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清照的词看她的人生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诗词三首词书写人生境遇

李清照诗词三首词书写人生境遇

在古代诗词中,写人生境界之词不多,而李清照就有三首关于人生境界之词,即《如梦令》、《一剪梅》与《声声慢》。

此三首词写李清照自己三种人生境界,又写她三种人生态度,同时也表现她三种人生时期的不同人生态度。

《如梦令》写“少年情怀自是得”人生境界;《一剪梅》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人生境界;《声声慢》即写“凄凄惨惨戚戚”之人生境界。

《如梦令》是一首忆昔词。

“常日暮记溪亭,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追忆她少女时那种沉醉兴奋之情,沉醉兴奋之景,沉醉兴奋之物。

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当时一种少女情感,一种年轻的人生态度;写法上有点随意而出,但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情,字字表意,表现一种少女情窦初开的人生境界。

比如“兴尽”归家,却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这就更加表现她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之人生境界,由词而出,可谓淋漓尽致。

全词通过动作,情态,情绪,欢愉,塑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留恋美景,留连忘返,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形象。

这一形象有跃然低上,有呼之欲出之感。

也表达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如梦令》是写“少年情怀自是得”人生境界之词。

《一剪梅》是一首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人生境界之词。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丈夫因事外出远游,可正在相亲相爱的小两口眼看就要暂时别离,李清照情绪怏怏,依依不舍送走丈夫,这是作者新婚后,第一次品味到离别孤独难奈的滋味。

于是李清照就在锦帕上写了《一剪梅》寄给明诚: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之情。

正如伊世珍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①由此看来,这首词是送别之词。

事实上,此词主要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人生境界。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一生的情感历程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一生的情感历程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一生的情感历程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词作风格柔美清丽,富有女性特点,尤以爱情词为佳。

但她一生的情感历程并不顺利,在情感上有过皈依的经历,也有过遗憾的爱情。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探究她一生的情感历程。

李清照于广陵出生,九岁时随父搬至金陵,少年时期颇有文学修养,精晓音律,善于吟咏。

十七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结婚后关系融洽,相亲相爱,深情地相拥着度过了相连的短暂光阴,因此她笔下的爱情词大多写的是赵明诚的闺情。

《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初,我被人误会,芳心已令愁绪,难似当年,越溪红杏,更长少女泪”,便是写赵明诚即将出征之前,李清照在桃花溪畔相会的场景,极富感情色彩。

然而,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

赵明诚被红巾军杀害,李清照的生命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她独自居住寂静的庐山,开始自我静思。

《如梦令》中的“但居庐山,不闻渔唱,闻道龙标过五岳;那知我心,是白云苍狗,依旧思量旧闺阁。

”便是她思念故人的表现。

这首词的蕴含深邃,极具内涵。

这时的李清照,感情上非常孤独,渐渐地,她被佛教吸引,皈依佛门。

她在信仰中得到了安慰,以及对于生死轮回的思考,逐渐意识到人世间的所有快乐都是短暂的,而苦难更是无处不在。

这将她笔下的爱情词提高到了一个更为宏阔的境界上,曲折的人生经历,让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的细腻而丰富。

晚年时,李清照离开佛门,回归尘世,在承德任职期间,结识了同样是官员的张先,两人在思想和文学上交融,很快陷入爱河,肆意张扬感情。

他们情感的交织,一度困扰了李清照,写下《声声慢》中的“深院静,无人见,花自飘零水自流;念长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思遥,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

”这首词记录了情人的告别之后,李清照之心下落的孤寂。

虽然两人之间的感情没有得到成功的滋育,但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却更加的明了人世间爱情的无常和残酷。

总之, 李清照作为文学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她的爱情经历和感情历程影响到了她成为著名的词作家。

李清照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诗句

李清照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诗句

李清照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诗句
摘要:
1.介绍李清照及其诗词成就
2.阐述李清照诗句中的积极向上精神
3.分析具体诗句中的乐观态度和坚韧品质
4.总结李清照诗句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李清照,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

在这其中,李清照的许多诗句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抒发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珍惜,积极地享受当下。

《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了人生逆境中的不屈与坚韧,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苦。

李清照的诗句中也体现了她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如《渔家傲》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忧,同时也传递出坚定的信念,相信国家必将战胜困境,重振辉煌。

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李清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积极向上精神鼓舞了无数读者,使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

她的诗词成为了许多人汲
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激发着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

总之,李清照的诗句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她的作品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更传递了一种乐观、勇敢、坚韧的生活态度。

李清照最美的十首词内容

李清照最美的十首词内容

李清照最美的十首词内容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她的词作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介绍李清照最美的十首词,并对每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

《如梦令》《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女子对失去爱人的痛苦之情。

词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揭示了女子在失恋后夜间的失眠和借酒消愁的心情。

而“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则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爱情的坚守。

《声声慢》《声声慢》以琵琶声慢慢回荡为开头,词中的“忍把浮名,换了相思郎”表达了女子为了与爱人相守甘愿放弃荣华富贵的态度。

整首词以琵琶声为线索,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幸福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定风波》《定风波》以李清照亲身经历的丈夫被贬谪的事情为背景,表达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坚贞不渝。

词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坚守和对丈夫的等待,展现了她坚强而执着的性格。

《如花美眷》《如花美眷》以爱情美好而短暂的特点为主题,表达了女子对逝去爱情的追忆和对流年逝去的无奈。

词中的“燕子楼空,佳人去也,明月楼高、人归夜也”描绘了女子在爱情逝去后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醉花阴》《醉花阴》以女子对春天的惆怅和对爱人的思念为主题。

词中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爱情的执着和渴望。

《怨情》《怨情》以女子对失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怨愤为主题。

词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描绘了女子面对失去的爱情的心理变化,以及对爱人的怨恨和痛苦。

《一剪梅》《一剪梅》以女子对逝去爱情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为主题。

词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追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渔家傲》《渔家傲》以女子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为主题。

词中的“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表达了女子对纷繁世事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中流露出对人生
的深刻感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她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无常。

她在词中写道,“水晶
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句词表达了她对人生变幻莫测的感慨。

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就像微风拂动水晶帘一样,瞬息万变,让人难以捉摸。

然而,即便如此,她依然能够欣赏身边的美好,享受生活带来的馨香与温暖。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也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离合和别离。

她在词中写道,“相
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句词表达了她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人生中,我们时常会面对离别和别离,这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李清照告诉我们,即便是在别离的时刻,我们也要学会坚强和勇敢,因为东风无力,花虽残,却依然会再次绽放。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人生需要珍惜当下。

她在词中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句词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当下的珍惜。

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沉湎于过去或迷失在未来。

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因为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唯有珍惜当下,才能让人生更加丰盈。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给我们以启示和警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面对
变数和无常,要学会坚强和勇敢地面对离合和别离,更要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让我们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活出精彩的人生。

李清照最能让人感悟人生的4首诗词

李清照最能让人感悟人生的4首诗词

李清照最能让人感悟人生的4首诗词一、《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释义】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解读】这首词可以让人读懂感情。

常言道: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思念蚀骨的滋味,每一个深陷情网中的人,都会深深懂得。

李清照的这首词,便非常直白地表露了一个女子的相思。

公元1101年,李清照在家里的安排下,与门当户对的赵明诚成了婚。

婚后,李清照发现,两人竟意外地志趣相投。

所以在此后相处的时光里,两人也是琴瑟和鸣,恩爱有加。

后来,赵明诚为了仕途,经常去外地游学,李清照在深闺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于是等到重阳佳节的那一天,李清照给他寄去了这首词。

词短情长,读过此词后的赵明诚,恨不得立刻插双翅膀飞到李清照身旁。

然而世事向来都是残酷的,再甜蜜的感情,也会在琐事中,变成一地鸡毛。

他们成婚的第七年,李清照的父亲遭人陷害而被贬,李家在一夕之间衰败。

而赵家因怕被牵连,不但不帮衬李家,还逼着赵明诚休了李清照。

赵明诚虽然没有作此绝情之举,但李清照也被赵家的举动寒了心,主动搬回了娘家。

赵明诚也没有挽留,两人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冷淡疏远。

后来金兵南下,赵明诚作为一个守城的知府,竟然软弱到弃城而逃。

李清照知道后,对赵明诚失望不已。

在激愤之中写下了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赵明诚也悔不该懦弱胆怯,读到此词后,更是羞愧不已,不久后就郁郁而终了。

多少相爱的人,曾经爱到死去活来,可走着走着,又都变成了话不投机,相看两厌。

但即便结果是这样,也不该因此否定所有相遇的美好。

毕竟,谁都无法站在一段感情的开端,预判最后的结局。

李清照的诗歌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

李清照的诗歌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

李清照的诗歌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李清照,北宋时期的女词人,她的诗词以其婉约、细腻、深情著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她的诗歌教育也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的诗歌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包括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

一、情感培养李清照的诗歌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情感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她的诗歌流露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家国情怀,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种情感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英雄壮丽的召唤。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接触和阅读李清照的诗歌,可以引导他们培养对家园、亲情和友情的热爱,使其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审美情趣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风格而闻名,她的作品充满了音乐性和绘画性的美感。

青少年阅读李清照的诗歌,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诗歌中那些优美的音律和动人的意境,青少年将受到文学审美的熏陶,进而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个体情感,提高审美品味,同时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三、人生态度李清照的诗歌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对于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

她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表达令人动容,同时她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和人生短暂性的思索。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接触和理解李清照的诗歌,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珍贵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李清照的诗歌教育对于他们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以及人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青少年在接触李清照的诗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共鸣、审美体验和人生思考等方式,来感受诗歌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

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阅读李清照的诗歌作品,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美的滋养和智慧的引导,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宋词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

北宋词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

北宋词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引言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性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女性意识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词作中反映出的女性意识和情感表达,并通过具体例子来阐述。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对于女性有着明确的规范,认为女子应该贤良持家、顺从忍让。

然而,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展现了非传统、进取和自我主张的女性意识。

反叛传统李清照敢于违背封建礼教,她不仅婚后继续文学创作,也坚持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她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呈红袖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展示了她对自我守护和关心个人幸福的意识。

进取求知李清照对于自身修养和知识的追求是耳目一新的。

她深受唐代女作家詹陈氏影响,不仅广泛阅读经典著作,还独立思考并融入到她的词作中。

例如,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运用了“花落人亡”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李清照以其细腻而真实的情感表达闻名于世。

她在作品中深切地描绘了爱情、别离和对人生苦难的感受。

爱情之苦李清照以深情而细密地描写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例如,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借花落人亡之景来抒发爱情不能长久保存之感怀,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别离之恋李清照常以离愁别绪为题材,展示出对离别之苦的切肤之痛。

她在《如梦令》中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对与亲人、爱人的离别之痛,以及情感上的默契与相通。

对人生苦难的思考李清照的词作也反映出她对人生苦难的思考。

例如,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以花开花落的变化来暗示生命的无常和转瞬即逝。

结论李清照是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词人之一,她在词作中展现了非传统而强大的女性意识和深情细腻的情感表达。

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注:以上内容完全基于个人观点,没有使用其他来源进行复制或粘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与人生》
题目:《李清照的词与人生轨迹》
论文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中,李清照以一女子之身跻身于中国“一代词宗”,可见其诗词成就之大非同一般。

影响其成就的既有她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有后来国家动荡的大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她在文学史上的第五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关键词:词风,人生轨迹,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泱泱中华民族,悠悠数千载文明,在三千年诗史上,出现过灿如星群的诗人。

若要说女诗人,可谓太少了。

若要推中国古今第一才女,大约非李清照莫属。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是宋代婉约派词人中成就最高者。

沈谦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梁衡先生誉之为“乱世美神”。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时代,少妇时代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

其诗词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

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

因此,我们姑且就以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词作内容格调。

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北京大学里边担任教授,李格非后来还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从小就受到了专门的文化教育,才学出众,知识精深。

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李清照在一个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她的少女时代充满着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这一时期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其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活泼无忧的,词境也充满了乐趣。

因此在她的词作表现出了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

作为花季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青春少女常有的那种无可名状的惆怅,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淡淡的闲愁。

如她的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采用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所体察出来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愁绪,“试问卷帘人”则直接表现了女词人对海棠花的殷忧之情、惴惴之心。

词人意念之中“应是绿肥红瘦”,更鲜明地映射出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

这类作品还有《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词中借春归燕回、生命复苏,衬托了闺中少女寂寞惆怅的情怀。

又如她写的《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依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清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这首词表面上和《如梦令》一样都是伤春之作,伤春不同于惜春,惜春是惋惜春天的消逝。

伤春,则是由于春天的到来而伤感,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本应该是心情舒畅,不料词人却躲在帘幕重重的深闺之中,“依楼无语理瑶琴”默默无语,落落寡欢,内心是何等的孤独和凄凉。

二、少妇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

婚后的李清照成了赵明诚的知音和合作者,被人誉为“神仙眷侣”。

新婚之初的一二年,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并。

此时的李清照自视甚高。

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写的应该是她结婚以后的事情了。

你看,春天的花开得多漂亮啊,鲜红鲜红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李清照忍不住买了一枝最漂亮的来插在头发上。

女为悦己者容啊,戴花总不是为了自个儿照镜子孤芳自赏吧?还得给人看哪!给谁看?当然是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看了。

怕丈夫说自己不如花好看,就故意把鲜花斜斜地插在云鬓上,在老公面前扭过来晃过去,一定要老公说说看:到底是老婆漂亮,还是花儿漂亮?虽然词里面没有说赵明诚怎么回答她的,但是
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看着这样娇滴滴的美女妻子,那赵明诚还不酥了半边骨头去?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但随着官场的变动和时局的动荡,这种世外桃源式生活也被打破。

宣和三年(1121),朝臣们大约又想起了明诚,于是,被遗忘在青州角落里的明诚接到圣旨,出守莱州。

此后,清照独居青州,空闺独守,寂寞难耐,思夫之情日益深浓。

于是,一系列抒写离情别绪、闺怨相思的词作,如潺潺清泉,源源不断从她笔端流溢出来。

看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

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三、中年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不断激化,金兵大举南下。

1127年,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

赵构南渡,偏安于东南半壁。

从建炎元年开始(1127年),李清照也经历了多年的辗转流亡生涯。

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碰不得的、浸满了泪水的话题,一提及便“欲语泪先流”。

她著名的《声声慢》一词中清晰可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

满目凄风苦雨,满地憔悴黄花,雁鸣依旧,但故园缈邈、亲人难觅。

这是痛到极致的人生之愁,一种永无尽期、永难解脱的愁。

这种已经不能用一个“愁”字概括与描述的心境,不再是对某一件两件事情的悲伤,也不再指向某一种具体的灾难和打击,它包容了人世间一切的大苦大难、大悲大愁。

通过领略才女李清照的诗意人生,细细品读李清照的词,我们可以感受其作
品中蕴含的真挚的情感。

我们不难发现她是率性的文人,她往往会将内心世界坦陈在作品中,所以不同时期她的词作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格调。

结合她的生平,来研究她不同时期的词作,我们就能深入探求到李清照的内心情感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