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子女莫伤了孩子自尊心.doc
批评孩子,千万不能触碰的3个底线,父母一定要看看

批评孩子,千万不能触碰的3个底线,父母一定要看看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进行批判和指责,而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
感、自尊心和诚实等素质,下面我就要就要说说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容犯下的3个底线。
首先,父母在进行教育子女时一定不能毁掉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嘲笑他们缺乏技能或表现
不佳,也不应该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批评与忽视。
虽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及时发现自己的不
足,但应该用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正确解决问题。
其次,父母不能过多地控制孩子,过多的命令和要求只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让他们压力剧增,让他们急躁易怒,最终损害他们的成长进步。
相反,父母应该在孩子的
成长路上给予更多的自主性,让他们在自己可以自主地方案之后再帮助裁量。
最后,父母不应该和孩子产生冲突,言语和行为中不要涉及到孩子身体和精神层面上的伤
害。
父母言语上也不能太过直接,应当避免恐吓斥责孩子,尤其是和宝宝说话不要说脏话,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综上,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做到心里有底线,不要随便批评孩子,要依据孩子的特点、情
况进行科学、全面、有礼貌的教育,使孩子获得成长的正向动力,从而有能力面对生活挑战。
不要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的威严假如备受践踏,就难以正常的心态面对人与事,更难以抬头面对人一辈子。
幼儿正处于身心进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也在慢慢的建立过程中。
幼儿自尊心的建立需要家长的小心呵护。
而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严峻损害了小孩的自尊心。
1.漠视小孩的隐私。
小孩也有自己的隐秘,这代表着小孩正在长大,正在具备独立处理一些情况的能力。
而往往专门多家长都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小孩是自己的,理所因此应该了解小孩的全部。
殊不知,如此漠视小孩的隐私,对小孩的自尊心以至人格差不多上一种损害。
小孩拥有和成人一样的自尊心,试想一下,假如现在有人将您的隐私公之于众,您会如何想?漠视小孩的隐私,不仅不利于小孩与父母感情的培养,假如进展过激,还可能造成更深的矛盾,不利于小孩接下来的教育。
2.不顾场合地批判小孩。
一些父母在外人面前喝斥、辱骂小孩,认为如此更能让小孩长记性。
也许事后小孩是变聪慧了,然而内心差不多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对小孩不分场合地批判,不仅严峻挫伤小孩在同伴中的地位,给他造成失落感。
而且也容易激起小孩对父母的埋怨,甚至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变得敏锐多疑。
恰当的做法是“对小孩要关起门来批判,放开门来夸奖”。
3.将小孩与其他人作比较。
的确,专门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小孩是不错的,然而当小孩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有差别时,又难免在内心进行比较。
甚至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小孩讲“你看隔壁的某某,就不像你这么顽皮”或者“人家的钢琴弹得多棒啊,你如何连人家的一半都不如!”试想一下,小孩听到如此的话该多么难过,自己的爸爸妈妈难道是在嫌弃自己吗?难道差不多不喜爱自己了吗?这种比较会严峻损害小孩的自尊心,而且阻碍到小孩对父母的感情。
4.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孩。
沟通要从心开始,专门多家长忽视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无视幼儿个人表达的需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孩。
如此做,是不尊重小孩的表现,对小孩的自尊心也是一种打击。
不要在这几个时间点批评孩子-他们的内心早已伤痕累累

不要在这几个时间点批评孩子,他们的内心早已伤痕累累1有了孩子后,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当孩子有时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时,兴奋地跟你分享,言语间透着骄傲。
你生怕孩子变得太骄傲,所以经常会说,“这没什么的呀,别的孩子也能做到。
”我想,这时孩子的热情之火会被浇灭一大半。
如果是在家里,这样“打击”一下孩子,可能孩子还不会觉得有什么,只是一时失落,情绪低迷一下。
倘若是当着大家的面呢?有一位妈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说自己的儿子记忆力很好,读过的故事,几乎都能背诵出来,孩子也经常跟其他的朋友炫自己的本领。
有一回带孩子去参加家庭聚会,大家一直听闻他讲故事很厉害,就让他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没想到他一上去就忘乎所以了,讲完故事后,跟其他人说自己读过多少书了,能背诵多少故事。
妈妈看不下去,怕他太骄傲,当时就说:“不要骄傲啊,你弟弟妹妹是还小,长大了说不定比你还厉害。
”儿子一听这样说,脸上瞬间没有了笑容。
“呦!还只能听好话,妈妈这样说你就不高兴了,那怎么得了啊。
”她继续说了这话。
这时儿子满脸通红,跑开了。
她说当时没有觉得自己的话有问题,父母提醒孩子不要骄傲,要谦虚。
而且让他受点儿打击,不是挺正常的吗。
难道不对?可是那次之后,儿子就不喜欢再在众人面前讲故事了。
她才知道,那次可能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了,只是自己没有注意到。
其实我们很多的父母,都喜欢做这件事。
还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
2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感受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在公众场合,你肯定也希望别人能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想被大声地指责,而希望有争议私下里解决沟通。
可是到孩子这里,为什么就忘了呢?有人说,教育小孩子嘛,这是小事,说几句还不行啊,玻璃心啊!其实看似小事,却关乎孩子的尊严。
父母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你却忘记了场合,也忘记了用什么样的语气。
有时为了让大家看到你是认真负责的父母,不会惯着孩子,所以会对犯错的孩子打骂,还要当着众人的面,告诉大家,我没有偏袒啊。
可是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他们的心灵已经刮起了什么样的黑色风暴?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打骂孩子会损伤孩子自尊心

打骂孩子会损伤孩子自尊心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听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以打骂对待别人。
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其实,生活中孩子患病打骂主要不是孩子该不该受罚,而是有些父母认为这种方法简洁便利、见效快。
孩子回来晚了,把水泼在地上了,作业做错了,考试考砸了,上课没留意听讲,都可能被父母打骂一顿。
调查显示,有 12%~18% 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
信任“打一顿”管用的,农村高于城市,爸爸高于妈妈。
甚至有时打孩子和间或打孩子的比例更高。
在某学校三班级一个班,全班43人,只有一个同学没有挨过打。
尽管有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假如‘会打’(指时机、轻重适当),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而且还往往举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打同学的例子作证明。
但是,这种观点是不行取的。
一方面,它会助长那些打孩子的父母连续滥施惩处,使打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原来不打孩子的父母也可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想试一试打的作用,走入误区。
那么,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确定的普遍性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缘由:一是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
不行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许多为人父母者照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
由于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没有敬重孩子、与孩子公正相处的概念。
二是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骂,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时继承了上一辈的“光荣”传统。
尽管他们也深知被父母打骂的味道,心里也会产生怨恨、反抗,但毕竟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于是就糊里糊涂地把打骂当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三是有些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缘由,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便利,见效也最快。
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别伤其自尊(正稿)

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别伤其自尊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中学张蓉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经常不尊重他们,一旦犯了错误,就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大声指责,挖苦讽刺,严厉批评,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厌学情绪、抵抗情绪甚至自暴自弃等不良后果。
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与学生平等对话,批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体面的下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寻找前进的方向。
这样做不仅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帮助其树立信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描述】那年张老师刚走上教学岗位,教初一语文兼班主任。
班上有一个叫林娜的女孩不经意的闯入她的视线,女孩伶牙俐齿,做事有点我行我素,丝毫没有一点对新老师的敬畏,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是扑扇着奇异的举动,还挤眉弄眼对她说:“老师,你好瘦啊。
”接着扑哧一笑,蹦蹦跳跳的走开。
看得出这女孩属于那种天性好动,调皮、机灵。
有一次,张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做“假如我是……”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和创新,写好这篇作文。
大多数同学设想的自己是老师、经理、工程师、科学家、市长等等,可令张老师万万没有想到林娜的作文里出现这样的话语:“假如我是日本鬼子,我不会像董存瑞那样去炸碉堡,假如我是日本鬼子,我不会像狼牙山五壮士去跳崖……”张老师还没有看完,她就迫不及待的在全班点名批评,大声训斥道:“这像什么话,从小就思想不好,没有爱国之心,将来……”怒气冲冲的张老师在教室里大发脾气,并就此事在全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同学们大肆评论林娜的想法,教室里立刻骚动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在学生的言语表达过程中,时而耻笑她,时而责备她,那种场面轰轰轰烈,不亚于开批斗会,张老师也丝毫没有注意到林娜的反应,暗自庆幸狠狠的教训了这个小调皮鬼,自以为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批评孩子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自尊

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当酌情受到惩罚,但孩子的人格,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攻击。
惩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如果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翻老账、揭老底,就事论人而不是就事论事,那么无论多么善意的惩罚都不仅起不到阻止坏行为、让孩子变好的正面作用,而且其造成的后果可能比孩子犯下的错误本身更加严重。
第一种:学习失败的孩子由于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来源,此时,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
但是在网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第二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不少本来学习好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这时,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
按照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学习是为了“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挣钱”,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等学习的内在动力后,无法认同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因为,即使不用学习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钱。
于是,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
其实,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议论文】请家长不要这样批评孩子_1500字

【议论文】请家长不要这样批评孩子_1500字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与指责经常发生。
有些家长以为批评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但是我认为,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多考虑孩子的感受,避免伤害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下是我对这一观点的论证。
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其自我认同和尊重的心理感受能力,而自信心是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家长的批评容易导致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受到父母的认同和尊重,进而影响到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批评容易导致孩子情绪的抑郁和消极情绪的增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情绪支持和鼓励,而批评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和沮丧感。
孩子可能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从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批评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负面认知和自卑感。
一些家长的批评往往是以孩子不如其他孩子为由,这样的比较容易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或不如其他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对自己产生负面认知和自卑感。
这种认知和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批评容易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孩子在批评面前容易感到不被理解和接纳,从而产生反抗和逆反的情绪。
这样的情绪会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矛盾不断增加,甚至会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面对孩子的不足和错误,家长可以选择更加温和和理解的方式来对待。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探讨错误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家长还可以通过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来加强他们的积极心理状态,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以建立和谐和积极的家庭环境。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多考虑孩子的感受,避免伤害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和正确的自我认知,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错误和不足。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并为他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如何避免批评时伤害自尊

如何避免批评时伤害自尊如何避免批评时伤害自尊孩子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肯定是要指出孩子的错误,这个时候正确的批评很重要。
很多时候批评教育很难起到好的效果,经常受到批评很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和不好的暗示。
因此,在批评孩子时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是很重要的。
一、看清场合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二、注意措辞措辞要适当,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类似于”你看人家xx,完全比不过人家“”你怎么这么笨“”一看你就不行“等等话语。
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警惕语言暴力,语言可以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但它也可以成为最锋利的东西。
千万别让语言成为一把刀,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
三、对事不对人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
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四、适当”冷战“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作批评。
五、换位思考家长在干涉孩子行动时,不要直接采取批评的方式。
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用心,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父母可以心平气和的询问原因,并跟孩子沟通为什么不让孩子这样做,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用心和关切,达到有效沟通。
六、避免唠叨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喋喋不休重复同一段话。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即使孩子明知道父母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
因此,要留给孩子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最重要的是,父母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错在哪里。
只有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孩子才知道如何改进,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成长。
正确的批评有助于培养不怕挑战,更坚强更勇敢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子女莫伤了孩子自尊心
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你该如何应对呢?批评也许是爸爸妈妈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了,但是不是所有的批评方法都是正确的。
不适当的批评不仅起不到纠正孩子错误的效果,反而伤了孩子自尊心。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批评子女莫伤了孩子自尊心,欢迎借鉴参考。
类型1: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批评
如果你认为孩子太小而不在乎自尊心,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同样能理解羞愧、受伤、沮丧等各种情感,如果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了他,那么他会觉得在同龄人面前感到羞愧,抬不起头;另外,打脸、辱骂也是非常伤自尊的行为。
即便是在没有人看到的封闭空间发生,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损,例如爸爸妈妈常说的"我看你一辈子都是捡破烂的命"、"比别人一根手指头都不如"等等。
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教育孩子,任何问题都可以等回家后再批评他们。
另外,打脸、辱骂是非常令孩子受伤的行为,任何情况下,暴力、体罚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父母应该寻求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另外,鼓励常常比过分批评更有用。
类型2:权威大过道理的批评
父母的权威对于孩子来说,是无上的、无法动摇的。
如果你的批评是错误的,也许他会屈服一时,但并不表示他服气了。
如果不进行疏导开通,也许他会变得不讲道理,因为父母也不讲道理。
甚至有些孩子会开始记恨父母,因为他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父母教给孩子的道理不仅仅需要孩子遵守,父母也需要。
父母没有任何理由用权威压过道理。
要让孩子懂得客观看待,做错了就道歉、改正,做对了就应该坚持,这不会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改变。
类型3:喋喋不休的批评
当孩子开始懂得自我反省的时候,你的批评教育是不是常常开始起了反作用。
你喋喋不休地讲着,他们一开始还出现了愧疚的表情,时间慢慢过去,你依旧讲着,他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东张西望,甚至会叛逆地说一句:"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
这时候你觉得他又开始调皮、不尊重你,那么你又继续批评他们。
不要喋喋不休地批评孩子,孩子懂得自我反省。
你可以给他们起一个头,告诉他们错误在哪,应该如何改正。
行了,这样就可以了。
类型4:咆哮式的批评
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欲、期望从来不会停止。
如果孩子犯错了,你的怒气指数不断上升,当看到他们满不在乎的脸庞时,怒气决堤了,狂泻而出。
孩子们开始害怕、生气、委屈。
这真的是你想要达到的效果么?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情绪,那么不要直接面对孩子。
让他们看到你不能自抑的一面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你可以缓一缓,深呼吸,确定自己不会发脾气后再去和孩子谈谈。
万一你真的控制不了,那么可以和你的另一半商量,让他/她出面去教育孩子,效果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