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合集下载

建立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上报系统内容的研究

建立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上报系统内容的研究

间静 脉 血 栓 栓 塞 症 的预 防 、 治疗、 护 理提 供 信 息化 支持 , 从 而最 大限 度 地保 障 患者 院 内安 全 。方 法 通 过 焦点 小 组 访 谈 法 对 临床 从 事 静脉 血 栓 栓 塞 相 关 工作 的 医务 人 员进 行 访谈 。根 据 2 轮 焦 点 小组 访 谈 结 果 , 在l 临床 应 用 实 施 并 完善 , 最 终形 成 住 院患 者静 脉 血 栓 栓 塞 症 上报 系统 内容 。 结 果 住 院 患 者 静 脉 血 栓 栓 塞 症 上 报 系统 包括 患 者 静 脉 血 栓 栓
p i t a l i z a t i o n .Co n c l u s i o n T h r o u g h c l a r i f y i n g c o n t e n t s o f r e p o r t i n g s y s t e m f o r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e mb o l i s m i n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护理管疆
中 华 护 理 杂 志 2 0 1 6 年 8 月 第 5 1 卷 第 8 期
建立住院患者静脉 血栓栓 塞症上报 系统 内容的研 究
徐园 王 晓杰 陈亚萍 邓 海波 杨旭 马 玉芬
【 摘要】 目的 基 于护理信息 系统对发 生静脉血栓栓 塞症 患者的信息进行 采集、 存 贮、 传输与 处理 , 为患者住 院期
t h r o mb o e mb o l i s m p a t i e n t s t h r o u g h n u r s i n g i n f o r ma t i o n s y s t e m, t o p r o v i d e i n f o m a r t i o n s u p p o  ̄ i n p r e v e n t i o n, t r e a t me n t a n d c a r e f o r p a t i e n t s wi t h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e mb o l i s m d u r i n g h o s p i t a l i z a t i o n t o ma x i mi z e p a t i e n t s ’s a f e t y .Me t h o d s F o c u s g r o u p i n t e r v i e ws we r e p e r f o me r d a mo n g e x p e l s w i t h a s p e c i a l t y i n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e mb o l i s m.B a s e d o n r e s u l t s o f t w o r o u n d s o f f o c u s g r o u p i n t e r v i e ws , v i a c l i n i c a l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a n d i mp r o v e me n t ,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e mb o l i s m r e p o r t i n g s y s t e m i n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p a t i e n t s we r e i f n a l i z e d .Re s u l t s T h e r e p o ti r n g s y s t e m i n c l u d e d a or f m o f r e p o ti r n g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e mb o l i s m a n d a or f m o f ma n a g e m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 ’c o n d i t i o n d u i r n g h o s —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常并发于其他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1】。

医院内VTE 发生的风险与患者住院的病情和(或)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或其他合并疾病)有关。

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明显减少医院内VTE 的发生。

为规范VTE的临床管理,有效开展医院内VTE预防,降低VTE发生,减少医疗费用,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提出了本建议,旨在指导临床上科学、有效地开展VTE医院内预防与管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一、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预防体系【2-3】1.医院组成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医院内VTE预防管理组。

2.根据各医院情况,制定综合有效的医院内VTE预防与处理方案并推进实施。

3.医院应定期或根据需要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效果并作出改进。

4.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各级医务人员举办VTE知识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与能力。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1. 对每位入院患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

发生VTE危险因素包括【4-5】:(1)患者因素:卧床≥3 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 )> 30 kg /㎡]、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等;(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4)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等。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2)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2)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引言血栓性疾病是一组由于血液中过多的血栓形成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等。

血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这个指南旨在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有关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意见。

1. 血栓性疾病的分类血栓性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1.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液中形成血栓导致的心脏和脑血管的疾病。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血栓等。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在深层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腿部。

如果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则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E),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2.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预防是血栓性疾病管理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2.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摄入蔬果和全谷物。

•合理运动:适度参与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提高心血管健康。

•控制体重:维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2 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用于血小板抑制和抗凝作用。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用于抑制凝血因子的形成和活性。

2.3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移动:长时间久坐或卧床不动时,尽量定期活动腿部肌肉。

•穿弹力袜:对于高危人群,穿弹力袜可以帮助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3.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既往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征象。

3.2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检测:用于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检测凝血因子的异常,识别家族性血栓性疾病的高危患者。

3.3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用于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

•CT血管造影:用于诊断肺血栓栓塞症。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和指南,指南主要有以下推荐意见。

1疑诊(1)推荐基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筛选可疑的PTE 患者[1C]。

(2)疑诊PTE 的患者,推荐根据是否合血流动力学障碍,采取不同的诊断策略[1C]。

(3)推荐基于临床判断或应用临床可能性评分(简化的Wells 评分、修订后的Geneva 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急性PTE[1A]。

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临床除外急性PTE;如D-二聚体检测阳性,推荐行确诊检查[1A]。

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患者,推荐直接行确诊检查[1A]。

2确诊(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TE 疑诊患者的诊断策略:如条件允许,建议完善CT 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以明确诊断或排除PTE[2C]。

如无条件或不适合行CTPA 检查,建议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如发现右心室负荷增加和(或)发现肺动脉或右心腔内血栓证据,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后,建议先按照PTE 进行治疗,在临床情况稳定后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2C]。

建议行肢体静脉加压超声检查(CUS),如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证据,则VTE 诊断成立并可启动治疗[2C]。

(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 疑诊患者的诊断策略:推荐将CTPA作为首选的确诊检查手段[1B]。

如果存在CTPA检查相对禁忌(如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妊娠等),建议选择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等其他影像学确诊检查技术[2B]。

3求因(1)急性PTE 患者,建议积极寻找相关危险因素,尤其是某些可逆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骨折、急性内科疾病、制动因素等)[2C]。

(2)不存在急性可逆诱发因素的患者,建议探寻潜在疾病,如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炎性肠病、肾病综合征等[2C]。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第五部分其他临床情况下的血栓防治问题一、抗栓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1. VKA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推荐择期手术前停用华法林5d,术前1-2d评估INR【1B】。

(2)术前暂时停用VKA 者,建议术后12-24h充分止血后继续使用【2C】。

(3)INR<1.5时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大部分手术和操作可安全进行【1B】。

(4)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或VTE患者,若血栓风险评估为高危,推荐在中断VKA 治疗期间应用桥接抗凝;若血栓风险评估为低危,不推荐桥接抗凝【1C】。

(5)接受VKA治疗者,建议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

(6)VKA治疗与轴索阻滞:①轴索阻滞前需停用华法林5d且INR达到正常范围【1B】;②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时,轴索阻滞镇痛导管建议在INR<1.5时拔除;INR在1.5-3范围内时,拔管前注意有无合并应用其他可影响凝血功能但不会影响INR的药物,导管拔除应谨慎【2C】;③INR>3时出血风险增大,有镇痛导管时推荐停止华法林抗凝或降低抗凝药物剂量【1A】;④如果硬膜外镇痛期间给予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推荐每天监测INR值和神经功能,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的局麻药以利于神经功能的评估【1C】。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者,建议在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

(2)非心脏手术者:①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且超过出血风险,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并需行非心脏手术者,建议继续应用,不必术前停用7-10d;心血管事件风险低危者,建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10d【2C】;②如无严重缺血事件,术前建议停用氯吡格雷≥5d,术后24h 恢复使用【2C】。

(3)CABG的患者:①CABG术前不推荐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1B】;②对计划行CABG手术并接受DAPT 治疗者,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于术前5d停用氯吡格雷【2B】。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令狐采学杨中沛中卫护研院 6月8日(一)静脉血栓(VTE)的风险评估建议在每位患者入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

1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Caprini评分量表(表1):极低危(0分)、低危(1-2分)、中危(3-4分)、高危(≥5分)推荐意见1.外科手术患者,建议应用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外科手术患者,推荐术后早期活动【2C】。

3.外科手术患者,如不存在高出血风险:VTE风险为低度( Caprini评分1-2分),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VTE风险为中度( Caprini评分3-4分)建议应用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2B】;VTE风险为高度( Caprini评分≥5分);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B】,或建议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4.具有VTE风险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较高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症:推荐应用机械预防,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1B】。

【2C】。

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2B】。

6.外科手术患者,不建议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的一级预防【2C】。

7.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如顾脑、脊柱手术等),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

当VTE风险为高度(如因恶性肿瘤行开颇术),如出血风险降低,建议改为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2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Padua 评分量表(表2):总分≥4分为高危,总分<4分为低危患者。

推荐意见1.内科住院患者,建议应用Padua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内科住院患者,推蒋早期活动【2C】。

3.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1)不存在高出血风险,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A】,(2)存在高出血风,推应用机械预防【1A】。

4.活动期恶性肿瘤患者,如无其他VTE风险:(1)单纯接受化疗,不推落常規预防【1C】;(2)留置中心静导,不推荐常规预防【1B】。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8则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8则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8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护理措施范文一》骨关节与脊柱等大型手术、高危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护理常规一、血栓形成的原因:1.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围术期卧床制动;术中体位扭曲;静脉曲张病史等。

2.血液高凝状态:围术期“脱水”状态;麻醉及创伤后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3.静脉壁损伤:术中使用止血带、手术机械操作,中心静脉置管等。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一)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3-6%的深静脉血栓有明显临床症状,与栓子的大小和临床症状有关)1.患肢肿胀、疼痛、压痛。

2.皮肤温度和颜色的改变:皮肤温暖且发红,也可能是苍白色。

(二)肺栓塞(PTE)主要临床表现:1.胸膜样胸痛:最常见。

2.呼吸困难且气促。

3.晕厥、休克是合并严重中心型PTE 病人的特点。

三、预防措施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受损。

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鼓励病人尽早进行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5.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仪或逐级加压弹力袜,他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

6.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时间一般不少于7-10天,可延长至28-35天。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范文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一、形成原因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与护理_规范标准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与护理_规范标准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运动能力评分能走动 0 运动受限(需要辅助工具) 1 运动严重受限(需他人协助) 2 轮椅 3 完全卧床 4 特殊风险种类口服避孕药:评分20-35岁 1 >35岁 2 激素替代治疗 2 怀孕及产褥期 3 易栓症 4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应进行VTE风险评估。

同时强调针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

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 h和之后12 h等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

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

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组/d;足踝关节外翻、旋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常并发于其他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1】。

医院内VTE 发生的风险与患者住院的病情和(或)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或其他合并疾病)有关。

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明显减少医院内VTE 的发生。

为规范VTE的临床管理,有效开展医院内VTE预防,降低VTE发生,减少医疗费用,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提出了本建议,旨在指导临床上科学、有效地开展VTE医院内预防与管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一、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预防体系【2-3】1.医院组成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医院内VTE预防管理组。

2.根据各医院情况,制定综合有效的医院内VTE预防与处理方案并推进实施。

3.医院应定期或根据需要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效果并作出改进。

4.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各级医务人员举办VTE知识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与能力。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1. 对每位入院患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

发生VTE危险因素包括【4-5】:(1)患者因素:卧床≥3 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 )> 30 kg /㎡]、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等;(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4)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等。

2.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6】:(1)患者因素:年龄≥ 75岁;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 100×109/L 等。

(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如未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素质等;既往颅内出血史或其他大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 = 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 Hg;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的颅内疾病,如急性脑卒中(3个月内),严重颅脑或急性脊髓损伤;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

(3)合并用药: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4)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 h和之后12 h等。

针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

三、医院内患者VTE预防的路径及策略根据患者发生VTE风险和出血的风险情况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表1),并评估VTE 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

当患者发生VTE和出血的风险情况变化时应及时修正预防方案。

表1 VTE风险分级评估及预防建议分级等级标准建议预防措施低危小手术,能够活动内科患者,能够活动尽早活动物理预防(必要时)中危大部分普外科,脊柱外科,妇科,泌尿外科,心、胸、血管外科手术伴有VTE危险因素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内科患者, 卧床或危重患者以上危险因素伴出血风险低分子肝素(推荐剂量)或磺达肝癸钠或低剂量普通肝素(2次/d或3次/d)联合物理预防物理预防,出血风险降低后联合药物预防高危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大创伤、脊髓创伤盆腔、腹腔、胸腔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以上危险因素伴出血风险低分子肝素(推荐剂量)或磺达肝癸钠或低剂量普通肝素(2次/d或3次/d)联合物理预防物理预防,出血风险降低后联合药物预防注: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四、医院内实行VTE药物和物理预防的患者和(或)家属告知书鉴于VTE的严重性以及预防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应对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病情告知,包括:住院患者常存在发生DVT-PTE甚至死亡的风险,也可能由此引起血栓栓塞后综合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复发性VTE而致残【1,7】。

进行有效预防可以明显减少上述风险,对大多数VTE高危患者是安全的。

VTE预防措施也存在一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包括皮下出血和淤血;手术部位和切口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导致死亡;即使在有效的药物和物理预防情况下,仍不能完全杜绝VTE的发生。

五、医院内VTE预防措施1. 一般措施: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尽早下床活动;避免脱水;手术者操作精细微创。

2. 药物预防:对出血风险低的VTE高危患者,可根据患者VTE风险分级、病因、体重、肾功能选择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磺达肝癸钠、普通肝素(尤其可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和华法林等,给予药物预防。

确定剂量、药物预防开始和持续时间。

对长期药物预防的患者,应评估预防的收益和潜在的出血风险,并征求患者和(或)家属的意见【5-7】。

3. 物理预防:对出血或有大出血高风险及一旦出血后果特别严重的VTE高危患者可给予物理预防——间隙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ueumutic compression,IPC),抗栓弹力袜(anti-embolism stockings,AES),足底静脉泵(venous foot pumps,VFPs)。

早期开始大腿和小腿及踝关节活动对于预防DVT具有重要意义。

当出血或出血风险已降低,而发生VTE风险仍持续存在时,可以进行抗凝药物预防或药物预防联合物理预防【8-9】。

4. 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常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 医院内预防措施。

对存在抗凝禁忌证、抗凝治疗并发症的高危VTE风险患者,或髂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存在发生高危PTE风险的患者,可考虑置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

5. 特殊问题:对因其他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或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已充分抗凝治疗的患者,应结合患者合并疾病的治疗情况进行权衡,尽量避免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免增加VTE预防的出血风险;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应在术前4周停用含雌激素类药物;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前,应参考药物及医疗器械生产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

六、出血并发症早期识别及处理出现下列一种或以上情况为主要出血事件:血红蛋白下降至少20 g/L;为纠正失血需要输血至少2 U(红细胞悬液或全血);腹膜后、颅内、椎管内、心包内或眼底出血;导致严重或致命临床后果(如脏器衰竭、休克或死亡);需内科抢救或外科止血。

有关出血并发症的处理:明确出血原因与部位以及患者出凝血状态;延迟抗凝药给药时间或中止药物治疗;应用相应的拮抗药物,如鱼精蛋白、维生素K;一般止血药物;输注新鲜血浆、凝血酶原浓缩物或进行血浆置换;局部加压包扎或外科干预。

七、VTE的临床处理根据患者有无VTE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临床评估。

对DVT临床低度或中度可疑者,可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如果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等DVT检查阳性,则DVT诊断成立,立刻进行DVT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PTE相关的临床表现,可进行血浆D-二聚体、胸片、心电图和血气分析等检查,对可疑者,进而进行PTE的确诊诊断检查,如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肺核素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以尽快明确诊断【6-7,10】,并作出PTE危险程度评估。

临床高度疑诊VTE的处理:对临床高度疑诊VTE的患者,如果没有抗凝禁忌证,即可立刻抗凝治疗,包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磺达肝癸钠,静脉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等。

对于确诊的急性DVT、急性低危(非大面积)PTE和中危(次大面积)PTE,进入DVT和PTE规范诊治程序。

急性高危(大面积)PTE:判断标准:(1)低血压(收缩压< 90 mm Hg)甚至休克;(2)心脏骤停。

处理策略:(1)开放静脉通路;(2)制动;(3)心肺复苏准备;(4)请相关科室会诊,进入PTE规范诊治程序。

(翟振国、李拥军整理)《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主要参与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丁晓榕(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马信龙(天津医科大学骨科临床学院),王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辰(卫生部北京医院),王怡(北京协和医院),王深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旭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田红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昌伟(北京协和医院),吕富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仁华(浙江省人民医院),安友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严世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何菊(天津天和医院),余楠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佟飞(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吴海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应可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立红(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编辑部),张伟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张震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小鹰(解放军总医院),李玉军(北京积水潭医院),李拥军(北京协和医院),李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淳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惠玲(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庆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杨柳(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杨惠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狄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邱炳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邱贵兴(北京协和医院),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邹叶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慰萱(北京协和医院),陈荣昌(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新石(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周乙雄(北京积水潭医院),周玉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跃(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易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大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查振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郦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钟南山(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钟梅(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唐佩福(解放军总医院),秦英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翁习生(北京协和医院),耿仁文(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高小雁(北京积水潭医院),高润霖(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勘武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普爱医院),彭南海(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景在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曾炳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程南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蒋电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威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翟振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裴福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向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蔡道章(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黎介寿(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黎毅敏(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薛张纲(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志谢《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在完稿过程中以下90位专家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致以诚挚感谢(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丽娟(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王亚平(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导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志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勇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润洁(无锡市人民医院),王琪(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卢伟杰(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叶宏伟(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宁世杰(郑州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晓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刘成伟(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刘学双(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静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华玉蓉(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孙军(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许闫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普爱医院),许妍(上海市青浦中心医院),齐宝庆(天津医科大学骨科临床学院),何东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何涛(武汉市中心医院),余虹(武汉市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六七二医院),吴小忠(江苏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吴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吴立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洪军(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宋斌(番禺何贤纪念医院),张浩(东莞市康华医院),张向鑫(苏州市立医院),张岚(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国斌(天津环湖医院),张益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张继阳(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张晶(天津天和医院),张超(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张碧波(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小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光海(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宪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李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李增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杜艳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杜朝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汤展宏(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万杰(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杨士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杨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苏东东(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邹和群(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总医院),陈苏(湖北省新华医院),陈显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林建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周仲明(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周青(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培理(天津市南开医院),尚平(广州市花都人民医院),欧阳晨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保海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姚运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胡家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赵宏胜(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赵艳芳(南京解放军八一医院),赵萍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赵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倪嘉(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徐大军(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徐丽娜(天津市胸科医院),徐建敏(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徐研文(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郭风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郭梅闪(河南省人民医院),顾晓松(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高勇(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常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梅志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黄英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彭昊(湖北省人民医院),曾春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程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焦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喻莉(武汉市中心医院),葛衡江(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董晓静(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熊吉信(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谭晓(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樊仕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魏路清(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参考文献1.Heit JA. The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community.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 28: 370-372.2.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g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thromboembolism.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Int Angiol,2006, 25: 101-161.3.Schulman S, Beyth RJ, Kearon C, et al.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ofanticoagulant and thrombolytic treatment: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 Chest,2008,133(6 Suppl):257S-298S.4.Hill J, Treasure T. Reducing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summary of NICE guidance. BMJ. 2010 Jan 27;340:c95. doi:10.1136/bmj.c95.5.Guyatt GH, Akl EA, Crowther M, et al. Executive Summary: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Chest,2012,141(2 Suppl):7s-47s.6.Qaseem A, Chou R, Humphrey LL, et 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prophylaxi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2011,155(9):625-632.7.Jaff MR, McMurtry MS, Archer SL, et al. Management of massive andsub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1,26;123(16):1788-1830.8.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9.《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写作组.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1):3-8.10.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