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晚唐诗歌
文学史第⑦弹!晚唐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

今天给大家梳理晚唐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贾岛贾岛(779—855?),字阆仙,范阳(今属北京市)人。
初为浮屠,名无本。
后到洛阳,遇韩愈,韩愈教其为文,遂还俗。
举进士,初累试不中,后中第,曾任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后改任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司仓参军,并卒于此。
贾岛作诗以苦吟著称,据曾糙《类说》引《唐宋遗史》云:“贾岛苦吟赴举,至京师,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改‘敲’为‘推’,骑驴举手吟哦,引手推敲之势,不觉冲京尹韩退之节,左右拥之至,具述其事,退之笑曰:‘作敲字佳。
’乃命乘驴并辔哦诗,久之而去。
”贾岛的五律最有特点,其内容多为羁旅怀人与萧寺孤馆之作,以萧瑟孤寒的环境烘托孤介奇僻的气质。
并且经常采用感情色彩十分凄清的意象,如“寒泉”“寒骨”“破宅”“寒鸿”“孤鸿”等。
为了增强效果,还经常在同一诗中反复使用这样的意象。
如《送韦琼校书》《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寄胡遇》。
他有时还将多重通感容纳在简短的诗句里,使诗意变得十分深微幽曲,如《夏夜》。
姚合姚合(775?—855?),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宰相姚崇的曾侄孙。
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授武功主簿。
元和十四年(819)后任富平、万年尉。
宝历年间除监察、殿中御史。
之后历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部、户部郎中。
大和九年(835)任杭州刺史。
开成四年(839)八月起为陕虢观察使。
会昌年间任秘书监。
姚合的五律主要流露出沉潜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闲适意趣,艺术上追求平淡含蓄的风格。
内容上多风景流连、池台院落之作,《闲居遣怀》十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秋日闲居》二首、《闲居晚夏》《闲居遣兴》《春日闲居》《早春闲居》以及《游春》十二首、《题金州西园》九首等是这方面的代表。
他很少使用奇僻的意象,而是善于以平淡的语言摹写景致,如《送李起居赴池州》、《送裴中丞赴华州》《武功县闲居》。
姚合有时也会用一些比较奇僻的语言方式,如《闲居晚夏》《送郑尚书赴兴元》《过无可上人院》《过城南僧院》《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等,但这样的作品不是姚合作品的主流。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三个历史时期,其诗歌特点也有所不同。
盛唐时期的诗歌以气势恢宏、豪放激昂、形象生动著称。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常用壮丽的景象和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杜甫的《登高》、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中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将诗歌视为一种精致的艺术品。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多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形象的描绘手法,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锦瑟》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诗歌中呈现出了对人生、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多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杜牧的《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等。
总体来说,唐代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历经盛衰变迁,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晚唐体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晚唐体"晚唐体"是是宋初一个诗歌流派,作为沿用已久的一个诗学和文学史概念,晚唐体是以姚贾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他们看作是晚唐诗人,因此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比较突出。
他们继承了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清邃清幽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另一个晚唐体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其诗歌主要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晚唐体诗人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因此是晚唐体的盟主。
特征:
一、创作重视锻炼苦吟,以刻意造字为能事。
二、在体例上,多用近体而少古体。
三、“捐书以为诗”,以此来和“资书以为诗”的江西派对抗。
四、题材偏窄,观察细致。
五、诗风清瘦。
晚唐诗歌的特点

晚唐诗歌的特点晚唐诗歌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被誉为诗歌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晚唐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从数量上看,晚唐的诗人和诗歌总数远超前代。
从体裁上看,唐代早期的诗歌仍以古体诗为主,到了晚唐,新诗渐渐成为主流。
而新诗则包括律诗、绝句、九州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晚唐的诗歌还涌现出了许多擅长吟唱的曲子,如长短句、入扇、引子等等。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诗歌形式相互融合、交替使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体制”,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二、艺术手法独具匠心晚唐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变化,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匠心。
晚唐诗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识进一步提高,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象的构思。
他们追求诗歌的“造境”和“立体感”,即通过景物、叙事、描写来达到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升华。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晚唐诗人大胆采用马蹄形式、对仗、押韵等手法,造成层层递进的韵律感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性。
同时,许多晚唐诗人还善于运用反语、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在意境和艺术性上更具魅力。
三、舒适自在,沉浸自然晚唐诗歌的特点还表现在情感和意境上。
与唐初的以宏大为主的诗歌气息不同,晚唐的诗歌更注重自然、生活和情感,呈现出一种舒适自在、沉浸自然的气息。
晚唐诗人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自然美、生活美的题材,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然景物中。
在情感表达上,晚唐诗人反对形式化、虚假的抒情,强调自然真实,通过真挚自然的情感表达来打动人心。
他们的诗歌充满智慧,阐释人生感悟,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精神寄托。
综上所述,晚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有形式多样、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和情感意境自然舒适等。
这种特点对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中国诗歌从唐诗到宋词、元曲等层层推进、不断发展,诗歌艺术不断繁荣。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晚唐文学)【圣才出品】

第10章晚唐文学10.1 复习笔记一、杜牧1.诗歌内容(1)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感怀诗》等。
(2)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
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
论史绝句的形式,为后来许多文人效仿。
(3)其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如《江南春》等。
(4)有的诗带着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
2.特点(1)写景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
(2)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
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二、李商隐1.诗歌内容(1)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这在他的早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安定城楼》;(2)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3)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所传诵的,还是他的爱情诗。
2.特点(1)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
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2)在用典上,他掌握了杜甫用典不啻从口出的技巧,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显得新鲜。
(3)他爱情诗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染意境气氛,深得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
这些精湛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朦胧的境界,从而更为细腻传神而又意味隽永地表现诗人那独特的内心感受。
但也有诗歌用典晦涩难懂。
3.对后世影响李商隐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过他的影响。
此外,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的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
三、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1.皮日休(1)诗歌方面皮日休富于思想性的诗歌和散文都是在举进士之前写的。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形成(618年-712年)唐朝初期,文人们开始借鉴古代文学的经验,形成了初唐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初唐诗歌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同时融入了汉乐府和魏晋乐府的元素。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盛唐诗歌的繁荣(712年-755年)盛唐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致力于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第三阶段:中唐诗歌的变革(755年-820年)中唐时期,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阶段:晚唐诗歌的衰落(820年-907年)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代表作家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他们的作品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无奈。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形成于唐朝初期,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盛唐诗歌繁荣于唐朝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中唐诗歌变革于唐朝社会动荡的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晚唐诗歌衰落于唐朝逐渐衰落的时期,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
这些不同阶段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中晚唐诗歌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这时期 的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山水描写 的泛化成为一个突出特点。
与元白诗派相关的还有几个名称,即“元和体”或“长庆 体”。李肇《国史补》有:“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 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称元和体。”白居易《重寄 微之》有“诗到元和体制新”之句,句下自注云:“众称 元白为千言律,或号元和格。”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 “……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唱,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 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体诗;而乐天《秦 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知者。”这些材料 显示,时人所称“元和体”,指的是驱遣文字、穷极声韵 的长篇排律,可能还包括杯酒光景间的小碎诗章。
在此基础上,还明确指出了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 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 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 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 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 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
大历十才子与刘长卿
在杜甫去世后的一段时期,诗坛显得较为岑寂。诗史上出现了 “大历诗风”。
袁行霈主编本文学史具体阐述说:“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 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 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 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 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 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 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 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遂露出中唐面目。”
唐代文学史·晚唐诗歌

《郡斋独酌》:“平生五色线, 愿补舜衣裳。” 《河湟》、《早雁》
二.品评历史,借古讽今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 未可知。” 《过华清宫三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 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枝来。” (《新唐书· 后妃传》:“妃嗜荔枝,必欲
姜夔《扬州慢》下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 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抒发政治悲叹
《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 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 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 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 (yuān)雏竟未休。”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 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 时回首背西风。”
——李璟《摊破浣溪沙》上片:“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 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咏史怀古
《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 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 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 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 家有莫愁?” 《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 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爱情题材(无题诗)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 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 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 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 蓬。”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 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