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古城典型_江苏武进春秋淹城个案探析_彭适凡
春秋淹城

很明显。
交通
在古代三城之间是如何进出的呢?根据1988年第二期考古发掘和钻探的
结果,古时的淹城没有陆路相联,是由一条水道靠船(独木舟)连通三道
城河。这条河道的走向为:在外城墙的偏西处进口,沿着脚墩、肚墩、 头墩的西侧向南,直达外城墙的南部城脚,靠头墩有两处沿头墩的南北
两侧东折进入内城河,
这条河道又沿着内城墙 现今的出入口进入子城
江苏武进淹城 (春秋淹国国都)
简介
• • • • 地理 历史 交通 现在的发展
地理
春秋淹城是春秋时期所筑至 今保存完好的地面城池遗址, 又称淹城遗址。春秋淹城位 于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 景区核心部分——春秋淹城 遗址,占地300公顷,距今 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考古 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1988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目前已被国家文物局 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名录。是中国目前春秋时期 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 地面城池遗址。
• 三 中原地区历来筑城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版筑法,而淹城的筑造方 法经对城墙的解剖结果,证明是以挖掘护城河堆土的方法筑成。因这 里的土质粘性较大,故而当时不曾挖基槽,也未经夯打,就能使城体 坚固。堆积层厚薄不一,层面也不平,局部见有若干层干土和湿土依 次相间的堆积。正因为不用板夹,故城墙筑得较宽,子城墙和内城墙 的基脚宽约30余米,外城墙的基脚宽竞达40余米。 • 四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因此防御这个功能在城的建设上体现的
特色
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从里
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 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
相套。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
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大部 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数是两
城一河或两城两河。淹城遗址东
烟雨淹城 涂万作阅读附答案

烟雨淹城涂万作①风从远处吹来,在繁繁复复的蒹葭间流动,一座历经沧桑的淹国故都若隐若现,梦回春秋,常州淹城。
②《诗经》开篇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迷……”三千年时光,讲述一个美丽邂逅:翩翩少年,寤寐思怀,辗转反侧,只为伊人。
少年抚琴弄瑟,唱着心中的情歌,爱在钟鼓声中成熟.关难井边,执子之手;外城河畔,与子白头. ③常州人传说《关难》中“窈窕淑女”原型,正是淹城的主宰者淹君的女儿百灵会主,而那位“好迷”君子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④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的泽国水乡,是春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地面水城遗址.淹国最早为奄国,淹君即奄君。
淹城诚如其名,三河环绕构成三道天然防线,是冷兵器时代上佳用兵之地.关于淹城及淹城主人历史真实的研究,一说淹城乃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即山东曲享之东的奄国君主,因背叛周成王被逐,率残部辗转南下,在此开河筑城;一说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刺杀王僚夺取王位,与之决裂,并在封地建造此城。
⑤遗址文化是古代人类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交融的结晶,抓一担典就是文物,拣一块淹城遗址出土文物遗千件,最轰动学界的,是在内城发掘出的一批国宝级独木船,其中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被誉为“天下第一舟”。
⑥我是仲冬时节造访淹城的,这个占地面积逾七平方公里的故都遗址,沉睡在一片苍郁的草木深处,子城河沿岸的索索兼霞与水中的点点残荷,仿佛在诉说曾经戎马位惚的铁血岁月,以及那缠绵排侧的爱情故事.顺着关难桥一路走来,会馆长亭,廊桥古释,以及渡口孤舟,一派春秋遗韵。
凭栏四望,但见城依势而遥迄,水环抱而森森,三城之内,茂林修竹,古木扶疏,墩坝错落,井然有序.一如民谣所歌:“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那。
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古城典型江苏武进春秋淹城个案探析

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古城典型江苏武进春秋淹城个案探析春秋淹城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2期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古城典型——江苏武进春秋淹城个案探析彭适凡李本明江苏武进春秋晚期的淹城,是我国目前同时面积约65万平方米④。
城内有子、内、外三城,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它从里向三城三河,层层相套(图一)。
当地流传着这样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一首民谣,很形象地描绘出淹城的地理概貌:城河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
这种城市的筑造形“内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禁城,三套环河制,在我国古代城池遗存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三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为此,通过淹城个案的探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中兀立王女墩;内河坝,外河坝,通道唯有城西到,古淹城的三城三河相套的建筑形制以及城市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水上交通、水门的建设等都明显具有南方特点。
子城,俗称王城或紫禁城,居淹城中城的偏因为只有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这种城市的建北部。
呈方形,城墙周长约500米,高约3—5设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
由此进一步得见古代米左右,基宽约30余米,上宽约10米不等。
子人们是怎样做到城市建设和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城河长时期以来就一直湟为农田,从其地势低洼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来看,隐约可见似有古河道,但究竟有无子城河谁也不敢断定。
1986年5月:淹城遗址考古发一、古城概况及其布局掘队在此开始进行第一期发掘,在子城墙北部外侧开探沟一条,发掘结果揭示了子城河的存在,长期以来,对这一风格独特、形制完整的古从而最终确定了淹城为三城三河的建筑形制。
上城,学者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古城的建筑世纪90年代后期,古河道被清出,疏浚出土的年代、古城的主人及其功能性质诸问题众说纷淤泥则用于修补已坍毁的部分内城墙。
清理出的纭,莫衷一是。
为了最终破解这些不解之谜,从子城河周长约800米,宽约3卜40米,平均深1986年5月间起至1991年7月止,由南京博物度4米以上,现已遍植莲荷。
春秋淹城

春秋淹城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春秋淹城的大门前。
俗话说“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
这里所指的淹城便是我们面前的春秋淹城内的春秋淹城遗址。
它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三城三河地面遗址,距今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被专家称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
”进入大门内首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诸子百家园。
主要展现了著名的春秋十二家的思想和成就。
分别是阴阳家、农家、医家、道家、墨家、兵家、儒家、纵横家、杂家、法家、小说家、名家。
在这里呢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我们今天主要参观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而成。
淹城的三道城墙衣地势迤俪起伏,如巨龙盘踞,三道护城河常年清波荡漾,曲水流觞。
水护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苍松郁秀。
这种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建筑形态,在我国城池遗址中独一无二,被评为中国第一水城可谓当之无愧!关于淹城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商代奄国原在山东,被周公灭掉后,后裔逃到江南,建立奄城。
因奄城四周都是城河,犹如淹在水里一般,故称淹城。
查阅东汉《越绝书。
吴地转》,常武地区在春秋吴国时称延陵,春秋晚期为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扎的封地,季子因不满阖闾刺杀王僚篡位,立誓“终身不入吴”,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筑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
又据东汉袁康在《越绝书。
吴地转》的记载,在毗陵县(今常州)南十八里处有一座古城,它是古代淹君之地,在城的东南方向有“大冢”,是淹君的子女冢。
这也是能找到的关于淹城最早的历史记载。
可见淹城为古奄国所建。
古奄国地处今天的山东曲阜,曾一度作为商代的都城,因参与叛乱被周成王所灭后,后裔逃到江南,建立奄城。
因奄城四周都是城河,犹如淹在水里一般,故称淹城。
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面积65万平方米。
眼前看到的这座古朴壮观的大门就是淹城遗址的东大门,它是由8根从缅甸进口的大楠木搭建而成。
武进春秋淹城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武进春秋淹城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因为淹城就在我家附近,考虑到实践活动能更加方便的进行,所以就以春秋淹城作为这次实践活动的对象。
当然不是所有人对淹城有很深的了解,或只是听说,我首先对淹城做一下简略的介绍。
春秋淹城是春秋时期所筑至今保存完好的地面城池遗址,又称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景区核心部分——春秋淹城遗址,占地300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是中国目前春秋时期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遗址。
淹城的神秘,在于其独特的三城三河相套式的建筑形制,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春秋时代的王城,吸引着大量游人前去探古寻幽。
我第一次游淹城的时候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是学校组织的春游,那时候的淹城是纯粹的遗址,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开发的比较完善。
小时候去淹城的时候,那里的地貌被三山三水环绕,遗址都是枯藤老树,还有几间破败的房舍被遗弃,那里就像是一个人工挖掘的草原,孩子们在这座草原里跑来跑去亲近自然。
最美的还是导游跟我们讲的关于春秋时期在淹城这座城池里发生的优美而又扼腕的传说,据说春秋时期,在淹城里住着一位公主,这个国家有一件神奇的宝贝,是一只乌龟,它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被灭亡,于是被国王好生供奉着,有一次国王需要外出拜访领国,留下了公主守护神龟,这时候一位狡猾的王子利用公主的善良,花言巧语将神龟骗走了,过往回来知道这件事情后,格外愤怒,立即斩首了公主,并将她斩成三部分,分别埋葬在三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头墩、肚墩、脚墩。
那时候对着公主的陵墓格外叹息,如今淹城开发成四星级的旅游景区,却失去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更没有了那三座具有文化积淀的头墩、肚墩、脚墩,我个人觉得非常的可惜。
于是,我首先对淹城的这个传说进行调查,8月23号,我又去参观了淹城春秋乐园,找遍了每一个角落,总是找不到对淹城传说的说明,我又询问了几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游客是否知道那个传说,就只有以为本地游客知道,然后我又问了稍微年长的游客,却没有人知道这个美丽的传说。
淹城遗址公园案例研究

3.春秋淹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3.春秋淹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图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1.商业街。
淹城传统商业街坊位于淹城保护区外 东部,占地235亩,仿汉唐式建筑,总建 筑面积45000平米, 淹城传统商业街坊由中医街、文化街、美 食街三条古文化街组成。三条古街均临港 背河,有临河水阁、水墙门、旱踏渡、长 驳岸、石河桥、河埠廊坊等建筑,恬静整 洁,风景如画。
淹城遗址公园案例研究
1.项目背景开发 2.规划定位 3.春秋淹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5.产品和游憩方式的策划
1.项目背景开发
1.淹城遗址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春秋古城, “三河三城”的格局唯一的。据 考证已有2500年的历史。
2. 淹城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6年建成的仿古商业街、博物馆, 2007年野生动物园也开始对外开放。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5.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讲学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5.诸子百家 兵家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5.诸子百家 法家: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6.歌舞升平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7.烽火连天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8.伍子胥过昭关 漂流
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9. 4D影院 四维电影为180环幕立体动感数码电影,是在三维电影的基础上不光增加了坠落、 振动、喷风、喷水、拍腿等特技,而且还根据影片的情节精心设计出烟雾、雨、 光电、气泡、气味、布景、人物表演等效果,将观众与现场感受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受。东边有一座五星级生态酒店,
3.淹城遗址公园与其周边土地共计275.5公顷
2.规划定位
淹城春秋

the end
淹城历史
一 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 ,奄君就是当时 在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相传奄君就是周成王 时与商代后人武庚勾结发动叛乱的奄国君王,被周 成王所灭后,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在这里 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因为古代三点水的 "淹"字与没有三点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传至今, 遂有"淹城"之名。后被吴国兼并。
二 淹城的建造是在江南水乡地区。比照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的古城址,如赵邯郸 城、齐临淄城、郑韩故城等,多为主、外两城,主城或内城为方形,外郭城或称外城 有的呈方形,有的则为不规则形,有的外郭城偏在一边,内外城每面都有3个或多个 不等的城门;而淹城则是比较规则的层层相套,且三城外均有城壕环绕,子、内和外 城均只有一个城门进出,而且内、外两城还是水门相通,这些无疑是南方地区城池的 特点。 三 中原地区历来筑城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版筑法,而淹城的筑造方法经对城墙的解 剖结果,证明是以挖掘护城河堆土的方法筑成。因这里的土质粘性较大,故而当时不 曾挖基槽,也未经夯打,就能使城体坚固。堆积层厚薄不一,层面也不平,局部见有 若干层干土和湿土依次相间的基脚宽约30余米,外城墙的基脚宽竞达40余米。 四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因此防御这个功能在城的建设上体现的很明显。
正文
自然地理背景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 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另外江南降 水丰富,长江、钱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1600毫 米,长江丘陵地区大于1600毫米,为各种作物提供了丰富的 水源,且雨热同季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南部 则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 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其间河 道棋布、湖泊众多,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 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如泰伯开泊渎、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 凿邗沟与江南运河等等,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
武进春秋淹城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武进春秋淹城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因为淹城就在我家附近,考虑到实践活动能更加方便的进行,所以就以春秋淹城作为这次实践活动的对象。
当然不是所有人对淹城有很深的了解,或只是听说,我首先对淹城做一下简略的介绍。
春秋淹城是春秋时期所筑至今保存完好的地面城池遗址,又称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景区核心部分——春秋淹城遗址,占地300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是中国目前春秋时期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遗址。
淹城的神秘,在于其独特的三城三河相套式的建筑形制,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春秋时代的王城,吸引着大量游人前去探古寻幽。
我第一次游淹城的时候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是学校组织的春游,那时候的淹城是纯粹的遗址,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开发的比较完善。
小时候去淹城的时候,那里的地貌被三山三水环绕,遗址都是枯藤老树,还有几间破败的房舍被遗弃,那里就像是一个人工挖掘的草原,孩子们在这座草原里跑来跑去亲近自然。
最美的还是导游跟我们讲的关于春秋时期在淹城这座城池里发生的优美而又扼腕的传说,据说春秋时期,在淹城里住着一位公主,这个国家有一件神奇的宝贝,是一只乌龟,它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被灭亡,于是被国王好生供奉着,有一次国王需要外出拜访领国,留下了公主守护神龟,这时候一位狡猾的王子利用公主的善良,花言巧语将神龟骗走了,过往回来知道这件事情后,格外愤怒,立即斩首了公主,并将她斩成三部分,分别埋葬在三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头墩、肚墩、脚墩。
那时候对着公主的陵墓格外叹息,如今淹城开发成四星级的旅游景区,却失去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更没有了那三座具有文化积淀的头墩、肚墩、脚墩,我个人觉得非常的可惜。
于是,我首先对淹城的这个传说进行调查,8月23号,我又去参观了淹城春秋乐园,找遍了每一个角落,总是找不到对淹城传说的说明,我又询问了几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游客是否知道那个传说,就只有以为本地游客知道,然后我又问了稍微年长的游客,却没有人知道这个美丽的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2期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古城典型)))江苏武进春秋淹城个案探析彭适凡李本明江苏武进春秋晚期的淹城,是我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它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
这种城市的筑造形制,在我国古代城池遗存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为此,通过淹城个案的探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淹城的三城三河相套的建筑形制以及城市水上交通、水门的建设等都明显具有南方特点。
因为只有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这种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
由此进一步得见古代人们是怎样做到城市建设和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古城概况及其布局长期以来,对这一风格独特、形制完整的古城,学者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古城的建筑年代、古城的主人及其功能性质诸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了最终破解这些不解之谜,从1986年5月间起至1991年7月止,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县博物馆、淹城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组成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前后对淹城遗址进行了五期大规模发掘,从而为解决这些扑朔迷离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批科学的考古资料¹,这为全面研究淹城遗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淹城,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区西南7公里处,属武进县(现改为武进区)湖塘镇淹城村境。
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列为太湖风景游览区的旅游点,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遗址东西长约850、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º。
城内有子、内、外三城,三城三河,层层相套(图一)。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很形象地描绘出淹城的地理概貌: /内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禁城,三套环河三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王女墩;内河坝,外河坝,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0子城,俗称王城或紫禁城,居淹城中城的偏北部。
呈方形,城墙周长约500米,高约3-5米左右,基宽约30余米,上宽约10米不等。
子城河长时期以来就一直湟为农田,从其地势低洼来看,隐约可见似有古河道,但究竟有无子城河谁也不敢断定。
1986年5月,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在此开始进行第一期发掘,在子城墙北部外侧开探沟一条,发掘结果揭示了子城河的存在,从而最终确定了淹城为三城三河的建筑形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古河道被清出,疏浚出土的淤泥则用于修补已坍毁的部分内城墙。
清理出的子城河周长约800米,宽约30)40米,平均深度4米以上,现已遍植莲荷。
内城,或称中城,又称内罗城,居淹城外城的偏北部。
近方形,城墙周长约1500米,城高约11-15米,墙基宽30余米,上宽约10)15米许。
中城河宽50)70米,平均深度4-5米。
外城,也称外罗城。
呈不规则椭圆形。
城墙周长约2500米,城高约9-13米,墙基宽约40余米,上宽近20米不等。
外城河深而宽广,清道光5武进阳湖合志6载/广可十五丈,深亦不减三丈0,实测其河面宽度均为50-60米,最宽处的龙潭(又叫龙泉)一带达80米。
据考查,民国二十三年(1934)江南大旱,龟裂千里,禾苗枯萎,唯独这淹城内外河水依然碧波荡漾,远#43#图一淹城遗址城墙现状平面图近八乡的百姓就是靠这龙泉之水度过当年大旱的难关。
又听世居当地的老农讲,多少年来,淹城河水从未干涸过。
此外,外城河之外尚有一道外城郭,周长约3500米。
淹城三城之间,现有土埂路相通,但这三道土埂路的筑成是在上世纪50年代,在古代三城之间是如何进出的呢?根据1988年第二期考古发掘和钻探的结果,古时的淹城没有陆路相联,是由一条水道靠船(独木舟)连通三道城河。
这条河道的走向为:在外城墙的偏西处进口,沿着脚墩、肚墩、头墩的西侧向南,直达外城墙的南部城脚,靠头墩有两处沿头墩的南北两侧东折进入内城河,这条河道又沿着内城墙现今的出入口进入子城河。
这就是说,外城门和内城门均为水门,淹城完全由水道进出。
在1990年第四期发掘中,又对子城墙南部正中的现今的城门位置作了发掘(图二),表明现今的子城门就是当初的子城门,宽约2米,未见任何设施。
从外观察,明显地看出外城高于城外之农田,内城又高于外城,子城更高于内城,所以,三城之中以子城最高。
根据发掘结果,三城城内的地层堆积和建筑布局不尽相同。
子城内的地层堆积分为5层,第3、4、5层为春秋晚期层,出土有较多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硬陶器。
在3层下、4层下分布着许多大坑大沟,并在子城门内侧偏东处发现有两口水井,这些都说明昔日子城内当有人生活居住,其建筑居址当有可能被大坑大沟所破坏。
3层下的水井(J2)很有南方特点,井深7、直径018米。
在井底发现有一高约1米、四角用直径约10厘米的木桩、四边用直径约2厘米的竹子编织而成的框架,可谓之/竹木井0,这种方形竹木井结构,既可防塌,又可起过滤作用。
内城的地层情况与子城的情况截然不同,发掘显示其地层堆积极为纯净,各层土色清晰可辨,耕土层以下几乎没有什么包含物,也未发现有任何建筑遗存。
内城的北部和外城的北部都为城河,没有多少地面,内城只有南部为平原。
外城的地层堆积情况和内城相同,也较纯# 44 #图二淹城子城城门遗址净,遗物也稀少。
但在外城内的西部,南北向排列着3个高大的土墩,俗称头墩、肚墩和脚墩(图三)。
头墩和脚墩高近10米,分别占地约6亩;肚墩高约4米,占地约2亩。
在外城内的偏东面,尚有土墩,俗称磨盘墩,占地近10亩,惟不甚高。
除外城内的4个土墩外,在淹城外四周一公里范围内,还散列着大大小小土墩数百座,现仅存70余座。
据初步调查,仅城西和偏西北就有大小土墩25个,城南离城不足一里处,尚存土墩3个,城东面仅干家村附近,就有土墩18个,城东北尚有土墩5个,说明城外围四周土墩的分布还是较有规律的集中式分布。
这些土墩一般高115)7米,直径大多在25-30米之间,亦有小到115米,最大者达45米左右。
从上述有关淹城的建筑形制等概况来看,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第一,淹城虽规模不大,但形制较为规整,有规整的三道城墙,特别是子城和内城(中城)都呈方形,这说明建城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应是有本于5考工记6中的周王城图而设计的。
方形城池是先秦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形制,如在连云港的藤花落地方就曾发现一处史前龙山时期的古城,该城分为两重,内城方形,外城为长方形。
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也都为方形。
应该说,5考工记6中的周王城图实是自新石器晚期以来至商周时期我国城池建设的总结,给后世城市规划建设以重要影响。
淹城的建造明显是受到这种传统的城池建设思想的影响。
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0这个原则都是共同的。
此外,淹城的内城,周长约三华里,而外城壕之外的外城郭,周长约七华里,这和5孟子6一书中记载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0也大体吻合。
但是,淹城的建造是在江南水乡地区,故又有其自身特点。
比照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的古城址,如赵邯郸城、齐临淄城、郑韩故城等,多为主、外两城,主城或内城为方形,外郭城或称外城有的呈方形,有的则为不规则形,有的外郭城偏在一边,内外城每面都有3个或多个不等的城门;而淹城则是比较规则的层层相套,且三城外均有城壕环绕,子、内和外城均只有一个城门进出,而且内、外两城还是水门相通,这些无疑是南方地区城池的特点。
第二,中原地区历来筑城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版筑法,而淹城的筑造方法经对城墙的解剖结果,证明是以挖掘护城河堆土的方法筑成。
因这里的土质粘性较大,故而当时不曾挖基槽,也未经夯打,就能使城体坚固。
堆积层厚薄不一,层面也不平,局部见有若干层干土和湿土依次相间的堆积。
正因为不用板夹,故城墙筑得较宽,子城墙和内城墙的基脚宽约30余米,外城墙的基脚宽竟达40余米。
图三头墩、肚墩、脚墩(墓葬)二、古城的筑造年代及出土文物对于淹城的时代问题,有商代说、西周说、春秋早期说、春秋晚期说和战国说,甚至有的认为淹城是分两次或三次筑造的。
古文献中最早载及淹城的是东汉袁康的5越绝书#吴地传6,写道:/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东南大,淹君子女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
0这淹君指谁?袁康也没说明。
此后,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有淹城的记载,并#45#对其起源作了各自的推测。
1935年陈志良等不仅对淹城进行实地考察,还较系统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奄的最初所在地,在淮夷之东北, (周)成王践奄,乃迁奄君于蒲姑,于是大部分奄国残民,移植于山东曲阜泗水博昌等地,,证之周公成王东征,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故先诛管蔡,后杀武庚然后践奄,最后乃伐淮夷,地理上的路由,甚为明白,,践奄时奄族的另一部分遗民,南退至淮夷之境,到成王伐淮夷,此一部分奄国遗民,再被迫南迁,乃渡长江而居留于常州,故常州亦存奄民族的遗迹。
0»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对淹城的研究出现一股热潮。
顾颉刚经过深入考证后指出:/实际上,奄君是被周公杀的,人民的大部分做了鲁国的奴隶,奄的贵族和人民的一部分则被驱到长江之南去了,,按周公伐奄,直把奄人从山东曲阜赶到了江苏常州市,可以想见当时全力穷追的情况。
这个奄城遗址,规模如此阔大,又可想见奄国人数的众多,力量的雄厚,虽武力已失败而仍有建设国家的能力。
0¼常州学者林志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西周奄族南迁的全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认定: /淹城应为西周早期位于淮夷旁的奄族因遭周成王征伐而南迁江南定居之遗迹,淹城的最初筑城时代为西周早期,其筑城规模要比现规模小,现在的淹城建筑规模应为春秋晚期的修筑之规模。
0½与上述观点相左,曾主持淹城五期考古发掘的车广锦则依据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力主奄君是春秋晚期吴公子季扎,淹城就是季扎所封的延陵邑。
他还从训诂学角度考证/淹留音近延陵0, /应该说淹留就是延陵,延陵季子即淹留季子,延陵邑即淹留邑,也即淹城。
0比较审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仅凭古文献是难以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的,因为历代文献记载本身就各有相违,因此,要真正破解淹城的筑造年代奥秘只有借助科学的考古发掘及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
尽管五期的考古发掘报告尚未整理发表,但现已披露的考古资料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果说西周早期奄族被成王征伐南迁至此建都筑城的话,则城墙和城内就必有西周早期的包含物或相关遗迹。
但是据淹城遗址考古队的简报称,第一期发掘中,在外城墙东北部、内城墙南部、子城墙北部分别开了3米或4米的探沟各一条,出土了一批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器形有豆、碗、盂、缸等,装饰纹样有席纹、回字纹、菱形格纹、方格纹等,显然,从器物的造型和几何印纹陶纹样来看,都应是春秋晚期的遗物,说明淹城三道城墙的建筑年代都应在春秋晚期。
从至今已解剖的城墙出土遗物看,看不出有分两次或三次筑造的迹象。
此外,从子城、内城和外城进行的三次发掘来看,正如前面所介绍的,子城内的地层堆积较厚,出土了较多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硬陶器等,在子城门内侧偏东处还发现两口水井,从这些陶瓷器的造型、纹饰风格以及遗迹判断,其最下层(3、4、5层)的堆积年代当为春秋晚期,这就表明城内的最早堆积年代和城墙的筑造年代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