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合集下载

最全版!中国各朝代帝王世系图(皇帝及皇子图谱,帝位传承)

最全版!中国各朝代帝王世系图(皇帝及皇子图谱,帝位传承)

最全版!中国各朝代帝王世系图(皇帝及皇子图谱,帝位传承)大家应该都见过不少中国各朝代帝王世系图的版本,现在本号综合了两个版本(历史导图头条号、马自侠说史公众号),形成此版。

把秦朝嬴政的祖上几十辈人都翻出来了,把各皇帝的年龄(皇帝名字下面的数字)、在位时长(以年计)都列出来了,把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帝王更迭也都列出来了,把容易被忽略的如秦三世子婴、吕雉当政时的两位少帝刘恭刘弘、海昏侯刘贺、唐朝李重茂等也都列出来了,最后连复辟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也列入了。

值得一阅,值得收藏做工具文,更值得转发分享!秦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14年。

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汉朝注:刘秀前还有个淮阳王刘玄,更始,3年三国· 晋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

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后主(刘禅),建兴,41年吴(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前有孙坚、孙策,大帝(孙权),黄武31年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景帝(孙休),永安,7年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

五代帝王世系

五代帝王世系

五代帝王世系一、后梁1.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

宋州砀山午沟里人。

父亲朱诚,在乡里教《五经》,有三个儿子:朱全昱、朱存、朱温。

朱存、朱温勇武有力,朱温尤为凶悍。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黄巢在曹州、濮州起兵,朱存、朱温加入。

朱温通过河中王重荣归顺唐朝,都统王铎根据皇帝制名任朱温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唐僖宗为朱温赐名为朱全忠。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任朱全忠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中和四年九月,任朱全忠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沛郡侯。

光启二年(886年)三月,进爵为王。

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封朱全忠为梁王。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把唐朝都城迁到洛阳,并改年号为天祐。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朱全忠攻入皇宫杀唐昭宗李晔。

天祐二年(905年)开始,朱全忠准备取代唐朝,十一月,唐哀帝李柷封朱全忠为魏王、相国,总百揆。

又封二十一军给魏国,备九锡,朱全忠未接受。

十二月,又任朱全忠为天下兵马元帅。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称帝,改名为朱晃,改当年为开平元年,国号梁。

封唐哀帝李柷为济阴王(第二年二月被害,17岁)。

升汴州为开封府,作为东都。

以洛阳为西都。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儿子郢王朱友珪谋反,朱晃被杀。

2.末帝朱友贞(朱锽、朱瑱)。

朱晃第三子。

朱友珪杀朱晃后自立为帝,第二年(913年)正月改年号为凤历。

二月,朱友贞杀朱友珪,在东都称帝,重称乾化三年。

三月,朱友贞改名为朱锽。

贞明元年(915年)十一月,改年号,当年朱锽改名朱瑱。

龙德三年(923年)十月,后唐军队进攻,朱瑱的传国之宝被盗往后唐,朱瑱崩,后梁灭亡。

二、后唐1.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他的先人本来叫朱邪,是西突厥人。

其中一族自称沙陀,而以朱邪为姓。

唐德宗时,有一个朱邪尽忠,居住在北庭的金满州。

贞元年间其部落徙到盐州,隶属河西节度使,有上万骑兵组成的沙陀军。

唐懿宗咸通年间,任其部落首领朱邪赤心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赐姓名叫李国昌,纳入宗室册籍。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及简介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及简介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及简介后梁世系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备注肃祖宣元皇帝朱黯(未在位,仅为追谥) -- 朱温的高祖父敬祖光献皇帝朱茂琳(未在位,仅为追谥)-- 朱温的曾祖父宪祖昭武皇帝朱信(未在位,仅为追谥)-- 朱温的祖父烈祖文穆皇帝朱诚(未在位,仅为追谥) --朱温的父亲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907年 - 912年开平乾化废帝承帝、郢王朱友珪913年 - 913年凤历朱温第三子隐宗均王(史称梁末帝)朱友贞913年 - 923年乾化朱温第四子贞明龙德后唐世系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皇陵备注懿祖昭烈皇帝朱邪执宜- 唐朝蔚州刺史献祖文皇帝李国昌-唐朝振武、代北节度使太祖武皇帝李克用李克用墓唐朝河东节度使、晋王1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923年-926年同光雍陵惠祖孝恭皇帝李聿遂陵毅祖孝质皇帝李教衍陵烈祖孝靖皇帝李琰奕陵德祖孝成皇帝李霓庆陵2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926年-933年天成徽陵长兴3 —愍皇帝李从厚933年-934年应顺—4 —李从珂934年-936年清泰—史称末帝或潞王后晋世系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备注靖祖孝安皇帝石璟石敬瑭追尊石敬瑭高祖父肃祖孝简皇帝石郴石敬瑭追尊石敬瑭曾祖父睿祖孝平皇帝石翌石敬瑭追尊石敬瑭祖父宪祖孝元皇帝石绍雍石敬瑭追尊石敬瑭父亲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936年 - 942年天福出帝(少帝)石重贵942年 - 946年天福、开运石敬瑭侄子兼养子后汉世系庙号谥号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陵寝年号世系文祖明元帝刘湍高祖追崇高祖高祖父德祖恭僖帝刘昂高祖追崇高祖曾祖父翼祖昭宪帝刘僎高祖追崇高祖祖父显祖章圣帝刘碘高祖追崇高祖生父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帝刘知远895年―948年947年―948年睿陵天福乾佑惠祖隐帝刘承佑930年―951年948年―950年乾佑高祖次子湘阴公刘赟950年12月高祖侄子后周世系庙号谥号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年号皇陵备注周信祖睿和皇帝郭璟- - -温陵郭威玄祖父周僖祖明宪皇帝郭谌- - -齐陵郭威高祖父周义祖翼顺皇帝郭蕴- - -节陵郭威曾祖父周庆祖章肃皇帝郭简- - -钦陵郭威祖父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904-954951年-954年广顺嵩陵郭威父亲显德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921-959954年-959年显德庆陵郭威内侄- 恭皇帝柴宗训953-973959年-960年显德顺陵柴荣四子前蜀世系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高祖神武圣文孝明德惠皇帝王建907年—918年天复 907年武成 908年—910年永平 911年—915年通正 916年天汉 917年光天 918年- - 王衍918年—925年乾德 919年—924年咸康 925年后蜀世系庙号谥号姓名生卒在位时间年号备注高祖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孟知祥874年―934年933年—934年明德933年受封蜀王,934年称帝- - 孟昶919年―965年934年―965年明德广政孟知祥第三子,降宋,封秦国公南唐世系庙号谥号姓名陵墓在位时间年号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昪永陵937年-943年升元937年 - 943年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顺陵943年-961年保大943年 - 957年中兴958年(二个月)交泰958年(三个月)显德958年 -960年- -李煜安陵961年-975年建隆960年- 963年乾德963年- 968年开宝968年- 976年庙号谥号姓名字生卒年在位时间太祖武肃王钱镠具美852年-932年907年-932年世宗文穆王钱元瓘明宝887年-941年932年-941年成宗忠献王钱佐符佑928年-947年941年-947年- 忠逊王钱倧隆道929年-975年947年- 忠懿王钱俶文徳929年-988年948年-978年闽国世系序号庙号姓名生卒时间在位时间年号关系1 太祖王审知862年—925年909年—925年开平(909年——911年)乾化(911年——915年)贞明(915年——921年)龙德(921年——923年)同光(923年——925年)王恁三子2 嗣主王延翰?—926年926年—927年天成(926年——927年)王审知长子3 太宗王延钧?—935年927年—935年天成(927年——930年)长兴(930年——932年)龙启(933年——934年)永和(935年)王审知次子4 康宗王继鹏?—939年935年—939年永和(935年——936年)通文(936年——939年)王延钧长子5 景宗王延羲?—944年939年—944年永隆(939年——944年)王审知七子6 恭宗(又谥世宗)王延政?—945年944年—945年天德(943年——945年)王审知十三子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 文肃王马筠-- 庄穆王马祯-- 景庄王马元-高祖武穆王马殷896年4月~930年11月- 衡阳王马希声930年11月~932年7月太宗文昭王马希范932年8月~947年5月- - 马希广947年5月~950年12月- 恭孝王马希萼950年12月~951年9月- - 马希崇951年9月~10月南汉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备注太祖文帝刘安仁- - 追尊代祖圣武帝刘谦- - 追尊烈祖襄帝刘隐- - 追尊高祖天皇大帝刘䶮917年―942年乾亨白龙大有--殇帝刘玢942年―943年光天-中宗文武光圣明孝帝刘晟943年―958年应乾乾和-- - 刘鋹958年―971年大宝后世多称后主荆南(南平)世系年号起讫时间使用时间备注武信王高季兴(在位:924年—929年)同光924年三月—926年四月3年用后唐李存勖年号(二年—四年)天成926年四月—928年六月3年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元年—三年)乾贞928年六月—十二月7个月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二年)文献王高从诲(在位:928年—948年)乾贞929年正月—六月6个月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三年)天成929年七月—930年正月2年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四年—五年)长兴930年二月—933年4年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应顺934年正月—四月4个月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清泰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3年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天福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9年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开运944年七月—946年3年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天福947年1年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十二年)乾祐948年正月—十月10个月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元年)高保融(在位:948年—960年)乾祐948年十一月—950年3年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元年—三年)广顺951年—953年3年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显德954年—960年七月7年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高保勖(在位:960年—962年)建隆960年八月—962年十月3年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元年—三年)高继冲(在位:962年—963年)建隆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2年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三年—四年)北汉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备注世祖神武皇帝刘旻951年-954年乾佑 951年—954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弟睿宗孝和皇帝刘钧954年—968年乾佑 954年—957年天会 957年—968年刘崇子- 少平皇帝刘继恩968年天会 968年刘钧外甥、养子,史称北汉少主恭宗英武皇帝刘继元968年—979年天会 968年—974年广运 974年—979年刘继恩弟五代十国简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唐末、五代及宋初,其余十个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统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之“五代”帝系表

“五代十国”之“五代”帝系表

“五代十国”之“五代”帝系表——“五代”——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54年(公元907~960年)里,在我国国土上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梁(907~923年)、唐(923~936年)、晋(936~947年)、汉(947~950年)、周(951~960年)。

其中,公元907年朱温灭亡唐朝建立了“梁”,“周”朝于公元960年被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取而代之。

但这五个政权先后统治时,都没能完全统一当时的全国,而是被一些军阀自己圈地当了土皇帝,分别建了10个王国(无时间顺序,不分先后):大蜀、蜀、吴、唐、吴越、闽、楚、汉、荆南、汉。

其中,最后一个小国“汉”直到公元979年才被宋军灭亡,我国至此结束了分裂局面而重新统一。

因为我国这一时期的朝代更迭太过频繁(平均每个朝代不到11年,平均每个皇帝在位不到4年),又有这么多的小王国,并且总共才持续了几十年,所以现在的史学家更喜欢将我国的这乱七八糟、四分五裂的73年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其中,“五代”时期所处的年代是公元907~960年(共54年),而完整的“五代十国”时期应该是公元907~979年(共73年)。

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我国历史混乱不堪,并且留下来的历史文献相对比较少,了解这段历史的后人也不多,故近年来被很多影视作品用来做为历史背景,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如:《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等。

下文中出现的一些名词解释一下:节度使:当时掌管某一地区军权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这一职务的大量设立,最终造成他们持兵割据一方,是造成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枢密使:接受官员对皇帝的表奏和宣布皇帝下达的命令的一个官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和发言人。

权力很大,和宰相有一拼。

沙陀人:属于原西突厥人的一部,西突厥建国后挑衅唐朝,结果被唐灭亡,后人多归附。

“五代”时五个正统中原王朝帝系表梁(907~923)历17年,传3帝今人为与东周时的“梁”国和南北朝时的“梁”朝相区别而称其为“后梁”,国土大致为今天山东、河南省全境及陕西、湖北省大部,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小部分地区,是五代王朝中最小的一个),都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五代十国帝王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全中国地区为止。

本时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7年-979年)。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晚唐政治的延续。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中原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即五代。

虽然势力强大且继承唐朝,但无力控制全中国地区,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被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使得战乱不堪,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由于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北方各国入侵的机会,其中契丹国还建立辽朝。

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等五个朝代。

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

然而后梁被政敌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建国后唐。

而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

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后国力强盛。

但在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建国后晋。

不久在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国辽朝。

此时刘知远在太原建国后汉,并且收复中原。

郭威篡位建后周后,在后周世宗的经营下,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

然而后周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

湖广是荆南、楚国与南汉等。

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

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

然而过于安稳,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南征北讨,最后于979年统一全中国地区。

五代(907年-960年)帝王列表后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

自梁太祖朱全忠在907年建国至梁末帝亡国(923年11月19日),历时17年。

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五代十国”之“十国”帝系表

“五代十国”之“十国”帝系表

“五代十国”之“十国”帝系表“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帝系表——“十国”——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54年(公元907~960年)里,在我国国土上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梁(907~923年)、唐(923~936年)、晋(936~947年)、汉(947~950年)、周(951~960年)。

其中,公元907年朱温灭亡唐朝建立了“梁”,“周”朝于公元960年被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取而代之。

但这五个政权先后统治时,都没能完全统一当时的全国,而是被一些军阀自己圈地当了土皇帝,分别建了10个王国(无时间顺序,不分先后):大蜀、蜀、吴、唐、吴越、闽、楚、汉、荆南、汉。

其中,最后一个小国“汉”,直到公元979年才被宋军灭亡,我国至此结束了分裂局面而重新统一。

因为我国这一时期的朝代更迭太过频繁,又有这么多的小王国,并且总共才持续了几十年,所以现在的史学家更喜欢将我国这乱七八糟分裂不堪的73年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其中,“五代”时期所处的年代是公元907~960年(共54年),而完整的“五代十国”时期应该是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时期非正统十个王国帝系表大蜀(907~925)共19年,传2帝今人为与三国时期的“蜀国”区别而称其为“前蜀”,“大蜀”国土大致为今天重庆市、四川、湖北、陕西、贵州省、甘肃省大部和云南省部分地区。

都城成都。

开国皇帝(高祖)王建(原唐朝重臣)【年号】天复(907年)、武成(908年~910年)、永平(911年~915年)、通正(916年)、天汉(917年)、光天(918年)【生卒】847~918年,葬于永陵(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永陵路)。

【在位】907~918年,共12年。

【生平】少为无赖,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黄巢起义时投唐军。

长安沦陷时他奋不顾身的护驾,号为“随驾五都”,被唐僖宗封为西川节度使、壁州刺史,十军观军容使田令孜也收他为养子。

僖宗还长安后,升为御林军宿卫将领。

光启二年(886年),僖宗又逃往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任命他为“清道使”,以后他向四方发展势力。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后梁世系后唐世系后晋世系后汉世系后周世系前蜀世系后蜀世系庙号谥号姓名生卒在位时间年号备注高祖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孟知祥874年―934年933年—934年明德933年受封蜀王,934年称帝- -孟昶919年―965年934年―965年明德广政孟知祥第三子,降宋,封秦国公吴国世系太祖武皇帝杨行密852年-905年902年-905年天复(902年-904年,唐)兴陵天佑(904年-905年,唐)烈祖景皇帝杨渥886年-908年905年-908年天佑(905年-908年,唐)绍陵高祖宣皇帝杨渭(隆演)897-920 908-921 天佑(908年-919年,唐)武义(904年-905年,唐)肃陵—睿皇帝杨溥900-938 920-921(王)顺义(921年-927年)平陵921年-937年(帝)乾贞(927年-929年)大和(929-935)天祚(935-937)南唐世系庙号谥号姓名陵墓在位时间年号吴越世系闽国世系龙启(933年——934年)永和(935年)4康宗王继鹏?—939年935年—939年永和(935年——936年) 通文(936年——939年)王延钧长子5景宗王延羲?—944年939年—944年永隆(939年——944年)王审知七子6恭宗(又谥世宗)王延政?—945年944年—945年天德(943年——945年)王审知十三子南楚世系南汉荆南(南平)世系北汉五代十国简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唐末、五代及宋初,其余十个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统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上承唐末乱世,下顺宋代承平,这阶段政局混乱,政权林立,政权更迭频繁;最有名的皇帝要属李煜,虽然不是做皇帝的料,但他诗词天赋极高,文学达到一个高峰,为战乱不已的五代十国增添一抹色彩。

五代十国世系表

五代十国世系表



闽(909-945)



王审知 开平(2) 王昶 通文(4) 乾化(5) 王曦 永隆(5) 凤历(1) 王延政 天德(3) 贞明(7) 龙德(3) 同光(3) 同光(3) 王延翰 天成(2) 王延钧 天成* 长兴(3) 王延钧称帝,改名王璘 王璘 龙启(3) 永和(2)
荆南(南平)(924-963)





高季兴 同光(4) 中兴(1) 天成(2) 交泰(1) 乾贞(2) 显得* 高从诲 大和(5) 建隆(1) 应顺(1) 高保勖 (3) 清泰* 高继冲 (1) 天祚(2) 升元(9) 保大(6) 高保融 保大 *
楚((907-951)
马殷 天成(4) 马希广 天福* 马希声 长兴(2) 乾佑(2) 马希范 * 马希萼 保大* 应顺(1) 清泰(3) 天福(9) 开运(3)
高祖 孟知祥 明德(1) (934) 后主 孟昶 明德(5) (934-938) 广政(28)(938-965)
吴(902-937)





太祖 杨行密 天复(3) (902-904) 天佑(2) (904-905) 烈祖 杨渥 天佑(4) (905-908) 高祖 杨隆演 天佑(12)(908-919) 武义(2) (919-920) 后主 杨溥 武义(2) (920-921) 顺义(7) (921-927) 乾贞(3) (927-929) 大和(7) (929-935) 天祚(3) (935-937)
南唐(937-975)

烈祖 李昪 年号:升元(7) (937-943) 中主 李璟 保大(15)(943-957) 中兴(1) (958) 交泰(1) (958) 显德(2) (958-960) 建隆(1) (960) 后主 李煜 建隆(4) (960-963) 乾德(5) (963-967) 开宝(8) (968-9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温生卒年:852—912 在位:(907—912)郢王废帝朱友珪生卒年:?—913 在位:(912—913)末帝朱友贞生卒年:888—923 在位:(913—923)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生卒年:885—926 在位:(923—926)明宗李嗣源生卒年:866—933 在位:(926—933)闵帝李存厚生卒年:933—934 在位:(933—934)末帝李从珂生卒年:886—936 在位:(934—936)
后晋(936—946)
高祖石敬瑭生卒年:892—942 在位:(936—942)出帝石重贵生卒年:913—974 在位:(942—946)
后汉(947—950)
高祖刘知远生卒年:895—948 在位:(947—948)隐帝刘承佑生卒年:931—950 在位:(948—950)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生卒年:904—954 在位:(951—954)世宗柴荣生卒年:921—959 在位:(954—959)恭帝柴宗训生卒年:953—973 在位:(959—960)
吴(902—937)
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年:852—905 在位:(892—905)
烈祖景帝杨渥生卒年:886—908 在位:(906—908)
高祖宣帝杨隆演生卒年:897—920 在位:(908—920)
睿帝杨溥生卒年:901—938 在位:(920—937)
前蜀(903—925)
高祖王建生卒年:847—918 在位:(891—918)
后主王衍生卒年:886—926 在位:(918—925)
楚(907—951)
武穆王马殷生卒年:852—930 在位:(896—930)
衡阳王马希声生卒年:898—932 在位:(930—932)
文昭王马希范生卒年:899—947 在位:(932—947)
废王马希广生卒年:?—950 在位:(947—950)
恭孝王马希萼生卒年:900—953 在位:(950—951)
留王马希崇生卒年:?—?在位:(951—951)
吴越(907—978)
武肃王钱镠生卒年:852—932 在位:(893—932)
文穆王钱元瓘生卒年:887—941 在位:(932—941)
忠献王钱弘佐生卒年:928—947 在位:(941—947)
忠逊王钱弘倧生卒年:929—973 在位:(947—947)
忠懿王钱弘俶生卒年:929—988 在位:(947—978)
闽(909—945)
太祖忠懿王王审知生卒年:862—925 在位:(907—925)嗣主王延翰生卒年:?—927 在位:(925—927)惠宗王延钧生卒年:?—935 在位:(926—935)康宗王继鹏生卒年:?—939 在位:(935—939)景宗王延曦生卒年:?—944 在位:(939—943)天德帝殷王王延政生卒年:?—951 在位:(943—945)
南汉(917—971)
高祖刘䶮生卒年:889—942 在位:(911—942)殇帝刘玢生卒年:920—943 在位:(942—943)中宗刘晟生卒年:920—958 在位:(943—958)后主刘伥生卒年:943—980 在位:(958—971)
南平(924—963)
武信王高季兴生卒年:858—942 在位:(907—928)文献王高从诲生卒年:891—948 在位:(928—948)贞懿王高保融生卒年:920—960 在位:(948—960)贞安王高保勖生卒年:924—962 在位:(960—962)德仁王高继冲生卒年:943—973 在位:(962—963)
后蜀(934—966)
高祖孟知祥生卒年:874—934 在位:(925—934)后主孟昶生卒年:919—965 在位:(934—965)
南唐(937—975)
烈祖李昪生卒年:888—943 在位:(937—943)
元宗李璟生卒年:916—961 在位:(943—961)
后主李煜生卒年:937—978 在位:(961—975)
北汉(951—979)
世祖刘崇生卒年:895—954 在位:(951—954)睿宗刘钧生卒年:926—968 在位:(954—968)少主刘继恩生卒年:935—968 在位:(968—968)英武帝刘继元生卒年:?—992 在位:(968—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