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涵盖以下主题:
1.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其作者,了解他
们的主题、风格、文学技巧和写作背景。

2.文学史、文学批评: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及现状,了
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主题、风格特点,以及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3.文学创作:学习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如气氛、情节、人物塑造、语言等,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趋势。

4.文学比较: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与国际文学的比较,了解中国
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5.文学研究:了解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透视文学作
品及其作者的文学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
特点和文学家的作品。

同时,学生也可以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启示,并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例子:
1. 《活着》- 余华: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人家在中国近代历史
动荡中的生存故事。

2. 《黄金时代》- 王小波: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故事。

3. 《丰乳肥臀》- 陆地:以一位中国农村妇女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探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4. 《灵山》- 莫言: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和超自然力量的故事。

5. 《独立日》- 余秋雨: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角,探讨了
中国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变革。

6. 《棋王》- 阿城:描写了一个关于围棋的故事,融合了中国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元素。

7. 《红高粱家族》- 莫言:通过一家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近
代历史中的种种悲欢离合。

8. 《人生》- 路遥:以一位中国农民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
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9. 《白鹿原》- 陈忠实: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一个
家族的兴衰起伏。

10. 《檀香刑》- 东野圭吾(纯日本人):以中国现代社会为背景,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冲突。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

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

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

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3、“山药蛋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

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4、《创业史》(柳青)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

当代文学特征

当代文学特征

当代文学特征
当代文学是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具有以下特征:
1. 现实性:当代文学作品通常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社会问题,表达人民的诉求。

2. 多样性: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题材。

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品,也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

同时,文学形式也更加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3. 思想性:当代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许多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创新性:当代文学在表现手法、叙事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

作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

5. 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当代文学作品逐渐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许多作家受到国际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

6. 大众化:当代文学作品的受众面更广,不仅有专业读者,还有普通大众。

一些作品通过影视、网络等渠道传播,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总之,当代文学具有现实性、多样性、思想性、创新性、国际化和大众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当代文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当代文学是指在现代时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创作并受到广泛传播和赞誉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和风格,探索了当代社会、人类心灵以及种种社会问题。

以下是一些被公认为当代文学经典之作的范例:1.《百年孤独》-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967年。

这本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书写,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并反映了拉丁美洲历史上政治、家族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2.《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胡赛尼的首部小说,出版于2003年。

该小说以一个阿富汗男子阿米尔为主角,讲述了他与自己童年好友哈桑之间的友谊与遭遇,以及他们在波澜壮阔的阿富汗历史背景下的命运。

3.《1984》- 乔治·奥威尔《1984》是英国作家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该小说构建了一个集权极权主义社会,描绘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这个世界里的种种矛盾和抗争,探讨了权力与自由、真实与虚假等重要议题。

4.《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青少年小说。

该小说以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主角,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和社会现象,探索了孤独、成长、道德等主题,并引起广泛争议。

5.《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以大学生渡边为中心,讲述了他与两个女孩——纳娜和直子之间的纠葛情感,并探讨了爱、死亡、青春等主题。

以上只是当代文学经典之作的几个例子,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

每一本经典都值得深入阅读和探索,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当代文学在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考和感受的机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胜利服务党内党外形式延安文艺整风二、当代文学的分期(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后启蒙文学(1978—1989年)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三文学史的三个层面(一)文学资料和史实(二)文学鉴赏和评价(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讨论思考一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第一章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再次是会议的意义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划分范畴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划分范畴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划分范畴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时期,它们的划分范畴主要基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期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实验性。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包括海明威、福克纳、卡夫卡、普鲁斯特等。

当代文学则是指 20 世纪中期至今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包括品特、马尔克斯、村上春树、莫言等。

虽然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划分范畴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争议性,但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现代文学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反映了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

而当代文学则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总的来说,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划分范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学作品的特征和风格的差异。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两个较为常见的概念,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很有必要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本文中,将分步骤阐述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第一步:定义
现代文学一般指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作品,包括了现代主义文学、战争文学等流派,以及如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大诗人的现代评价。

而当代文学则更为广泛,一般指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文学作品,经过了民主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等多个发展阶段,融汇了各种风格和主题。

第二步:特点
现代文学的特点是:反传统,重艺术性,追求个性。

这是因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反传统寻求突破成为主要趋势。

同时,艺术至上的思想也逐渐升华,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象征主义、超验主义等元素。

而当代文学的特点则更多元,多样化,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文体和文化跨界,媒介化和互联网化,个性和身份探寻。

第三步:发展历程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等流派为现代主义的兴起垫定了基础。

而随着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怀疑和不信任逐渐加深,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

而当代文学则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后后现代主义,又或者是从“内向”的主题到“外向”的关注点,不断探索着新的方式和内容。

总之,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部分,它们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无论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和自身情感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深入挖掘这些文学作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三大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潮的批判2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艺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3两结合创作手法: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4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所有人物都要从不同角度为主要英雄人物作远、近、正、反的铺垫5伤痕文学: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源于此6反思文学:茹志鹃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品主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7改革文学:1978年后,作家们纷纷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改革小说侧重反应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8寻根文学:在1985年前后一些作者在杭州开会,其中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郑义、李杭育、郑万隆等人,倡导寻根文学并形成寻根文学小说流派,他们试图超越政治,深入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学的思考。

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是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爸爸爸》《棋王》《小鲍庄》9先锋小说: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鸣、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余华、残雪等人得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可当做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文学形态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1986—198910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一代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的先锋新诗潮,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像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1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思潮是在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它特指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人的创作,关注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生存本相、生活原状、即生活的本真面貌,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从而写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新写实”提出了对生活的“零度介入”状态简答、论述1《创业史》(柳青)中梁三老汉人物形象分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梁三老汉:善良、忠厚、保守、胆小怕事,终生梦想着发家致富,是小生产者的典型代表2《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由小资女性变成革命战士,反映了怎样的创作困境⑴“革命叙事”原型来源于进化论的观点,时间是不断进步的历史观念,人类社会也有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然逻辑,“革命”和“断裂”就成为历史叙述的基本模型,革命带来了社会发展的阶级性和“断裂感”,人物与时代和历史在“新”的结合中走向“进步”,这样小说就自然地产生了“成长叙事”和“青春之歌”,其结尾是旧时代的终结,革命的“胜利”、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解放”,这样革命的叙事美学也同时诞生了—激情、壮美、热烈、乐观成为必然的美感色调⑵《青春之歌》无意中书写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一部作品,林道静从一个男人跳向另一个男人的过程,其实可以看出见异思迁的人性弱点,但作者通过所谓的“革命叙事”使她从一个小资女性变成了革命战士,主人公林道静经过了人生的痛苦和选择,终于认识到只有接受党的领导,与工农兵相结合才能真正找到出路,这是小说问世的年代唯一具有合法性的叙事规则,是过去读者解读这部小说的唯一角度⑶从与“多情骑士”余永泽的相恋同居到爱上了人才出众更加具有冒险精神的卢嘉川(婚外恋),然后在未获知卢嘉川牺牲的消息就迫不及待的投入江华的怀抱—照此推理,随着“革命”的发展,林道静会一直爱下去,但作者硬要不写明的把这个小布尔乔亚叙事改成革命叙事⑷作者遇到困境怎样做的呢?因为小资叙事不具有现实合法性,“革命叙事”必须代替小布尔乔亚叙事,这不是一个仅仅关涉到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隐含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问题,从自觉—自虐,从受虐—被虐,最后发展成集体潜意识过程,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政治话语与群众话语的合力迫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话语处于一个空境3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⑴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是郭小川创作的特色,在郭小川的诗作中,占主体的是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在思想内容上有强烈的政治性大都表达一个普通的主政主题⑵为了更好地倾泻政治激情,郭小川又特别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即通过押韵和节奏,来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并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的试验⑶他学习俄罗斯未来派革命诗人玛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形式注意长句拆行时的节奏,尽可能做到大体整齐和押韵⑷创造了《甘蔗林—青纱帐》这样的“新辞赋体”,这也是他对新诗艺术的主要贡献之一4《茶馆》的艺术特色⑴《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

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生动而精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鬻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一句话就要坐牢……这些描写说明清末社会黑暗而且腐朽不堪,让观众在反面否定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⑵《茶馆》艺术构思中还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反映社会大生活,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⑶《茶馆》艺术构思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⑷《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具有“史”与“象”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刻画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唐铁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⑸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5如何理解寻根文学热?以《爸爸爸》和《棋王》为例谈谈文化寻根者们的观点:这些作家更多地流露出对传统文化、传统生活的认同、赞美的情调,表现出与社会发展相悖的生活观念与文化观念。

有人曾指出,“文化寻根”“在民族文化意识强化的同时……可能出现当代意识弱化的倾向”。

“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们,试图以高度的理性自觉和行为方式“还原”,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建民族文化的现在形态。

⑴《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和放大,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对人的兽性摧残、好勇斗狠、集体仇杀,整个作品在神秘的描述之中所透露出来的象征意蕴,能促发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意蕴。

《爸爸爸》还存在着对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模仿痕迹⑵《棋王》写了一个“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的韧性,作品呢流露了这样的暗示: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6以舒婷、顾城、北岛的诗歌创作为例,谈谈朦胧诗的思想追求和艺术特色舒婷《致橡树》《双栀船》、顾城《星星》、北岛《回答》《宣告》思想追求⑴怀疑与反叛精神怀疑是朦胧诗人性自我觉醒的起点,它是思想理性上对既定的价值秩序疑问,是自由思想的起点,朦胧诗人被称为“怀疑的一代”“觉醒的一代”—北岛《回答》⑵历史责任与历史忧患,当既定的价值体系被颠覆后,对历史、现实的批判就成为必然—江河《没有写完的诗》⑶人性价值的确立朦胧诗最杰出的作品是呼唤人的价值,“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人创造了社会,就不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既然是人创造了文明,就不该把社会精神作为个人的精神的敌对力量,那种“异化”为自我物质和精神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应该重新审查”—舒婷《神女峰》⑷英雄自我:抒情主人公的特征→英雄主义精神,他们无论对于历史,还是人生都持一种理想主义态度艺术特色摒弃直白浅露的艺术表达,追求朦胧、迷离、含蓄、深邃之美⑴意象化扬弃其深化自述,以繁复意象传达心结,意象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义性阐释⑵象征化以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拟成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诗歌的意象具有隐喻性而带来含蓄美⑶立体化按照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安排时空秩序,造成诗歌结构的流动跳跃7《红高粱》中戴凤莲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我奶奶”除了具有正义勤劳的中国妇女特质外,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灵魂中,渴求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需要,是一种归于自然的人类本性的需求,在她倔强的生命旅程中,我们看到她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里火焰般的野合,她的纵欲充满着对封建礼教的亵渎,而这种亵渎正是一个在道德规范压力下生长多年的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觉反抗。

正如她在弥留之际的默祷:“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王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

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正是这种反叛精神重新诠释了我们民族对于生命意识的理解,它渗透了“红高粱”般炽烈的生命张力,整个《红高粱》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森林般的红高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内核的象征,而每一个人物和画面均充满着深刻的寓意8《白鹿原》中田小娥人物形象分析“潘金莲”式的悲剧人物,田小娥从一个追求爱情向封建社会挑战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为追求性及生存的可怜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