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包括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3、内环境及稳态:人体的细胞、组织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4、心指数 = 心输出量 / 身体表面积5、安静状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导致二、问答。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2、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实现途径?(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中枢对各种刺激分析判断;通过传出神经将反应信息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或靶组织、靶细胞,从而引起特殊生理反应。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与外来的神经、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生物节律除了以上三种调节方式,各种生理活动还会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反应快、准确、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7、举例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1)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可逆的。

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2)正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不可逆的。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二)1、用“离子学说”解释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细胞膜内K+浓度远大于膜外,而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概要一、磷酸原供能系统糖、脂肪(蛋白质)——CP+ADP(磷酸肌酸)——C+ATP(肌酸)概念:通常是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功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能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

主要供能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概念:只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能量系统。

功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物质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1分钟高功能输出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常用指标:血乳酸三、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概念: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四、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征。

神经、肌肉和腺细胞兴奋性最高,称为可兴奋细胞。

可兴奋细胞在接受刺激后将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

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一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值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最简易指标。

引起细胞兴奋的阈值不是唯一的。

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称动作电位。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神经冲动。

五、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可兴奋组织有:肌肉、神经和腺体。

3、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4、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排尿、分娩、凝血),负反馈(血压、体温)肌肉1、肌肉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2、三联管: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未池构成的复合体。

3、骨骼肌的收缩基本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4、肌纤维类型分类:○1按收缩特性及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2按收缩速度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3按收缩及代谢特征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4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5、肌纤维生理特征:6、引起组织(骨骼肌)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7、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8、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血液1、血细胞分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循环1、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2、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3、心动周期: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心力贮备(泵功能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5、动脉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6、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7、血量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

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8、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1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量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运动生理学概述①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集体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科学。

②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③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④运动生理学的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⑤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动物实验法【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人体实验法【实验室测试法和运动现场测试法】⑥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和实验对象不同可分为: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

⑦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的关系:宏观水平研究深入到微观水平研究、宏观研究知道微观研究。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

①新城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②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成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③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的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除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最需要的过程。

④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星峰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

⑤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

⑥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兴奋活动、抑制活动。

⑦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⑧适应性:生物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⑨生殖: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是男性个女性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中结合时,可孕育出与他们相似的子代个体的生理过程。

第三节人体生理技能的维持与调节①生理技能调节的途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和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

2、和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

3、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o4、气体交换的动力是o5、尿的生成包括三个环节,具体是、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6、免疫可分为免疫和免疫,前者也称为先天性免疫,后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

7、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有和o二、单向选择题1、条件反射属于()。

A.非自动控制系统B.负反馈C.正反馈D.前馈2、抗体一般由()产生。

A.B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C.NK细胞D.K淋巴细胞A.合成ATP和CPB.参与肌肉收缩3、钙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oC.参与肌肉收缩和糖原分解D.参与肌细胞内的能量生成4、跳远的踏跳中蹬起动作属于()收缩。

A.向心B.等长C.离心D.等动5、头后仰时引起上肢及背部的()紧张性加强。

A.伸肌B.屈肌C.拮抗肌D.背肌6、头后仰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o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D.无变化7、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肠胃活动()o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D.加强和减弱8、在人体内被称为应激反应的系统是()o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C.下丘脑-腺垂体-性腺系统D.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系统9、如果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血量的(),对正常生理活动无明显影响。

A.10%B.20%C.30%D.40%10、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的影响。

A.呼吸深度B.呼吸频率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D.胸廓肌肉11、每博输出量增加,主要会引起()的升高。

A.收缩压B.舒张压C.外周静脉压D.中心静脉压12、速度训练使肌肉增粗,属于()oA.肌原纤维型功能肥大B.肌浆型功能肥大C.快肌纤维增多D.慢肌纤维增多13、能使优秀运动员腿部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A.短B.中C.长跑D.马拉松运动14、有意识的行为是由大脑皮质()部位所完成的活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酸性物质主要有(碳酸)和(固定酸)2.Ph值为7是(中性),大以7为(碱性),小以7为(酸性)。

3.血浆PH值呈(碱性),肉类为(酸性)食物,蔬菜蔬果为(碱性)食物4.肌肉力量按收缩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按身体某一部分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按功能表现可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5.(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6.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种形式7.稳定状态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8.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局部疲劳)、(整体疲劳)、(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呼吸系统疲劳)等。

9.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中的恢复),第二阶段是(运动后的恢复),第三阶段是(超量恢复)。

10.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和(动作自动化)11.人体脂肪分为(必需脂肪)和(储存脂肪)12.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13.体适能按组成要素不同可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二、名词解释1、肌肉力量: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2、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后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3、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4、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5、极点:内脏满足不了运动系统的需要,而产生一些难受的生理反应,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或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感觉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的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心率趋于平稳,使得训练者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第二次呼吸。

运动生理学的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的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体重:是人体各部分(骨骼,骨骼肌,关节,韧带,脂肪组织等)的总重量,即以重量为单位的人体各组成成分的总和。

3.体质指数: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

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4.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时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染率上升。

所以将这一种由于运动为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作运动性免疫抑制。

5.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6.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记载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7.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

8.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10.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接受免疫细胞的组织11.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反应)。

12.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13.肌肉横断面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

14.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得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15.动力性力量练习: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16.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17.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18.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惊醒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19.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力的力量训练方法20.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惊醒的力量练习方法21.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1)新代;(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部代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和能量代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

在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1、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

2、基础代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

单位时间的基础代称为基础代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

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3)急性运动中能代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如:一些静力性运动。

4、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和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1)快肌:肌纤维的直径粗、数量多、肌将网(质网)发达、线粒体数量少容积小、运动神经元大、突触的囊泡数量多、终板面积大、毛细血管网不太丰富。

(2)慢肌:肌纤维的直径细、数量少、肌将网(质网)不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运动神经元小、突触的囊泡数量少、终板面积小、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代特征:(1)快肌:无氧代酶活性高、糖原含量多。

(2)慢肌:有氧代酶活性高、甘油三酯含量高。

生理特征:(!)快肌:无氧能力(肌将管)高、有氧能力(线粒体)低、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抗疲劳能力弱。

(2)慢肌: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高、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

5、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运动员的肌纤维百分组成具有明显的运动项目特异性。

快肌百分比与速度、爆发力素质有关,慢肌百分比与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有关。

从事短路、跳跃即力量、速度为主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从事马拉松、长跑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运动员,快肌和满肌百分组成差不多。

第三章1、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2、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应。

过度刺激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则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3、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的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4、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5、躯体运动是如何分类的(分哪几类)?依据运动时主观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躯体运动分为:⑴反射性运动。

主要指不爱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

⑵形式化运动。

此种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

⑶意向性运动。

这种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且获得。

6、视觉三原色:红、绿、蓝。

7、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8、简述翻正反射的过程及发生的机制。

翻正反射比较复杂,它有赖中脑的协调。

主要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经、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

9、小脑分为哪几部分?简述各部分的功能。

⑴前庭小脑: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

⑵脊髓小脑: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

⑶皮质小脑: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10、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⑴适宜刺激;⑵换能作用;⑶编码功能;⑷适应现象。

第四章1、分泌系统是体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信息传递系统。

2、人或高等动物体的分泌腺或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称为激素。

3、简述激素的分类以及作用的一般特征。

分类:(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胰岛素、降钙素;2、氨基酸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2)固醇类激素。

由肾上腺素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作用的一般特征:(1)相对特异性;(2)激素作用的高效性;(3)激素间的相互作用;(4)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5)激素的半衰期。

4、幼儿时期生长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生长素:侏儒症(智力正常)。

甲状腺:呆小症(智力低下)。

第五章1、我国健康成年人血红蛋白(Hb)浓度为男:120—160g/L,女:110—150g/L。

2、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因年龄和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而发生哪些改变?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下午白细胞数较上午稍高;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及发生炎症、过敏、组织损伤情况时,均可使白细胞数目明显升高。

3、白细胞的主要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白细胞:参于机体的保护和防御反应。

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及保护血管皮细胞的完整性。

4、血浆渗透压分为哪两种?各由哪些物质形成?维持血管外平衡是哪种?血浆晶体渗透压(80%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对血管外的不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5、什么是运动性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Hb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在剧烈运动之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即运动性贫血。

第六章1、何为呼吸?呼吸过程由几个环节构成?机体在新代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呼吸。

2、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时间肺活量。

3、基本呼吸中枢在:延髓。

4、正常成年人男性肺活量为:3500mL;女为:2500mL。

第1秒、第2秒、第3秒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99%。

5、有哪两种呼吸形式,分析憋气的利和弊,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利:憋气能反射性地引起肌力加强,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获得稳定支撑。

弊:憋气时,胸压呈正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使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易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的感觉。

第七章1、心肌的生理特性是什么?何谓自动节律性?⑴兴奋性;⑵自动节律性;⑶传导性;⑷收缩性。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3、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动脉血压的?⑴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⑵心率(影响舒压);⑶外周阻力(影响舒压);⑷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影响脉压);⑸循环血量。

4、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特点:骨髓肌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皮肤血流量减少,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肌肉产热的增加,皮肤血流增多。

意义:一方面通过减少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骨骼肌。

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的同时,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降低,这又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

5、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⑴窦性心动徐缓;⑵运动性心脏增大;⑶心血管机能改善。

6、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1、可用于评定身体功能状态,了解和确定运动强度的大小,并可以间接推算最大摄氧量,通气阈,乳酸阈和最大心率,心率储备,靶心率等的测定,能帮助我们科学控制运动强度。

2、测量血压可用于评出正常人的心血管功能后测量血压有助于观察心血管功能变化及恢复和推测运动量,也是判定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方法。

第八章1、免疫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已”成份,并排除“非已”成份的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2、不同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1)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力;(2)大强度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九章1、尿液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或者排泄而形成的。

2、简述运动性蛋白尿的含义及与运动的关系。

含义: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与运动的关系:3、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

(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