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解读中国女性电影是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是女性导演、编剧和演员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更是传递女性意识、表达女性情感的重要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电影也逐渐成为探讨女性主题、塑造女性形象、传播女性声音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女性在家庭、职场、情感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惑,同时也能够反思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解读,不仅是对女性形象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更是对当代社会文化、伦理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2. 正文2.1 中国女性电影的历史背景中国女性电影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电影被视为一种宣传和教育工具,女性电影也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在这个时期,中国女性电影主要围绕着女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展开,如《红色娘子军》和《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电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电影的主题逐渐扩展到家庭、婚姻、职场等领域,反映了中国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导演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逐渐提升,如王竞、陈凯歌等一批优秀的女性导演涌现出来,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一、女性形象变迁的历史背景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探析,需要从历史背景入手。

从电影产生的初期,到新电影的诞生,在女性的形象塑造上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的价值观。

第一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被描绘为柔弱、被束缚、苦命,代表的是那个年代的弱势群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变得勇敢、独立、有自己的追求,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女性价值观。

二、女性形象的天使与恶魔在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成天使或恶魔。

天使形象的女性通常是坚强、美丽、善良,代表的是社会期望的女性标准。

在电影中,她们扮演着引领主角走出逆境、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困苦的角色,同时也为主角带来了希望、勇气和温暖。

而另一方面,恶魔形象的女性通常是有野心、狡猾、自我中心,代表的是社会对追求权力的女性的负面形象塑造。

她们可能会靠着自己的魅力、智慧和手腕,为自己谋求更多的权力和利益。

在电影中,她们往往成为女反派,成为主角的敌人。

这样的塑造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对于女性权力和地位的复杂态度。

三、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在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也与性别角色相关。

传统观念中,男性通常被定义为权力和外在的表现,而女性则被定义为家庭和私人领域的责任和角色。

在电影中,这样的价值观依然存在,很多女性角色的形象也被定义为家庭、婚姻和母性角色。

例如《何以笙箫默》,女主角楚漓就被塑造为聪明美丽的学霸,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

但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走向了婚姻和家庭,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对于当代的女性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追求和发展空间。

四、女性的权力和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真正地获得了独立和自由,电影中,也逐渐出现了反映这种变化的作品。

女性权利和自由的呼声也被融入到了电影中。

例如,电影《芳华》通过展示中国军队的女子服役的历史,彰显了女性独立意识的发展和女子们的自我拯救精神。

同时,也通过女主角王芳展现女性的优雅和柔美,抛弃了以往女性角色的柔弱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向上。

一种特别的关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妓女形象

一种特别的关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妓女形象

一种特别的关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妓女形象王志敏龚艳在新中国电影中,妓女形象的表现可以说是从来都有,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1951年陈西禾拍摄的《姐姐妹妹站起来》,但是,到90年代后期,妓女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似乎具有了某种特殊地位。

从《大宅门》(2001,郭宝昌)到《铁齿铜牙纪晓岚》(2002,刘家成)等将妓女形象作为一大“看点”的电视连续剧也在一段时间里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一时之间,妓女题材几乎不约而同地成为许多不同的影视作品竞相加以表现的创作元素。

认真追究这一现象的原因,确实可以有许多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妓女”这一特殊的边缘“身份”可能带给影视作品一个特别暧昧而又存在无限遐想的空间,使这一“身份”在被敏锐的创作者捕捉到的同时承担一种制造“奇观”的独特叙事功能。

娼妓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西方也差不多),不是个别时代、个别社会的产物,据说,最早可追溯到三皇时代的洪崖妓。

在中国的古代,妓女是有合法身份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有了由国家操办的“官妓”。

①娼妓业在清末明初的情况蔚为壮观,据统计“仅北京一地的注册妓院就有391家,妓女为3500人,私娼不下7000人。

但是当时的妓院大多除了满足性欲外还提供美食饮料、音乐舞蹈”。

②有意思的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和妓女有相当之多的瓜葛,妓女中也不乏有才气之人,这一传统从妓院确有等级之别的情况也可看出,以北京的八大胡同为例:“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集中着一等妓院,也叫‘清唱小班’,以喝茶、宴饮、填词弄曲为主营业务。

”③这也似乎使得妓女在皮肉生活之中增添了一些情趣,这也许就是很多关于妓女的故事能够广为流传并源源不断地被搬上屏幕的原因之一吧!如我们所知道的影片《杜十娘》(1981,周予)、《知音》(1981,谢铁骊、陈怀皑、巴鸿)。

据说,新版电影的《杜十娘》(200年,杜国威)也正在热卖中。

这些影片多以表达妓女有情有义一面为主题,而文人为妓女填词作赋,以及和妓女发生缠绵悱恻的爱情似乎也因为妓女这一“身份”而变得具有某种特殊的传奇意味,引起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特别“关爱”。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演变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演变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演变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过去,女性形象主要被刻画为家庭主妇、温柔的情人或者无助的受害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体现了女性在社会角色和性别观念上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并分析其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初始阶段在电影的早期时期,女性形象主要是以家庭妇女和情感依赖为主题。

她们被描绘为顺从、柔弱,通常是男性角色的配角或附属品。

这种形象传递了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首要责任是照顾家庭和子女。

二、女性形象的崛起女性形象的崛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新女性”运动。

这一时期,女性开始追求独立和职业发展,并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开始生动起来,她们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勇气。

电影作品如《魔法的女人》和《了不起的女孩》等,塑造了各类追求梦想和突破束缚的女性形象。

三、女性主义运动与女性解放形象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兴起,推动了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进一步演变。

电影开始呈现出女性不再被定义为职业和传统角色的束缚,而是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的女性形象。

《魔法师的学徒》和《霸王别姬》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聪明、自信和坚强的一面。

四、女性超级英雄的崛起近年来,女性超级英雄形象在电影中的崛起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

电影作品《神奇女侠》和《黑寡妇》等,突破了传统男性超级英雄的形象,赋予女性以强大的力量和独立的人格。

这些电影不仅推动了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地位,还传达了女性自主性和平等的价值观。

五、女性导演和故事的多样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进入电影行业,电影故事越来越多元化。

女性导演带来了对女性经历和故事的深入理解和刻画。

电影如《小姐》和《喜宴》等,展现了女性的力量、激情和复杂性。

这些作品引起了观众对不同女性生活经验的关注和理解。

六、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影响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不仅是电影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解读郭珊珊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素瓦·特吕弗曾深有体会地说过:“电影是女性的艺术”。

的确如此,电影作为人类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它的叙事从未离开过女性这一话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历过一次历史的辉煌。

电影导演们塑造了一大批表现女性内心体验,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但进入90年代,导演们在创作时更多地考虑市场票房,女性的声音在逐渐削弱与消解,女性意识也呈退守状态。

她们不是被男性声音所覆盖,同化于强势的男性表达,就是在与男性影像话语“共谋”中陷落。

整体说,女性在1990年后的中国电影文化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沉默的,失语的。

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迷失在家庭生活中的妻母形象80年代的编导往往把母亲形象置于社会政治背景下,为受伤男性的心灵疗伤,这些女性给予男性的首先是母亲般的亲情,而不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

男性把女性看作精神上的“母亲”来敬仰、爱慕。

进入90年代以来,编导把母亲形象从宏大叙事的背景中转到家庭日常生活中,放弃了对精神上的“母亲”赞美,转而塑造真实平凡的母亲形象。

(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形象《九香》(1995年,孙沙)中的母亲九香,代表了苦干、坚强、自尊、有原则的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美形象。

失去了丈夫的女人独自带着五个孩子住在一间临时搭建起来的小屋里,在种种恶劣遭际的围困下,伟大的母爱得到了极度的衬托和彰显。

电影中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当孩子们上学后,九香偷偷舔净孩子们吃过的碗上的剩饭;为了生存,将儿子送给富裕的饭庄老板抚养,骨肉别离时的抱头痛哭;老年后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半是欣慰、半是遗憾地逝去的微笑。

影片塑造了一个像蜡烛一样燃尽自我,换来生命再一次轮回的伟大母亲形象。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面对关心帮助她的男人关振良的热切呼唤,九香在孩子们的阻挠中压抑了作为女性的渴望。

而当长子把铁钉放进关振良的鞋里,甚至踩碎了男人送给母亲的发卡时,长子已经代替死去的父亲成为“家长”,将“母亲”奉献于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中。

比之于九香,(漂亮妈妈)(1999年,孙周)中的下岗女工孙丽英——一个单身的、失聪孩子的母亲的人生之路更加渺茫。

她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望子成龙,要让儿子“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为此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忍受雇主的侮辱,对学校的校长、老师始终陪着笑脸,当她遭受谋生挫折和失聪儿子学语困境之时,最有力的支持并非来自男性而是女同学大贺帮她出谋划策找工作,甚至慷慨解囊无私援助,以致孙丽英感慨万千:“你要是个男的就好了”,这句话的意味是颇多的,尽管孙是身负苦难而又不屈不挠的女性,但导演并没有赋予她一个女性该有的女性意识,即自立自强、去除依赖的的情况下被动地承受了生命的苦难,而在她的心里,依然想依靠男性的强大,这个可以被“漂亮妈妈”依靠的男人在影像上是缺席的,但作为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是在场的和被女主角期待的。

影片中象征着男性权威的父亲“缺席的在场”与作为女性的母亲“在场的缺席“形成了讽刺的对应。

(二)寻找依靠的妻子形象在父权制话语下,女性往往被排斥在边缘,女性若想对自身处境有所改变,只有选择屈从或希冀获得男性社会的施舍。

与西方电影更多地关注人的人格不同,中国电影更多地关注人的悲苦命运,塑造被同情、被损害的弱女子式的女性形象,电影中的女性往往呈现群体弱势化,许多电影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女性生存的边缘处境以及女性试图摆脱边缘处境的挣扎。

冯小刚的影片(一声叹息)(2000年)中,着力展示了一个一心扑在家庭的妻子,她扶助丈夫的事业,照顾女儿的生活,片中装修房子的过程中尽显她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房子意味着家,妻子宋晓英便是“家里的天使”,可剧作家梁亚洲需要的更多,在年轻漂亮的李小丹那里寻求妻子所不能给予的刺激。

两个女人展开了争夺男人的持久战。

最后,梁亚洲回了家,回到了妻子宋晓英的身边、纯良最终战胜了魅惑,毕竟纯情浪漫的生活只是一个男作家必要的生活体验,却不能他成为永久的家。

片中,宋晓英在与梁亚洲分居的日子里,自欺欺人地将自己与丈夫的关系理解为“丈夫忙于工作远离家庭,而她是一个守在家里等待的妻子”;而李小丹摔伤了腿,趴在梁的背上哽咽着说“我怕你真的离开我”。

这个细节恰恰表现许多婚外恋者(女性)对这份感情没有把握、没有安全感的心态,男人是她们的依靠,她们完全失去了自我。

影片有很强的男性倾向性,女主人公根本没有体现甚至故意泯灭掉了女性的自主意识。

黄建新的影片《谁说我不乎》(2001年)中女主人公谢雨亭需要结婚证才能领回单位发的毛毯,但结婚证找不到了。

谢雨亭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可就是怎么也找不到了。

同事开玩笑说没有结婚证算非法同居,不受法律保护……几句玩笑话却充分调动起了谢雨亭身上的危机感,以一个中年女知识分子失常状态下的逻辑,她感到,如果找不到结婚证,他们的婚姻就没有保障。

于是,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谢雨亭都在和这张潜藏的结婚证作斗争,她翻箱倒柜,她念念切叨,在失望之后,甚至希望能够补办一个,为此竟然跑到了插队时的农村。

(三)被家庭遗弃的女性孙沙的影片《喜莲》(1966年)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女性都处于被遗弃者的位置。

她们性格各异,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最大的打击总是来自男人。

奶奶长期守寡抚养两个儿子的结果,竟然是老年后一度陷入被两个儿子的家推来推去的境地;厉害泼辣的环子在发觉丈夫世才对二虎老婆有意,开始反抗自己时,也不禁怨从中来,在众人面前流泪悲伤,感叹命运不好;杨青对世德的死缠硬磨、百般照顾又哪一点不透着寡妇的心酸和凄凉,最终也只落得和顺口溜浪迹天涯;似乎拥有最优越条件的漂亮贤惠的喜莲,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丈夫一个“惊喜”和一家幸福才去学技术、拉土坯、种辣椒的。

如此辛苦也不免在除夕夜面对丈夫辛酸落泪。

可以说《喜莲》里的男人表面上处于劣势,实际上却是女人们簇拥下的家庭核心,女性在家庭中仍处于边缘地位。

二、作为视觉消费对象的女性女性主义者穆尔维在她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中认为女人作为影像,是为了男人——观看的主动控制者的视线的享受而展示的。

“被展示的女性在两个层次上起作用:作为银幕故事中的人物的色情对象,以及作为观众厅内观众的色情对象。

”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女性一直是不可缺少的奇观之一,她们被虚拟化、性感化、娇艳化,被置于三个男性(男观众、男导演、男性主角)的凝视的目光中,成为视觉消费的对象。

电影《苏州河》(2003年,娄烨)是典型的男性凝视的影片。

男性是观看的主体,女性是被看的客体。

影片中的美美是苏州河边歌厅中的歌女,扮演“美人鱼”供顾客观赏,制造一种色情奇观,电影以一个给美美拍美人鱼照片的摄影师的视点循着美美的生活轨迹,见证故事真正的主人公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故事。

马达因为受人胁迫,绑架牡丹,牡丹知道真相后绝望地跳入苏州河,马达因绑架罪入狱。

出狱后,马达一直寻找牡丹,错把歌厅扮演美人鱼的美美当成牡丹。

观众的视线由摄影师(男性视角)的引导跟随美美的行迹,不仅领悟和见证了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悲剧,并且,美美暴露、性感的身材,作为观看的物象吸引男性(男观众)的凝视的目光;在导演的镜头下,女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处于弱者地位,成为强势的男权的牺牲品。

冯小刚的影片《手机》(2004年),刻画了两类女性形象。

一类是“贤妻良母“(沈雪,费墨的妻子),另一类是欲望化的“荡妇’(武月)。

前者给电影中的男性营造温暖的港湾并养育后代,后者则可释放他剩余的狂乱激情。

严守一的妻子过分端庄,满足不了严守一无限膨胀的欲望,武月美丽、放荡,有种让男人无法抗拒的诱惑,而且颇有心计,严守一当然无法抵御,所以最终主持人的位子被她取而代之。

她吸引严守一的不是心与心的碰撞,而是欲望。

她周旋于多个男人之间,用自己的身体换取自己的地位、金钱与权利。

她是彻底的欲望符号,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利和金钱正是男人的专利,女人通过出卖色相而获得权利和金钱,成为被男性观看的对象,而男人通过消费女色获得欲望的满足。

在男性传统文化中,男性以自大和优越感,热衷于展示女人之间为了争夺男人而进行的争斗,女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男人而操戈,在男人面前争宠,这种影片的建构是男性创作者的白日梦,影片中永远是男人给女人的命运作决定,男性具有控制整个局势的权力,他们可以随意的将谁送入地狱或天堂而自己却可以置身事外。

同时,男性观众有选择地对其中的角色认同更是让男导演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实质上体现了男性的话语霸权。

三、走向独立的女性这一时期,彭小莲的《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马晓颖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麦丽丝的《贻拳道》、徐静蕾的《我和爸爸》这些女导演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继承了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的传统,在女性主体意识的烛照下女性的表达不约而同地都主张女性在影坛的话语权,希望发出只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天空,探寻人性一些本质东西,寻找着女性情怀、女性自主的“归来”之路。

在影片《我和爸爸》中,导演把父亲放在一定的距离外,对父亲(男性)与女儿(女性)的关系重新认识。

影片的导演不是刻意讲述关于一个完整的家庭如何解体的故事,而是探讨现代社会中亲情在少女成长中的位置,家庭、婚姻对个人存在的意义。

女儿在片中以一个经历曲折人生的成熟女人身份出场,此时长大成人的女儿和渐已老去的父亲在情感需求、家庭权力掌控上出现了错位。

父亲从开始对女儿进行试探,“以后成了家带我一起过么”,希望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到后来经常懦弱地抹眼泪,以致女儿责怪“你现在为什么这么脆弱”,这样的情节设置不能不说是导演精心考虑后进行的女性叙事,以此暗示男性权力的转移。

影片《假装没感觉》质疑了孱弱的男性社会,瓦解传统的家庭结构,是彭小莲拍摄的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

阿霞妈妈可以说是影片中最出彩最具女性自主意识的形象,她接受过教育、独立坚强,拥有自由的心灵,面对男人时自我尊严感极强。

为了让女儿健康成长,她不得不压抑自己,向现实父权意识妥协,和抠门的老李结婚了,但又因种种原因再次离婚。

阿霞的一父亲因情人出国而想跟妈妈复婚,坚强的阿霞劝妈妈不要为了她而勉强与自私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阿霞代表的是新一代的中学生,她成熟、自信、坚强,有勇气去颠覆陈旧的家庭观念,属于敢向命运挑战的新生代,她改变了母亲对“家”的认识。

历经坎坷与挫折,母女俩终于走出阴影,找到了自己的小屋,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新生活,最终成为独立的女人。

在本片中,女性帮助女性认清了现实的残酷。

阿霞妈妈和阿霞有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意识,尽管遇到的男人一个一个都是不负责任让人失望,但她们从未抱怨男人,只是努力营造一个自我的生存空间。

正如女作家张抗抗所言,不应该“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把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的责任一概推给男子,这不但没有维护妇女利益,反而给我们带来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