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时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晚清的婚姻制度

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主要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男尊女卑、父权制和严格 的等级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以下是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的一些特点:
1. 包办婚姻:晚清时期,包办婚姻仍然是主流。父母通常通过媒人来安排子女的婚姻,重 视门第和家族的匹配。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虑,而非个人意愿。
4. 女性地位:晚清时期,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家族的财产,需要服从男 性的支配。女性的教育和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都受到限制。
5. 等级制度:晚清时期,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婚姻往往需要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家 族背景,通常是门当户对的婚姻。
晚清的婚姻制度
尽管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仍然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一些新的观念和实践也开始逐渐出现,为后来的婚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2. 门第和财富:在晚清时期,门第和财富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男方通常会选择门第高 、家境富裕的女方作为婚配对象,以提升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
晚清的婚姻制度
3. 父权制:晚清时期,父权制仍然十分严格。父亲对子女的婚姻有绝对的决定权,子女的 丈夫的意愿。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分期 P101
1、按革命时期划分: (1) 近代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2、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 3、以政权演变为主线 (1) 晚清时期(1840-1912) (2)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3)
二、知识清单
政治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 《黄埔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 篇》;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与中英、中法《北京条 约》、沙俄攫取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总理衙门
经济 思文
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在通商口岸 设立企业,中国开始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传统生活方式 开始发生变化(西餐、西装、洋房……)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 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 ,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 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2.(16·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 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 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 其产生影响的是( )
4.影响: 半殖半封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 变化,传统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说题:2017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1试题(zxls_20170627104621)(1) (1)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题:
传统自然经济的近代更生和阵痛
论证: 近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给社会带阵痛的同时,还促 使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这是社会进步。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促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 生变化: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加剧近代 中国的贫穷,给中国带来暂时的阵痛;但西方的冲击,客观上带来先进 的思想、技术、管理方式,而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这是近代 中国发展的方向。 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分 析传统自然经济的近代更生和阵痛 ,才能真正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转 型。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 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中国近代化演变的关系。
2、热点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发展。
2017 一卷
中国与世界史: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 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 二卷
三卷
世界史: 钟表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 中国近代史: 列强侵华,文明的转型。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 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 合。)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3)内容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 法。 (5)影响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3.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 并行不悖。 (2) 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 “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 ,并改革传 统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民 族 工 业 的 曲 折 历 程
清 政 府 北 洋 政 府 国 民 政 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
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 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 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第二章---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2)不可挽回休妻。丈夫连续在3个月内宣布3次 “塔拉格”,即为正式离婚,不得自行随意复婚。
(3)“标新立异”式休妻。即丈夫在一个场合连 续宣布3次“塔拉格”。这种方式虽被称为“比 德阿”(即标新立异),但仍然有效。
2021/3/11
29
历史上婚姻家庭法虽为教法的组成部分,但并未 加以系统的汇编,仍为诸法一体。近代特别是二 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传统的婚姻制度同时代的发 展不相适应,许多伊斯兰国家都对之加以修订。 修订后的新法仍以《古兰经》律例和旧法为基本 框架,但根据各国的现实情况作了许多修改,并 采取了更明确的现代条规的款式。
2021/3/11
18
(二)英美法系国家
英美法系国家采取单行法主义,这些国家没有统 一编制的民法典,婚姻家庭法是由一系列的单行 法构成的,如结婚法、离婚法、家庭法、已婚妇 女财产法、处理夫妻案件法、收养法等。英美法 系各国有关婚姻家庭的各种单行法名称和内容不 尽相同。
2021/3/11
19
英国法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少。在调整婚姻家庭关 系方面,普通法和衡平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从封 建婚姻家庭制度向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转变的 过程中,英国亲属法的改革是以保守著称的。
2021/3/11
12
在纪元后的数百年内,基督教在欧洲许多地区广 泛传播。随着教权的伸张和教令的统一,寺院法 从11、12世纪进入全盛时期。在有关婚姻、家庭、 监护、继承、收养等问题上,寺院法的权威凌驾 于世俗立法之上。1234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命佩 尼亚福特的雷蒙德编撰的教令汇编第4编即为婚 姻法。到宗教改革以后,婚姻家庭问题上的立法 权才逐渐由教会转入国家手中,这一过程被称为 “婚姻还俗运动”。
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民政部速请定民律,5月 大理院复奏请派院部大臣会订法律,9月政府任 命沈家本、俞廉三和英瑞为修订法律大臣,正式 设立修订法律馆,次年10月,法律馆延聘日本法 学者帮助立法。
浅谈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迁及原因

自主择 偶 , 青年 男女开始享受 自由的爱情 生活。妇女 在婚 姻 中的地位得 到提 高, 具有 了提 出离婚的权 力 , 离婚 后 的 妇女 也被 社会所接 受。这 与 当时西方先进 思想的传入 、 中国开 明人士的呼吁 、 女子教 育事业的兴起 及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等方面有着 密切的联 系。
婚 姻 中 , 女 只是 维护 家族 利益 的工具 , 妻之 间缺 男 夫
乏 组 织家庭 所 必要 的感 情 基 础 , 当然 也 没 有 幸 福 可 言 。还有 一些 比较 开 明 的家长 , 为子女 择偶 时 , 在 本 意 是 为儿 女 的幸福 考 虑 , 但也 大都 按 照 自己 的择 偶 观念 、 幸福 标 准来 进行 , 们 的想法 未必 会被 儿女 接 他
关键 词 : 念 变 迁 ; 姻 自主 ; 型 离婚 观 婚 新
中 图 分 类 号 : 8 22 K 9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05—15 2 1 ) 5— 0 1 0 29 8 X(0 1 0 04 — 3
婚 姻是 人 一生 中 的大 事 , 不 仅 关 系 到个 人 的 它 幸福 , 涉及 到 两个 家族 的利 益 , 姻 在形 成 的过程 还 婚 中与双 方家 族势 力 、 会 主 流 思 潮 及 社会 经 济政 治 社 的发 展都 有 密切 关 系 , 因此 与 婚 姻相 关 的一 切 事 物 均具 有浓 厚 的时 代 性 。近 代 中 国 是 一 个 动 荡 的年
21 年 l 01 O月
0c. t20l 1
・
历史研究 ・
浅谈近代 中国婚 姻观 念变迁及原 因
任 燕
( 吕梁 学 院离 石 师 范分 校 , 山西 吕梁 0 30 ) 3 0 0
1930年民国婚姻法制度实践研究

一、制定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百年近代史变革的历史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传统家族制度逐渐瓦解,人口流动增大,观念触动,尤其是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推动婚姻制度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于是各种声音开始呼吁婚姻法的制定。
为了满足这个迫切需要,民国政府于1930年通过法律程序制定了《民国婚姻法》。
这部法律是当时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实质内容。
它以新婚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婚姻家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了婚姻合法性和婚姻自由等重要原则。
二、内容《民国婚姻法》总共有六章六十八条,内容涵盖了婚姻的许可和剥夺、婚姻的应向和废止、男女双方的权、义和禁、就近结婚、离婚和婚姻抚养费等方面。
《民国婚姻法》中的婚姻许可和剥夺规定了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男女双方年龄、血缘关系、健康状况等。
婚姻的应向和废止规定了骗婚、非法行为和婚姻无效等情况下的处理办法。
男女双方的权、义和禁条款确保了婚姻双方的平等权益,规定了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离婚问题也是《民国婚姻法》关注的焦点。
该法规定了婚姻自由离婚的原则,但同时设立了一定的限制和条件。
对于婚姻抚养费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男女双方对子女抚养的责任。
三、实践效果《民国婚姻法》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该法律的制定打破了封建家族制度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为婚姻自由提供了明确保障。
婚姻许可和剥夺的规定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避免了婚姻中出现不当行为和欺诈行为。
其次,民国婚姻法规定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妇女的平等地位和双方的公平权益。
这为当时封建社会中男权思想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婚姻平等权益争取打下了基础。
总之,1930年的民国婚姻法是中国历史上婚姻制度现代化迈进的一次重要实践和研究。
这部法律的制定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在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权益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当代中国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研究讨论
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婚姻最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婚姻制度是以聘娶婚为主,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同时,夫妻关系极不平等,夫权至上,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也很好。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学生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只是在网上找到些只言片语,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想法,只是依据所找资料来发言;其次对每个阶段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也不够深。
2010
中学历史优秀
教学案例评选
中国近代史前期婚姻
制度的变化
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
孙龙
工作代史前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以高质量的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并交给学生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搞好历史教学。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传播,以及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我国传统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也受到了挑战并出现变动。下面,我们就根据课前的安排来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第一组:
近代中国婚姻制度变革体现在对传统婚姻陋习的否定上。较早对婚姻制度进行否定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首先表现在女子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太平天国规定“凡男女结婚,先通过本队主,由本队主禀明婚娶官,有政府统一从国库中支取钱粮。”,政府对男女结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这就使男女在经济地位上处于了一个平等的地位。其次,太平天国废除了“父母包办”、“买卖婚姻”、“指腹婚”、“童养媳”等封建的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由,主张自由恋爱,不论门第高低,身份贵贱“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也打破了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门当户对”的思想。第三,太平天国对封建社会强迫妇女守寡的风气也加以反对,据记述“太平天国内凡妇女必须结婚而成为家庭之一,自闻得其夫被妖(清军)所杀的噩耗,几彷徨无主,甚至踟躇街头,以求得新丈夫。”寡妇再婚,这无疑是对“寡妇无再之义”的礼教的反抗,从而也砸碎了妇女身上的“从一而终”充当“贞洁烈女”的精神枷锁,使太平天国的婚姻制度更加的民主。
第三组: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婚姻家庭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从而使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弊端陋俗进行了揭露,从婚姻方式、婚礼、婚俗几个方面对封建婚姻进行了理性批判,提倡婚姻自由、晚婚、废除买卖婚姻、主张商定婚等。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末民初出现了自由婚与同意婚、离婚与再婚的现象,婚姻礼仪和服饰业也发生了变化,婚俗删繁就简以求节俭,而且开始注重婚姻契约。1916年司法部附设的法律编查会先后制定民法草案。对早婚、重婚、离婚等婚姻制度方面改革有详细的规定,如“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妻不相和谐,而两厢情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一草案虽未成为正式法典,但具有法律效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应当特别提出的是,这时有人开始注重履行一种契约婚姻,当时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契约婚姻最具典型意义。这种契约婚姻在当时还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它是中国婚姻史上婚姻缔结方式走向文明的开端。
妇女不解放,中国文明就是“半身不遂”的。因为新思想的传播、妇女运动的兴起和婚姻自由的要求,“恋爱神圣”和“妇女解放”的口号响遍全国。
第五组:
综合以上四组同学的发言并结合我们自己的探究,我们认为中国近代史时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西方工业革命文明成果的影响。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也随之受到强烈的冲击。
二、问题提出
近年来,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上个星期,我校月考文综采用了某市的一套模拟试卷,其中历史第35题涉及到我国婚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较大兴趣。国内历史教育泰斗刘宗绪也强调: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真谛,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为此,我就以中国近代史前期婚姻制度的演变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总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不是靠一二节课就能实现新课程新理念目标的,因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还需加倍的努力。
第四组: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五四时期婚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迎来了近代婚姻变革的新时期,婚俗变革不断延续与深入。这个时期出现了废除封建婚俗的形式与解约,离家出走与以智抗争,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等新的婚姻变革。“婚姻革命”之所以成为五四时期社会解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主线就是争取个性解放、自我觉醒与肯定个体价值。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把改造中国社会与改造家庭制度相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以个人本位易家庭本位”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政治上的民主与物质上的繁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压抑个体的封建家族主义,便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目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被视为社会解放的过程,“婚姻革命”又与妇女解放紧紧相连。当时不论男女,凡关心社会进步、拥护社会改革的人,无不关心妇女问题,无不为妇女解放大声疾呼。在“解放妇女要从哪里做起?”的讨论中,改造家庭与争取平等教育、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和人格尊重一起,成为妇女解放的重点。共产党人李大钊,就曾指出:
2、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婚姻制度变化是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化相承相应,它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1、它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新型婚姻家庭观下,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迈向社会,她们通过劳动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组:
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进行自觉文化批判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除了要求变法维新外,把改良婚姻也看做他们的政治目标之
一。梁启超认为“早婚对种族贻害无穷,中国之弱于天下,其原因虽非一端,而早婚亦尸其咎”。康有为反对婚姻制度对妇女“抑之、制之、愚之、闭之、囚之、系之”,使她们“婚姻不自由”“不得自主”,他认为“男女既得为人”“应一切同之”。维新派批判了封建婚姻的无自主性以及夫妻不平等、守寡、早婚、童养媳等现象。主张婚姻自由、离异自由、婚礼从简、聘礼俭省等。维新时期极少数的先觉女性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勇敢地提出了婚姻自主的主张。维新派以自主为原则,以情志为媒介,追求个人人生幸福的婚姻观达到了19世纪中国进步婚姻观的最高水平。
2、它有利于思想的解放。男女平等思想传入中国后,猛烈冲击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推动了中国的有志之士对妇女问题的研究,也促进了先进妇女的觉醒。
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使我们对近代前期我国婚姻制度变化有了大致的了解,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也进一步对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把握。上面我们只是对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作了一般的分析,而婚姻制度的变革是要经历反复曲折,是要经历由少数先进分子向广大民众,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不断推进的演变过程。归根结蒂,传统婚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过程最终还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转型。
太平天国政府提倡新的婚姻制度,并通过一定的法律来保护自由结合的男女。男女结婚由政府发给“龙凤和挥”予以法律上的承认。“和挥一式两份,政府一份,结婚当事人一份,上面写有男女姓名、年龄、籍贯和年月,以及参见革命的年月等。”呤俐在《太平天国亲历记》中对这种婚姻制度大加赞赏,他认为“男女从未谋面即行结婚的旧俗,选择吉日的迷信,以及送聘金等等全部革除净尽,惟有将新娘的发挽成辔,以及新郎于夜间率领乐队、灯笼、轿子和骑着马的友人至女家迎娶这两件事保持着昔日的风俗。太平天国的妇女摆脱了束缚,享有社会地位,从而她们的结婚也就成了爱情的结合。”太平天国对婚姻家庭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虽然它并未能最终改写中国妇女受奴役,受压迫的历史,但它通过强制立法及强行男女平等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天国内的妇女暂时过上了一定程度上的好日子,也给后来的资产阶级对婚姻家庭的改革勇开了先路。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情况以及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四个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时期)。
2、将全班分成5个组,民主推选出组长。前4组组长负责分配组员查找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组组长及其组员负责从总体上分析中国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