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云冈石窟

合集下载

中国石窟艺术整理

中国石窟艺术整理

中国石窟艺术整理1.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约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前临武州川。

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1公里,中有两道小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

东区为第1至4窟,中区为第5至13窟,西区为第14至53窟,共计窟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多躯。

关于云岗石窟的开凿,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任命来自凉州僧人昙曜为沙门统,“帝奉以师礼,曜白帝于京城(平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饰奇伟,冠绝一时”。

北魏时期造像昙曜五窟今云冈石窟西区中的第16至20窟,世称“昙曜五窟”,为云冈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

规模极为宏伟,石窟平面皆为马蹄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开明窗。

窟内主要造像为三世佛,本尊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大部分空间,面相方圆丰满,隆鼻薄唇,眼大眉长,后背有华丽的项光和背光,壁间遍雕千佛,有的还以高浮雕手法雕出菩萨和罗汉,气势庄严宏伟。

五个窟的造像和布局又各有特色,第20窟本尊作结跏趺坐禅定像右立佛已毁,因前壁崩塌大像暴露在外,使形象更显突出,现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第19窟本尊虽亦为结跏趺坐,但右手举于胸前作说法状,两侧的胁侍佛像安置在窟门外两侧的耳洞中;第18窟的大佛身披有千佛的袈裟,与两旁的胁侍佛像均作立像,本尊举于胸前硕大的左手显得圆润而柔软,完全没有石质的感觉,可见雕造水平之高超;第17窟本尊为弥勒菩萨造像,头戴宝冠,交脚而坐,两旁胁侍佛像一坐一立分别雕于龛中;第16窟本尊身穿宽大厚重的冕服式袍服,而不同于其他窟大佛的偏袒右肩式袍服,这种中国式袍服在佛像中出现,寓示鲜卑族的汉化,体现出佛教造像向民族化方向迈进。

昙曜五窟造像以宏伟雄健著称。

本尊身躯魁梧,皆高达13米以上,第19窟本尊高近17米,在窟中顶天立地,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

雕造手法既融入了西域外来的风格,又含有中国匠师的卓越创造,是现存早期石窟造像中的杰出之作。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集中国古代艺术、雕刻和建筑之大成的代表性遗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带您一窥云冈石窟的独特魅力。

云冈石窟建筑于公元460年至494年,前身是一座供奉佛陀的小寺庙。

大量佛教信徒的涌入,使得这个小寺庙逐渐扩大,并形成了千余个洞窟,涵盖了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

这些洞窟内部充满着各种尺寸的佛像、浮雕、壁画和石刻,再加上精美的建筑,形成了一座独特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壁画上。

云冈石窟的雕刻手法极为细致精湛,凸显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悬空造像”,它们似乎在空中漂浮,给人以轻盈、神秘的感觉。

而云冈石窟的壁画则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美的绘画技巧而闻名,展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巅峰水平。

云冈石窟的艺术鉴赏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效果,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云冈石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陀的教诲和佛教故事,又有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还有大量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景。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杰作,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纯粹的艺术表现力,对中国后来石窟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石窟艺术都在云冈石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独特的雕刻和壁画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享受。

同时,云冈石窟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魅力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珍视。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是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石窟艺术遗址。

它位于云冈山南麓,以其千年的历史和精美的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

云冈石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60年左右,当时是北魏时期。

石窟的开凿工作
自北魏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历经几代的修建。

这座石窟群是由各个朝代的皇族、贵族和寺院等共同努力,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劳动而建造而成。

石窟内的壁画是通过凿刻和粉饰的方式完成的,描绘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场景等各种题材。

云冈石窟的最著名之处在于其巨大的佛像和精湛的浮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卧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尸卧佛,长达17.14米,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此外,
石窟内还有许多规模宏大、细节精致的佛像,展示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巧。

云冈石窟的壁画和雕塑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云冈石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欣赏。

每年,成千上万的
人们来到这里,欣赏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卓越代表之一,其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云冈石窟在造像的形象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型丰满圆润,脸形宽阔,是典型的中国面容。

与印度佛教艺术的修长瘦削相比,云冈石窟佛像更加体态丰满,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在佛像的服饰、头饰等细节上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佛像头顶的宝冠多采用华丽的凤凰造型,展现了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冈石窟在壁画绘制上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为特点,注重表现人物的形态和动态。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充满生气和活力。

壁画中的背景也经常描绘中国的自然风景和建筑景观,如山川河流、宫殿楼阁等,体现了中国画中常见的背景描绘手法和构图方式,使整个壁画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

云冈石窟在雕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雕刻精细且细腻,雕饰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尤其是在头发、衣纹等细节的处理上,雕刻师巧妙地运用凿刻技法,将线条和纹饰刻出栩栩如生的效果。

云冈石窟中的石窟结构和装饰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如殿堂式、楼阁式的造型,以及梁柱上的彩绘和雕刻,都凸显了中国木构建筑的特色。

云冈石窟中的佛教主题和故事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

云冈石窟中的佛教壁画和佛像常以佛陀坐化或讲经弟子为主题,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修行者对解脱和救度众生的追求。

这些主题和故事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的知行合一、显本觉源的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佛教的渗透和融合。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体现在形象、绘画、技法和主题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25公里处,始建于公元384年,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一千脚高耸的山崖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窟龛,共有735个石窟,其中有45个窟龛保存相对完整,现存有51,000尊石刻塑像。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一个杰出代表,其雕塑艺术作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云冈石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公元384年,当时北魏孝文帝为纪念其母杨贵妃而在大同地区兴建朝圣道场,后来又发展成为其中华夏、梁、晋等诸朝代各代皇帝都在此修建佛寺和石窟的重要场所。

云冈石窟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建设和雕刻,共有北魏、西魏、北齐、唐朝等时期的佛教石窟,以及大量的石刻造像等。

在各个朝代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作品中,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可谓是最为重要和著名的。

北魏时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鼎盛时期,云冈石窟也是当时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的主要造像内容多以佛教经典中的佛、菩萨和罗汉为主,塑像形态庄重肃穆,线条流畅,神态生动。

其中以石刻“大佛青龙”和“六足金刚”最为著名。

除了北魏时期的造像,云冈石窟还保存有其他时期的艺术作品,如西魏时期的“石燕子”和唐朝时期的“跪卧驼”。

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示了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

云冈石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石窟和岩雕两部分。

石窟是在岩石上凿出的空间,通常用于佛像的雕刻和祭拜活动。

这些石窟的内部装饰以浮雕、刻画和壁画为主,内容多是佛教故事和圣经中的经典场景。

岩雕则是将石窟主要采用凿墙而成,造型多么在岩石表面直接凿刻。

云冈石窟的主要石刻内容主要包括佛教题材、历史题材和生活题材。

其中佛教题材为主,包括释迦牟尼、菩萨、罗汉和神兽等形象。

历史题材主要是一些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的石刻。

生活题材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与其他石窟相比,云冈石窟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简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综述: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

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背景: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北魏王朝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

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于是由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的介绍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西南15公里处的五岳山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雕塑艺术最精湛的石窟之一。

下面将对云冈石窟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云冈石窟兴建始于北魏,历经北魏、东鲁、唐、五代、辽、金、元、明、清等历史阶段,历经四百多年的兴建、雕刻和装修。

其间的第一期兴建始于公元460年,最后一期兴建完工大约在公元1370年左右。

二、规模概述云冈石窟共分为西边和东边两个区域,包含47个佛龛,252个小洞,约51,000尊石窟造像。

其中,东区的内容是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北魏石刻,享有“北魏石窟艺术宝库”的美誉。

西区的内容则是以元代大观音坐像为代表的佛像石刻,规模庞大,石窟造像雄伟壮丽。

三、建筑形制云冈石窟主要采用石窟造像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造像的代表之一。

其主要建筑形式有窟室、龛室、殿式建筑、精舍、钟楼、鼓楼等多种。

石窟多小而深,有的高大而宽,有的高耸而细,还有的是长形洞窟。

其中,以第5窟“卧佛殿”最为著名。

四、雕塑艺术云冈石窟千姿百态的造像数量、体态各异的雕像、细腻精美的刻工堪称艺术之极品。

石窟内的各种造像均来自于佛教经典和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如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龙王等。

五、保护现状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保护工作已被纳入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范畴,且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总的来说,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独特的规模和雕塑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居于重要地位。

游客来此,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的精髓,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对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云冈石窟欣赏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欣赏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欣赏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云冈石窟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之一。

这些石窟建造于公元5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雕刻艺术,以及千年历史所沉淀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云冈石窟位于悬崖峭壁上,分为东、中、西三个主要区域。

总共有45个洞窟,大约有51,000尊石雕佛像。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6洞和第8洞。

第6洞是云冈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建于公元465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

洞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和浮雕,以及精细的石雕壁画,展示了北魏时期的石窟艺术风格。

第8洞则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内部有千佛殿和金刚殿等建筑,保存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画。

云冈石窟的石窟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栩栩如生,根据佛教教义,艺术家们通过精细的雕刻描绘了佛陀的仁慈和智慧。

佛像的表情丰富多样,神态庄严,给人以宁静和敬畏之感。

此外,石窟中的壁画也是云冈石窟中的一大亮点。

这些壁画以明快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佛教故事和经文,呈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

通过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历程。

云冈石窟不仅是一处艺术宝库,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

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扩建和维护,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石窟依然保存完好。

在这些石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和文明的辉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佛教的传播和演变过程。

在云冈石窟的参观中,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石窟艺术的奇迹,还能够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和文化价值。

石窟中的佛像和壁画代表了佛教的智慧和教诲,给人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启迪。

同时,石窟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观察和学习石窟中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总而言之,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最早期的石窟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些石窟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壁画绘制,兼容并蓄地吸取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窟——主像是现在佛释迦——象征在位 的文成帝 • 17窟——主像是未来佛——相当于没有继 位就逝去的景穆帝 • 18窟——太武帝 • 19窟——明元帝 • 20窟——道武帝
第16窟
• 第16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 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 龛。
第 17 窟
大佛高达13.7米,背 后是富丽堂皇的背光,面 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 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盘 腿坐姿,给人以和蔼可亲 的的感觉。
那双充满了无穷智慧的双眼是那样的安详和宁 静,佛像脸部的雕刻既有印度犍陀罗造像的风格, 又极具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神韵。 宽厚的双肩、右袒的袈裟、伟岸的身躯的雕刻 则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秦汉以来传统的大写意的雕刻 艺术,难怪很多中外学者、专家们交口称赞,说其 已经达到了世界雕刻艺术的巅峰。
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地图
根据武周山势的自然起伏,云冈石窟又自然地分 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其中,第1-4窟为东区, 第5-13窟为中区,第14-45窟为西区。
云冈石窟分区不仅是一种自然 区划,而且具有分期的意义。西部 的东区是昙曜五窟,开凿时间最早, 东区和中区大部分属于第二期,西 部除昙曜五窟外,大都开凿于迁都 洛阳后的第三期。
• 第三期石窟形制的特点是:

洞窟大都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 内部更为方整。 • 佛与菩萨面型消瘦、长颈、肩窄且下 削。后来发展为“秀骨清像”,成为北魏 后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开窟者
• 从第三期的开窟者来说,主要是没有随 皇室迁都洛阳的贵族官僚或虽迁到洛阳仍 回平城度假的官僚,官职不高,中、下级 为主。
•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水经注》
“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 唐 道宜
鲜卑族

鲜卑族自东汉、三国以来,据有匈 奴故地。东起辽东,西到陇西,都有 鲜卑部居住。一些部落在十六国时已 在中原或河陇建立过政权。原来居于 大兴安岭北部东麓的拓跋鲜卑后来居 上,继鲜卑各部之后,在中原建立了 强大的政权。
此窟窟形平面属椭圆形。穹窿顶。主像为云 冈最大的交脚坐像。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 千佛袈裟的释迦佛,高15.6米。东壁上部的弟子 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练,堪称杰作。头上戴花冠, 胸前配兽饰,臂着珠钏,腿作箕踞。右手仰掌, 左手屈胸。人们称之为“交脚弥勒菩萨”。
第 18 窟
刻显穹 精得窿 美主顶此 。题。洞 突整窟 出个形 、洞也 层窟是 次的椭 有布圆 序局形 、造平 雕形面 ,
以昙曜五窟为代表的平城模式有以下 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 • • • 1、穹窿式的窟顶 2、像后开隧道的大像 3、以三世佛为主的造像题材 4、肩宽体壮,深目高鼻,短粗身 材,八字须,火焰光的背光,浅、 密、贴体的服装。
第二期洞窟
• 第二期具体的洞窟包括中区东部 的7、8、9、10;5、6;11、12、13 及东区的1、2、3,称为孝文时期石 窟。

338年,建立代国,后于376年 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之后,386 年,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 乐(今内蒙和林格尔)称代王,重 建代国。并该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自称魏帝,他就是北魏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继立, 嗣死,子拓跋焘继位,拓跋焘在位 时,继前秦苻坚之后,于439年又 一次统一了北方。
从整体看,这一窟是昙耀五窟中最豪华、最讲究的一窟。 18窟最为奇特之处便是主尊身上的那件“千佛袈裟”。据调查, 在国内外的泥塑、彩绘、木刻、玉雕、铜铸、石凿的各类佛像 中,迄今尚未发现有如此规模的千佛装饰。
第19窟
窟的主佛像是昙耀五窟中 的第一大像,像高达16.8公尺, 为结跏趺坐像。此像气势凝重, 端庄严肃,是五大像中用心、 用力最大的一个。

第一期洞窟
西区的第16-20窟, 即昙曜五窟,是云冈开 凿最早的石窟,它的开 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大规 模雕凿的序幕。工程由 文成帝时的高僧昙曜主 持,主像模拟北魏王朝 的道武、明元、太武、 景穆和文成五世皇帝的 形象建造,开启了我国 以帝为佛的先河。

根据主像在石窟中的布局,16-20窟 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最早开凿的一组, 是以19窟为中心的18、19、20窟。这三 窟的造像题材都是三世佛。第二组是16、 17窟,17窟题材也是三世佛,不过是以 交脚未来佛弥勒作为主佛像。
云冈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南郊区云 冈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 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时期艺
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 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 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孝文帝在北魏延兴元年(471年)继位, 他和祖母文明皇太后冯氏都是大力扶持佛 教的人物,这时所开的窟无论是从规模还 是内容上都超过前一期,而且开窟者除皇 室外,扩大到上层的官吏。

这一时期云冈石窟的实际倡导者还是 孝文帝和冯太后,冯氏在北魏历史及云冈 石窟开凿上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 孝文帝继位之初,分冯氏临朝亲政, 大权在握,直至冯氏逝去。期间冯氏对国 事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当时称孝文帝和 冯太后为“二圣”或“二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才基础
• 北魏灭北凉,把北凉的高 僧、工匠掠到平城。《魏书释 老志》:“太延中,凉州平,徙
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具东, 象教弥增矣”《魏书》中还有 “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徙何、高丽、 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万余口, 以充京师”的记载。说明北魏
通过战争,把大量有技术有文 化的精华都集中到京城。


第二期出现成组的双窟,规模较 大。这种双窟,第二期共有5组。7、8 窟;9、10窟;1、2窟;5、6窟;还有 一组三个窟11、12、13窟,以12窟为 中心。
第1窟、第2窟
第1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 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 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 较完整;第2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 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 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6窟
第6窟被誉为云冈石 窟“第一伟窟”。主要 原因,一是该窟的雕刻 技艺极为精湛,几乎是 雕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线刻、浅浮雕、高浮雕、 半圆雕、镂空雕,应有 尽有。二是该洞窟的雕 刻内容十分丰富,佛像 与壁画故事相结合。
整个洞窟雕饰得富丽堂 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 刻的空间。洞窟四壁雕满了 佛像、菩萨、罗汉、飞天、 供养人和瑞鸟、神兽等。如 同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 美妙神奇的佛国世界。
这尊佛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 便是左手所持“哈达”状的物品。 这物品是献给佛的“奉加”物,是 祟佛的一种表示。此处可看作是昙 耀对文成帝的一片心意。这在昙耀 五窟中也是仅此一例。
第20窟
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 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面部丰满, 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 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是中国灿烂石窟艺术的 杰出代表,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史、佛教 史和美术史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它 于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 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 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 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 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 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在窟中央四方塔柱的四壁上还用浅浮雕和高浮 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独具匠心地雕刻了33幅佛转生 故事图。把佛祖生平事迹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腋 下 诞 生
初转法轮
• “太和样式”在孝文帝时期出现, 主要原因有: 一、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政策。 二、佛教来源侧重东方(北燕)。 三、这一时期,北魏与西域的关系不如 以前密切。 四、孝文帝时期,平城内外佛寺非常兴盛。
大量的人口和财物积聚在平城及 其附近地区,其中包括山东六州、关 中、长安、河西凉州。当时北方主要 的佛教势力和它的佛教力量精华,都 强迫集中在平城及附近地区。所掠夺 的人口,据保守估计,至少在百万以 上。 • 可以想象5世纪的平城集中着数万 计的造像精华力量。各地区间的交融、 渗透不能不是形成云冈模式的物质基 础和人才基础。
• 以第三期石窟为代表的云冈模式的形成
•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 四壁三龛式
• 一、云冈模式的形成及其典型意义 云冈石窟造像的三个演变期 1、昙曜五窟(相当于文成帝、献文帝时期) 2、孝文帝建都平城时期 3、西部石窟(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宣武 帝时期)
• 二、从云冈石窟看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相互 关系
道武帝拓跋珪时,道人统法果带头 礼拜皇帝,这不仅体现为一种宗教活动, 而且体现于造像活动上,魏书有兴安元 年(452年)令按文成帝的身样和形象 在平城雕凿石像的记录。兴光元年 (454年),在城内五级大寺为太祖以 下五个皇帝造释迦像各一身,共五身。 昙曜五窟也是为太祖以下的皇帝造像。 • 所以为皇帝开窟,为皇帝造像, 在北魏的佛教史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昙曜五窟的开凿,不过是五级大寺事件 的重演。
第1窟
第2窟
最双 具窟 代,第 表它五 性是和 的云第 石冈六 窟石窟 。 窟是 中毗 最连 精一 彩体 、的
第5窟、第6窟
坐佛两腿双盘,佛像高 达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 大佛面部轮廓清晰,细眉长 目,双耳垂肩,给人以端庄、 肃穆、慈祥的感觉。 1973年9月13日,当时 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 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来到云 冈石窟参观,对第5窟内这 尊雕刻得十分精美的佛像给 予了极高的评价。
龙门石窟是仿照云冈石窟的样式继续开 凿,自然是云冈样式的继承和发展,云冈之 后,就是北朝一系列石窟的开凿,这一系列 石窟无论形制、内容还是造像样式,都可以 从第三期造像中找到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