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功能检查专家共识(一)(2019)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19年2月第58卷第2期 Chin J Intern Med,February 2019, Vol. 58, No. 2·标准与讨论·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眩晕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戚晓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048,Email:**************;赵性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100050,Email:***********.com【提要】前庭性偏头痛(VM)以反复发作的头晕、眩晕症候为主,临床上常见却极易误诊,涉及多个学科。
为此,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使VM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准确与规范,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误治。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实践指南基金项目: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新业务新技术(HZXJS[2016]?8、HZXJS[2018]?10)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9.02.006Chinese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 consensus 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vestibular migraineStroke and Vertigo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 Vertigo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eurologyBranch of Chinese Physicians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 Qi Xiaok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ixth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LA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 China, Email: **************;ZhaoXingquan,DepartmentofNeurolog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Email:***********.com【Summary】Vestibular migraine (VM) is a comm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current dizzinessand/or vertigo, which involves a number of specialites and is easily misdiagnosed. The Stroke and Vertigo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 and Vertigo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eurology Branch ofChinese Physicians Association organized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to discuss clinical issues of VM. Thepurpose of this consensus is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M inChina.【Key words】 Vestibular migraine; Practice guidelineFund program:The New Business and New Technology from the Sixth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LAGeneral Hospital (Former Navy General Hospital) (HZXJS[2016]?8)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9.02.006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或/和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导读随着《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及《中华内科杂志》刊登,前庭性偏头痛(V M)这种“曾经的”相对少见、比较疑难、眩晕为主的疾病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 S A&TI SC2019)的眩晕论坛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戚晓昆教授对最新版的《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
1、前庭性偏头痛概念及机制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伴或不伴头痛症候的一种可以诊断的独立疾病体。
VM概念的提出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的。
1917年,Boenheim首次提出“vestibular migraine”,即VM概念。
1984年Kayan和Hood首次对偏头痛和眩晕关系进行描述。
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再次提出VM这一概念,但仍未被广泛认可。
直到Neuhauser在2011年首次将VM作为独立疾病体,自此得到广泛接受。
2012年,Barany学会和IHS共同制定了VM概念及其诊断标准,后被2013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试行版(ICHD—Ⅲβ)、2018年ICHD-Ⅲ所采用。
来自德国的Brandt等人对23915例头晕病因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VM占到了头晕病因的第四位(11.8%)。
戚晓昆教授2012年的研究显示,VM占有眩晕主诉患者病因的第三位(8.4%)。
VM是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VM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后,导致复发性眩晕的第2大常见病因。
目前VM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假说:皮质扩布抑制、神经递质异常、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离子通道缺陷、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及遗传基因异常等。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随着《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及《中华内科杂志》的刊登,前庭性偏头痛(VM)这种曾经的相对少见、比较疑难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此版共识较《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有较大的变化,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此版共识进行剖析。
首次明确了VM“中国”定义在编写2019版共识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无论是国内外的杂志、病例报道,还是《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对VM的定义基本都是避而不谈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等均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定义VM确实存在极大的难度。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戚晓昆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的提议下,先后组织国内各学科50余位专家,经过数次的激烈讨论,最终制定出VM“中国”定义:VM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和/或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这是2019版共识的最大亮点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戚晓昆教授特别强调对患者家族VM症候群的询问,提及要问及四代人。
多学科诊疗特点突出VM是一种以头痛、头晕起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部分具有遗传倾向,且受睡眠、月经、情绪等多因素影响的疾病。
由于疾病症状的多变,很多患者就诊于不同科室,如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骨科等,不同科室医师对VM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是由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主导制定,分会积极发挥学会成员多学科的优势,集中上述五个学科专门从事头晕及VM诊疗的专家,群策群力,多轮反复讨论,从各个学科角度对共识提出修改意见。
1.VM的临床症状部分:“VM反复发作容易伴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症状。
部分VM与功能性(躯体化)头晕共病。
”这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孙新宇教授提出,并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制定。
前庭功能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前庭功能检查的原理和方法前庭功能检查是一种用来评估人体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的方法。
它通过评估人体内耳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确定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前庭功能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与平衡相关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
前庭功能检查的原理主要基于内耳前庭器官的特性。
内耳前庭器官由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泡(海绵样囊和脑室囊)组成,半规管主要负责感知角加速度,而囊泡主要负责感知线性加速度和头的倾斜。
这些前庭感受器传输的信号会通过前庭神经进入大脑,并与其他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人体的平衡和姿势控制。
前庭功能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姿势控制检查:通过要求被检查者进行一系列平衡动作,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评估其姿势控制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
2. 视觉依赖性检查:通过在不同视觉条件下进行平衡测试,如闭眼或在不同视觉干扰物存在的情况下,评估前庭系统对视觉输入的依赖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系统和视觉系统的相互作用。
3. 复加震荡检查:通过向头部施加复加的震荡刺激,如机械震荡或电刺激,评估前庭系统对刺激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神经的激发和传导能力。
4. 位置改变检查:通过改变头部或身体的位置来刺激前庭系统,并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系统对位置改变的敏感性。
5. 电生理检查:通过记录和分析大脑皮层和前庭神经的电活动,如电生理图谱(Electrocochleography,ECoG)、眼震图(Electronystagmography,ENG)和脑幅图(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来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前庭神经和大脑之间的信号传导情况。
通过以上的方法组合使用,可以全面地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当然,前庭功能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某些检查方法可能会受到个体差异和外界干扰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技术专家共识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17卷6期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技术专家共识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potential, VEMP),是一种评价前庭系统中球囊和椭圆囊等耳石器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的客观检查方法,是由高强度声信号刺激耳石器后记录到的肌源性电位[1-3]。
联合VNG(videonystagmography,VNG)、vHIT(video head impulse test, vHIT)等评估半规管功能的检查技术,可对前庭系统感受器进行较为完整的评价[3-4]。
由于记录电极放置部位的不同,VEMP检查可以分为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oVEMP)两种主要类型。
相比于前者而言,由于影响 oVEMP 检查的因素较多,各国学者尚需一些时间对相关参数进行更为深入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积累更多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经验,达到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
因此,鉴于当前VEMP在临床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检测技术参数之间的分歧等因素,特别是在记录方式、结果判定等方面还存在需要达成共识的关键环节。
因此,为达到相对准确的实验室检查标准、形成同质化的 VEMP 记录和结果分析结果、以及获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互相交流作者简介:刘博,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耳科学的准确数据,本次共识首先针对气导声刺激的cVEMP检查技术和结果解读达成专家共识,以便于更好的将VEMP技术真正合理且准确地应用到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之中。
1 基本概念VEMP反应是一种由高强度声刺激信号诱发前庭系统外周感受器-通过前庭神经反射通路-在肌肉效应器上记录到的肌源性电位。
前庭功能检查专家共识(二)(2019)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17卷2期前庭功能检查专家共识(二)(2019)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前庭功能检查是借助一定技术方法,通过特定的自发或诱发试验,对前庭系统生理功能进行的定性或定量评估,旨在明确病变侧别和部位,了解前庭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程度,是临床上眩晕、平衡障碍等疾病诊治和特殊职业人群选拔的必要手段。
国内各种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和技术正在普及,规范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和技术,对于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和资料基础上,结合国内应用实际,起草了本版前庭功能检查专家共识[1]。
本文为第二部分——选择性前庭功能检查,相对于第一部分——基本前庭功能检查而言,本部分所列检查在临床上使用时间相对较短,方法标准还不完全同一,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有限,有些临床意义尚不十分确切,甚至存在一定争议。
为此,本共识总结了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大家普遍接受和采用的检查方法,推荐可在患者完成基本前庭功能检查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有些检查如偏心(eccentric)旋转试验、偏轴(off vertical)旋转试验、高频旋转试验等,由于目前国内使用较少,本共识未予列举。
1 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 HSN)与振动眼震(vibration induced nystagmus, VIN) 检查通过快速摇头或施加振动等方式刺激激发,观察有无眼震出现,从而评价有无潜在的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等病变,可作为自发眼震检查的重要补充[2-10]。
HSN 检查,受检者端坐头直位前倾 30 度,闭眼,以 2Hz、左右各约 45°幅度在水平方向主动或被动摇头 20次以上,停止摇头后立即睁眼,观察记录有无眼震[2-5];VIN检查,受检者端坐头直位前倾 30度,以 100Hz,幅度 0.5-0.8mm机械振动刺激受检者乳突10秒以上,观察记录有无眼震[5-8]。
前庭功能检查操作规程

前庭功能检查操作规程前庭功能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前庭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的方法。
前庭系统是指人体内的一组感觉器官,主要位于内耳中。
它提供了有关身体位置、平衡和空间定位的信息。
前庭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前庭问题的原因,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
以下是关于前庭功能检查的操作规程。
一、患者准备1. 根据医生的指导关于检查的准备要求告知患者。
2. 提醒患者在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前不要吃较油腻的食物,因为这可能会影响结果。
二、仪器准备1. 核对前庭功能检查所需的仪器和材料是否完整。
2. 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校准仪器的精度。
三、检查流程1.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操作过程。
让患者尽量保持放松状态。
2. 开始进行正常步态检查。
观察患者的行走姿势和平衡情况。
3. 进行眼球运动检查。
让患者通过追踪移动的物体来评估眼球的运动能力。
4. 进行位置感觉检查。
让患者闭上眼睛,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患者对身体位置的感知能力,如改变头部位置和姿势。
5. 进行平衡检查。
让患者保持平衡,进行一系列不同姿势的测试,如单脚站立和踮起脚尖。
6. 进行瓣膜事件时检查。
使用气压变化或温度变化刺激患者的前庭系统,观察患者的反应。
7. 进行眩晕检查。
询问患者是否有眩晕的症状,并根据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评估。
8. 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评估患者前庭功能是否正常,并记录结果。
9. 结束检查后,与患者进行简要的结论和建议,并让患者提出任何问题。
四、注意事项1. 在检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外界干扰,提供安静的环境。
2. 如果患者有恶心或呕吐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检查。
3. 对于不能站立或移动的患者,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前庭功能检查。
4. 检查数据应及时记录并报告给医生,以便作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前庭功能检查的操作规程,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状态进行调整。
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前庭性偏头痛定义
• 专家共识一:VM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遗传 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有恶 心、呕吐,伴或不伴头痛症候的一种可以 诊断的独立疾病体。
流行病学
✓VM是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在 眩晕相关疾病中居第3位。由于对其认识不 足,VM患病率被严重低估。VM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其男女比例为1:1.5~1: 5,女性更 多见。
✓国内尚无VM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目前的一 些数据显示VM是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之后,导致复发性眩晕的第2大常 见病因。
• 专家共识二:VM是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
疾病之一,其中以中年女性更多见。随着 对VM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在眩晕相关 疾病中VM识别率会大大增加。
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1. 临床症状
• 不同的VM病人,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多数发作时间为数分钟 到数小时,很少超过72小时。每次发作时间少于5分钟、小于1小时以及24小时的比率, 分别约占18%~23%,21.8%~34%,21%~49%。每次发作时间超过1天的比率,不同研 究之间的差别较大,早年Neuhauser等的单中心研究报道接近30%,新近的多中心研究 报道为7%左右。与BPPV有所不同,VM病人位置性眩晕单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一般稍长, 但也有少数病人单次发作的时间小于1分钟。
• VM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以下几种主 要假说:皮质扩布抑制、神经递质异常、三叉 神经。血管功能异常、离子通道缺陷、中枢信 号整合异常及遗传基因异常等。
• 专家共识三:VM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涉 及多种理论,有家族聚集发病倾向。部分女性 患者在更年期阶段VM现的偏头痛向VM发作的转 变或与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17卷1期前庭功能检查专家共识(一)(2019)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前庭功能检查是借助一定技术方法,通过特定的自发或诱发试验,对前庭系统生理功能进行的定性或定量评估,旨在明确病变侧别和部位,了解前庭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程度,是临床上眩晕、平衡障碍等疾病诊治和特殊职业人群选拔的必要手段。
国内各种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和技术正在普及,规范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和技术,对于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和资料基础上,结合国内应用实际,起草了本版前庭功能检查专家共识。
本文为第一部分------基本前庭功能检查。
1 总则本共识规定了前庭功能系列检查的刺激条件,信号的记录采集,以及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报告等,由于检查结果受检查设备、环境条件、受检者性别与年龄、检查者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本共识提供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仅供参考,各实验室可根据情况建立自己正常参考值。
2 适应症与禁忌症[1-4]2.1 适应症眩晕、平衡障碍、振动幻视等前庭系统相关疾患,飞行员、航天员等特殊职业选拔等。
下列情况可能会影响检查或无法进行检查:①龄较小儿童或因其它各种原因不能有效配合者;②双目失明及其它观察视标受限者;③影响角膜视网膜电位差和眼部(瞳孔)清晰图像摄取的一些患者分别不能进行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ENG)和眼震电图(video nystagmography,VNG)检查;④一些中枢兴奋或抑制性药物及酒精性饮料,睡眠不足等会影响前庭神经系统功能状况,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情况允许可待其影响消失再进行检查。
2.2 禁忌症有下列情况者不宜进行可对前庭神经系统构成刺激的前庭功能检查(温度试验、旋转试验等),但可通过静态条件下有关眼动等的观察来评估前庭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①癫痫;②颅内压升高;③外耳道炎、外耳道畸形、中耳炎急性期等(不宜进行温度试验);④眩晕急性发作期;⑤严重精神病患者;⑥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⑦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⑧颈部活动严重受限患者。
3 环境及设备要求3.1 环境[1]检查一般要求在相对安静的暗室环境下进行,照度不大于0.25 candela/m2。
(不具备条件者可采用半暗室,但要确保受检者佩戴眼罩勿产生漏光,以免视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
3.2 设备[1-6]3.2.1 视标静止视标点用于定标和扫视检查,位于被检查者前方不小于1米距离处,推荐黄、绿色,其次红色。
视标呈圆形,视角(大小)不大于1度,位置误差不大于0.5度。
运动视标点用以平稳跟踪眼动检查,位于被检查者不小于1米距离,推荐黄、绿色,其次红色。
视标呈圆形,视角(大小)不大于3度。
光栅用于视动性眼震检查,要求光栅投照的背景均匀一致,无可以引起凝视的各种参照点,选取黑白或其它颜色对比明显的双色显示,全视野。
3.2.2 ENG记录设备电极要求:一般为氯化银电极,直径不超过12mm,于 0.1~40 Hz 范围内皮肤电阻不大于 10kΩ。
接地电极置于额部正中,记录水平眼动的电极置于双眼外眦,记录垂直眼动的电极置于对正瞳孔的上下正中位置(眼球平视正前方时)。
记录通道:一般需要两个通道以分别记录水平和垂直眼动,如果双眼水平运动不共轭,则需要两个通道的放大器分别记录两眼水平运动,两眼内眦分别放置一个电极,内眦与外眦电极构成一个通道。
放大器:一般采用直流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大于100dB。
放大器增益不小于60 dB,增益可调。
数据采集、记录和显示系统整体应当满足眼动分辨率和精度±1°要求。
若分析扫视峰速度眼动采样率建议不低于100Hz。
3.2.3 VNG记录设备摄像机“视轴”不应超出眼轴±10º范围。
推荐尽可能使用CCD相机,也可使用CMOS相机。
摄像机分辨率不低于0.2º,采样率不低于30帧/秒。
如做扫视检查分析扫视峰速度等参数,建议采样率不低于100帧/秒。
水平方向眼动测量范围不小于±30º,垂直方向不小于±20º眼动,在此范围内眼动图像不应有遮挡。
水平方向眼动分辨率不小于0.2度,垂直方向不小于0.4度。
如采用瞳孔图像识别方法跟踪监测眼动,则瞳孔阈值调节应具备手动和自动两种调节模式。
视频眼罩设计应当涵盖95百分位成年人尺寸(2.5%到97.5%),不应漏光以避免对眼震的抑制。
眼罩内置的红外照明光源不应产生可见光,强度单眼不超过2 mW/cm2。
4 检查项目及流程4.1 准备检查前应对受检者一般情况,包括外耳道等与检查相关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适合进行该项检查。
同时向受检者交待检查方法、注意事项等,使其消除紧张、积极配合。
给受检者贴好电极或戴好VNG眼罩,连接好眼动与记录设备连线。
受检者在暗室环境下适应3~5 min后开始检查。
为了让受检者保持一定觉醒水平,在检查中要求其做连续减法运算或连续数数等。
进行定标、平稳跟踪和扫视眼动等检查的指导语是:“眼睛盯着你前方的光点看,光点走到哪视线跟到哪"。
进行视动眼震和视前庭相互作用眼震检查时的指导语是:“您前方的光条顺/逆时针方向转动,请集中精力逐个数通过你眼前方的光条,尽量不要漏数”。
4.2 定标定标的目的在于测量一定视角的眼球位移与所对应的记录信号(眼动曲线位移)之间关系,用于眼动幅度、速度等参数的计算。
定标时受检者头直端坐位并保持头位不动,分别交替注视前方与中央位置左右旁开20°视角和上下旁开10°视角的视标(定标灯)。
一般做至少8次交替,最后视线(眼位)回到中心点。
每个位置视标停留时间不小于1s。
定标值通过计算一定角度眼动时显示曲线的平均位移得到,一般分别计算水平和垂直方向每度眼动对应位移作为水平和垂直眼动的定标值。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不共轭的眼动都需要在后续的扫视、平稳跟踪、位置试验和温度等试验时单眼分别记录。
如果被检者有复视,需要单眼分别单独定标(另一只眼蒙盖)。
4.3 自发和凝视性眼震检查在无前庭刺激、头体位固定情况下不同方向凝视时有无眼震及眼震情况,受检者头直端坐位。
自发眼震试验:无视觉目标刺激,受检者保持视觉平视前方,三种情况下眼动分别记录至少20-30 秒:正常明室睁眼平视;闭眼;暗室睁眼平视。
(注意,用VNG 时闭眼检查省略)。
凝视试验:受检者视线依次注视四个偏心位置的视标,左30度,右30度,上25度,下25度,每个位置记录至少20秒,有眼震出现时观察记录60s。
(注意,用VNG 时闭眼检查可省略)。
观察和记录有无眼震,若有眼震应当描述眼震的持续时间和慢相速度。
此外,在某个偏心位置不能保持凝视和凝视方向的变化也须注明。
慢相速度:需要至少5个眼震才能计算平均慢相速度,如果眼震波太少(少于5个),需要注明眼震波的个数。
一般认为连续出现3-5个慢相速度大于5度/秒的连续眼震波为异常(阳性),前庭外周与中枢的损伤均可引起。
4.4 扫视[6]用于检查和评价视眼动系统的快速眼动功能及视眼动系统对一定视觉目标的定位能力。
受检者取头直端坐位,双眼平视,注视并跟踪水平方向跳动的视标点,视标点跳动的频率为0.2~1.0Hz,在每个位置保持时间不小于1秒,幅度在左右各20度范围内,记录眼动波曲线。
为避免预测等因素干扰,建议尽量采用伪随机信号(即位置20度范围内、停留时间和跳动频率以伪随机形式呈现)。
正常扫视波形为与目标曲线基本一致的方形波,偶有个别波形在初始段存在扫视不足或超过视标现象(分别称为欠冲或过冲)。
如存在多个比较一致的欠冲或过冲扫视波,则为病理现象。
目前常用下列定量参数评价检查结果[6]:①延迟时间:视标出现至受检者产生眼动之间的时间,在伪随机模式下一般不大于250ms。
②峰(最大)速度:是扫视即注视点由一个位置转向另外一个位置时的最大眼动速度。
峰速度与扫视幅度相关,扫视幅度越大,峰速度越大。
一般10度、20度、30度扫视时分别不低于200度/秒、350度/秒、430度/秒。
③精确度:为扫视眼动初始段幅度与视标幅度之比。
正常不低于70%,不大于120%。
一般扫视峰速度减小可见于扫视核团到眼外肌任何位置的损伤,扫视精确度降低(欠冲或过冲)、反应时间延迟可见于扫视核团以上部位的受损[4,5]。
4.5 平稳跟踪检查受检者自主慢速平稳眼动功能(跟踪连续慢速运动视觉目标的能力)。
受检者取头直端坐位,双眼向前平视,注视并跟随水平方向呈正弦波摆动的视标点,频率0.1~0.5Hz, 峰速度40°/s,可采用固定正弦波模式或伪随机(频率和幅度)正弦波模式。
受检者跟踪视觉目标时记录眼动。
一般分析主要观察跟踪眼动曲线,正常跟踪曲线为与视标曲线基本一致的平滑正弦曲线,可有个别叠加在踪曲线上的扫视波,若出现较多连续扫视波一般为病理情况(扫视样跟踪)。
可分为以下四型:I型:正常型,光滑正弦曲线;II型:正常型,光滑正弦曲线上附加个别阶梯状扫视波;III型:异常型,曲线不光滑,成阶梯状,多个扫视波叠加于跟踪曲线之上;IV型:异常型,曲线波形紊乱。
目前常用下列定量参数评价检查结果(当存在扫视波时需要予以剔除后再进行参数计算)[4-8]:①增益:眼动速度与目标速度之比(眼动速度曲线与目标速度曲线之斜率),正常成年人在0.1~0.5Hz, 峰速度40°/s跟踪时一般不小于0.6,随年龄增大,增益可降低。
②相位:眼位曲线与视标位置曲线之间时间差(相位关系)(以眼速曲线峰值与视标速度曲线峰值之间时间差计算),目前尚缺乏标准参考值;③不对称性(左右相眼动增益之差与之和的百分比):目前尚缺乏标准参考值。
由于以上参数由于受年龄、觉醒状态等影响较大,结果分析一般需要结合跟踪曲线与定量参数综合判断:扫视样跟踪曲线定量分析去除掉扫视波后一般表现为增益降低,可以发生在中枢及与视眼动系统相关的各个部位受损时,如视网膜病变、皮层疾病、基底节疾病和小脑疾病都会损伤双侧的平稳跟踪,一侧顶叶、小脑、脑干和小脑桥脑角损伤常产生同侧平稳跟踪异常,镇静剂、酒精、疲劳可以影响平稳跟踪眼动,外周前庭损伤,会一过性影响损伤对侧的平稳跟踪,可在数周内恢复[8]。
4.6 位置与变位性眼震[1-6]检查受检者头体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或处于特定位置时是否发生眼震。
动态(变位)试验:受检者暗室睁眼,避免视觉固视。
观察受检者在完成变位动作后的眼震。
在坐位时受检者的初始头位处于表1所示状态,要求受检者保持头直目视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