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三不讲”原则
教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是什么教师教龄与上课讲话多少有密切关系。
记得初上讲台时,备好一节课,常常二十分钟左右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不知干什么,讲课过程中为了缓解压力经常看手表或频繁擦黑板。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往往越来越“能讲”了,不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且还要拖堂讲。
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听累了就可能讲话,教师于是善意提醒学生“请同学们管住自己的嘴,专心听教师讲”。
事实上,有时要管住自己嘴的,恰恰应该是教师自己。
正因为教师讲多了,学生才丧失了讲话的机会,而学生又有表达的权利和说话的欲望,所以他们不得不悄悄地说话。
如果教师少讲点儿,让学生尽情地说,这个矛盾不就解决了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该讲而开讲的地方太多了,多到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难怪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会厌烦地说:“我们老师就爱叨叨,一道题讲8遍!”这类学生学习不好,题目不会做,教师多讲几遍,为什么他们还会反感呢?一方面,没有人喜欢喋喋不休;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这就叫“吃力不讨好”,这也是“教师不知讲了多少遍,考试考到了原题学生还不会”的原因。
可见,对于“讲”,教师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下面举例说明。
在一个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课堂上,授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说:“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我联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英国当年要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前面所学到的内容,有同学知道吗?想不起来,有没有?会的同学请举手,有的同学很犹豫。
好,请这位同学吧,你来!”问这个问题老师用了一百多个字、近半分钟的时间。
事实上,这是仅用17个字、6秒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却用了26秒钟来嗦嗦,反而对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干扰。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呢?首先,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好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讲,讲了仍不会的课堂不讲;要多讲易错点、易混点以及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点。
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

新城镇中心小学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主战场。
为此,新城镇中心小学,提出了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即课堂上要给学生讲问题、讲思路与方法、讲规范;学生不看教师不讲、学生不练教师不讲、学生不议教师不讲。
讲问题就是要把“问题”看作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讲问题与方法则是指讲问题的条理脉络,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讲规范是讲做题的规矩。
“三不讲”强调的是看、练、议,学生不预习、不练习、不讨论,教师就不要先讲。
“三讲”与“三不讲”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不讲”是“三讲”的基础和前提,“三讲”是“三不讲”的延伸和强化。
学校认为:“三讲三不讲”是培育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为,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了学生。
新城镇中心小学
伊文广
2012。
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

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三讲三不讲”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三讲”里面涉及的知识点教师必须讲,还得讲好讲对讲的到位。
“三讲三不讲”基础是:学情调查。
通过学情调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讲,否则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觉得老师唠叨;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也没必要讲,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自学能力,就丧失了耐心看书、自己做学问的能力;与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或者对于学生无法讲清楚的知识、超越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知识坚决不讲,否则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三讲三不讲”的操作方法:解放与创造。
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敢于并善于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同时反对优生独霸的课堂。
但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
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各小组展示学习讨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归纳,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
需要记笔记的要做明确强调。
避免学生自学的知识片面、零碎、残缺。
“三讲三不讲”的重心与关键:教学重心在“学”,关键在于“讲”。
“三讲三不讲”是对传统“满堂灌”的否定与终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为主,学生听记“热火朝天”的课堂模式,要根据学情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讲三不讲”的支柱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
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
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

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三讲三不讲”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三讲”里面涉及的知识点教师必须讲,还得讲好讲对讲的到位。
“三讲三不讲”基础是:学情调查。
通过学情调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讲,否则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觉得老师唠叨;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也没必要讲,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自学能力,就丧失了耐心看书、自己做学问的能力;与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或者对于学生无法讲清楚的知识、超越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知识坚决不讲,否则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三讲三不讲”的操作方法:解放与创造。
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敢于并善于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同时反对优生独霸的课堂。
但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
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各小组展示学习讨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归纳,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
需要记笔记的要做明确强调。
避免学生自学的知识片面、零碎、残缺。
“三讲三不讲”的重心与关键:教学重心在“学”,关键在于“讲”。
“三讲三不讲”是对传统“满堂灌”的否定与终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为主,学生听记“热火朝天”的课堂模式,要根据学情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讲三不讲”的支柱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
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
教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是什么教师教龄与上课讲话多少有密切关系。
记得初上讲台时,备好一节课,常常二十分钟左右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不知干什么,讲课过程中为了缓解压力经常看手表或频繁擦黑板。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往往越来越“能讲”了,不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且还要拖堂讲。
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听累了就可能讲话,教师于是善意提醒学生“请同学们管住自己的嘴,专心听教师讲”。
事实上,有时要管住自己嘴的,恰恰应该是教师自己。
正因为教师讲多了,学生才丧失了讲话的机会,而学生又有表达的权利和说话的欲望,所以他们不得不悄悄地说话。
如果教师少讲点儿,让学生尽情地说,这个矛盾不就解决了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该讲而开讲的地方太多了,多到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难怪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会厌烦地说:“我们老师就爱叨叨,一道题讲8遍!”这类学生学习不好,题目不会做,教师多讲几遍,为什么他们还会反感呢?一方面,没有人喜欢喋喋不休;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这就叫“吃力不讨好”,这也是“教师不知讲了多少遍,考试考到了原题学生还不会”的原因。
可见,对于“讲”,教师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下面举例说明。
在一个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课堂上,授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说:“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我联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英国当年要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前面所学到的内容,有同学知道吗?想不起来,有没有?会的同学请举手,有的同学很犹豫。
好,请这位同学吧,你来!”问这个问题老师用了一百多个字、近半分钟的时间。
事实上,这是仅用17个字、6秒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却用了26秒钟来嗦嗦,反而对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干扰。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呢?首先,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好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讲,。
复习课三讲三不讲[修改版]
![复习课三讲三不讲[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6f7fe652d380eb62946dfc.png)
第一篇:复习课三讲三不讲复习课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重点——构成学科主干的知识点、高考频繁出现的考点。
难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
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
往往会反复出现。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
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评讲课要坚持做到四条第一,试卷要全批全改,教师做好差错记录,错因分析,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一,题目要有选择地讲,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差错率较高的题目,才列入评讲内容;第三,要重视归纳总结,不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三,重点总结解决此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第四,要进行变式训练,评讲课后,经过变换条件,改变角度,使原题变形后,进行评后练习,以达到真正弄懂问题,巩固知识的目的。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
所谓主干知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知识。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整理、挖掘,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还要进行系统梳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最新三讲三不讲

曾经听过一个培训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会议中的三讲三不讲,讲自己1不讲别人,讲主观不讲客观,讲内因不讲外因。
听了后颇有感触,写了一点随想,2与同事们分享。
3当人们遇到分歧,遇到争端时,首先想到的是对方做的如何不对,很难4或者说很不愿说出自己错在哪里。
5联想到我们公司,当我们遇到跨部门的分歧,需要开会协调时,第一个6发言人通常是先罗列别的部门的错误和失职,接着被指责部门会站出来回应,回7应的过程中难免也指责对方的错误和失职,接着第三人、第四人。
我们的会议会8让人感觉到偏题跑题,本来是来解决问题的,结果成了讨论谁对谁错,当然这也9是分析问题的必然过程,但我们确实将这个过程放大化了。
除非有中间人协调,10否则这种会议就算讨论一天,也很难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11在我们公司,我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开会没用的,不会有结果的”,12当然原话可能不是这样,但至少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我们的会议效率实在是不13怎么高。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宁愿跑到现场找当事人解决问题,而不把大家14叫到一起开会。
)有些人可能会想“没办法,就这样,很多公司都这样”,我不15敢这么认为,我还是觉得“事在人为”,只要你愿意,没有做不成的事儿。
16讲自己不讲别人,这句话很有内涵,我感觉有点象毛主席的批评与自我17批评。
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两方面信息:18一方面从心里角度来说,人总有一种逆反心里,比如说我最近理了个光19头,如果有人说“你这头型不错,挺好看的”,首先我会很开心,即使我知道我20理光头其实真的不好看。
接着我会心情愉悦的谦虚一下“唉,就是太瘦了,脑袋21太小了,不好看”。
相反,如果有人说“唉,你其实不适合理光头,很难看”,我22可能会尝试着辩解,会说出理光头的各种牵强的好处。
逆反心里是人的天性,当23我们讨论问题时只顾一味的“攻击”别人时,对方就会“还击”,我们解决问题24的目的就很难达到。
相反,如果我们采取一些策略,先“自我批评”,那对方会25感觉到不好意思,也许没等你说完,对方也开始了“自我检讨”,哈哈,恭喜你,26你的目的达到了,你的问题解决了。
三讲三不讲

“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合理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认识,并产生新的思考,不合理的作业是学生学习的累赘和负担。
“三布置三不布置”是指: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
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一)理想课堂教学总体架构是“三个步骤”、“四个环节”。
1.三个步骤:即“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
(1)课前延伸(预习):主要是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
(2)课内探究:主要是实施四环节教学要求;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明确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巩固提高。
(3)课后提升:主要是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还要布置诸如阅读提升、实践提升、实验提升、归纳提升、反思构造、拓展训练等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业。
2.四个环节:即课堂上“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反馈点拨——巩固提高”四个环节。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按照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就是学生把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探究,然后再把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反馈点拨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中发现的问题,答疑释惑、总结规律、点拨方法、归纳提升。
巩固提高就是对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训练题目,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讲三不讲”原则教师教龄与上课讲话多少有密切关系。
记得初上讲台时,备好一节课,常常二十分钟左右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不知干什么,讲课过程中为了缓解压力经常看手表或频繁擦黑板。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往往越来越“能讲”了,不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且还要拖堂讲。
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听累了就可能讲话,教师于是善意提醒学生“请同学们管住自己的嘴,专心听教师讲”。
事实上,有时要管住自己嘴的,恰恰应该是教师自己。
正因为教师讲多了,学生才丧失了讲话的机会,而学生又有表达的权利和说话的欲望,所以他们不得不悄悄地说话。
如果教师少讲点儿,让学生尽情地说,这个矛盾不就解决了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该讲而开讲的地方太多了,多到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难怪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会厌烦地说:“我们老师就爱叨叨,一道题讲8遍!”这类学生学习不好,题目不会做,教师多讲几遍,为什么他们还会反感呢?一方面,没有人喜欢喋喋不休;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这就叫“吃力不讨好”,这也是“教师不知讲了多少遍,考试考到了原题学生还不会”的原因。
可见,对于“讲”,教师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下面举例说明。
在一个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课堂上,授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说:“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我联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英国当年要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前面所学到的内容,有同学知道吗?想不起来,有没有?会的同学请举手,有的同学很犹豫。
好,请这位同学吧,你来!”问这个问题老师用了一百多个字、近半分钟的时间。
事实上,这是仅用17个字、6秒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却用了26秒钟来啰啰嗦嗦,反而对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干扰。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呢?首先,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好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讲,讲了仍不会的课堂不讲;要多讲易错点、易混点以及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点。
坚决刹住“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风气,拒绝教师话语霸权。
其次,要把握讲的时机。
要讲在学生合作学习后仍感困惑时,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讲在学生探究卡壳时,讲在学生走不出误区时,讲在学生背景材料匮乏时,讲在学生认知模糊时。
教师语言的精辟、生动、形象、概括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千万不能陶醉于“千言万语”之中,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有多少话能说在学生的心坎上。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习题讲评时哪些情况下不讲、哪些情况下开讲,如何讲到点子上,并将其概括为“三讲三不讲”原则。
一、学生已经会的不讲,讲学生理解不透、审题不清的目前我们高二年级的自编练习中每讲一般有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
如果每题都讲,一节课时间可能不够,还会把学生讲睡了,使学生听烦了。
怎么办呢?就要有选择地讲。
比如必修一第13讲的练习,经过统计发现,选择题错误率在50%以上的有第4、6、8、9、12题,那就讲评这5题,并且在讲评过程中点明每题的解题关键、特色。
以下举例说明。
第4题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本题答案应为“c”,学生选“a”或“b”都有,这应与其文言文水平欠缺有关。
“坊市制度”是学生易错的知识点。
为了简化讲解过程,我首先提醒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学生指出是“开始被打破”。
我接着问:“坊市制度”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准确,我强调其主要特征是“时间空间限制”。
而“c”项“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反映了夜市的繁荣,表明突破了时间限制,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
“a”反映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b”说的是草市,“d”反映政府对市的严格,故选“c”。
再以非选择题第13题为例。
第一、第二问学生回答得较好,不需讲;第三问回答得较差,需讲。
材料3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问题: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这是材料题的一种典型问法,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也是学生的难点,不少学生或者照抄材料,或者照搬课本知识,总之,回答得不全面或语言不精练。
为了引导学生审清题意、举一反三,我是这样处理的:分别请高二(3)班的学生甲(上课走神)、高二(4)班的学生乙(该问回答差)读题,并分析答案来源(是材料还是所学知识),并指出应如何作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稍加强调,“材料与相关知识结合”,并尽量用学科语言概括。
二、学生自己能掌握的不讲,讲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目前高二文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每次做完练习都有不下10名学生找我面批。
根据这种情况,讲评练习时,我借助已经面批的学生来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必修一第12讲第4题学生回答的准确率只有30%。
第4题《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学生经常因一两个备选项纠结不清而导致误下判断。
比如本题选“a”的学生就很多。
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生活,容易将一些生活常识相混淆。
在高二(3)班我请学生丙、高二(4)班请学生丁(已找我面批)讲解此题。
丙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指人们按时“劳作”,生产、生活有规律。
但生活有规律,是否就是“富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一定。
”“‘既然不一定’选②是否妥当?”“不妥当。
”教师一边听一边观察学生的表情,待对话结束后再次问道:“听明白了?”学生答:“听明白了。
”既然听懂了,我就没有必要再重复。
当然,也有的问题学生知道了但讲不明白,那就再请别的学生讲。
如果还讲不清,最后则由教师讲。
例如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此题理论性强,有些学生虽然已经找我面批但仍难讲清,我就多花时间重点讲。
这时教师的讲解不仅能解惑,还可上升到理性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会使学生更信服教师。
让学生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可对面批效果进行检验。
要尽量避免出现表面问问题闹哄哄,过后学生仍然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局面。
三、讲了仍不会的课堂不讲,课下看对象分步讲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历史试题特别是中国古代史试题的材料,经常出现难懂的文言文,不少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头痛,历史教师应针对历史学科试题的特色积极寻找答题良策。
本学期第二次月考中的第7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7题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
李鸿章愤怒地说:“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舰。
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在课堂上我简单讲解了“我再哓哓不已”的含义,并指出本题的关键词句为“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大部分学生表示已经听懂。
下课后,个别学生愁眉苦脸地找到我,表示自己不懂题干的意思。
我首先将题干进行翻译,然后耐心地指出,语文材料阅读题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要求及解法都不同。
语文题中的字、词、句、音都有可能是考查的对象,超出所学知识的则会有注解。
而历史题要求不同,只需要解读关键词句。
我想借机考查学生上课是否听讲,于是问:“本题中的关键词句是什么?”学生回答“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
接着,我鼓励学生说“很好,上课用心了”,并说不用发愁,解答本题把握这一句就足够了。
同时,我告诉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特别需要平时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借此机会查找自己不清楚的“哓哓不已”就能掌握其含义;自己动手查资料并真正理解的知识,比依赖老师讲解获得的效果更好。
学生高高兴兴地走了,后来还告诉我这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在教学中绕过非重点而又难缠的问题,可以节省教师的讲解时间,又告诉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人在讲评习题时,就是想以此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