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沪教版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汇总(含答案)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小陈:也可能含有。

(3)验证:验证小强的猜想。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熟石灰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验内容。

反思与应用: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取一根约10cm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B、C三处的变化。

几天后,他们会发现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九上化学实验探究题汇集试题 答案版

九上化学实验探究题汇集试题  答案版

(2) 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燃烧中熄灭后略(3) 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九年级上化学实验探究题汇集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燃烧产物的探究、对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的探究……)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内容 实验现象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 2 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 1:一定条件下,蜡烛在一瓶空气中燃烧。

某同学利用 O 2 传感器,测定燃烧过程中 O 2 的体积分数。

(如下图所示)观察实验结果图,初始时O 2 的体积分数是 20.7 %,蜡烛熄灭时O 2 的体积分数是 16 %。

实验 2:相同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 2 进行测定(初始时 O 2 的体积分数是 3 0%)。

结合已有信息,合理猜想:蜡烛熄灭时O 2 的体积分数(与实验 1 相比较)。

请写出两种不同情况并分别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实验操作合理,蜡烛相同且量足够,忽略仪器误差】猜想 1 及理由:_等于 16%,由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 16%时蜡烛可能就会熄灭。

;猜想 2 及理由:_小于 16%,初始时氧气体积分数变大,导致燃烧剧烈,放热多,温度不易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值可能大于 14%。

2.蜡烛(主要含C 、H 、O 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 CO 2。

变化后(1)物质的 颜色、状态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物质的颜色、状态等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_C 或CO 或含有C、CO2、H2O 和CO 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_。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mL 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1]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1]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1\33.(7分)【实验一】(1)CO 2 (2)澄清石灰水 【实验二】(1)200 mL (2)防止二氧化碳溶解在B 装置的水中(3)依据化学方程式,一包“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反应物(柠檬酸和小苏打)的量有关,与温度无关 (2(4)不断摇动两套装置中的锥形瓶A ,继续收集气体并测量体积 2\33.【反思与改进】SO 2溶于水,也会出现塑料瓶变瘪的现象。

方案一:10 mL 水和10 mL 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将200 mL 的SO ..2.完全吸收.... d 方案二:有水倒吸入集气瓶,会使余下的二氧化硫全部被吸收 防止水倒吸入装置A 中 3\4\33.(1)H 2SO 4 (4)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6)除去过多的二氧化硫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合理给分)(7)B 中的溶液褪色,C 中的溶液不褪色,D 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分,答不全不给分) 5\33.(6分) 【实验探究】碳化钙(CaC 2)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反应放热 可燃性 【得出结论】电石主要成分碳化钙(CaC 2)能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且该反应.. 放热.. 【实验拓展】点燃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生成;一段时间后,将烧杯取下,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2分)【反思】防止与水接触6\33。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XXX购买了一种名为“汽泡爽”的冲调饮料,其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小苏打。

使用方法为将一包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mL冷水,待粉末完全溶解后即可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XXX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旨在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XXX通过阅读资料得知,柠檬酸和小苏打混合后加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柠檬酸三钠和水和气体。

为了检验该气体,XXX选择了试剂。

实验二旨在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XXX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

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

于是XXX设计了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加水温度与“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有关。

老师指出XXX的实验报告有误,因为“汽泡爽”产生的气体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

XXX反思后继续实验,最终证明了老师的观点。

在另一个实验中,同学们在燃烧硫的实验中加入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引起了他们的思考:SO2是否与NaOH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每1体积水可溶解约40体积的SO2.同学们进行了实验,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推测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甲同学认为实验不够严谨,于是同学们设计了两个改进方案。

方案一为向两个充满SO2的200 mL软塑料瓶中分别注入10 mL水和NaOH溶液,振荡,对比。

结果为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分析原因后认为改变注入水和NaOH溶液的体积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注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3 mL。

方案二为利用装置进行实验,向两个充满SO2的300 mL集气瓶中分别加入6 mL水和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对比。

XXX同学认为这个方案也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XXX同学对装置进行了改进,使其达到了实验目的。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第 2 页 共 10 页
【实验结论】 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 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 Vc 的含量有影响。
【实验反思】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 A. 试管的大小不同 B. 量取的被测物质的体积不同 C. 每次实验所用的果汁颜色不同 D. 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
。 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
两套装置中铁钉均锈蚀; 且 U 型管中液面均由 b 处上升至 a 处,则所需时间 I < II。
_______。
(3)若将两根铁钉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两支试管
内均有大量气泡产生,铁钉逐渐溶解,在酸溶液中被快速腐蚀。
【反思与提高】
根据该探究实验以及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
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
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2、(5 分)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 NaOH 溶液吸收生成的 SO2。
第 3 页 共 10 页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打开分液漏斗的 活塞向 试管中滴 入适量的水
试管中有气泡产 生,烧杯中有气泡 产生
一段时间后,将燃 观察到气体燃烧, 着的木条放在导 有明亮的火焰 管口 P 处
该气体具有的 化学性质是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解释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着火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测试卷-附带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测试卷-附带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测试卷-附带答案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 __。

(2)用A 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C 和D 都可以收集O 2,选择D 装置的优点_____。

(3)E 装置中水的作用__ ___。

2.氧气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

(1)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取O 2。

能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的事例有_______(写一点即可)。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某些空气净化剂含超氧化钾,其净化原理为:222324KO 2CO 2K CO 3O +=+。

该方法一般不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2020广东广州)大多数化工生产都有催化剂的参与。

(1)化工生产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______。

(2)研究表明氧化铜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①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上图中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______排空气法。

为了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将_____放在集气瓶口。

③反应结束后,弃去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

④为了制取较大量氧气,并便于多次添加过氧化氢溶液,请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或装置,重组一套制取装置,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填标号)。

(3)下列设想有可能通过找到合适的催化剂来实现的是______(填标号)。

A 利用太阳光将水分解生产H2B 将空气中的He分解生产H2C 常温下Cu从硫酸镁溶液中置换出MgD 使一定质量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变多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答案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答案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汇总与答案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小陈:也可能含有。

(3)验证:验证小强的猜想。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白色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足量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熟石灰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③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一成立反思与应用: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1含答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1含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11.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

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b.手摸烧杯壁有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到。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蜡烛燃烧为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通电中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

【获得结论】猜想二正确。

2.探究液化气燃烧的变化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

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

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①玻璃杯内壁出现;②手摸玻璃杯壁有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到。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获得结论】(4)液化气燃烧为变化。

【反思与交流】(5)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试举一例说明。

3.为了探究气体氨气(NH3)的某些性质,小雨同学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具有碱性的物质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然后依次做了以下实验.由以上实验,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还有、.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正确量取8mL的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是A、10mL的量筒B、50mL的量筒C、烧杯D、胶头滴管(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再去吸其他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 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

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

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

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下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 A 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

量筒C 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

B 中油层的作用是。

A B C(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 = 64 mL,b = 132 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

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2、【2012.1 西城】33.(5分)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 溶液吸收生成的SO2。

这种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实验方案】同学们向充满 SO 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 NaOH 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 瘪,他们认为SO 2与NaOH 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改进】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 。

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两个改进方案。

方案一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向两个充满 SO 2的 200 mL 软塑料瓶中分别注入 10 mL 水和 NaOH 溶液,振荡,对比。

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乙同学认为由于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因此无法证明 SO 2与 NaOH 是否发生了反应。

试分析导致两 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

他认为若改变注入水和 NaOH 溶液的体积便可达到实验目的,注 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 (填序号)。

a .15 mLb .8 mLc .5 mLd .3 mL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向两个充满 SO 2的 300 mL 集气瓶 中分别加入 6 mL 水和 NaOH 溶液, 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对比。

倒吸入两个集气瓶中 的液体体积完全相同丙同学认为上述方案也无法证明 SO 2与 NaOH 是否发生反应。

你认 体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

丁同学思考后,将上述装置进行了改进,便达到实验目的。

改进装3、【2012.1 昌平】33.(7分)维生素 C (简称Vc ,又名抗坏血酸),易人体缺乏 Vc 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 Vc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探究如下: 探究一:检验三种饮品中V c 含量的顺序。

【查阅资料】 Vc 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设计方案】分别向盛有 lmL 等浓度高锰酸钾稀溶液的三只试管中逐滴滴加果味饮料、苹果汁和梨汁,边滴 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数据】果味饮料苹果汁 梨汁 滴加的滴数401020实验结论】分析数据可知,三种饮品中 Vc 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依据是(各液体密度上的差别和每一滴的体积差别忽略不计)。

探究二: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 含量是否有影响。

设计方案】请你用新鲜的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高锰酸钾稀溶液和必要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结论】 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 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为导致吸入液体的置如右图所示,你 溶于水,易被氧化。

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的含量有影响。

【实验反思】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

下列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

A.试管的大小不同B.量取的被测物质的体积不同C.每次实验所用的果汁颜色不同D.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4、【2012.1 朝阳】33.(5 分)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提出问题】煤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 2KMnO4 + 2H2O =K2SO4 + 2MnSO4 + 2 X ,其中 X 的化学式是:。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根据上述资料,甲、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 A、B 两步实验:实验现象为 A 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甲同学认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合理,于是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略去):【结论与反思】(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2)上图C 装置的作用是。

(3)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丙同学的实验中。

5、【2012.1 大兴】33.( 6 分)小明看到一则新闻:某市一辆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引发熊熊大火。

对此现象小明产生了疑问。

【提出问题】电石遇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查阅资料】电石主要成分为碳化钙(CaC2),它没有可燃性但遇水会产生气体。

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与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解释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着火的原因。

,请填写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操作及现象结论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实验反思】通过上述实验可知,电石在保存和运输时注意的事项是 。

6、【2012.1 东城】33.(8 分)研究金属的腐蚀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义重大。

(1)为了探究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图-12所示实验。

经过一周后观察,试管A 和C 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 B 中的铁钉明显锈蚀。

图-12① 通过实验发现:铁锈蚀是铁与 _____________ 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② A 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家中的刀具若沾有食盐水锈蚀更快。

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铁锈蚀速率的因素,做了如下的实验。

提出问题】铁锈蚀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① 物质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混合物称为水溶液,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得到氯化钠溶液,乙醇溶解在水中得到乙醇溶液。

②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乙醇溶液不能导电。

【猜想】铁的锈蚀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反应时的温度;② 氧气的含量;③ 水溶液的导电性。

【实验】每次取两套如图-13 所示的装置,编号为 I 、II 。

向两套 量、大小相同的铁钉和等体积的蒸馏水,进行如下三组对比实验 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打开分液漏斗的 活塞向 试管中滴 入适量的水试管中有气泡产 生,烧杯中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将燃 着的木条放在导 管口P 处 观察到气体燃烧, 有明亮的火焰该气体具有的 化学性质是装置中分别装入质 (实验开始时,各瓶A是否含有铁称量剩余金属粉末为 1.12 克。

(4)初步结论:猜想___________ 成立;实验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

(5)数据处理:试计算粉末原料中任意一种金属所占的质量分数(用金属名称和百分数表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2012.1 怀柔】33.(8 分)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为了探究其原因,小组成员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提出问题]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产物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镁,理由是。

[提出猜想]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

(填化学式)[实验探究](1)按下图所示装置收集氮气(关闭a、b、c,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待白磷不再燃烧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a、b,使用打气筒进行充气至A 中的水进入B时,打开c,继续充气。

)2)实验验证的方法是[实验结论]猜想是正确的。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实验反思](1)氮气选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2 )本探究活动对物质燃烧新的认识是。

9、【 2012.1 石景山】33.(8 分)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感到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是否为一种制氧剂?与人呼出的哪种气体发生反应?【查阅资料】① 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和水蒸气等。

② CO2 + 2NaOH Na2CO3 + H2O。

1)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其中A 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 ,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变化。

2)实验现象及结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并生成氧气。

实验Ⅲ: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

1)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2)实验记录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 A装置中缓慢加入稀盐酸。

A 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______ ,C 装置中有气泡出现。

A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C 装置作用是 ___ 。

稀盐酸过氧化钠提出猜想】过氧化钠与人呼出的N 2或 CO 2或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过氧化钠A B C大理石A C 氢氧化钠溶液D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③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条在 D 内进行检验。

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Ⅱ和Ⅲ,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反应后,还产生了另一种物质,该物质是 __________ (填“单质”或“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