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机原理离子注入机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表面改性和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它通过将离子束加速并注入到材料的表面,以改变其性质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离子注入机的原理和应用。
一、离子注入机的原理离子注入机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离子产生、离子加速、离子注入和材料特性改变。
1. 离子产生离子源是离子注入机的核心组件。
常用的离子源有离子源和中性原子源(电离源)。
离子源通过电离技术将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成离子,产生所需的离子束。
离子源通常由加热器、电离器和抽气装置组成。
2. 离子加速离子加速是将离子束加速到所需能量的过程。
离子加速器通常采用带电介质加速器(常称为“多片机”)或带电空间(栅格)加速器。
加速器中的电场将电离的离子加速,并使其进入到所需的能量范围。
3. 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将离子束引导和注入到材料的表面的过程。
注入系统通常由电磁场和真空室组成。
电磁场用于对离子束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控制,真空室则提供了稳定和洁净的环境。
4. 材料特性改变当离子束注入到材料表面时,离子与材料原子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导致材料特性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以是在材料表面形成特殊的化学结构、导致晶体结构的变化、改变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质等。
二、离子注入机的应用离子注入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半导体器件制造、材料改性、成膜技术等。
1. 半导体器件制造离子注入是半导体器件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工艺步骤之一。
它用于在半导体晶片上形成杂质区域、控制器件电阻和击穿电压、改变禁带宽度等。
离子注入机在半导体行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 材料改性离子注入机还用于材料改性。
通过改变材料的性质和组成,可以使其具有特定的化学、物理和机械性能。
离子注入可以用于增强材料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3. 成膜技术离子注入机还可以用于薄膜的形成和改性。
通过离子注入,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氮化物、碳化物等附着层,从而改变薄膜的结构和性质。
成膜技术在光学、电子、航空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离子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机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工艺设备,用于在固体表面上注入离子,改变材料的性质。
其原理基于离子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离子注入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1. 离子源产生:离子源通常是一个离子源发生器,其中包含一个离子源。
通常使用电子轰击方法将气体或固体转化为离子。
电子轰击会使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电子被击出,产生正离子。
产生的离子经过加速器得到足够的能量。
2. 离子加速:离子源生成的离子进入加速器,通过电场或磁场获得高能量。
加速器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离子的能量和速度。
3. 离子束转向:加速器加速的离子束会进入离子束转向系统,通过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使离子束按照设计的路径转向,然后进入目标材料。
4. 离子注入:离子束进入目标材料后,其能量转移到目标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上。
离子与目标材料的相互作用会引起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包括离子注入、原子位移和晶格缺陷的形成等。
5. 后处理:经过离子注入后,目标材料需要进行适当的后处理,以稳定和控制注入的离子产生的效果。
后处理可以包括退火、氧化、电镀等步骤。
总之,离子注入机通过产生离子源、加速离子、转向离子束并将离子注入目标材料的方式,实现了对材料性质的改变。
注入机pfg的工作原理

注入机pfg的工作原理
注入机(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是一种用于塑料制品制造的机械设备,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
1. 装料:工作开始时,塑料粒子(通常为颗粒状)被放入注入机的料斗(Hopper)中。
然后,这些塑料粒子通过一个螺杆(Screw)或柱塞(Plunger)被推进到注射缸(Injection Cylinder)内。
2. 加热和熔化:注射缸内的塑料粒子被一个加热器(Heater)加热,使其熔化成为可注射的熔融塑料。
在螺杆驱动下,熔融塑料被从注射缸中推进到射嘴(Nozzle)。
3. 注射:当熔融塑料到达射嘴时,它会堆积在射嘴前端的射嘴孔(Nozzle Orifice)中。
注射动作开始时,射嘴会进一步向模具(Mold)移动,并将熔融塑料注入到模具的腔腹(Cavity)中。
4. 塑料制品成型:注射完成后,模具中的熔融塑料开始冷却和凝固。
一旦塑料充分冷却,模具会分离并打开,形成成品。
5. 模具循环:模具分离后,注射机螺杆会开始后退,将新的塑料粒子推送到注射缸中,准备下一次注射过程。
模具两侧再次闭合,开始新的注射循环。
注入机的工作原理基于物料熔化和注射的过程,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注射速度等参数,可以实现对塑料的精确注射,用于制造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塑料制品。
这一流程通常自动化进行,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
注液机设备原理

注液机设备原理
注液机设备是一种用于将液体注入封闭容器内的设备,常用于制药、医疗和化工等领域。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动控制系统:注液机设备配备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触摸屏操作界面等。
通过程序控制,可以实现液体注入的精确控制和自动化运行。
2. 打印标签系统:注液机设备通常还配备了打印标签系统,可以在容器上打印相应的标签信息,方便追踪和管理。
3. 容器传送系统:注液机设备使用传送带或其他传送系统,将容器按照一定的节拍和步骤进行传送,以确保整个注液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4. 注射泵系统:注液机设备中一般采用注射泵来实现液体的注入。
注射泵可以根据设定的参数,精确控制液体注入的流速和量。
5. 检测和监控系统:注液机设备通常配备了检测和监控系统,可以监测液体注入的质量和准确性,并及时报警或停机处理异常情况。
6. 清洗和消毒系统:为确保注液机设备的卫生和安全,通常还配备有清洗和消毒系统,用于对注射泵、管路和容器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总体来说,注液机设备通过自动化控制、精确控制、检测和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液体注入过程的自动化和精确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简述注入机工作原理

简述注入机工作原理
注入机是一种用于处理塑料、橡胶等材料的机械设备。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加料:首先将塑料颗粒等原料放入注塑机的料斗中。
2. 熔化:注射机将原料送入螺杆筒中。
螺杆筒内有一个电加热器,利用高温将塑料原料熔化。
3. 压力和注射:螺杆旋转,塑料原料在高温和高压下被压缩,并形成高压螺杆上的熔融物。
4. 射出:螺杆向前推进,将熔融物注射到模具的腔中。
模具是一个具有所需产品形状的空腔,用于成型。
5. 冷却:注射后,模具上的冷却系统将冷却液引入模具中,以加速产品冷却和固化。
6. 开模:一旦产品冷却和固化完成,模具会打开,将成品从注射机中取出。
7. 后处理:取出成品后,可能需要进行去除余料、修边、打磨、组装等后续工序。
总结起来,注射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熔融塑料原料,并在高压下将其注射到模具中,经过冷却和固化后,得到成品。
离子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机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设备,其原理是通过将离子(正离子或负离子)加速到高速,并将其注入到固体材料中。
离子注入机的结构包含离子源、高电压加速器、束流控制系统和靶材料。
离子源是离子注入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能产生所需的离子束。
常见的离子源包括离子发生器、离子枪和离子源维护系统等。
离子束在离子源中产生,并通过高电压加速器获得高速。
高电压加速器能为离子束提供加速电场,使其具有足够的动能。
束流控制系统在离子注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包含了磁场控制器、束流对焦系统和束流扫描系统等。
磁场控制器能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和方向来控制离子束的传输轨道。
束流对焦系统能调整离子束的尺寸和强度,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与靶材料相互作用。
束流扫描系统能将离子束在靶材料表面上进行精确的扫描,以实现特定的离子注入模式。
离子注入机的靶材料通常是固态材料,如金属、半导体或陶瓷等。
在离子注入过程中,离子束与靶材料相互作用,使得离子穿透靶材料的表面并嵌入到其内部。
这种嵌入过程可以改变靶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构,从而达到特定的加工效果。
离子注入机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科学、微电子器件和显示技术等领域。
通过控制离子注入的能量、剂量和注入位置,可以实现对材料表面的改性、掺杂和纳米结构的制备等多种加工效果。
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电子器件的制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
用,可以改善电子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离子注入机还可以用于材料的改性和涂层的制备,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供电原理

一、概述amat离子注入机是一种先进的材料处理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离子束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
离子注入机的platen是重要的部件,它提供了对待处理材料的稳定供电。
本文将重点探讨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的供电原理。
二、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的结构和作用1. 结构: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通常由电极、电源接口、控制系统等组成。
2. 作用:platen是离子注入机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为待处理的衬底提供稳定的电源。
三、platen的供电原理1. 电源接口: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的电源接口一般采用特殊的接口,以确保电源的稳定输送。
2. 电极:platen的电极承担着向衬底提供电荷的功能。
它通常由高纯度的导电材料制成,以减少电阻和能量损耗。
3. 控制系统: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的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电压和电流的输出,以满足不同材料处理需求。
4. 稳定性:供电原理的核心是确保对待处理材料的稳定供电。
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的供电原理是基于对电压、电流和频率的精确控制,以确保衬底在离子注入过程中能够稳定受到电力的作用。
四、供电原理的重要性1. 稳定性:供电原理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待处理材料在离子注入过程中能够得到稳定的电力供应,以保证处理效果和成品质量。
2. 控制精度:供电原理的精确控制能够确保对不同材料的处理过程中得到最佳的能量传递,从而有效控制处理效果和成品特性。
3. 安全性:供电原理的合理设计和控制能够确保离子注入过程中对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结论供电原理是amat离子注入机platen正常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供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控制能够保证离子注入机的稳定运行和处理效果的提升。
在使用amat离子注入机时,应充分重视platen的供电原理,确保其运行稳定和安全。
六、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离子注入机platen的供电原理也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先进的控制技术的应用,从而推动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离子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机原理
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加工工艺,它通过将离子注入半导体材料中,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质,从而实现器件的性能调控。
离子注入机是实现离子注入技术的重要设备,它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离子注入技术至关重要。
离子注入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离子源、加速器、束流控制系统和探测系统四
个部分。
首先,离子源是离子注入机的核心部件,它可以产生所需的离子束。
通常采用
的方法是将气体或者金属固体引入离子源中,通过电场或者热能激发,产生离子。
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中包含了不同种类的离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离子种类。
其次,加速器是用来加速离子束的部件,它通常采用高压电场或者磁场来对离
子束进行加速。
加速器的作用是使离子束能够具有足够的能量,以便能够穿透半导体材料的表面,进入到材料内部。
束流控制系统是用来控制离子束的方向和强度的部件,它可以通过调节电场或
者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来控制离子束的走向和强度。
束流控制系统的作用是确保离子束能够准确地注入到半导体材料的目标区域,以实现精确的加工。
最后,探测系统是用来监测离子注入过程的部件,它可以通过检测离子束的强
度和位置,来实时监控离子注入的情况。
探测系统的作用是确保离子注入的精度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总的来说,离子注入机通过离子源产生离子束,通过加速器加速离子束,通过
束流控制系统控制离子束的方向和强度,通过探测系统监测离子注入过程,从而实现对半导体材料的精确加工。
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加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离子注入机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注入技术一、 概述:离子注入工艺在现代半导体工艺中已是比较成熟的工艺。
在超高速、微波、和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制备中,器件的结深,基区的宽度,都小到只有零点几微米,杂质浓度分布也有更高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杂质浓度很淡),这靠普通的扩散工艺是难以达到的。
而离子注入工艺恰好能弥补扩散工艺的不足,制造出理想的PN结来。
对于咱们公司来说,生产的是分立元件,要求的磷结和硼结比较深,一般至少在几个微米以上,甚至达到二十几个微米,而离子注入的结深一般在0—1微米之间,这样用离子注入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咱们八车间的离子注入主要是用于预扩散。
相当于给硅片一个杂质表面浓度,然后再经过高温扩散工艺进行推结,达到预定深度的掺杂,形成所需要的PN结。
二、 离子注入概念离子注入用在半导体工艺中就是对半导体表面进行掺杂。
它是是利用高能量粒子轰击杂质原子或分子,使被掺杂的元素原子或分子电离, 通过加速后,将离子直接打进半导体内部去,形成PN结。
如果把离子注入机比作步枪,把被注入元素的离子比作子弹,那么,离子注入就好象用步枪打靶子一样,将离子强迫打进硅片中去,即实现了离子注入。
三、 离子注入的特点离子注入实际上是扩散工艺的一个替换方法,它和扩散掺杂相比有如下特点:1、优点:a)晶片表面良好的均匀性:离子注入是通过扫描将杂质离子打进硅片中去,因此,可获得大面积均匀掺杂,而采用热扩散法,温度和气流互相作用总是存在的,因此产生晶片表面不良的均匀性。
b)晶片间良好的重复性:一旦注入机相应的能量和剂量被设定,则所有晶片上的注入深度和浓度都应该是精确的。
而使用扩散炉方法,由于受温度气流及环境气氛的影响,每一舟或每一片的情况都将有所不同。
同时在时间上也存在不同,不易控制。
c)离子注入没有横向扩散,即使是有也是很小很小。
而扩散法有横向扩散。
d)掺杂的杂质纯度高:离子注入掺杂的杂质纯度高,它是高真空下,通过质量分析器(磁场)进行分析选取单一杂质离子的,并且是在低温下注入,不受沾污,结受沾污的可能性很小,从而保证了掺杂的纯度。
而高温扩散,不是在真空条件下,扩散时间比较长,易受外界的钠离子以及其他杂质离子的沾污。
e)温度:离子注入可在低温(25~300℃)便可以工作,而扩散必须在(900℃—1200℃)的高温条件下工作。
f)掩蔽:在进行选择性掺杂的时候,离子注入可用金属、二氧化硅、氮化硅及抗蚀剂做掩蔽膜,而扩散法只能用二氧化硅、氮化硅做掩蔽膜。
g)浓度:离子注入通过设定注入剂量,可以任意改变掺杂浓度,注入浓度变化范围广,而扩散法受杂质在硅中溶解度限制。
2、缺点:离子注入的设备庞大复杂、操作复杂,设备价格昂贵;对设备依赖性大,高能量的离子被注入到晶体内部后,使得在离子射程内的硅片区域,产生各种晶格缺陷,虽然这些缺陷可以通过退火得到改善,但不一定能完全消除。
缺陷的存在,对器件的特性总是有些影响的;离子注入法的结深很浅(0—1微米),对于制造深结器件还有困难。
高能射线对操作者有毒害。
四、 离子注入机1、离子注入机的分类①按能量分:低能量机 60 kev 以下中能量机 60 — 200 kev高能量机 200 kev 以上②按束流分:小束流机 1 — 100 uA 以下中束流机 100 — 1000 uA大束流机 1 mA 以上2 、离子注入机的结构离子源系统—磁分析器—高压加速器—聚焦系统—扫描系统—偏转系统—靶室离子源:离子源是离子注入的心脏,那么离子源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是把要注入的元素的原子电离成为离子。
所谓电离就是打掉原子外围的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原子成为带一个或几个正点荷的离子,这样的离子才能在电场中被加速。
任何离子源基本原理包括:(1) 一个相对的高压强区域,这个区域包括许多要求掺杂物质的原子或分子。
在离子注入机中离子源产生高压强区。
有两种方法:a 气态源: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是一种气态化合物。
例如:硼是三氟化硼化合物 BF3BF3—10B+10BF+10BF2+ … F+ F2+…11B+11BF+11BF2+11BF3+10B+111B+110BF ++11BF ++ 等等。
b 固态源:它是单质,气化后浓度较大,束流也较大,但获得气化较困难,需要加热几百度,甚至上千度。
还要说明一点,B不能用固态源,因B气化温度大于2500℃,难以实现,因此,B只好用气态化合物,束流没有固态源大,B束流不大的第二个因素是它有两种同位素,B10(19%)和B11(81%),因此,只能选择B11。
(2) 一个电子源——这个电子源能发射出电子并与原子或分子碰撞使原子或分子形成离子。
(3) 一个电场——增加电子与原子碰撞的几率形成更多的离子。
(4) 有吸出离子的电极——吸极。
离子源具体工作原理:离子源是注入离子束的发生器,主要由放电管腔、阳极、吸收极、高频振荡线圈)。
和辅助磁场等组成。
如果以注入硼杂质为例,离子源的工作气体是三氟化硼(BF3由于放电管内有少量自由电子存在,这些电子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高速螺旋运动(以增加自由电子的射程),从而获得足够使杂质原子发生激发和电离的能量。
当这些高能电子和中性杂质原子发生碰撞时,会把杂质原子的外层电子打出来,使杂质原子变成离子。
这一过程连续不断,就会有大量的杂质离子产生。
这些杂质离子经吸收极吸出,由初聚系统聚焦成粗离子束并射向磁分析器。
磁分析器:离子源中产生的离子通常不是单独一种离子,而是多种离子,但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杂质离子。
因此,必须采取磁分析器对离子束进行质量分离,选出所需的单一离子。
在磁分析器中,离子束流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以恒定速度在真空中运动。
由电磁学原理可知,此时带电粒子受洛仑兹力的影响作匀速圆周运动。
对于不同质量的离子,其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是完全不同的。
磁分析器就根据不同离子其运动半径不同的原理,将不同的离子一一分离开来,把不需要的杂质离子滤除掉,只把所需要的一种杂质离子挑选出来送进加速器进行加速。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在磁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偏转作用。
在带电离子速度垂直于均匀磁场的情况下,洛仑兹力可用下式表示qvH=mv2/R式中q :离子电荷; v :离子速度;H :磁场强度;m:离子质量;R:离子圆周运动的半径。
利用E=1/2mV 2式中E 为离子能量。
以U 表示吸极电压,则E=qU 。
代入后简化得HR=在进入分析磁铁前,离子能量为E=qU 。
由于曲率半径R 是已知的,只有满足上式的离子方能进入可变狭缝,故可通过改变分析磁铁的激磁电流来改变磁场强度,从而选择不同荷质比m/q 的离子。
2mU q加速器:从离子源吸出的带正电杂质离子,还必须用一个具有强电场作用的加速器进行加速,从而使杂质离子具有穿越机器系统并射入靶室所需的能量。
加速器主要组成部分是真空室及高压电源。
聚焦系统:由于从加速器出来的离子束有一个张角,他们都是正离子,因此,要互相排斥,为了减少束流损失,一般常用电磁透镜加以聚焦。
扫描系统:从聚焦系统出来的离子束打到硅片上是一个亮斑,利用扫描的方法对靶片进行大面积离子注入,使整个靶片得到均匀的杂质离子分布。
目前常用扫描器是把两对互相垂直的偏转极,依次安放在离子束的通道上,使离子束产生偏转。
偏转系统:当杂质离子在离子注入中行进时,会与系统中的残余气体分子碰撞,将电荷转给这些气体分子而变成中型原子。
中性原子不受扫描器静电偏转板的作用,所以不发生偏转而一直打在靶片中心,使靶片中心浓度高于周围,引起注入不均匀。
因此,一般离子注入机都在扫描器后面装有偏转板,使离子束偏离原来行进方向后再注入靶片,这样仍按原方向行进的中性原子对靶片不起注入作用,从而保证了杂质离子在硅片表面的均匀注入。
靶室:靶室也称工作室,五、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动能的离子射进硅片内部后,由于硅片内原子核和电子的不规则作用,而使得注入的离子能量逐渐受到消耗,离子注入速度减慢,在硅片内部移动到一定的距离就停止在硅片内某一位置上。
离子注入到硅片中,由于多次的碰撞而使得动能消耗,而在硅片某一位置上停了下来,这时离子运动的方向,就会偏离其起始方向。
因此,离子注入的实际距离,应该是其投影射程。
用离子注入法在硅片内部形成的杂质分布与用扩散法形成的杂质分布有很大的不同。
用扩散法获得的杂质分布通常为余误差函数分布或高斯分布,而用离子注入法获得的杂质分布,其浓度最大值并不在硅片表面,而是在深入到硅体内一段距离的地方。
这段距离的大小与注入离子能量的大小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杂质浓度的最大值在离开表面约一千埃处。
离子注入法所以会形成如此形式的杂质分布,是由于杂质离子被电场加速注入硅片以后,受硅原子的阻挡被耗尽了动能,才停留在硅体内。
实际上,杂质离子的动能是按一定几率分布的,各个杂质离子的动能各不相同。
能量大的离子或能量小的离子都是少数,而能量居中的离子注入硅体后,将在硅体内形成如图所示的杂质分布,其浓度最大值不在硅片表面,而深入到硅片内部一段距离。
离子注入剂量(即表面处单位面积内包含的杂质离子数目),与注入的离子流的电流密度(通常称为束流密度)的大小及注入时间的长短有关。
在有遮蔽介质存在的情况下,离子注入的杂质分布近似扩散再分布以后的高斯分布。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掩蔽介质膜的厚度及注入离子能量的大小。
离子注入硅体内后,会使一定数量的硅原子脱离原来的晶格位置而在硅片内部形成微观损伤区,破坏晶格结构的完整性。
这部分微观损伤区对硅器件性能是有影响的。
如何消除这部分微观损伤区呢?可以在氮气保护下,使硅片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微观缺陷区下面未受损伤的硅单晶“外延生长”,从而使微观损伤区的晶格复原。
习惯上把这种热处理称为“退火”。
退火除了有消除微观损伤区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那些注入硅中的杂质离子,进入替代硅原子的位置而成为电活性杂质离子,从而起到受主或失主的作用。
退火温度与注入离子剂量有关。
对注入剂量在1014个离子/厘米2以下的,硅片退火温度约为400~500℃;对注入剂量大于1014个离子/厘米2的重掺杂,由于分散的损伤区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层非晶层,要使这一层非晶层恢复到单晶状态,需要采取较高的退火温度,一般选在750~950℃。
经过退火处理以后,并不能使所有损伤缺陷都得到消除,还会有一些小的损伤缺陷残留下来,但它们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已不大了。
BF3的性质及危害:氟化硼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它在潮湿的空气中发出烟雾并带有一种刺激的令人窒息的臭味。
它是不易燃的,并且也不支持燃烧。
它通常作为一种不能液化的气体包封在气瓶里。
它非常易溶于水并伴随反应(接近等于生成氟化硼一水化合物),并且比空气重。
氟化硼对呼吸道有很大的刺激性。
应避免皮肤或眼睛裸露或吸入氟化硼。
PH3的性质及危害:磷化氢是一种无色的可燃的剧毒气体,并带有一股腐烂的鱼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