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那么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积极发言)那么关于陶渊明我们也已经不陌生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歌,感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丽和他深刻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这首诗歌。

(板书标题)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

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

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短歌行》别解《短歌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短歌行》别解《短歌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别解《短歌行》曹操的《短歌行》共八节16句。

抒写他渴望求得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

每句诗的内容不难理解,但要理解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就很费脑筋了。

八节诗似乎使人感到不很连贯,从而影响了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其实诗也是要求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短歌行》的八节诗到底有什么联系,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整体的呢?笔者认为,从第六节入手,再综观全诗,便不难看各节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两句是说,诗人的一个老朋友,也是他渴慕已久的贤人,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来探访诗人。

久别重逢,诗人便设宴款待他。

从表述的内容看,这一节明显是叙事。

我们要紧紧地抓住这一事件,以此来串联其余的几节。

我们发现,第一节有“对酒当歌”的句子,第二节有“慨当以慷”的句子,第四节有“我有嘉宾”的句子,第五节和第七节的景物描写又有所照应。

因此,可以初步认为,《短歌行》当是写诗人与一个来访的旧日老友饮酒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一节:是诗人在酒宴上,饮酒生情的情景。

诗人和老朋友边饮边歌,感慨人生短暂,自己还未有所建树便已濒临老境了。

第二节:举杯消愁愁更愁。

与朋友见面,诗人向朋友倾吐了自己的心声,得不到贤才的苦恼愈发时时袭上心头。

便痛饮高歌,借着这酒浇胸中之块垒。

第三节:这是对来访的朋友说的话。

诗人指着朋友的衣服说,像你这样有贤能的人啊,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就是为了你们的缘故,我至今还常在嘴边儿念叨那些贤人的名字。

第四节:这是写诗人因朋友来访而感到的快乐。

你来了,我的心愿正在变成现实,来吧,我弹瑟,你吹笙,咱们痛痛快快地宴饮一番。

第五节:此时,诗人放下刚刚一饮而尽的酒杯,徐徐转过头来,窗外,正有一轮皎皎的明月。

诗人举头凝视良久,看到明月在天,想到,这明月不易摘取,正如人才也不易得到一样。

不禁忧从中来,如丝如缕。

第六节:这是对朋友说的话。

可是贤人毕竟还是来了,朋友远道而来,诗人非常感动;久别重逢,唯有痛饮一番,才见得旧日情深。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下列各句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巅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僻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D.契阔谈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答案:B解析:A项“巅”应为“颠”;C项“僻”应为“譬”;D项“反”应为“返”。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契阔谈,心念旧恩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答案:A解析:“厌”通“餍”,满足;“”通“宴”,欢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A.鸷鸟之不群.兮 B.乌鹊南.飞C.足以荣.汝身 D.夙兴夜.寐答案:A解析:A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B、D为名词作状语,C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其他项读音、意义不同的是( )A.采之欲遗.谁B.留待作遗.施C.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路不拾遗.答案:D解析:A、B、C读“wèi”有“赠送”之意;D项读“yí”,意思是“遗失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B.汝岂得自由..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答案:C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D项,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保存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韵律,节奏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答案:C解析:A.存:问候,怀念;B.韵:本性、气质;D.当:对着。

7.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些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________的《________》。

外国诗二首课后反思

外国诗二首课后反思

外国诗二首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两首外国诗歌,分别是《The Road Not Taken》和《Sonnet 18》。

这两首诗歌选择了不同的主题和写作风格,让我们对外国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两首诗歌,我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深深被《The Road Not Taken》中描绘的抉择所触动。

诗人通过描述人生中一个简单的选择,表达了人生道路的分岔和抉择对我们人生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需要做选择,而这些选择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这首诗歌让我明白做出选择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承担后果并学会从中成长。

另外,《Sonnet 18》则通过比喻的方式将爱情与自然相结合,表达了对爱人的赞美和珍贵。

诗中的比喻和意象让我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情感和热爱,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种浪漫的表达方式让我体会到诗歌的美妙之处,让我深信诗歌是一种高尚的文学形式,能够触动人心。

通过学习这两首外国诗歌,我也意识到了诗歌的语言之美和表达深度。

诗歌可以通过简洁而直接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意义,每一个字眼都充满着谨慎的选择和深思熟虑。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的精准和哲思。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课堂学习,我对外国诗歌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让我深深着迷,也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做一道选择题: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确实,我们有的人喜爱做官,一生都在名利场上角逐,或伤痕累累或收获多多;有的人喜爱过平淡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悠闲自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事哲学,追求的自然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是如何抉择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

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领悟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2)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知识链接】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信息筛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二、合作探究1.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

(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

(1)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2)哪一句是点题句?(3)归西圈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三、诗句鉴赏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淡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1.在《致大海》一诗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案】①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②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2.浅析《致大海》一诗体现出来的诗人创作的思维流程。

【答案】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

诗人把岛、岩石想像成凝固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统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3.《篱笆那边》一诗的叙事语言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以童真的口吻来叙事,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纯真生活的思想感情。

4.《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意象排列有何特点?
【答案】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意象层层递进,其排列组合具有独创性,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讨论
如第4题,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创造了丰富的意象,诗人用哪些意象比喻自己,又用哪些意象比喻恋人?这样设喻,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有不同的见解)
【答案】比喻自己用:“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

比喻恋人用:“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

反映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甘愿为了恋人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思想感情。

(可有多样解读,如下)
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恋情的深挚,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献身的精神。

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