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资料

运动生理学资料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

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

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

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C ATP CP ADP lsjm +??→?+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

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

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 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调节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

终池:纵管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在近橫管时管腔膨大成终池,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存储库

肌肉的收缩形式:缩短收缩(向心)、拉长收缩(离心)、等长收缩

缩短收缩分为等动收缩和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非等动收缩的最大承受负荷是最下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其他关节点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等动收缩需要等动练习器

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肌纤维的类型

I 型为慢肌纤维

II 型为快肌纤维 其中又包括快a 快b 快c

快肌纤维的三个亚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颜色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 的含量和hb 的含氧量

2.黏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3.渗透压是指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中有晶体渗透压来源于-+cl na ,另一种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和球蛋白

4.血浆ph 成碱性,血浆的ph 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和正常的肺、肾供能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血管中是不断流动的,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保护和防御等供能

PaO2)正常约为13.3kPa(100mmHg)压(PvO2)正常约为5.32 kPa(40mmHg),它可反映内呼吸的情况。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hb 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含氧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血液中hb 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hb 所结合的氧含量

氧含量:每升血液中的hb 实际结合的氧量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氧解离曲线

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氧离曲线呈近似S 形的曲线

(1)上段反映结合情况

(2)中段反映平静呼吸组织内气体交换时释放O2情况

(3)下段反映解离

陡直的中下段提示:机体严重缺氧时,轻微改善肺通气,提高肺泡内的氧分压,可显著提高动脉血的氧饱和度,改善缺氧

3.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右移:代表对氧亲和力下降,有利于氧的释放

因素: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下降,温度升高等

左移:代表对氧亲和力升高,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接近线型,无饱和点

第六章呼吸

呼吸:集体在新城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派出二氧化氮,这种集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容总量:肺所容纳的最大气体总量,是最大吸气末肺内气体的总量

包括

潮气量:每次呼吸呼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气量

补呼气量:呼气后再最大呼出气量

余气量:最大呼气后余在肺内的气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每分最大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呼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

气体交换的原理:交换动力是分压差,即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第七章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静息电位的五期

na内流的结果,历时1~2ms

去极化0期:+

负极化:1期、+k内流

2期、平台期,负极化过程极其缓慢,膜电位停滞于0mV水平,历

Ga内流和+k外流达成平衡,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时100~150ms,其机制是+

的主要原因

3期、钙通道失活,+k迅速外流,膜电位快速负极化

4期、细胞膜电位虽已回复到静息电位,但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尚未恢复,离子泵主动运转机制加强,逐渐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浓度由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出现,使其动作电位的时间程增加大,不应期延长,绝对不应期一直延长至机械化的舒张开始以后,在此期内不发生强制收

缩,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电图

P波:左右心房去极化时的动作电位

Qrs波群:左右心室去极化时的动作电位

T波:心室负极化时的动作电位

每博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之差(70)

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60%)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心力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博出量储备

博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心率储备:依靠心率增加而使心输出量增加的能力

收缩期储备:依靠心室收缩力增强、使心室收缩末期减小的幅度

舒张期储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增加的幅度

在运动时主要是由心率储备和收缩期储备而增加心输出量

原因是运动中的心率加快,减少的时间主要是心脏的舒张期,导致心脏来不及完全舒张就收缩了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心脏开始收缩后遇到的负荷

异长自身调节: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博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博出量的机制

心肌收缩能力:心机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第二节血管生理

收缩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于舒张发生有规律的波动。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大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由于心室收缩期短于舒张期,故平均动脉压更接近舒张压,约1。

等于舒张压+

3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理

1.血管内有血液充盈这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

2.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这是两个基本条件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博出量如果博出量增大,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但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速度加快,致使舒张压末期存留于主动脉内的血流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

2.心率心率对舒张压和收缩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显著。

当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明显缩短,在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于主动脉的血量增加,使舒张压升高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是指血液在外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主要取决于小血管的口径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它的血管壁的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作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

5.循环血压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的容量是指相适应,也是相对稳定

静脉泵:骨骼肌的运动和瓣膜配合,对静脉回流起了一种“泵”的作用

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的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呼吸运动:呼吸时胸廓扩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压力下降,有利于外周血液流回入心、呼吸时恰好相反。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等组成

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类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同属于儿茶酚类激素,来自于肾上腺髓质,二者均使心脏的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肾上腺素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使皮肤,肾、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而新,骨骼肌和肝中的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不是很大,血压影响较小。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对心脏的影响较弱,临床上用来做缩血管升压药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1、心输出量的反应

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动显著增加、心率和博出量增加

2、血液的从新分配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个器官内从新分配,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其生理意义

一方面通过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骨骼肌。

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下降,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

3、血压的反应

动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液从新分配,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在全身性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的骨骼肌血管舒张,总的外周阻力甚至略有下降。因此,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静力性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小,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腹腔内脏血管收缩,总的外周阻力增大,故动脉血压升高,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二心血管对心输出量的适应

1 运动性心肌肥大与微细结构重塑

运动心室肥大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肥大,表现为心室和心房均肥大,但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其有明显的项目特点,耐力运动员表现为全心扩大,同时伴有左心室壁轻度增加,又称离心型肥大; 力量运动员左右心室腔的扩大不明显,主要以左室壁增厚为主,又称向心性肥大

在运动心脏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及神经支配和神经递质水平等细微结构均发生了相适应的变化,即心脏细微结构发生了重塑

2 运动对心脏的功能的改善

a 心动徐缓有力在安静的状态下,长期训练或锻炼的人,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博出量增多。

b 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节省化在亚极量强度运动时,训练者心率的增幅小,而博出量增幅增大,总的每分输出量的增幅亦较无训练者小。

3 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在极量运动时,有训练者所能达到的最大心率虽然与无训练者差别不大,但博出量却明显大于无训练者

第八章运动与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是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也称为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称为获得性免疫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j”型曲线模式

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等有密切关系。不运动者呈一种自然免疫状态,而从事大强度、大负荷、较长时间且频度较高的运动训练者,免疫机能会被强烈抑制。而适中的运动组合方式,既能有效地提高身体机能,又能有效地提高免疫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人们发现适中强度的经常性身体运动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而大强度运动训练者则会使之明显升高。三者相比,形成一条类是“j”字形的曲线

“开窗户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大强度急性运动时,应激素激素的急剧升高以及血流动力学发生的急剧变化,导致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快速动员入血,使淋巴细胞数量在运动期间急剧升高,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明显改变。受一次性急性运动影响,免疫力可持续3~72小时。在这一时期,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并极易获得“插足”的机会,表现为对疾病的易感染率升高。以此表明此阶段外界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因为这时机体的“窗户”未像平时那样“关闭”着将病原体拒之门外,而是将其“打开”放任它们进入人体,故此期运动员易感染率明显上升

运动生理学复习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力量分类:根据收缩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他是身体维持或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

无明显的位移运动。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动力性力量还可以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收缩力量等

根据身体部分的不同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和肌肉横断面或肌肉横断面积等为单位表示最大肌肉力量,

根据肌肉功能表现不同而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主要有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两类,此外还有年龄,性别,激素和训练等因素肌源性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正常情况下肌肉生理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

2.肌肌纤维类型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且横断面积或肌纤维直径大

3.肌肉初长度

肌肉初长度是指该肌肉收缩之前的初始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程度就越大。其原因为:1、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在最适宜状态下,可使肌节中活化的横桥数目打到最佳。2、肌肉受外力被拉长时,肌肉内肌梭感受器受到牵拉刺激,通过牵张反射使脊髓中枢a 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从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3、肌肉组织是一种黏弹性组织,在受到快速牵拉时具有弹性回缩作用,使其后的收缩力叠加撒谎能够一个弹性回缩力而使肌肉力量增大

4、关节运动角度

人体同一块肌肉在不同运动角度时产生的力量是不同的,肌拉力线与关节角度最适宜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最大

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兴奋性越高,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就多

2、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不同肌肉群得活动是由运动中枢不同部位控制的,不同运动中枢之间协调性的

改善,可以明显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肌肉力量的训练

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原则

1、超负荷原则:练习的负荷应该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以适应的负荷

2、专门化原则: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3、安排练习原则

(1)、练习顺序:大肌群在前小肌群在后,多关节在前,单关节在后,大强度在前小强度在后

(2)、训练节奏: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防止出现疲劳累计或者训练无效果

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

1、等长练习: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练习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

2、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是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

3、等速练习: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练习方法

4、超等长练习:肌肉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

有氧工作能力

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的能力

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量

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表示方法,绝对值L/min、相对值ml*kg*min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机制

2、遗传因素

3、年龄、性别因素

4、训练的影响

氧亏:人在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

出现的原因:其一、由于运动初期ATP/CP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大,不能马上适应较高水平的运动。其二、运动的强度过大,每分摄氧量不能满足每分需氧量又形成一部分氧亏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其中包括ATP/CP供能所欠下的氧亏,而且包括乳酸供能所欠下的氧亏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范围在1.4~7.5mmol/L之间

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

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1、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A、由于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的吸氧能力。

B、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C、红细胞的数量也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之一

2、骨骼肌的特征、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影响有氧耐力

A、肌肉内的毛细血管网开放的数量

B、肌纤维的类型,慢肌纤维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活性酶高,毛细血管数量多,则有氧能力就强

3、神经调节能力,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能力

4、能量供应特点,糖和脂肪在有氧条件下能保持长时间功能的能力是影响有氧功能的重要因素

低氧训练:利用自然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供运动员体能的方法均可称为低氧训练

低氧训练的分类

1、高住低训美国学者levine 1991年提出

2、地住高训

3、间歇性低氧训练

速度和无氧耐力

速度: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照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其主要是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中枢延迟的时间最长)

动作速度: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其主要取决于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巩固程度

无氧耐力: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 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 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 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C ATP CP ADP lsjm +??→?+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 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 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代;(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 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部代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和能量代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 2、基础代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单位时间的基础代称为基础代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3)急性运动中能代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 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动。4、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和生理特征。

运动生理学个人完整讲义

运动生理学完整个人讲义 1首先什么是新陈代谢 读一边PPt之后开始讲解,也就是什么意思呢物质代谢就是我们吃进的东西通过胃部肠道消化吸收,或储存在体内的一个过程,最后由肠道排除体外的一个过程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物质。(同化作用)。自身的部分物质被氧化分解并排出代谢废物。(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身体里面我能吃的东西转变为我们身体能力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提供我们身体运动的一个功能。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当适量的运动能提高我们新陈代谢,达到一个易瘦的体质,当长时间不锻炼身体的新陈代谢会随着年龄增加慢慢的减少所以人越来越容易发福, 课外小知识我们新陈代谢快好还是慢好为什么有的人天生瘦可到了35岁之后又胖了? 在讲解增肌和减脂肪能同时来进行吗?在我们运动生理学的教课书里面说的是增肌是合成代谢,减脂是分解代谢,理论性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我个人代课的经验中是可以的,一个大胖子在减肥的同时进行抗阻力训练更容易消耗身体的脂肪的同时,还能促进肌肉的生长,达到脂肪减少肌肉显露的一个情 况,给你们一个表格写在黑板上正常体型或较瘦体型:起步→增肌→减脂→好身材 较胖体型:起步→减脂→正常身材→增肌→减脂→好身材 还有的女性也会问你个问题那就是我随便练练会不会把肌肉练大主要是睾酮素女性由卵巢男性由睾丸相差大约20倍主要举例就好比男士肱二头可能需要10KG 女性需要200KG显然是不可能的。 2讲解心血管系统和心脏 1读一遍PPT的文字,然后让他们想象一下,我把的心脏就好比我们农村的一个水泵,也就是那种压力井,那么心脏主要起到一个加压的过程把我们的血液通过压力让他们输送到全身,当我们心脏泵血的能力越强代表我们心肺功能越好,当我们经常做一些有氧心肺类项目的时候能让我们心脏泵血能力得到加强从而达到我们心肺耐力水平的一个能力, 在黑板上把心脏画出来。顺便直接讲解体循环,画在复印件的后面

体育生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考试资料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 过程。 2.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3.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电位差 存在细胞膜两侧。 5.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7.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变化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8.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9.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 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10.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1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12.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细胞外液。 1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和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 大致一致,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 16.动脉脉搏: 17.心力储备: 18.基础心率: 19.收缩压: 20.舒张压: 21.潮气量: 22.肺活量: 23.肺泡通气量: 24.氧扩散容量: 25.体液调节: 26.感受器: 27.运动神经元池: 28.本体感受器: 29.牵张反射: 30.状态反射: 31.姿势反射: 32.翻正反射: 33.运动技能: 34.需氧量: 35.摄氧量: 36.身体素质: 37.赛前状态: 38.准备活动: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本文档一共有78页,绝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祝各位考试顺利)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历年3个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意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被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新陈代谢——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能够感受体内或外界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产生能量过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内环境——细胞外液: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它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的基本过程:反射;调节特点:快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人体血液或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等进行的生理调节。基本过程:内分泌腺、组织等——血液——靶器官或细胞;调节特点:缓慢、广泛、准确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旁分泌调节—— 非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 正反馈—— 前馈—— 慢性动物实验—— 急性动物实验—— 在体实验—— 离体实验—— 简答题——历年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应激性3.兴奋性4.适应性5.生殖 二、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四、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论述题——历年2个 1.用实验的方法具体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内容提要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理论系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 沙继斌整理

复习参考没有版权随意复制翻印不究

绪论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请把正确选项写在空内) 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幅度小、敏感性差 B 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 C 作用范围局限而且反应较慢 D 反应迅速而且准确 2. 经过长期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这是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结果。 A 服习 B 适应 C 刺激 D 应激 3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是()。 A 只有神经 B 只有肌肉 C 只有结缔组织 D 神经、肌肉、腺体 二、判断题 ()1.活的骨组织具有兴奋性。 三.简答题 1.生物体(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2. 请简要说明机体生理机能的主要调解方式。 第二章骨骼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肌节 2. 运动终板 3.兴奋收缩耦联 4. 运动单位 5.阈强度 6.动作电位二.选择题 1.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停止外流 B.K+突然迅速外流 C.Na+迅速大量外流; D. Na+迅速大量内流。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r –氨基丁酸。 3.骨骼肌实现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小节 D、肌动蛋白 4.把肌细胞膜的兴奋过程与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 A、横管系统 B、终末池 C三联管 D、纵管系统 5.骨骼肌细胞中终末池的功能是()。 A、Ca2+的专属通道 B、Ca2+的释放库 C、Ca2+的贮存库 D、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6.按照物理学定律,等长收缩时肌肉()。 A、作正功 B、作负功 C、未作功 D、作外功 三.判断题 ()1.静息电位就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说,K+平衡电位是指膜内外K+浓度处于平衡状态。 ()2.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 .K+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3.Ca+与肌钙蛋白的结合与解离,是触发肌肉收缩的关键因素。 ()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丝本身长度不变,肌小节缩短。()5.等动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6.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所做的外功不断增大。 ()7.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根本特征之一,是支配他们的运动神经不同。()8.阈刺激可作为评价组织兴奋性的指标。阈刺激小组织兴奋性高,阈刺激大组织兴奋性低。。

运动生理学下学期资料

动作自动化: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过程以后,动作既可以出现自动化现象,就是在练习某一动作时,可以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其处于高水平代谢额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 高原训练法: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跳高训练难度,给予机体更强烈刺激,以调动 人体的最大潜能,因为这种设想,人们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的两种负荷,给身体造成的缺氧比平原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体技能的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 RM: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出现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超负荷原则: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的增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来负荷,运动能力才能迅速增长。 热服习:在高温和热辐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 运动处方: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即根据对锻炼者所测试的实验数据,按照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目的,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运动类型、强度、时间及频度,是锻炼者进行有计划的周期性运动的指导性方案。 生理负荷: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所作的生理功。 选择题: 1、动机与运动技能额心事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表现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之间是呈(倒U 型) 2、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3、乳酸阈反映了集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 点 4、在极限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在(10s)就几乎耗尽 5、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动作速度) 6、影响柔韧素质的主要因素(关节活动范围) 7、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8、第二拐点出现意味着集体开始进入(疲劳状态) 9、不同超负荷安排时身体机能会出现不同变化,在负荷较小时,运动员的耐受期相对(较长),疲劳程度(较浅),回复速率(较快) 10、在周期性训练安排上,之所以在小周期、中周期极大周期都要安排减荷期,其目的在于消除前面可能形成的疲劳积累 11、在离原初期,每分输出量的增加主要靠心率的增加,来补偿运输氧能力下降 12、对寒冷环境以适应的恶人其寒颤阈值较低 13、儿童少年肌肉中水分多,有机物少,无机物少 14、女子约从30岁开始,骨骼中矿物质逐步丢失 15、对于以减肥为目的的健身跑,一般不少于40分钟 16、按一定程序周而复始的重复相同的动作的于东是同周期运动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 TP。 ADP+CP——磷酸激酶A 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 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麦蒂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与血浆 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做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40%——50% 女:37%——48%)、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与人体直接生活的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的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功能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速度素质: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结。 单收缩: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动节律性。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称为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力储备。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和CO2的交换。 疲劳: 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地回撤,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地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发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被称为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

运动生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 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 2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3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4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5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骨骼肌的兴奋性、骨骼肌的收缩性。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一向心收缩(等张收缩或等动收缩)、二等长收缩、三离心收缩、四超等长收缩 6 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慢肌纤维 7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参加时间短、强度大的项目的运动员,其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而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既需要耐力又需要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其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8 训练使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9 血液是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液态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40%~50%,

女子约为37%~48%。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10 血液的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运输、三调节、四防御和保护。 11 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度时,血浆渗透压约为5800mmHg,为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12 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13 简答血液维持酸碱平衡 一正常人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pH值变化范围为6.9~7.8 二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碳酸、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三当碱性食物(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 碱贮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碳酸能解离出的二氧化碳的毫升数来间接表示,正常约为50%~70%。 14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1)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节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有哪些?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有:(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 (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节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 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10页word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时值: 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2、基强度: 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肌肉收缩: (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 (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 (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 ★5、牵张反射: 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 6、屈肌反应: 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有损伤,有痛苦)

9、受体: 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 10、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3、有氧耐力: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运动性疲劳: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2、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 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09、11 2、乳酸矛盾现象: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 3、运动单位: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9 4、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09、11 5、超量补偿: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 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 6、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09 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09 8、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09 9、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 氧耗。09、10、11 10、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 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09、10、11、12 11、青春性高血压: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07、10、11 12、窦性心率: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10 13、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10 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10、11、12 15、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机体所设取得氧量也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10、11、12 16、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Va/Qc)10

运动生理学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