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血栓性微血管病最新诊疗进展

血栓性微血管病最新诊疗进展

◆临床表现和诊断 进食被志贺毒素污染的食物数天后可出现剧烈腹痛、 腹泻,腹泻常为血性。胃肠道症状缓解后患者可出现血小 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急性结肠炎期可通过大便培养诊断 志贺毒素感染,但当出现 ST-HUS 时,大便培养可阴性。 ◆治疗 ST-HUS 的治疗目前仍然是对症支持治疗,早期积极的 水化治疗可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多数 ST-HUS 患者通常 需要透析。血浆置换和抗补体治疗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还 不明确。急性期过后患者仍会出现高血压和神经系统症状,病因
血栓调节素在凝血介导的 TMA 中的作用还不清楚。 DKGE 在凝血介导的 TMA 中的作用已被部分研究证实,几 乎所有的患者都有 DKGE 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的突变, DKGE 基因杂合突变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编码 DKGE 的基因出现纯合突变可出现功能的丧失, 导致 PKC 的激活,PKC 的激活可促进血栓因子的上调以及 VEGF 受体的下调。DKGE 基因突变同样也可导致 VEGF 功 能的下降以及肾足细胞损伤。以上这些过程促进了血血栓 形成。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在 TMA 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 在一定作用。
在二价金属离子条件下一种金属蛋白酶切割 vWF,其 缺乏可导致超大 vWF 多聚体形成,这种金属蛋白酶即 vWFCP,vWFCP 基因定位于 9q34 (C9ORF8),全长 37kb , 有 29 个外显子,编码 1427 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 研究表明该蛋白为具有凝血酶敏感蛋白 1 基序的裂解 素和金属蛋白酶家族新成员(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din type 1 motif,ADAMTS) 并被命名为 ADAMTS13。ADAMTS13 结构缺陷与遗传性 TTP 密切相关,而后天获得性 ADAMTS13 自身抗体则会造 成获得性 TTP。获得性 TTP 的发病率成人远高于儿童,危 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和性别。

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年最新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作者:————————————————————————————————日期: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2016年版)一、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ICD-10:N1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与妊娠相关的TMA,TMA的诊断须符合以下标准: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Hb<100 g/L;2. 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有红细胞碎片;3. Coombs试验阴性;4. 乳酸脱氢酶LDH 升高>460 U/L4. 血小板计数<150 ×109/L;5. 急性肾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 血浆疗法:血浆置换及定期血浆输注治疗;2. 免疫抑制治疗:如因抗补体调节蛋白抗体引起的HUS,可选择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它如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3.透析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经评估预计无效的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氮质血症(具体替代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决定)。

4. 其它:抗C5单抗(依库利单抗,Eculizumab)治疗产后HUS有成功的报道,但因费用极为昂贵,在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四)标准住院日7-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7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7-21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嗜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包括钙、磷、镁、HCO3-或CO2CP)、血糖、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免疫指标(ANA谱、ANCA、抗GB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CRP、ASO、RF、ESR、iPTH);(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电解质、尿肌酐、尿红细胞位相、尿白细胞分类、尿渗透压或自由水清除率;(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膳食 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药物治疗
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注 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观 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疾病知识教育
01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
早期诊断技术
研发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早期诊断技术,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疾病 进程。
新型治疗策略
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满足临床对提高疗效、降低 副作用的需求。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与意义
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将得到显著提升。
改善患者预后
通过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综合评估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治疗方案与原则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类型,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 疗和康复治疗等。
治疗原则
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 标,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和保护脏器 功能。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治疗和护理方法,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心理疏导
02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属支持
03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康复
环境。
05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与未 来方向
当前研究热点与成果
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涉及到遗 传因素、免疫机制、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
继发于药物者具有明确用药史
.
12
TMA肾损害的诊断
微血管溶血性贫血:HGB<100g/L,网织红 细胞升高,外周红细胞碎片阳性,抗人球 蛋白试验(Coombs’ test)阴性,乳酸脱 氢酶升高(>250U/L)
病程中有血小板减少,最低<20×109/L
出现肾损害:血尿、蛋白尿和(或)急性 肾衰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多见于成 人,除“三联征”外,多伴神经系统损害和发 热;预后较HUS差
.
5
1.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临床表现 分两型 典型或腹泻后(post-diarrheal,D+)型 非典型或无腹泻(non-diarrheal,D-)型 前者占90%,后者占10%
因此,表现为“三 联征”:溶血性贫 血、血小板减少、 急性肾损伤
.
肾小球和小动脉内皮 细胞损伤
血小板在肾小球毛细 血管袢、出入球小动 脉、小叶间动脉聚集
局部大量微血栓形成
急性肾 脏损伤
消耗性 血小板
减少
红细胞 机械性
破碎 4
病因和原发病不同,TMA肾损害的治疗和 预后截然不同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在儿童和成 人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儿童预后较 好,成人较差
.
16
1.HUS诊断要点
肾脏病理:
小动脉内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内膜细 胞增生,管壁增厚、坏死,以及管腔狭窄、闭 塞、微血栓形成
免疫荧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IgM和补 体C3在毛细血管壁、内皮下、系膜区和血管壁 沉积
电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从基膜 脱落,内皮下见颗粒状电子致密物沉积,管腔 内可见红细胞碎片、血小板、凝聚的纤维素等

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

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导语:说到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常见治疗疾说到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常见治疗疾病方法就是药物、手术,这两种治疗方式对疾病控制效果非常不错,那血栓性微血管病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对它是怎么回事呢?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呈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由于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的表现。

微血管主要是指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其突出的病理特点为小血管内皮细胞病变,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官腔狭窄,部分小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

虽然病理上微血管的病变一致,但病因多种多样,其发病机制也不相同。

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

HUS和TTP同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区别在于HUS是以儿童为主的疾病,肾功能损害更明显;而TTP主要发生于成人,神经系统症状更为突出。

其他常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病因还包括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等,目前有人将抗磷脂综合征也纳入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范畴。

在对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认识后,治疗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疾病具体情况进行,不过对这样疾病治疗的时候,患者也是要积极配合,而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出现不舒服情况,都是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课件首先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描述,课件紧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新颖,层次分明。

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试述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引起HUS的机制。

一、概述(一)背景1925 年,首次报道血栓性微血管病,一位 16 岁女孩临床表现为贫血、紫癜、发热伴肾脏受累,检查发现急性溶血性贫血,病理检查发现伴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1936 年,发现类似疾病,临床表现除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还有血栓 - 血小板聚集。

1947 年, singe 发现一类疾病临床表现除发热、紫癜、肾脏受累外还有出血倾向,定义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TTP )。

1952 年, svmmers 根据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定义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即 TMA 。

1955 年, Gasser 发现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命名为溶血性综合征( HUS )。

(二)定义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 TMA )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特征有:(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2) 肾脏受累时多引起急性肾衰竭。

(3) 经典的 TMA :溶血尿毒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

(4) 其它类型 TMA :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相、妊娠相关肾病等。

(5) 尽管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最终均可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微血栓形成。

(三)发病机制( 1 )病因未明。

( 2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生的关键。

与该疾病相关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抗体、免疫复合物、药物、病毒等。

( 3 )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涉及到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遗传异感因素。

血栓性微血管病(肾病年会)

血栓性微血管病(肾病年会)
508.3 32.4 2月13日 13.48 386 460
37.8
418.8 38.9 2月17日 20.64 620 614 4.62 4.89
1月31日 5.69 505 79
2月3日 10.7 501 214 2.2 3.7
BUN(mmol/L) UA(umol/L) Cr(umol/L) DB(mmol/L) IB(mmol/L)
实验室检查
黄疸三项:TB 5.9mmol/L、DB 2.2mmol/L、IB 3.7mmol/L
尿蛋白二项:尿总蛋白0.68g/L、24h尿蛋白 0.03g/24h、尿微量白蛋白229.8mg/L↑、尿总蛋白/肌酐
1.02g/gCr 血脂:TRIG 2.5mmol/L↑ 、CHOL 5.72mmol/L↑ 输血四项、补体三项、ANCA五项、抗心磷脂抗体、ANA、抗ds-DNA、ENA多肽、Coomb’s、Ham’s、地中海 贫血检测均为阴性。 超声检查:肝胆脾肾心无明显异常 胸部CT:肺部多发感染病变
TMA发病机制
• TTP:家族性TTP主要是编码vWF剪切酶( vWF-CP,ADAMTS-13)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
ADAMTS-13的严重缺陷,获得性TTP是由于存在IgG型抗ADAMTS-13抑制性自身抗体,导致 ADAMTS13活性降低,从而超大分子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UL - vWF) 形成,进而促进血小 板聚集,形成微血管血栓。 • HUS:为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感染产生)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激活局部 凝血系统和激活血小板,发生TMA。 • aHUS:补体调控蛋白基因突变是aHUS发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编码补体旁路途径调节蛋
Moake JL.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N Engl Med, 2002,347:589-600

血栓性微血管病之介绍(ppt文档)

血栓性微血管病之介绍(ppt文档)
基因突变 自身抗体
补体成分活性下降
基因突变 自身抗体
sFLT-1 其它抗体及免疫复合物 药物
27
补体异常与aHUS
Complement mutations
Heterozygotes (haploinsufficienct)(杂合体) Reduced expression Expressed but dysfunctional 10% combined
PLT:2-10万/mm3 Hb<100g/L
LDH↑、网织↑、间胆↑、游离Hb↑、结合珠蛋白↓
破碎RBC Coombs test:阴性
S. Pneumoniae相关HUS例外
D+HUS:WBC↑、核左移
49
50
临床表现
Verotoxin相关的典型HUS 不典型HUS TTP
37
抗体及免疫复合物
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急性排异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肿瘤诱发的HUS
抗内皮细胞抗体?
儿童HUS-TTP:13/14为IgG和IgM型 可以固定补体
抗VEGF抗体 抗血小板抗体
38
药物
抗肿瘤药物
Mitomycin(MMC): 2%-10% Bleomycin Cisplatin
血小板粘附 白细胞粘附 消耗补体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异常
异常释放:超大分子 降解片段异常
剪切力使vWF暴露蛋白酶切位点 异常降解的vWF易于结合到PLT受体,血栓形成
12
一、致病微生物:产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肺炎链球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件首先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描述,课件紧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新颖,层次分明。

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试述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引起HUS的机制。

一、概述(一)背景1925 年,首次报道血栓性微血管病,一位 16 岁女孩临床表现为贫血、紫癜、发热伴肾脏受累,检查发现急性溶血性贫血,病理检查发现伴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1936 年,发现类似疾病,临床表现除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还有血栓 - 血小板聚集。

1947 年, singe 发现一类疾病临床表现除发热、紫癜、肾脏受累外还有出血倾向,定义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TTP )。

1952 年, svmmers 根据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定义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即 TMA 。

1955 年, Gasser 发现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命名为溶血性综合征( HUS )。

(二)定义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 TMA )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特征有:(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2) 肾脏受累时多引起急性肾衰竭。

(3) 经典的 TMA :溶血尿毒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

(4) 其它类型 TMA :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相、妊娠相关肾病等。

(5) 尽管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最终均可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微血栓形成。

(三)发病机制( 1 )病因未明。

( 2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生的关键。

与该疾病相关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抗体、免疫复合物、药物、病毒等。

( 3 )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涉及到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遗传异感因素。

( 4 )一般认为:易感人群中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以引起一系列变化而造成广泛的微血管血栓形成。

•细菌感染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 )主要致病微生物是产 VTEC 毒素的大肠埃希杆菌, Verotoxin-producing E.coli (VTEC) 。

典型大肠埃希杆菌 0157 : H7 引起的 HUS 患者 ADAMTS13 的活性正常。

血清中也不存在 ADAMTS13 抑制性抗体。

有腹泻、出血性结肠炎的 HUS ( D + HUS ) 90% 为 VTEC 感染,其中 70 %为 0157 : H7 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下图为 D + HUS 的发病机制。

( 1 )含有大肠杆菌食物进到肠腔,毒素与肠黏膜受体结合,引起细胞死亡,临床表现为腹泻。

( 2 )毒素进入肠道血液循环,肠黏膜血管网出血,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 3 )毒素进入肠道血液循环,和粒细胞结合,进入血管内皮系统,引起血管内皮系统损伤,即典型 HUS 。

Vero 毒素引起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的机制有:( 1 )在较高的剪切力下, Vero 毒素可以促进血小板和血栓与内皮细胞的结合,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多的 Vero 受体,因此 Vero 毒素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较易发生在微血管网。

( 2 ) HUS 患者的血浆中存在抑制内皮细胞产生 PGI2 的物质。

( 3 ) WBC 与受损的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 Vero 毒素相关 HUS 的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 4 ) WBC 在体外可以与内皮细胞黏附,并通过释放蛋白酶而降解内皮细胞的纤联蛋白, Vero 毒素可显著增加 WBC 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溶血性尿毒症 HUS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与该疾病相关。

正常人红细胞、血小板和内膜细胞含有 TF 抗原,正常情况下这种抗原被 N 乙酰神经氨酸酶覆盖。

正常人血液中存在 TF 抗原的 IgM 抗体。

产神经氨酸酶神经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降解 N- 乙酰神经氨酸酶,使 TF 抗原暴露,导致它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减少,即 HUS 。

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引起的 HUS 溶血性贫血机理包括:( 1 )红细胞表面 TF 抗原与 gM 抗体结合,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损伤。

( 2 )微血管内皮上的 TF 抗原与 IgM 抗体反应,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 TTP内皮细胞损伤引起 VWF 多聚体释放与 TTP 的发生关系密切。

( 1 ) TTP 的发病机制。

1 ) TTP 主要的组织学异常是血小板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且影响肾脏和脑血液循环。

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超大分子 ULVWF 多聚体释放同时存在 vWF 裂解酶缺乏。

2 )先天 TTP 患者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受到剪切压力时,就会发生过度血小板凝集,这一过程由超大 vWF 多聚体( ULVWF) 所介导。

3 ) ULVWF 并不是循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相反 ULVWF 经蛋白水解后以较小 vWF 聚合物形式参与循环。

( 2 ) vWF 因子。

vWF 剪切酶活性异常是 TTP 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vWF 因子主要储存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Welbel-palade 小体,单体 225 kd ,细胞内为多聚体。

vWF 是内皮细胞的标志物,参与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损伤时可释放 vWF 。

( 3 ) ADAMTS-13 。

ADAMTS-13 是 ADAMTS 蛋白家族成员,基因定位 9(q34), 编码 1427aa ,调节 vWF 活性。

ADAMTS-13 活性下降可导致 vWF 异常。

ADAMTS13 活性低与 TTP 明显相关。

活性降低常见原因有基因突变、自身抗体和抗 CD36 抗体形成。

1 )基因突变:见于慢性复发性 TTP ,血浆中 ADAMTS-13 活性几乎为 0 。

该类疾病多为遗传性、家族性。

目前已发现 ADAMTS13 基因多个突变。

2 )抗 ADAMTS-13 的自身抗体:①见于 70-80% 散发 TTP ;②获得性 TTP ;③ 48-80 % SLE 患者存在抑制 ADAMTS-13IgG 抗体;④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相关 TTP 的发病机制也属此类。

3 )抗 CD36 抗体: CD36 (糖蛋白Ⅳ)是位于细胞表面的血小板反应受体,产生抗 CD36 抗体后,ADAMTS-13 不能与内皮细胞结合,从而不能从内皮释放出来异常巨大的多聚体。

非家族性 TTP 患者不仅存在抗 ADAMTS-13 的自身抗体,还存在抗抗 CD36 抗体形成。

与 VWF 异常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包括药物、骨髓或器官移植、妊娠、肿瘤放疗或化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肝脏疾病等。

•补体系统异常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 )HUS 患者血清 C3 水平下降,进入缓解期则恢复正常; 30-50% 非典型 HUS 由补体 H 因子、 I 因子或膜共同因子蛋白( MCP CD46 )的基因突变所致。

复发性和家族性患者补体显著降低,可能与遗传异常有关。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患者 H 因子水平仅为正常值的 10-50%, 此类患者 C3 水平持续低下,幼年就可发生 HUS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则血清 H 因子水平正常,但功能异常,当发生感染时易发生 HUS 。

( 1 )血浆补体因子 H 与 HUS 。

补体因子 H 是一种蛋白,是家族性 HUS 的重要发病原因,约 14 %的患者发病是由补体 H 缺陷所致。

血浆补体缺乏主要由基因点突变、基因缺失和移吗等原因造成。

近年来研究证实:补体活化旁路途径中抑制补体活化的调节蛋白 H 因子的缺乏或功能改变可能与患者血清补体消耗引起降低。

H 因子、 I 因子或膜共同因子蛋白缺乏或功能障碍可引起补体 C3 通过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产生大量 C 3a 、 C5b 、 C5b9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发生 HUS 。

右图为补体激活途径,包括 MBL 途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

左图为 H 子与补体 C3 作用图。

H 因子、补体活化与 TMA 的关系见下图。

H 因子 -C 末端突变则不能结合到内皮细胞并灭活内皮细胞上的 C3bBb 。

( 2 ) H 因子。

1) H 因子可以防止 C3bBb 复合物形成,加速 Bb 与 C3 转换酶之间的分离。

2) H 因子作为 I 因子的辅助因子来降解 C3b 。

3) H 因子本身有 2 个肝素结合点并可以介导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4) H 因子与对内皮细胞有潜在毒性的物质如病毒、细菌、毒素免疫复合物和某些药物接触后,可以启动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促使毛细血管内 C3bBb 转换酶形成和补体沉积。

5) 正常情况下, H 因子可以通过调节 C3bBb 的活性有效限制补体的沉积和血栓形成,当因子的生物利用度或活性存在先天缺陷, C3bBb 转换酶的形成和补体沉积则失控而已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

6) 位于染色体 Iq32 的 H 因子的基因可能与 HUS 的遗传异感性相关。

下图为 H 因子调控补体 C3 示意图。

•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TMA )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如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急性排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SLE 、肿瘤诱发的 HUS 、抗内皮细胞抗体等。

儿童 HUS-TTP13/14 为 IgG 和 IgM 型,可以固定补体。

( 1 )特异性自身抗体。

1 ) ADAMTS-13 的自身抗体:见于散发性 TTP 、 HUS 、系统性红斑狼疮。

2 ) H 因子的自身抗体:见于散发性 TTP 、 HUS 。

( 2 )药物。

1 )抗肿瘤药物:A. Mitomycin (MMC) : 2-10% 为丝裂霉素,可引起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依前列醇的产生、促进血小板聚集核局部血管内凝血。

B. Bleomycin (平阳霉素)。

C. Cisplatin ( 顺铂)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

2 )免疫抑制剂: CysA, FK506 、 HUS-TTP 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小板聚集,减少内皮细胞产生活化的蛋白 C ;此外 CysA 还可增加血栓素 A 的释放、增加内皮素的分泌核减少依前列醇的产生; CysA 促使内皮细胞核单核细胞释放凝血活酶并增加 vWF 因子的释放。

3 )抗血小板药物: Ticlopidine (抵克立得):对内皮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封闭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 Ⅲa 受体的表达,影响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和大分子的vWF 多聚体的结合。

4 )其它。

( 3 )遗传易感性。

自 1980 年,已有 70 个家系( 140 人)报道了 HUS/TTP 。

下图为遗传易感性参与内皮细胞损伤诱发 TMA 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