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孰优孰劣

合集下载

人文自然什么意思

人文自然什么意思

人文自然什么意思人文自然这个词汇组合由两个关键词组成:人文和自然。

人文指的是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与人相关的方面;而自然则涉及到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与非人类生物相关的方面。

因此,人文自然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1. 人文自然的关系人文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工作、文化实践等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自然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破坏等。

人文自然的关系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感知,也突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干预。

2. 人文自然的意义(1)生态价值:人文自然关系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自然意味着人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文化价值:自然环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文自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然和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同时,人文自然也提供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条件,例如自然环境下的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

(3)审美价值: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美感与乐趣,人文自然体现了这种审美价值。

自然景观、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为人们提供了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源泉。

3. 人文自然的挑战与应对(1)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威胁,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应对挑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文化冲击: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断裂。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当同等重视,通过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与自然共存。

(3)教育意识:人文自然关系的意义需要通过教育广泛宣传和普及。

培养良好的环境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之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中。

结语人文自然关系是当今社会亟需重视的议题,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方面。

2024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备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2024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备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2024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备考真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反映测量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2.在《论语》“樊迟学稼”中,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A.教育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C.教育的阶级性D.教育的社会性3.宋老师除了给学生上语文课之外,还经常对学生进行生活和心理指导,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这表明他扮演的职业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也是()A.学习者B.教育管理者C.研究者D.家长代理人4.某班一组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是:72、80、56、87、80、94、76、9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A.76B.78C.80D.825.认为“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的学者是()A.王守仁B.王夫之C.黄宗羲D.颜元6.主张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其倡导者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奥古斯丁7.在“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问题上,某儿童认为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这个丈夫都去偷药,大家都夸他是个好丈夫。

据科尔伯格道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儿童道德水平的特点是()A.惩罚成服从的定叫阶段B.个人工具主义的定向阶段C.好孩子阶段D.普遍道德原则记向8.某研究团队采用观察法研究幼儿游戏中的冲突事件。

事先制定了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冲突行为主体、起因、过程和结果。

为了不干扰幼儿园正常活动,经与幼儿园沟通,研究者每周二上午入园观察。

这种记录方法是A.事件取样法B.行为检核法C.时间取样法D.轶事记录法9.将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规定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该受此教育”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0.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且调整了中央和地方当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行全国统一计划的可能性的教育法案是()A.《费舍法案》B.《巴特勒教育法》C.《富尔法案》D.《巴尔福教育法》11.我们希望教育所培养人的品格是,不仅具有善意,而且能够坚定实现善良的品格。

杜亚泉的文化思想_兼评杜_陈文化论争_董恩强

杜亚泉的文化思想_兼评杜_陈文化论争_董恩强

收稿日期:1999-07-03作者简介:董恩强(1968—),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① 五四时期,“文明”与“文化”两概念互用,含义基本相同。

第3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3月V ol.39 N o.2J o urnal of Centra l China N o rmal U niv ersity (Humanities a nd Social Sciences) M ar.2000杜亚泉的文化思想——兼评杜、陈文化论争董恩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在东西文化对比上,他提出文化“动静说”;在新文化建设方面,他主张新旧调和,用中国固有文明统整西方物质文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

杜陈文化论争,拉开了东西文化问题论争的序幕,这次论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杜亚泉;文化思想;陈独秀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0)02-0090-07 “五四”时期,杜亚泉正担任《东方杂志》的主编,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论述文章。

他的中西文化“动静说”和新旧调和论在“五四”时期影响较大,并导引了一场与陈独秀的文化论争。

作为“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杜亚泉的思想主张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本文拟对其文化思想略作论述,并兼评杜陈文化论争。

一、中西文化之比较——动静说五四时期,在探讨文化问题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

杜亚泉也是由此入手。

什么是“文明”①?杜亚泉认为,它就是“生活之总称”,即社会经济状态与道德状态之总和。

他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部分,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可见,杜亚泉所界定的“文明”与今天通行的“文明”定义是相一致的:文明(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人文环境包括文化、语言、宗教、历史等因素,而自然条件则指的是地理、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给各地区带来了独特的风景和风土人情,还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人文环境的差异1. 文化差异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宗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和谐、尊重和忍耐,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组织形式、教育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 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直接影响人们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例如,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

而英语则成为了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3. 宗教差异宗教信仰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东亚地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中东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强调个人对于上帝的虔诚和顺从。

二、自然条件的差异1. 地理差异地球上的各个地区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海洋等。

这些地理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

例如,山区地形崎岖,人们往往从事农耕或畜牧业;而沿海地区则依靠渔业、航运或者旅游业为生。

2. 气候差异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和季节变化。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农业、工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水果;而温带地区则适宜种植小麦和蔬菜。

3. 生态差异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组成。

这些生态差异直接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雨林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而另一些地区的干旱气候则导致了荒漠化和物种减少。

三、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互动关系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

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

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作者:刘晓颖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5期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句作家。

他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高雅的韵文学。

并且他的俳句中充满了大量的禅理。

本文就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夏草》的分析来说明在他的作品中禅理的应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1 俳句与禅俳句是产生于日本的一种内容短小的诗歌。

对于具体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

只有按照“五七五”的格式来进行编排,并且内容中必须含有一个体现季节的“季语”,才能够称之为俳句。

而禅则是来源于佛教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意思就是静虑。

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效果,使得内心归于平静,不受外界的打扰。

而在古典文化中,禅和诗歌通常在某些意境下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在禅理的影响下,诗歌也通常会表现出幽静淡雅的意境。

因此,孤帆、雪景、群山就成为了诗人常常喜欢用来创作的素材,同时这种宁静、悠远等也成为了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意象。

俳句的翻译,在文字上既要体现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要保持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内含有丰富的的意境和禅理。

这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

笔者根据对俳句《夏草》的常理以及意境,进行简要的概括与评论,使大家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加深人们对日本俳句和相关禅文化的理解。

2 芭蕉俳句作品的唐诗背景《夏草》出自俳句的《奥州小道》。

它主要是记录松尾芭蕉和他的徒弟从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为止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松尾芭蕉在游经平泉时有所感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收获总结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俳句作品《夏草》。

3 《夏草》的禅理我们研究有关日本的文学史,不难发现,其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道教、佛教、基督教和神道教等宗教的影响。

俳句大肆兴盛的时候,也是禅宗方兴未艾的时候。

奈良、平安时期,随着中国的禅文化进入到日本,在禅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又将其与本土的文化相融和,产生了日本古代的一系列文化。

哲学中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

哲学中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

哲学中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差别,但它们的共同目的是试图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

研究对象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及其规律,包括物质、能量和其它自然现象。

自然科学家以实证方法和实验验证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提出假说、实验、收集数据和验证来建立理论。

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感性经验可以感知到的自然现象,它们可以被观察、测量和量化,尤其是可重复的自然现象。

相反,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

人文科学家以研究文献、考古发掘、调查访问等手段来建立理论,通过归纳和演绎法推断出人类文化和思想的本质和规律。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物质的精神文化现象,如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艺术作品等,很难用实验验证或量化。

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建立理论,并用实验验证。

归纳法是指从具体事例中推断一般性规律的方法;演绎法是指从一般性规律推断具体事例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使自然科学家建立比较稳固的理论,从而进行实验验证,但也有局限性,例如在探究几率较大的事件时,演绎方法可能并不精确。

人文科学则采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以深入理解文化和社会现象。

人文科学家注重详尽的描述和当事人所说的话,试图理解这些现象的含义和历史发展。

人文科学通过建立文化和艺术理论、分析历史事实来揭示人类文化和思想的本质。

人文科学家还喜欢分析文字、符号和象征,从中推断出文本和文化的隐藏含义。

人文科学的方法比较灵活,它们常常使用定性研究、访谈等无法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秉持着“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则。

自然科学理念主要源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强调客观而不带价值判断的研究态度。

这种理论可以通过实验在很多情况下被证明是正确的,并因此得到了科学家和学者们的信任和认可。

因此,自然科学对普遍规律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者们试图找到普遍的科学定律,以解释一系列自然现象。

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

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

知识文库 第15期29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刘晓颖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句作家。

他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高雅的韵文学。

并且他的俳句中充满了大量的禅理。

本文就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夏草》的分析来说明在他的作品中禅理的应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1 俳句与禅俳句是产生于日本的一种内容短小的诗歌。

对于具体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

只有按照“五七五”的格式来进行编排,并且内容中必须含有一个体现季节的“季语”,才能够称之为俳句。

而禅则是来源于佛教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意思就是静虑。

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效果,使得内心归于平静,不受外界的打扰。

而在古典文化中,禅和诗歌通常在某些意境下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在禅理的影响下,诗歌也通常会表现出幽静淡雅的意境。

因此,孤帆、雪景、群山就成为了诗人常常喜欢用来创作的素材,同时这种宁静、悠远等也成为了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意象。

俳句的翻译,在文字上既要体现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要保持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内含有丰富的的意境和禅理。

这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

笔者根据对俳句《夏草》的常理以及意境,进行简要的概括与评论,使大家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加深人们对日本俳句和相关禅文化的理解。

2 芭蕉俳句作品的唐诗背景《夏草》出自俳句的《奥州小道》。

它主要是记录松尾芭蕉和他的徒弟从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为止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松尾芭蕉在游经平泉时有所感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收获总结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俳句作品《夏草》。

3 《夏草》的禅理我们研究有关日本的文学史,不难发现,其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道教、佛教、基督教和神道教等宗教的影响。

俳句大肆兴盛的时候,也是禅宗方兴未艾的时候。

奈良、平安时期,随着中国的禅文化进入到日本,在禅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又将其与本土的文化相融和,产生了日本古代的一系列文化。

常见的花道,俳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造就了日本俳句的第一人,松尾芭蕉。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人文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人文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一、科学与人文各自的目标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是“是什么”;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就越真。

所以,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情感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是“应该是什么”;人文是带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感情色彩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

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

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以,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同时人文虽是求善,但人文却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了,《四书·大学》早已指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8者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奠基,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而"格物"是研究客观世界,"致知"是认识客观世界,"格致"就是科学,故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

此即,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其结果的应用应该有利于社会、国家、民族与人民,求真也应求善。

求善也须求真。

二、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作用科学给人类以力量,并有助于我们去掌握方法,把握工具并改造世界创造历史;而人文则决定这一目的和探索人类的终极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与人文,孰优孰劣?
苏杨
人类文明尽管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却已完整地覆盖了庞大的地球。

今天,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工农业生产的杰作。

应该说,这些智慧的成果大多数改善了社会福利,使人作为物种空前地强大、空前地幸福。

但也应该说,其中有些——而且现在越来越多——属于对自然环境的自作聪明。

就以生态建设来说,我国曾有过改天换地、人定胜天信念当家的年代,几十年过去了,结果怎样呢?林业部有位领导曾这样评价: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全局恶化。

为什么年年喊生态建设,这环境却越建越差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先比较一下大家都熟悉的中国与镜头里环境最佳的德国:谁的自然环境好?
乍听起来,这个问题有显而易见的答案。

德国是发达国家,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0%。

到过德国的人无不羡慕那整齐划一、郁郁葱葱、铺天盖地的森林。

然而,一位德国环保专家却发出了这样好似谬论的感慨:我们的环保是世界第一,但你们的环境比我们好得太多了。

当然,这儿他说的环境仅仅指我们残存不多的来不及“开发和建设”的原生环境。

德国的人工林是在原生林被完全毁灭后经过“生态建设”而成,而事实证明,人对生态系统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达到与大自然同等的生态建设能力还差之甚远。

不必说美国生物圈二号的失败,也不必说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得不偿失,单单这原生林和人工林之间就存内在着我们现有的技术无法逾越的鸿沟。

原生林不仅有着森林的三大功能,而且还是宝贵的动植物基因库。

与人工林相比,原生林可以说是“活”的,具备了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具备了适合这一地貌和气候的生态系统(包括完整的从初级到顶级的食物),对正常的自然灾害有自适应和恢复能力。

而这些,是由简单树种组合、人工栽种培育的人工林无法具备。

普遍德国的林相优美的人工林在遇到火灾、虫灾袭扰,酸雨降临时,都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救灾,宛若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能独自去经受风雨。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构成人工林的优势树种不是经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生存下来的,也没有一个浇、灌、草、藤兼备的植物体系和以植物为基础的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食物链,对外界的扰动防范能力很差。

而且,其中别说没有让生物学家惊喜的新物种,连狼这种普通的肉食动物也没有,一致食物链常常崩溃,不得不用人力去平衡。

这样已经丧失生物多样性孕育机制的森林,美吗?
与我们羡慕德国的优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的是,许多德国环境学者非常羡慕我国的原生林中生物多样性。

珙桐、银杉、金花茶这些异彩纷呈的孑遗植物,熊猫、金丝猴这些千姿百态的可爱物种,是造化的鬼斧神工,岂是我等能为?目前中已知的脊椎动物就有6347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数的%15以上。

其中哺乳动物581种居世界第一,两栖类210种居世界第二,鸟类1244种为世界第三,爬行类320类为世界第五,高等植物三万余种名列世界第三。

另外,中国农民还开发利用和培植发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在中国各地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为其品质改造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总之,中国整体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丰富程度在世上名列前茅,进入12个“巨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列。

而德国的脊椎动物仅有一千余种,高等植物仅有不到一万种,而且其现有植物中还有约50%来源于中国。

即便按单位国土面积来算,其生物多样性也远不如中国。

所以,尽管德国的环境意识闻名全球,治污设备畅销全球,然而德国青山绿水间竟然没有一种拿得出手、上得了镜,可以作为国家形象代表的珍(稀)、(濒)危、特(国家特有)物种,难怪他们的专家会羡慕我们的自然环
境。

比较中德的自然环境,可以发现德国的技术领先、代价巨大的生态建设都未能地造出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而只是造出了让我们这样的刚刚发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样重要的小康国家国民认为的优美环境。

必须认识到,德国的优美是相对人的需要来说的人居环境的优美,这类生态条件的现代工业的支撑下是舒适的,但不能满足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德国的自然环境更像养殖场——他们都是针对某一种动物的需要而强化发展起来的,所以难有物种大家庭共有的活力。

这种对比还说明:如果普通人看来最适合的自然环境,多半不是老天爷的手笔,也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伊甸园。

这样的环境,作为城郊的色调是可以的,但一个国家的风景如果都是这样的底色,这个国家在所谓的生态战略资源储备上就等于交了白卷。

不幸的是,我国在这方面就曾经糊涂过。

我国曾在荒漠地带大量垦荒,也营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林。

这些战天斗地创造出来的环境,如今才发现,不是拆东墙补西墙上游生产用水挤占下游生态用水,就是猴子拨玉米,扔十留一,摞荒的地大部分沙化成为沙尘暴的源头和生态建设的反面教材;更是云南、海南等地大片伐掉宝贵的热带雨林改种橡胶林,号称以杂木林换取经济林,结果不仅让发达国家艳羡的原生林没了,橡胶林也因为竞争不过其处在最适宜生存环境的热带国家而成为鸡肋。

这种生态建设现在可以看出是不成功的,我们是在宝贵的原生环境中进行主动的“生态建设”,对于我国这样正全面迈向小康的国家来说,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事,不能再干了!
那怎么样才能够让已经破坏的环境康复呢?三八线的环境巨变是一个难得的例子。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南、北朝鲜大致以北纬38度线为停火线,沿线两侧划定的非军事区总面积为五百多平方公里。

停战四十多年以来,这里基本没有任何人类活动,恢复了完全的自然状态。

有少数韩国科学家进入这个无人区,发现这块当年被炮火摧残得千疮百孔的地方河水清澈,森林茂密,物种繁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里发现了多种稀有动植物,还发现了14种以前认为已在朝鲜半岛灭绝的动物,包括东北虎和棕熊。

美国宾州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金克中评论道:“全世界只有这个地方,三千年以来的农耕文明突然中止,原始物种可以在没有人类干扰下自由发展。

几十年来这个地区的生态恢复情况大大超过了人类所有的生态建设能够达到的水平。


看来,老天爷的生态还是让老天爷来建设好,只要我们不干预,生态建设就会成功。

要不然,过上十年八载,我们的森林覆盖率也许会比现在明显增加,我们也许会大片想德国那样迷人的森林,但有可能,我们必须得去别国,告诉别人这样一个滑稽的结论:我们的环保现在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的环境比你们差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