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五)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排列

中国历史排列

排列:—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末代皇帝—一、上古【三皇五帝】,存在争议。

三皇五帝年表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在位110年华胥氏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在位118年女希氏(即女娲氏) 约公元前7000年在位130年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迁巢湖)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少典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子) 前3216年~前3077年在位120年临魁(炎帝之子) 前3076年~前2997年在位80年帝承前2996年~前2937年在位60年帝明前2936年~前2888年在位49年帝直前2887年~前2843年在位45年帝来(厘) 前2842年~前2795年在位48年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在位42年榆罔炎帝前2752年~前2698年在位55年黄帝(少典之子) 前2697年~前2597年在位101年少昊(黄帝长子) 前2598年~前2525年在位74年颛顼(昌意之子) 前2514年~前2437年在位78年帝喾(蟜极之子) 前2436年~前2367年在位70年帝挚(帝喾长子) 前2366年~前2358年在位9 年唐尧(帝喾次子) 前2357年~前2286年在位72年虞舜(瞽叟长子) 前2285年~前2225年在位61年二、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列表:夏朝约前2070-1600年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夏禹夏桀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后迁朝歌河南淇县商汤商纣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周幽王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三世嬴子婴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孺子婴刘婴新朝公元8-23年常安陕西西安新始祖高皇帝王莽玄汉公元23-25年常安陕西西安汉延宗更始帝刘玄赵汉公元23年-24年邯郸河北邯郸汉帝王郎赤眉汉公元25-27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成家公元25-36年成家四川成都公孙述东汉公元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汉献帝刘协三国分为魏蜀吴:魏220-266年洛阳河南洛阳魏高祖文皇帝曹丕曹奂蜀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刘禅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孙皓西晋266-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东晋318-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晋安帝司马德宗十六国304-439 :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另有西燕、冉魏等不记入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刘准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萧宝融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萧方智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陈叔宝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洛阳河南洛阳魏道武帝拓跋珪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长安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朝(618-907,含武则天南周政权)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哀宗李柷五代十国(907-960):后梁907-923 开封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6 开封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 开封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 开封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辽国907-1125 (907年建国,国号契丹,后改为辽)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北宋960-1127 东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宋钦宗赵恒南宋1127-1276 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元昊金1127-1234 会宁黑龙江阿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末帝(金昭宗)完颜承麟元朝1271-1368 大都北京注: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8年改国号“元”)元太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市(定都南京,后迁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思宗朱由检清朝1636-1912北京北京市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溥仪(注: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国号“清”;1644年定鼎中原;清帝溥仪退位确切时间为1912年2月12日,故清王朝终止实际为1912年)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注: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五色旗为国旗,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夏约前2070-1600 安邑山西夏县禹商约前1600-1046 亳河南商丘汤周约前1046-221西周约前1046-771 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东周前770-256春秋前770-476 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秦前221-207 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汉前206-公元220西汉前206-公元8 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新 9-23 长安陕西西安王莽东汉 25-220 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 220-280曹魏 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 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孙吴 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 265-420西晋 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 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 304-439前赵(汉赵) 304-318 平阳山西临汾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319-329 长安陕西西安成汉 306-347 成都四川成都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 314-363 姑臧甘肃武威高祖明王张寔后赵 319-351 襄国河北邢台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 337-370 龙城辽宁朝阳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前秦 351-394 长安陕西西安世宗明皇帝符健后秦 384-417 长安陕西西安太祖武昭皇帝姚苌后燕 384-407 中山河北定州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西秦 385-431 苑川甘肃榆中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后凉 386-403 略阳甘肃平凉太祖懿武皇帝吕光南凉 397-414 西平青海西宁烈祖武王拓跋乌孤南燕 398-410 广固山东益都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西凉 407-421 酒泉甘肃酒泉太祖昭武王李暠胡夏 407-431 统万城陕西靖边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北燕 407-436 和龙辽宁朝阳高句丽人高云北凉 397-439 张掖甘肃张掖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冉魏 350-352 邺城河北临漳汉人冉闵*西燕 384-394 长子山西长子鲜卑族慕容泓*西蜀(后蜀) 405-413 益州四川成都汉人谯纵南北朝 420-589南朝宋 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 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 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 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 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洛阳河南洛阳东魏 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 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 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 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 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 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 907-960后梁 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 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 936-947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 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 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前蜀 891-925 成都四川成都高祖王建后蜀 925-965 成都四川成都高祖孟知祥杨吴 892-937 扬州江苏扬州太祖杨行密南唐 937-975 金陵江苏南京烈祖李昪吴越 893-978 杭州浙江杭州武肃王钱鏐闽国 893-945 长乐福建福州太祖王审知马楚 896-951 长沙湖南长沙武穆王马殷南汉 905-971 兴王府广东广州高祖刘龑南平 907-963 荆州湖北荆州武信王高季兴北汉 951-979 太原山西太原世祖刘崇宋 960-1279北宋 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 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宋高宗赵构辽国 907-1125 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 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太祖段思平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景帝李元昊金 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 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明 1368-1644 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 1616-1911 北京北京皇太极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南京孙中山。

三皇五帝年表完整版

三皇五帝年表完整版

6 少昊64 48 16 前7525年—前7509年7 尊节50 22 28 前7509年—前7481年8 伏泰66 29 37 前7481年—前7444年9 羲号69 28 41 前7444年—前7403年10 印枪72 30 42 前7403年—前7361年11 新印70 44 26 前7361年—前7335年12 盒印52 46 6 前7335年—前7329年13 易①64 24 40 前7329年—前7289年14 纯②56 18 38 前7289年—前7251年15 随象66 39 27 前7251年—前7224年16 伏显60 27 33 前7224年—前7191年17 可塑70 38 32 前7191年—前7157年18 郁苓56 40 16 前7157年—前7141年19 文载③77 36 41 前7141年—前7100年20 昊英④62 58 4 前7100年—前7096年21 朱象⑤58 44 14 前7096年—前7082年22 勾芒⑥53 38 15 前7082年—前7067年23 佘蓄50 38 12 前7067年—前7055年24 象团66 35 31 前7055年—前7024年25 象伟62 28 34 前7024年—前6990年26 节触65 30 35 前6990年—前6955年27 伏案56 32 34 前6955年—前6931年28 曲秦66 31 35 前6931年—前6896年29 随秦52 27 35 前6896年—前7871年30 皂安46 31 15 前6871年—前6856年31 伏荌64 34 30 前6856年—前6826年32 起望56 31 25 前6826年—前6801年33 河圭66 27 39 前6801年—前6762年34 义和⑦56 44 12 前6762年—前6750年35 伏旻⑧68 48 20 前6750年—前6730年36 羲昊⑨72 36 36 前6730年—前6694年37 圭胤62 34 28 前6694年—前6666年38 泰望64 29 35 前6666年—前6621年39 施公69 36 33 前6621年—前6588年40 围良71 37 34 前6588年—前6554年41 亏象70 31 39 前6554年—前6515年42 围伏70 32 38 前6515年—前6476年43 伏义54 28 26 前6476年—前6450年44 成义67 32 34 前6450年—前6415年45 肆万71 40 31 前6415年—前6384年46 归纹59 42 17 前6384年—前6367年47 伏秧40 25 15 前6367年—前6352年48 团号61 32 29 前6352年—前6323年49 秦枪70 35 35 前6323年—前6288年50 革池71 37 24 前6288年—前6254年51 枪兰69 43 26 前6254年—前6228年52 三那71 39 32 前6228年—前6196年53 革兰51 33 18 前6196年—前6178年54 赤禅62 25 37 前6178年—前6141年55 洛枪46 29 17 前6141年—前6124年56 附前66 52 14 前6124年—前6110年57 洛前65 33 32 前6110年—前6078年58 桑味76 42 34 前6078年—前6044年59 伏杞71 32 39 前6044年—前6005年60 随嚭62 27 35 前6005年—前5970年61 鹏烁76 29 37 前5970年—前5923年62 茜河68 29 39 前5923年—前5884年63 规辛72 35 37 前5884年—前5847年64 金乌73 29 44 前5847年—前5803年65 掮师71 31 40 前5803年—前5763年66 鳕河70 29 41 前5763年—前5722年67 汝信68 28 40 前5722年—前5682年68 罗秦62 39 33 前5682年—前5649年69 风叱66 31 35 前5649年—前5614年70 峙龙70 27 43 前5614年—前5571年71 达河64 32 32 前5571年—前5539年72 荷曲72 29 43 前5539年—前5496年73 达耳74 29 45 前5496年—前5451年74 媒兰70 36 34 前5451年—前5417年75 立路69 29 40 前5417年—前5377年76 因康62 31 31 前5377年—前5346年77 强烁76 33 43 前5346年—前5303年78 泽治71 42 39 前5303年—前5274年79 渭毫66 34 28 前5274年—前5242年80 苍茫69 36 33 前5242年—前5209年81 节曲69 35 34 前5209年—前5175年82 风和70 46 24 前5175年—前5151年83 节氏66 32 34 前5151年—前5117年84 太河69 25 44 前5117年—前5073年85 大耀78 40 38 前5073年—前5035年86节芒(节旼)71 44 27 前5035年—前5008年注:1.伏羲朝原列历七十七帝,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之帝号为后所列,有待进一步证实。

历史朝代表

历史朝代表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苏南京 烈祖李昪 ? ?
吴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武肃王钱鏐 ? ?
闽国 893-945 长乐 福建福州 太祖王审知 ? ?
南楚 896-951 长沙 湖南长沙 武穆王马殷 ? ?
南汉 905-971 兴王府 广东广州 高祖刘龑 ? ?
南平 907-963 荆州 湖北荆州 武信王高季兴 ? ?
*西蜀(后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汉人谯纵 ?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 ?
前赵(汉赵) 304-318 平阳 山西临汾 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
319-329 长安 陕西西安 ? ? ?
成汉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太宗武皇帝李雄 ?
前凉 314-363 姑臧 甘肃武威 高祖明王张寔 ?
编辑本段中国历史朝代记忆法
熟记口令(最简佳版)
1.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宋 辽宋夏金元明清 2.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开国皇帝/国君 ? ?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谁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谁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谁五帝介绍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颛顼颛顼(生卒年月不详),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又称黑帝或玄帝,在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

《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

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

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帝喾帝喾,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

出生于高辛,黄帝的曾孙,中国上古时期一位着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

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其祖父玄嚣,是黄帝次妃女节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颛顼是其伯父。

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

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尧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年表(完整版)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年表(完整版)

中国朝代顺序表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

中国朝代顺序口诀(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皇五帝年表完整版教学内容

三皇五帝年表完整版教学内容
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间,中国河套地区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8200年间。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历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盘瓠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氏也都在这带化育。
燧人氏又名燧家氏,是人工取火、用火、从渔猎游牧走向半农、半牧的前期时代的氏族,其代表氏族是弇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燧人氏不仅用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根据河图、洛书制定的以右枢(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星象历,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
4、黄帝时代(前4513年—前4050年)
《黄帝四经》出土,记黄帝与蚩尤征战事及颛顼与共工(时称涅)征战事。河北涿鹿有黄帝城、蚩尤城、蚩尤寨、阪泉之野张公泉(共工氏汉姓张)、釜山会盟石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
5、少昊、颛顼时代(前4050年—前3380年)
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崖岩刻文字、天文历法历是少昊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是颛顼·鹳兜族文化,始自公元前4000年,第三期公元前3685±125年。此期的文化特征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圣塔·巴巴拉海湾地区原封不动地移植,时在公元前3641~3113年,为玛雅历起算年,即山东少昊颛顼裔民迁入美洲的年代。其后鹳兜氏迁入郑州西山古城。仰韶文化早期庙底沟文化是其文化。共工氏时居浊漳河上游涅水(今仍此名)。

五帝三代年代干支一览年表

五帝三代年代干支一览年表

五帝、三代年代干支一览年表朝代帝王纪年竹书干支公元纪年备注黄帝B.C2404- B.C2305 黄帝元年乙亥 B.C2404 在位100年一百年丙申 B.C2305丁酉B.C2304 天下大丧3年戊戌B.C2303己亥B.C2302帝颛顼高阳氏B.C2301- B.C2224 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庚子B.C2301 在位78年七十八年丁巳B.C2224戊午B.C2223 天下大丧3年己未B.C2222庚申B.C2221帝喾高辛氏B.C2220-- B.C2158 帝喾高辛氏元年辛酉B.C2220 在位63年六十三年癸亥B.C2158甲子B.C2157 天下大丧3年乙丑B.C2156丙寅B.C2155帝挚BC2154-B.C2146 帝挚元年丁卯B.C2154 在位9年,被废,帝尧继位;九年乙亥 B.C2146帝尧陶唐氏B.C2145- B.C2046 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B.C2145 在位100年一百年乙卯 B.C2046丙辰B.C2045 天下大丧3年丁巳B.C2044戊午B.C2043帝舜有虞氏B.C2042- B.C1993 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B.C2042 在位50年五十年戊申 B.C1993己酉B.C1992 天下大丧3年庚戌B.C1991辛亥B.C1990附表三:夏朝帝王年代干支对照一览表朝代帝王纪年竹书干支公元纪年备注夏B.C1989-- B.C1559共计431年夏禹元年壬子 B.C1989 在位8年八年己未 B.C1982庚申B.C1981 天下大丧3年辛酉B.C1980壬戌B.C1979夏启元年癸亥 B.C1978 在位16年十六年戊寅 B.C1963己卯B.C1962 四年丧期,实为异常,推测夏启驾崩后,帝国出现内乱,导致丧期推迟;自夏启以后,到帝相一直是权臣当道,夏王为傀儡;庚辰B.C1961辛巳B.C1960壬午B.C1959帝太康元年癸未B.C1958 在位4年四年丙戌 B.C1955丁亥B.C1954 国丧2年戊子B.C1953帝仲康元年己丑B.C1952 在位7年七年乙未 B.C1946丙申B.C1945 国丧2年丁酉B.C1944帝相元年戊戌 B.C1943 在位28年,被权臣寒浞所弑,故无国丧二十八年乙丑B.C1916此处无王40 丙寅B.C1915 少康出生乙酉B.C1896 少康虚岁20岁,自有仍奔虞甲辰B.C1877 少康虚岁39岁,使汝艾伐过杀浇乙巳B.C1876 少康虚岁40岁,自纶归于夏邑少康元年丙午 B.C1875 在位21年二十一年丙寅B.C1855丁卯B.C1854 国丧2年戊辰B.C1853帝杼元年己巳 B.C1852 在位17年十七年乙酉 B.C1836丙戌B.C1835 国丧2年丁亥B.C1834帝芬元年戊子 B.C1833 在位44年四十四年辛未B.C1790帝芒元年壬申 B.C1789 在位58年,五十八年己巳B.C1732庚午B.C1731 国丧1年帝泄元年辛未 B.C1730 在位25年二十五年乙未B.C1706丙申B.C1705 帝泄驾崩后恢复天下大丧3年的旧制丁酉B.C1704年戊戌B.C1703帝不降元年己亥B.C1702 在位59年,后逊位内禅给其弟帝扃,10年后驾崩五十九年丁酉B.C1644帝扃元年戊戌 B.C1643 在位18年,帝扃十年,帝不降驾崩;十年丁未 B.C1634十八年乙卯 B.C1626丙辰B.C1625 天下大丧3年丁巳B.C1624戊午B.C1623帝廑胤甲元年己未B.C1622 在位8年八年丙寅 B.C1615丁卯B.C1614 国丧2年戊辰B.C1613帝孔甲元年己巳B.C1612 在位9年九年丁丑 B.C1604戊寅B.C1603 国丧二年己卯B.C1602帝昊元年庚辰 B.C1601 在位3年三年壬午 B.C1599癸未B.C1598 国丧2年甲申B.C1597年帝发元年乙酉 B.C1596 在位7年七年辛卯 B.C1590夏桀元年壬辰 B.C1589 帝发驾崩后从此取消国丧不继位的旧制,改为次年正式即位的惯例在位31年,夏桀31年商汤灭夏三十一年壬戌B.C1559附表四:殷商帝王年代干支对照一览表朝代帝王纪年竹书干支公元纪年备注商B.C1558-B.C1051共计508年商汤元年丙午 B.C1575 为夏诸侯17年十八年癸亥 B.C1558 为天子12年因其元年,即帝位后未改元二十九年甲戌B.C1547外丙元年乙亥 B.C1546 在位2年二年丙子 B.C1545仲壬元年丁丑 B.C1544 在位4年四年庚辰 B.C1541太甲元年辛巳 B.C1540 太甲在位12年十二年壬辰 B.C1529沃丁元年癸巳 B.C1528 在位19年十九年辛亥 B.C1510小庚元年壬子 B.C1509 在位5年五年丙辰 B.C1505年小甲元年丁巳 B.C1504 在位17年十七年癸酉 B.C1488雍己元年甲戌 B.C1487 在位12年十二年乙酉 B.C1476帝太戊元年丙戌B.C1475 在位75年七十五年庚子B.C1401仲丁元年辛丑 B.C1400 在位9年九年己酉 B.C1392外壬元年庚戌 B.C1391 在位10年十年己未 B.C1382河亶甲元年庚申B.C1381 在位9年九年戊辰 B.C1373祖乙元年己巳 B.C1372 在位19年十九年丁亥 B.C1354祖辛元年戊子 B.C1353 在位14年十四年辛丑 B.C1340开甲元年壬寅 B.C1339 在位5年五年丙午 B.C1335祖丁元年丁未 B.C1334 在位9年九年乙卯 B.C1326南庚元年丙辰 B.C1325 在位6年六年辛酉 B.C1320年阳甲元年壬戌 B.C1319 在位4年四年乙丑 B.C1316盘庚元年丙寅 B.C1315 在位28年,十四年迁都殷十四年己卯 B.C1302二十八年癸巳B.C1288小辛元年甲午 B.C1287 在位3年三年丙申 B.C1285小乙元年丁酉 B.C1284 在位10年十年丙午 B.C1275武丁元年丁未 B.C1274 在位59年五十九年乙巳B.C1216祖庚元年丙午 B.C1215 在位11年十一年丙辰 B.C1205祖甲元年丁巳 B.C1204 在位33年三十三年己丑B.C1172冯辛元年庚寅 B.C1171 在位四年四年癸巳 B.C1168庚丁元年甲午 B.C1167 在位8年八年辛丑 B.C1160武乙元年壬寅 B.C1159 在位35年三十五年丙子B.C1125文丁元年丁丑 B.C1124年在位13年十三年己丑 B.C1112帝乙元年庚寅 B.C1111 在位9年九年戊戌 B.C1103商纣受元年己亥B.C1102 在位52年五十一年己丑B.C1052五十二年庚寅B.C1051附表五:西周帝王年代干支对照一览表朝代帝王帝王纪年竹书干支公元纪年备注西周B.C1050—B.C771,积年281年周武王元年庚辰B.C1061 灭商即天子位6年,此处因其元年,即天子位未改元; 延其旧元;十二年辛卯 B.C1050十七年丙申 B.C1045周成王元年丁酉B.C1044 在位37年三十七年癸酉B.C1008周康王元年甲戌B.C1007 在位26年二十六年己亥B.C982周昭王元年庚子B.C981 在位19年十九年戊午 B.C963周穆王元年己未B.C962 在位55年五十五年癸丑B.C908周共王元年甲寅B.C907 在位12年十二年乙丑 B.C896年周懿王元年丙寅B.C895年在位25年二十五年庚寅B.C871年周孝王元年辛卯B.C870年在位9年九年己亥 B.C862年周夷王元年戊申B.C861年在位8年八年丁未 B.C854年周厉王元年戊申B.C853年在位13年,出逃13年,亡奔彘十二年己未 B.C842年十三年庚申 B.C841年共和元年二十六年癸酉B.C828年共和十四年周宣王元年甲戌B.C827年在位46年四十六年己未B.C782年周幽王元年庚申B.C781年在位11年十一年庚午 B.C771年附表六附:殷商时可资考证的周世系竹书纪年世系对应史记世系高圉B.C1358—B.C 1298年在位61年高圉亚圉B.C 1297—B.C 1193年在位105年亚圉组绀B.C 1192年- B.C 1158年在位35年公叔祖类周公亶父 B.C 1157年- B.C 1139年在位19年古公亶父周公季历 B.C 1138年- B.C 1114年在位25年公季季历西伯昌 B.C 1113年西伯文王 B.C 1102年为周侯西伯昌B.C 1070年受命元年B.C 1062年在位52年西伯发 B.C 1061--- B.C 1051 为商诸侯11年周武王周武王 B.C 1050年- B.C 1045年, 在帝位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五)黄河水患历代祸及共地(共工氏居地)、濮地(颛顼居地),共工氏治水很有经验,故在少昊之后颛顼仍用共工为水官(司空或工正),但有时因洪水过大,共工氏堤防被毁,大水不免冲到颛顼居地,颛顼误认为是共工以水逼他,于是便有讨伐共工之事。

共工本为水官已在尽力减轻水害,而且看到“堕高堙卑”之法已不灵了,便急中生智凿山开豁,或削平山头以泄洪水,结果收到了显著成效。

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受到讨伐,自然愤怒之至,随即进行反击,双方对峙,争战多年不分胜负。

史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缘于此。

此时的共工氏首领帝江,称涅(涅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

大约距今五千八百年至五千五百年间(即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三千五百年),这三百年当中,海浸又一次发生,终结了颛顼与共工氏的恩怨纷争。

少昊、共工等氏族纷纷乘船(芦苇舟),向山地逃亡。

在华北,他们沿太行山向北进入燕山,向东北转入努鲁儿虎山,辗转又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三千列岛、阿留申群岛,最后在今美国俄亥俄州亚当斯县定居(后又转到美洲西南部),筑赫比人螭龙丘。

而留在中原境内的“涅氏”,则依“涅水”而居,其地在太行山西麓余吾、虒亭、襄垣、屯留、壶关一带。

这些古老的地名现今犹存。

美国境内的那瓦霍人、赫比人世代流传至今的《四大世界递升迁徙图》,就是共工氏的族徽。

那瓦霍图为圆形,赫比图为方形。

中国境内发现的共工氏图徽图像很多。

伏羲女娲——炎帝系另一支,在公元前四千年至三千年间与南方北方的祝融氏会合,在洪水泛滥时期,同乘苇舟,经不同道路到达美州,这一支的后裔就是那瓦霍人,他们是从大河村、磁山出发的。

赫比人、那瓦霍人同属“帕布罗”——粘土建筑的村庄——耕田的殷地安人。

其建筑形式都保持了共工——后土的“邛笼”特征。

共工之名是由于这个民族世代为木正、工正、水正。

用斤伐木,筑堤、挖沟、排水、建屋、建坛台造舟车,他们用的棍叫“杠”用手持斤伐木叫“攻”,用力作工叫“功”。

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帛书中的“共工”二字作“共攻”,可知攻、功、工可以通用。

“共”之意为筹谋、齐举齐攻、恭敬、供奉供给。

共工氏的贡献很多,担负着多种要职,造福于世世代代,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后来,共工氏分化为工方、邛方、珙方、虹方、江方、共方、土方(工方之子后土句龙氏裔又名吉方)等支族,至颛顼时改为司徒。

“共工”是以德名族的一个大民族。

“帝江”、“帝鸿”是连山共工氏,在神农时进入岷山地区。

在甘肃临夏、四川邛崃、茂汶、广汉、珙县、西昌、云南祥云、元江流域、麻粟坡以及广西,直至东南沿海,香港等地都留下了绵延至清代的纹字。

一九八六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石璋上的连山纹,与历代铜鼓上的连山纹一脉相承。

由此可以知道共工氏的这一支历代迁徙,生存的路线。

(工口)实为工,吉方是(工口)方、土方的讹变,是后土,句龙纳入黄帝氏族的别称。

僰人是供工后裔。

句町是句芒、句龙之后裔,帝江、帝鸿是共工氏族的杰出领袖。

龚方是共方之先,是由共工向共方的过渡。

共工是炎帝族骨干,在族内始终处于霸权地位。

自伏羲、女娲之后王霸于伏羲神农氏之间。

当炎帝族被黄帝打败之后,共工肩负着复兴炎帝氏族文化的使命,继续领导炎帝氏部族联盟与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其后裔遍及中国大部直到美洲,分成共、龚、湟、(工口)、邛、土、句芒等部族和国家。

大部分成为羌、藏、汉族;一部分成为彝、土家、苗、布依、侗、傣、壮等族以及迁到美洲的赫比族和那瓦霍族。

逃往北方的少昊鸾鸟部到冀东迁西滦河一带留下;少昊黑虎部入居辽宁鲁儿虎山;天吴水伯住朝阳,袭故土旧名,与轩辕后裔共创牛河梁红山文化。

颛顼部到了黑龙江与夸父部大人国会合,定居在此,成为传说中的北方玄武大帝。

后来他们中的一些族众又东渡北美南下南美,至今在美国各地发现的俄克拉何马、斯毕拉蒙特贝雕,加利弗尼亚楚玛斯岩画,圣埃米格迪亚洞中岩画和圣塔,巴巴拉山上岩画中,以及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州文化遗存中都有他们的遗迹。

在今墨西歌竒瓦瓦州出现了少昊羲和国肇造的玛雅文化。

公元前三千年后,渤海、黄海水面下降,华北平原洪水退却,逃难各族纷纷返回平原故地。

出现了劫后民族共和,天下大治的局面。

这时的颛顼任命重和黎进行巫政历法改革,统一历法,天下有章可循,各氏族忙于重建家园,互通有无,民心安定,经济繁荣。

又任命少昊四裔叔重为木正、该为金正、以修熙为水正、黎为火正、四叔世不失职。

疆土北至漠北,东至黑龙江东北,西至昆仑流沙弱水,南至交趾,皆为颛顼之天下。

这个时期四大族(帝俊、颛顼、炎帝、黄帝)文化(大汶口、大河村、庙底沟、红山)得到空前繁荣,并交汇于中原,成为民族共和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大河村文化是颛顼重黎文化,庙底沟型仰韶文化是炎帝文化,红山文化是颛顼、黄帝、少昊诸族共建之文化。

颛顼称帝前,颛顼氏族已存在二百余年,继少昊称帝后又延续四百四十五年。

公元前三三八零年至三一零零年前,黄河下游洪水再次泛滥,又造成华北平原氏族的大移动,纷纷向东北幽州大地,大茅山、大别山、桐柏山、太行山、伏牛山逃亡。

黎氏据浊漳河建黎城,与住在这一地区的共工、后土、鹳兜、夸父、四岳、大彭等氏族发生冲突。

颛顼氏族又与居住在安阳共头山的共工氏发生冲突,共工氏堤坝被毁,洪水冲击颛顼居地,遂放弃濮阳,向北方逃难,以冀河、潴龙河畔建高阳城,以后,颛顼氏族衰落。

是时,居住在伊洛地区的高辛氏摄政王喾举兵伐共工。

先命火正重攻,不克,复命木正黎佐重,又不克,废重黎祝融官职,又命重、黎弟吴回用围而不攻,困而以耗之计,又断共工水源,终于攻下共工居地共头山,破涅都。

喾使吴回复居“火正”,仍为祝融之官。

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聩氏,生六子,得八姓。

共工氏被彻底打败,向北逃亡,中原无主,喾于是代颛顼称帝,始称帝喾,号高辛氏。

颛顼氏到北方后,较逃到北方的黄帝、蚩尤、少昊诸氏族之裔实力较强,故独称霸北帝,又因其头戴干戈、尚武,又名玄武,北方玄武大帝。

《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虎、危。

”《尔雅?释天》:“玄枵、虚也。

颛顼之虚,墟也。

北陆,虚也。

”郭璞注:“虚在正北。

北方色黑。

”《淮南子?天文篇》: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螟,执权而治冬。

”颛顼时代使用的水星历,是以辰星为主要观测星,制定历法,颛顼水德、司北辰主水。

玄冥是修(已)即蛇与熙(龟)的合婚族。

重、黎或重黎皆为氏族族团名,是古老的氏族。

重为太昊佐、少昊叔。

黎为东夷族团领袖,也是少昊叔,是分衍出来的大巫觋集团。

黎即后土,善于掌握气候节令的变化规律,教民适时播种收获。

重黎是重和黎的合婚族。

在颛顼之前早已存千年。

因此,颛顼时代仍起用重黎,命重司天属神,命黎司地属民或重献上天,黎邛下地。

表示夷、炎、黄三大族团联盟。

颛顼为主,东夷为二,炎帝为三,即非血亲集团加入王族为子一级集团,纳入颛顼族系。

重黎的黎被称为“祝融”之黎,又称铸融。

炎帝时为“火正”,又可视为铸金属黎铧或锄的工正。

也可视为共工。

重族主要活动于山东北部地区。

黎族主要活动于山东西部和豫北,晋东南,冀南地区。

重黎氏族主要活动在章丘,平陵……等地。

重和黎族独司天地鬼神以来又被称为“祝融”。

不仅颛顼用之,其后裔直至夏、商世司天地。

周时,程伯、休父为其后。

陆终的后裔,重要的有第三子彭祖,封地在彭城(徐州铜山),豕韦是其别支;第六子季连,后为楚国先祖。

帝喾(库)喾母为陈丰氏女握褒。

少昊之孙,在陈仓(今宝鸡),与有邰氏姜嫄,在不周山有娀氏简狄联姻。

后来喾氏族与陈丰氏自陈仓东迁太行山南河洛地区,时已进入颛顼时代。

帝喾氏族的一位喾,后为颛顼“族子”,年十五佐颛顼,封在辛地,因称高辛氏。

时颛顼与共工因水患皆北逃,中原无主,喾代颛顼称帝时,时年三十,都偃师亳地(约当公元前三三八零——三三四五年)。

帝喾(挚)时代是上古史上最美好的时代,进入典型的龙山文化时代。

传说帝喾有四妃:有邰氏姜嫄,帝喾元妃,是一个以蝾螈为图腾的氏族,其先在陇西,后迁武功,有子名后稷,周之先祖,葬都广之野(今成都、广汉之间)。

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稷在这里种植莱麦五谷,后稷即弃。

有娀氏茧翟(简狄)、帝喾次妃。

原为“不周山”(六盘山)北少昊威姓族裔。

其中一支东迁陕西蒲城。

简狄吞燕孵生子卨(读削)(又名契,商之祖先),原居陕西,后迁商丘。

另一支向西直到罗布泊,传为楼兰古国之先祖。

在楼兰遗址中已发现至今四千年以上的木雕简狄女祖角,以及唐代壁画,绢画上的简狄像(注:楼兰遗址除有少昊裔支文物遗存外,尚有中亚人的文物遗存)。

少昊威姓是黄帝时代被迫西迁不周山一带的少昊玄乌氏。

威因何又称娀,因其先在东部称帝时发明金兵钺斧而威震天下,与蚩尤同称“灵威仰”。

陈锋氏庆都,又名陈丰氏、陈酆氏。

喾之三妃酆即蜜峰,文为蜂头,丰为蜂尾,逢为飞翔时的蜜蜂。

“流黄蜂氏”为飞行的黄蜜蜂。

陈丰氏活动地方有三:1.陈仓的陈丰;2.陈留的陈丰;3.河南宛丘陈丰。

这时指的是陈留时代的陈丰。

庆都生尧。

娵(音居)訾氏常仪邹屠氏。

喾之四妃。

娵訾氏是娵与訾的合婚族。

娵訾氏与帝喾联姻生子挚。

娵訾即邹屠,黄帝时迁蚩尤善者于邹屠之地。

妃常梦吞日,经八梦,生子八人,皆精通日月星辰观测,被誉为“八才子”“八翌”“八神”“八元”。

喾四妃,是帝喾氏族在迁移中,不同年代与不同氏族联姻的顺序,不是同一个帝喾有四妃。

挚后来又入赘少昊青阳氏,继承少昊挚称号。

帝喾东迁濮阳时,封挚于其领地辛(伊川大辛),后承帝喾王位,禅位以后,尧封挚于此仍称高辛氏。

尧母庆都祁姓,陈丰氏宗伊耆氏或伊祁氏。

炎帝神农(神农建国在伊,复建国在耆、合称伊耆)故祁姓。

炎帝神农以烧制陶器为祖传。

尧从母姓,姓伊祁。

尧从小随母烧陶,而益于众,被喾封于唐,在河北唐县建唐国(诸侯)。

以后,尧娶散宜氏女女皇为妻,生子丹朱。

在唐县北有尧山、南有都山,为尧母庆都新居。

登尧山,见都山,故以“望都”为名。

在濮阳继承颛顼登帝位的帝喾,在位三十五年,死后也葬在顿丘,在颛顼陵右侧,传为帝喾陵。

帝挚继承帝王位是在伊川大莘店。

这时才号高辛氏。

从潼关入太行山南麓的皇系帝喾氏族的另一支分流进入汾水流域。

进入濮阳地区的帝喾氏族后来又南下淮阳,舞阳,及淮河地区。

帝喾(帝挚氏族)前后延续八百八十多年。

传说高辛氏女嫁盘瓠(五色犬),而繁衍后代(苗、瑶、畲、壮)。

历史的真实是:盘瓠即盘古,是以灵獒为图腾的古老氏族。

在伏羲时为东夷的畎夷,属太昊的裔支。

参与了蚩尤,少昊东夷联盟,对黄帝族作战,蚩尤兵败时,畎夷为蚩尤通风报信,并掩护蚩尤撤退,因而被苗族人视为救命恩人。

后来也受到黄帝氏族的打击,失去领地,与娵訾氏或邹屠氏相依,受到保护,成为高辛氏的外戚。

成为濮水的侯伯,被壮、瑶各族尊为中兴先祖的“布洛陀”、“布伯”。

后来文献或传说中的畎夷、犬封、犬戎、狗王、犬王、狗明王、盘王、狗皇、高皇、盘瓠王等都为盘古氏,盘瓠之后裔。

高辛氏时,防王(房王)吴将军是吴地的首领或是封稀氏、防风氏在吴地防国的国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