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顺义区沿河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顺义区沿河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迟子建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在后辈的写作者眼里,它可以是一只血脚印,也可以是一颗露珠。
我十七岁前的行迹,在连绵的大兴安岭山脉。
山脉像长长的线,日月之光是闪亮的针,把我结结实实缝在它的怀抱中。
初春的风认识我,夏日的溪流认得我,秋天时的薄冰认得我,冬天生产队的牛马认得我,我是大自然围场里的一个小小生物。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
父亲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爷爷便把父亲从帽儿山,送到哈尔滨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园看门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据。
父亲读中学时寄宿,他常在酒醉时讲他去食堂买饭,不止一次遭遇因没有续上伙食费而被停伙的情景。
贫穷和饥饿的滋味,被父亲过早地尝到了。
父亲功课不错,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报名来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
父亲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辞世,近三十年没回过哈尔滨。
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
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
每次去兆麟公园,我都会忧伤满怀,想着这曾是父亲留下足迹的地方啊。
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
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
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很想对它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
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
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
首站去的是曾到访过的挪威的卑尔根,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少有变化,几乎每个标志性建筑物,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XXX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后有答案

XXX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后有答案XXX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50分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洞穴(xuâ)吊唁(yàn)自诩(xǔ)一丘之貉(háo)B.熟稔(rěn)盘桓(huán)参与(yù)中流砥柱(dǐ)C.羞赧(nǎn)妊娠(chãn)桎梏(gù)踽踽独行(yǔ)D.瓜蔓(wàn)发酵(xiào)旖旎(yí)雨声淅沥(x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富庶贿赂B.作践惺忪C.募集噩耗D.戏谑扭扣3.下列短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并列:B.偏正:C.动宾:D.主谓: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利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南美人对足球的热爱令人由衷佩服,世界杯开赛前,有的阿根廷穷人球迷,甚至一路走一路唱,计日XXX,用自己的乐观和脚步走到了巴西。
....B.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专家提示身无长物的大学生,肯定要尽早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加强个人综合素质,以提高职场竞争力。
C.晚年的XXX三姐妹一个留在美国,一个留在台湾,一个留在大陆,她们虽然长时间不能见面,但一衣带水的牵挂,使得彼此的思念从未停止。
....D.宽容的处世态度虽然一直被提倡,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中,睚眦必报的新魑魅魍魉接踵而来缠绵悱恻匆匆那年智取威虎山一步之遥打老虎行动起来唤醒没落千年的南城霸王别姬入不敷前途透社报导惮精竭虑拾人牙慧革故顶新愤发图强不径而走折冲樽俎引亢高歌蜚声文坛1XXX总是太多,犯而不校的美谈总是太少。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既是汗青文献,又是散文著作。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
我曾在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天地静寂,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
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望着。
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指出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运用暗喻,本体是“思维”,喻体是“雪橇”,雪橇在冰雪面上滑动的轻盈姿态,与思维悄悄向岁月深处延伸具有相似性)B.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运用明喻,本体是“溪泉”,喻体是“轻绸”,两者都轻灵漾动,具有相似性)C.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运用明喻,本体是雪野的“苍茫空阔”,喻体是“国画中的留白”,两者都看似空旷,实则内蕴丰富,具有相似性)D.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运用明喻,本体是“大雪”,喻体是“诗”,两者都静谧美好,具有相似性)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瓣雪花落下来在我心里融化了。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①黑枸杞又称“黑果枸杞”“墨果枸杞”等,②来自茄科枸杞属多荆刺灌木结的果实,③是目前市面上非常热门的保健品之一。
④黑枸杞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内蒙等地,⑤是我国特有的沙漠药用植物品种。
⑥它虽然近几年才逐渐开始成为热门保健品,⑦但是少数民族已经食用多年。
2022届高考专题训练:外国小说小说汇编(含答案)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

冬 天是 不 冻 有 了 复 苏 的 机
奇 , 于是 常 常 去 那 儿 接 了泉 水 , 会 。如今 的大 兴安 岭 , 天少 雪 , 冬
扬 的 ,天又 黑 ,他分 辨 不 出南 北 兴安 岭 吗? ” 东西 了 ,于是 凭 着 直觉 ,又踏 上
透 过 车窗 ,我看 见 稀疏 的林
了 一 条路 。可 是 他 越走 越 心 虚 , 地 上 , 盖着 浅 浅 的积 雪 , 覆 枯黄 的
因为 那条 路 似乎 也是 陌生 的 。他 蒿 草 在风 中舞动 。而 在 雪 大 的年
扫出一条 能容人通 行的小路 , 然后 当成 了大盘 的 向 日葵 ,围着 它 嗡
把 雪撮到 大花筐 里 ,放到爬 犁上 , 嗡地 闹 ; 盘旋 在 红衣 服 上 空 的 , 而
一
车车地 运到 自家的菜 园里 , 堆起 往往 是 乌鸦 ,它们 一 定 以为 那是
一
来, 做肥料 了 。 第二 年春天 , 融化 的
飘起 了雪花 。雪越 下越 大 ,到 了 路 的 风貌 。那人 说 : 谁 能 相 信 , “
一
个 三 岔路 口时 ,他 习惯 性地 上 我 让雪 花给 迷 了路 呢 !要 是搁 现
了 一 条 路 。然 而 走 了一 会 儿 , 他 在 , 可能 吗 ?”他指 着 车 窗外 的森 发 现那 路越 走越 生 ,于是 掉转 车 林 说 : 看 看 ,这 雪 一 年 比一 年 “ 头 ,又 回到 岔路 口。雪 花 纷纷 扬 小 ,风一 年 比一 年 大 ,这 还 叫大
可 因 为雪 少得 可怜 ,那 幅 闪烁 的 抖 掉 沾在 鞋 上 的雪 。 因此 ,那 儿
冬 景给 人残 破不 堪 的感 觉 。 而这样 的景 象 , 大 兴安 岭 , 在 自新 世 纪 以来 ,是 越来 越 司空见
《三步复习方案》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原卷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
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
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人“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
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
”3.(2023新编,6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4.(2023新编,6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四年级2021年北师大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真题

四年级2021年北师大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这首诗歌表现了白桦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打比方来写白桦树的“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眼前的白桦非常高直,你是从哪句知道的?用“____________”画出。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
[2]这两节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从描写了白桦的美丽。
( )A.比喻局部B.比喻整体C.拟人整体[3]请续写第二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已是傍晚,荨麻上……(俄)叶赛宁已是傍晚,荨麻上闪着()的露珠。
我站在大道旁,倚靠着一棵柳树。
()的月光倾泻在我家房顶。
远处不知哪里,传来夜莺的歌声。
既温暖又惬意,仿佛围着冬天的火炉。
白桦亭亭玉立,如一根根高大的蜡烛。
而在树林的尽头,在远处的河对岸,一个()的更夫,敲着()的梆点。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写在横线上。
困倦沉闷皎洁晶莹[2]这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和_____。
[3]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幅画中,有____________等,请给你脑海中的这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吧_____________。
2021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综合题

2021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综合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土膏(______):A.膏药 B.泥土滋润状晌(______):A.晌午 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2]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3]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4]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__________可以看出。
[5]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别董大①[唐] 高适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⑤,天下谁人⑥回不识君?(注释)①别董大:选自《高常侍集》。
董大,董庭兰,当时著名的音乐家。
②黄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④莫愁:不要愁,不要担心。
⑤知已:知心的朋友。
⑥谁人:哪个人。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__送别________时写的诗,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诗人用“___________”来宽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哀愁。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劝说你的朋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送别诗句呢?请把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诗《元日》,完成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迟子建去年深冬,在回故乡的慢行列车上,我遇见了两个老者。
他们一胖一瘦,愉快地交谈。
其中的一个说,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他驾着手推车,从山上拉烧柴回家。
走到半程时,天飘起了雪花。
雪越下越大,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时,他习惯地上了一条路。
然而走了一会儿,他发现那路越走越生,于是掉转车头,又回到岔路口。
雪花纷纷扬扬的,天又黑,他分辨不出南北东西了,于是凭着直觉,又踏上了一条路。
可是他越走越心虚,因为那条路似乎也是陌生的,他害怕了,又一次回到岔路口。
深夜时,家人寻来了。
他这才知道,他第一次踏上的路,是正确的。
只不过因为雪太大,改变了路的风貌。
那人说:“谁能相信,我让雪花给迷了路呢!要是搁现在,可能吗?”他指着车窗外的森林说:“看看,这雪一年比一年小,风一年比一年大,这还叫大兴安岭吗?”透过车窗,我看见稀疏的林地上,覆盖着浅浅的积雪,枯黄的蒿草在风中舞动。
而在雪大的年份,那些蒿草会被雪深深地埋住,你是看不到的。
天虽然仍是蓝的,可因为雪少得可怜,那幅闪烁的冬景给人残破不堪的感觉。
而这样的景象,在大兴安岭,自新世纪以来,是越来越司空见惯了。
我想起童年在小山村的时候,每逢冬天来临,老天就会分派下一项活儿,等着我们小孩子来接收,那就是扫雪。
那个年代的雪,真是恋人间啊!常常是三天一小场,十天一大场,很少碰到一个月没有雪的时候。
雪会大到什么程度呢?有的时候,它闷着头下了一夜,清晨起来,你无法出去抱柴了,因为大雪封门了。
这个时候,就得慢慢地推门,让它渐渐透出缝隙,直到能伸出笤帚,一点点地掘开雪,门才会咧开嘴,将满院子的白雪推进你的视野,有如献给你一个明朗的笑。
那个年代,不光是雪多,溪流也是多的。
夏天,我们常到山上玩,渴了,随时捧山间的溪水来喝。
溪水清冽甘甜,带着草木的清香,我喝的这世上最好的水,就是大兴安岭的溪水。
那时植被好,雨水丰沛,因而溪流纵横。
女孩们夏天洗衣服,爱到溪水旁。
省了挑水,可以洗个透彻。
洗衣服的时候,蝴蝶和蜻蜓在你眼前飞来飞去的,它们的翅膀有时会温柔地触着你的脸;而溪水中呢,不仅浸泡着衣服,还浸泡着树和云的影子,好像它们嫌自己不干净,要你帮着洗一洗似的。
大兴安岭的河流,到了冬天都封冻了。
柔软的水遇到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哪有不僵的呢?可母亲告诉我,我们家在设计队住的时候,后山上有一道泉水,冬天是不冻的。
母亲说,我们后来搬家了,所以那道泉水在那座山上,究竟活了多少个冬天,她是不知道的。
大兴安岭的开发,使林木资源日渐匮乏,小时候常见的参天大树,好像都被老天召走,做了另一个世界晚祷的蜡烛,难觅踪影了。
而那如丰富的神经一样遍布大地的溪流,也悄然消逝了。
我已故的爱人,他曾天真地对我说:“大兴安岭全境人口不过五十多万,我看不如把所有的人口都迁出去,异地安置,做到真正的封山。
几十年后,树茂盛了,溪水也充沛了,中国会留下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
”可我知道,这样的想法,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死后,都是“天上的想法”。
我怀念上个世纪故乡的飞雪和溪流。
我幻想着,有一天,它们还会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带着重回人间的喜悦,妖娆地起舞和歌唱。
(有删改)文中写到了上个世纪大兴安岭的飞雪和溪流,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其特点。
(4分) 飞雪:雪大,雪多。
溪流:多(溪流纵横,遍布大地),清冽甘甜,有些经冬不冻。
文章第一段写两个老者的对话,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⑴内容上,回忆了曾经的大兴安岭雪大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上个世纪大兴安岭飞雪的怀念之情;⑵结构和手法上,与后文现在残破不堪的冬景形成鲜明对比,为回忆上个世纪大兴安岭飞雪和溪流做铺垫;⑶效果上,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本文是围绕“大兴安岭的飞雪和溪流”展开的,请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6分)⑴开篇借老者之口讲述雪夜迷路的故事,突出了上个世纪大兴安岭雪大的特点,与现在残破不堪的冬景形成鲜明对比。
⑵回忆起上个世纪雪和溪流的景象。
⑶回到现实,说明人们对大兴安岭的开发、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是这一改变的根源。
⑷作者怀念上个世纪大兴安岭飞雪和溪流,憧憬它们重回人间。
请结合全文分条归纳,作者主要流露出了哪些情感。
(6分)⑴怀念、惋惜之情;⑵憧憬、期盼之情;⑶对人们破坏林木资源的批判,对封山
育林不可实现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