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的沿革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不例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时期,逐一分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远古时期: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远古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系氏族制为主,婚姻关系主要由父亲通过聘请的方式来协定。

这种婚姻制度下,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和地位。

西周时期:出现“妻妾同室”的制度进入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从这个时期开始,男性可以娶妻妾同室,并对妻妾进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在这种制度下,夫妻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极端化。

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并开始在婚姻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

男性成为全家的主人,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婚姻权利。

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成为了从属的对象。

战国时期:贞烈思想和嫡庶区分开始发生战国时期,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这个时期,贞烈思想开始流行,妇女被期待着守节。

同时,嫡庶区分的意识也开始发生,这导致了正妻、妾室和儿媳的地位和权力之间的激烈竞争。

汉朝时期:封建礼教开始强化到了汉朝时期,婚姻制度逐渐开始朝向封建礼教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期,宗法社会的婚姻制度更趋完善,政治和社会的身份保持着高度统一。

男尊女卑的制度逐渐剥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男女之间的爱情被排斥,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伦理道德逐渐被建立起来。

唐宋元明清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进入唐宋元明清时期,婚姻制度趋于加强。

妻妾不再同室,而是进行妻子和妾室的区分。

在这个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阶层之间的婚姻约束也愈加严格。

同时,家族制度的加强和继承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娶妻养子”的婚礼习俗的形成。

总结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从最早的女性相对平等的地位,到春秋时期以后的男尊女卑制度的形成,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阶层等级和性别差异的强化。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河,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变化原因及影响,以期全面理解中国婚姻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中国的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部落氏族制度。

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群居一起的氏族成员可以进行自由婚姻,不存在固定的男女关系与群居关系。

当时的婚姻制度非常松散,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于“自由恋爱”模式的婚姻。

这一时期的婚姻关系主要是通过多妻制的方式来体现,一夫多妻的现象相对较为常见。

二、奴隶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婚姻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婚姻关系逐渐固化,开始出现世袭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由自由婚姻转变为包办婚姻。

家长代表子女进行婚姻的安排,主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强调门当户对,禁止通婚。

另外,婚姻制度中的妇女地位下降,女性被视为丈夫的财产,缺乏权利和地位保障。

三、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父母、长辈和宗族的婚姻权威逐渐加强,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一夫一妻制的特点,多妻制逐渐被禁止。

而且,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禁止了近亲结婚,规定了禁忌婚姻的范围。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行了行宫制,这种制度使得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四、民主革命时期婚姻制度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潮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制度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倡导平等婚姻,强调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

晚清以后,开始兴起民主婚姻运动,呼吁废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提倡自由婚姻。

1912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了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和自由婚姻的原则。

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

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

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中华历朝的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漫长而繁复的发展过程,自古以来,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文化中的现象。

但由于历史时期、地域文化差别等因素的影响,中华历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并不断地对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最早的中华历史时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夏、商、周等时期,这个时期的婚姻制度还坚持着血缘婚姻的传统,男女通婚、夫妻不离异的现象很常见。

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原始社会阶段下已经比较进步,而且有规律可循,大概奠定了中华历朝古代婚姻制度的基础。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制度逐渐向着“男尊女卑”方向发展。

男子成年后可以自主选择婚姻,而妇女则被父母、兄弟等长辈严格管束,不得自主选择配偶。

同时,在这个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为世人所接受,这也导致了婚姻家庭结构的不均衡和不稳定。

到了秦汉时期,婚姻家庭制度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制定的婚姻法规律严格,禁止儿女与自己的养父母婚姻,同时明确规定夫妻之间应当相敬相爱,代表了社会道德的高度。

然而也因此导致了学者等精英的婚姻家庭制度脱离了手工业劳动阶层的现实生活。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婚姻家庭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由于社会中的男女交流不断增多,婚姻的结果也就更多地成为了个人选择的结果。

而妇女的地位相对前几个朝代出现了一些好转,尤其是唐朝女性的自我意识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追求,也追求自我满足,自我价值。

同时,嫁妆等陋习也被较为彻底地废除了。

到了元明清时期,婚姻家庭制度中依然存在“三从四德”的价值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正常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日常婚姻的选择上,也体现在多元化的家庭模式上。

但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主流思想中仍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就导致了妇女地位的相对低下。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婚姻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是中国婚姻制度的重要历史过程。

1. 家长包办婚姻期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婚姻制度首先是以家长包办婚姻为主。

在当时的社会中,父母的权威是非常高的,他们可以决定孩子们的婚姻。

通常是男方家长提出婚事,女方家长会回应。

如果双方家长都同意这门亲事,婚姻即可成立。

但是在当时,女性的地位不高,很多时候女性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2. 婚姻仪式和嫁妆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婚姻制度中,婚姻仪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婚姻礼仪和嫁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常婚姻仪式分四个阶段,先是订婚,再举行过门仪式,然后是婚礼,最后是婚后拜访亲友。

而嫁妆则是指女方家庭送给男方家庭的礼物和财物,有时候包括一些财产。

这是当时的一种传统,也代表了女方家族的地位与财力。

3. 门第观念和宗族意识在当时的社会中,门第观念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婚姻不仅仅是和对方结合,还要考虑双方家族的门第。

因此,在选婚对象时,家长们更多的考虑对方的家世和背景。

此外,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宗族意识。

这是指一个宗族内成员之间的情感和互助关系,因为婚姻关系也会带来宗族的扩大和巩固。

因此,在当时的宗族社会中,婚姻关系往往不仅仅是女方和男方之间的关系,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4. 女性地位的提高在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尤其在东周时期,女性的地位更加提升。

这时,女性开始有了较多的社交活动和文化生活。

此外,在母系社会中女性有更高的地位,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再归来”,这也导致了很多女性继承家族财产和家族联姻的情况出现。

5. 婚姻自由的出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秦始皇对民间婚姻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以家长包办婚姻为主的传统观念,提倡男女自由恋爱和自主选择。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婚姻制度不仅关乎个人的家庭幸福,更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婚姻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探讨婚姻制度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早期婚姻制度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婚姻是一种自然状态。

人们在没有正式的婚姻制度的情况下,依据生理需求和本能选择伴侣,进行繁殖和生育。

在早期的社会中,人们的性伦理观念尚未形成,也没有对婚姻进行严格的界定。

因此,早期的婚姻制度主要体现了一种自由的状态,婚姻关系没有法律和宗教的干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婚姻制度的意识逐渐加深,婚姻制度经历了从自由到规范的变化。

二、婚姻制度的规范化古代的婚姻制度,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等东方社会中,经历了长期的规范化过程。

在这些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相互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

因此,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依照古老的传统去选择伴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主张“嫁娶是大事”,需要厚载礼财,多方协商。

婚姻所涉及的问题有很多,包括嫁妆、聘礼等等。

婚姻必须符合礼制的要求,才能得到家族和社会的认可。

在婚姻规范的同时,不同文化和传统也形成了不同的婚姻模式和家庭结构。

例如,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盛行,男人是家庭的主宰,女性须服从男性的意志。

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传统婚姻制度中,女性更加受到尊重,婚姻制度中女性享有更多的权利。

三、现代婚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婚姻制度适应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婚姻模式。

首先,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的观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代婚姻制度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平等,男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逐渐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其次,多元化的婚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传统的单一的婚姻制度不同,现代社会中有同居、单身、同性恋和多角度等不同的婚姻形式。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革与演进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革与演进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革与演进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人类生存与繁衍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一、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础。

在封建时代,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家族制度便开始出现,婚姻成为家族成员继承血脉、承续家族的手段。

同时,由于男性优越观念的影响,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女性则被视为附庸、对象和工具。

在这种背景下,婚姻的选择权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

早期的婚姻方式以“巫婆媒”和“父母之命”为主,即由巫婆、媒婆或父母安排的婚姻。

这种方式虽然可靠,但往往忽视了情感因素,夫妻之间的感情并不稳固。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宋代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婚姻选择权由父母逐渐转向青年男女本身,同时婚姻责任和义务也逐渐被强调。

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一类特殊婚姻,即结纳和姻亲两种婚姻。

结纳婚姻是通过媒婆撮合男女双方缔结婚约,姻亲婚姻则是两个家庭根据血缘或利益关系结成连理。

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一步加强了继室、嫁女等婚姻问题的束缚。

在明代,规定了男性不能“同妻异母”、女性禁止成婚的规定,同时设立了“婚姻登记制度”,使婚姻更具合法性。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民国时期是中国婚姻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从社会制度上看,实现了男女平等、拆除了封建家族制度,大大增强了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此外,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婚姻法律,进一步规定了婚姻的选定、离婚、继承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婚姻法”,规定了离婚的条件和程序,也为家庭暴力等问题立法保护了妇女的权益。

四、当代婚姻制度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现代婚姻制度更加注重情感因素和个人意愿,而不再是受传统文化的束缚。

夫妻关系中的男权主义、女性附庸的思想越来越淡化,婚姻责任和义务得到了强化,离婚率也相应增加。

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婚姻制度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演变的。

古代的婚姻制度重男轻女,女子只是男方家庭的“附属品”,以嫁妆的多少来衡量婚姻的质量。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婚姻的观念和制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古代婚姻制度1.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普遍,因为男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比女性更高。

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女性甚至被视为“累赘”。

因此,在婚姻中,女性只是男方家庭的“附属品”。

2. 婚姻的主动权在古代,婚姻是由父母和家长决定的,双方积极性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

在这种环境中,许多人感到不满,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婚姻状态。

3. 嫁妆的作用在古代,嫁妆通常由女方家庭提供,其多寡是衡量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

如果女方嫁妆丰厚,就说明这是一个好的婚姻;如果嫁妆贫弱,就说明这是一个不好的婚姻。

二、现代婚姻制度1. 婚姻自由选择的权利在当前的婚姻制度中,夫妻具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权利和义务。

婚姻通常是由两个人自愿选择并决定的,而父母和家长仅有辅助的角色。

婚姻自由选择的权利成为了现代婚姻制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2. 婚姻登记制度近年来,婚姻登记制度成为了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登记制度是指将婚姻登记纳入到国家的管理范畴中,要求夫妻首先要到婚姻登记所登记,才能视为合法夫妻。

这种制度强化了国家对于婚姻关系的监管力度,保障了夫妻的权益。

3. 女性地位的提高中国女性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随着对于妇女权利的重视,婚姻制度中女性的角色得到了积极的改变。

现在,女性也能够对婚姻作出决策了,而不是像古代那样成为嫁妆和男人的附属品。

三、未来的婚姻制度1. 家庭责任共担在未来的婚姻制度中,夫妻的角色将更加平等,家庭责任将得到更好的共担。

婚姻不再是一种基于男性优先的社会结构,而是基于夫妻相互尊重的。

夫妻将共同承担家庭所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是男方家庭负担所有家庭开支。

古今婚姻制度简析

古今婚姻制度简析

古今婚姻制度简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有机体,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婚姻制度也随之经历了风雨,不断变化发展着。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制度猿人时期:那个时期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勉强生存。

在原始群团里盛行原始的杂乱性交。

血缘家族时期:人们有意无意地在原本无序性交的关系中形成一定的规则,开始排出不同班背之间的杂交关系,而只允许年龄相仿的同辈男女通婚,同一背的男女既是兄妹又是夫妻。

古人阶段:血缘家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的排斥同一家族内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杂交状态,进而又逐渐的排除了由近及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姻关系,即后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族外婚。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1)前期:盛行族外婚,即一个十足的一群青年男子集体“出嫁”到另一个氏族中与一群青年女子互为夫妻,男女双方关系不确定,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

(2)后期:由于氏族对血缘间婚姻禁忌的日益复杂,婚姻范围更加缩小等原因,导致族外婚中男女稳定的结合,形成了对偶婚。

对偶婚制下的夫妻关系松弛,双方那个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改变了群婚形态下的对偶婚从妇居的传统,转变为从夫居,并且夫妻间建立起较为巩固和持久的结合,对偶婚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

二、夏、商、周三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上,夏、商、周三代均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所谓一妻,指的是嫡妻(正妻)只许一个。

除嫡妻以外,男子还可以合法地拥有数量不等的侧室,即"妾"。

《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但是,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一个。

嫡妻所生,是为"嫡系",其他妾媵所出,是为"庶出"。

嫡(正)妻及其子女,与妾滕及其子女,在家庭中有着明显不同的地位.这种嫡庶之分,是为了保证家族延续和维持正常家庭关系的需要,对于维护和延续宗法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 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 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 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 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 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 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路漫漫其悠远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 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 。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 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 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 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 执手相看泪眼”程序 1.适婚的年龄
中国古代的婚龄相对于今天的结婚年龄 来说普遍较早,一般十七八岁就结婚成家 了。例如史料记载“越王勾践欲报吴仇,凡男 二十,女子十七不嫁者,罪其父母。”这些规定 都说明了早婚是古代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路漫漫其悠远
2.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主婚人是婚姻的成立的必要要件,婚姻的
2、群婚 (1)、血缘群婚
也叫班辈婚或兄妹婚。此阶段的婚姻集 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仅仅排斥祖先和子 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其他 兄弟姐妹皆可互为夫妻。即同辈通婚,而 且,同辈之间,不分你我,共妻共夫。
路漫漫其悠远
( 2)、族外婚
又称普那路亚。其特征是在同一个氏族 中,姐妹与兄弟之间,不可通婚。这就开 始了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进入了族外的 群婚阶段。一群男人,共同地与另一氏族 的一群女人通婚,反之也是。
路漫漫其悠远
虽然在仲春时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私奔 ,国家并不禁止,《诗经》里也有很多反映民间 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还是古代婚姻制度的始终。“一杯愁绪,几年离 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还,莫 ,莫,莫!”陆游与唐婉,只能垂泪吟诗,酿成这 样的悲剧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父母之命”。男女恋 爱婚姻,本是青年男女追求自身终身幸福的权利 ,但这一主动权却握在了父母手中,儿女没有主 动权,只能被动接受。男女双方的结合都是靠父 母和媒人的撮合,而男女双方没有接触和了解, 就结合在一起,这种不带感情的婚姻对男女双方 之间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酿造 了太多的悲剧。
婚姻制度的沿革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5
一、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1、杂婚(乱婚) 在原始群中,两性关系完全是出于生理的 要求,是极其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这就 是乱婚(或称为杂婚)。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 《庄子·天运》:“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 不非也。”
路漫漫其悠远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 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 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 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路漫漫其悠远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 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 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 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 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 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 。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 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 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路漫漫其悠远
3.同姓不婚原则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 周初期。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姓是血缘关系的一 种标志,当时西周人口较少,同姓的人多属于同一氏 族有一定血缘关系。实行同姓不婚原则的主要原 因有,首先,虽然古代社会遗传学、优生学尚未 产生,但人们从长期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近亲婚配 的危害;其次,另外根据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伦 理道德观念,认为同姓结婚有碍风化,而为社会所不 容;另一方面原因是基于政治上附远厚别。异姓 联姻可以加强异姓贵族的联系,扩大自己的政治势 力并有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
成立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算循 礼,合法,才能为宗族和社会所承认。由 当事人的尊亲属主婚。婚姻目的即是在两 个家庭间建立亲属关系 ,因而婚姻的缔结必 须由家长决定、主持和操办,子女作为婚姻 当事人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反映了 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
,即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原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路漫漫其悠远
二、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一、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西周时
期确立的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一妻是指 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这种形式上实 行的一夫一妻制是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 统治,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女子。然而男子 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 ,男子可以占有多个不同名分的女子且被 礼法所认可,因此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 制。
路漫漫其悠远
4.我国古代结婚的法定程序
六礼是婚姻成立的法定程序。六礼是指在中国古代 传统的礼制下,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过的六道程序 。
1.纳采,男方请媒氏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 2.问名,在女方家长同意议婚后,男方请媒氏问明女子
的姓名、生辰及生母的身份,并卜于祖庙以问吉凶 。
3.纳吉,在卜得吉兆后男家使媒人至女家订婚。 4.纳征,也称纳币,纳聘。男家送财礼到女家,正式缔
路漫漫其悠远
3、对偶婚 对偶婚是指一个家庭内一个男子在他的许 多妻子之中有一个主妻,反之,一个女子在 她的许多丈夫之中有一个主夫。对偶婚下 的夫妻关系松驰,离异较容易,双方始终没 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子女“只知其 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世系多数仍从女子计算。
路漫漫其悠远
4、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亦称“单偶婚”、“个体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