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是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的分支。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词句注释:1. 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哪里人。

许,处所。

2. 详:知道。

3. 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5.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7. 欣然:高兴的样子。

8. 嗜:喜好。

9. 亲旧:亲戚朋友。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 或:有时。

12.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造,往,到。

辄(zhé),就。

13.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期,期望。

14. 既:已经。

15.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zēng)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离开。

16.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堵,墙壁。

萧然,空寂的样子。

17.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

穿,破。

结,缝补。

18.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piáo),饮水用具。

中考语文资源:九年级第十三单元《走进文言文》

中考语文资源:九年级第十三单元《走进文言文》

中考语文资源:九年级第十三单元《走进文言文》《走进文言文》九年级第十三单元(说明:原文中加“()”的文字是补充注释,译文中加“()”的文字是理解中的补充内容)阅读许允之妻训练1.班昭续《汉书》2.浙东愚妇3.农妇斥神4.孝丐5.华隆获救阅读许允之妻【原文】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②,魏明帝③遣虎贲④,收⑤之。

其妇出诫曰:“明主可以理夺⑥,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⑦。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

陛下检校[检验核对],为称职与不(fǒu)?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⑧,皆官得其人⑨,于是乃释。

允衣服败坏,诏(10)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

妇自若,云:“勿忧,寻(不久)还。

”作粟粥待。

顷之,允至。

[此文中的(10)是注释]【注释】①吏部郎:吏部的长官。

②多用其乡里:任用了他很多同乡人。

③魏明帝:指三国时魏国皇帝曹叡(ruì,同“睿”)。

④虎贲(bēn):武士。

⑤收:逮捕。

⑥夺:争。

⑦举尔所知:这是一句古语,意为推荐你所了解的人。

⑧检校:检验核对。

⑨官得其人:官府得到了合适的人选。

(10)诏:皇帝的命令。

【译文】许允做吏部的长官,多任用他同乡的人,魏明帝派武士把他抓了起来。

他出门时妻子告诫说:“英明的国君可以用道理跟他争论,难以用感情去请求(宽恕)。

”到宫中后,皇帝为核实此事而审问他,许允回答说:“(古语有)推举你所了解的人。

我的同乡人,我了解他们。

皇上可检验核对他们是不是称职。

如果不称职,我甘愿受那罪过。

”经检验核对,(凡许允所推荐的同乡人)都是官府中合适的人选,于是皇上便释放了(他)。

许允的衣服被扯坏了,皇帝下令赐(给他)新衣。

当初许允被抓时,全家号哭。

他妻子神态自若,说:“不用担心,不久就会回来。

”(她叫人)煮小米粥等待。

不多时,许允(果然)回家了。

训练1.班昭续《汉书》【原文】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死),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完成)而卒。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上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送友人》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黄鹤楼》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早寒江上有怀》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野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长歌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游山西村》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渡荆门送别》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归园田居》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石壕吏》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春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望岳》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大道之行也》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核舟记》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爱莲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陋室铭》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三峡》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浣溪沙》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鲁山山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塞翁失马》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唐雎不辱使命》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山坡羊·潼关怀古》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翻译:《水调歌头》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满井游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小石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欢》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时难别亦难》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元二使安西》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行路难》初二语文下册文言诗文翻译:《饮酒》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西湖游记二则》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周处》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使至塞上》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滥竽充数》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买椟还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画蛇添足》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观潮》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过零丁洋》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赤壁》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马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五柳先生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与朱元思书》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桃花源记》相关资料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赵普》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郑燮传》初中语文《强项令》原文及译文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终南山》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秋登万山寄张五》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黄生借书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捕蛇者说》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复习修改病句练习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精选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君子于役》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蒹葭》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关雎》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日喻》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养鱼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曹刿论战》初中语文《龚遂治渤海郡》译文初中语文古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李将军列传》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汉江临泛》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少年中国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及赏析:《鱼我所欲也》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翻译:《桃花源记》晋朝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捕鱼为生的人。

(有一次他)沿着一条小溪捕鱼,不知走了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这片桃花林)夹着两岸有百步远,中间没有别的树,香草新鲜美好,落花缤纷。

渔人对此很惊奇。

(他)再往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看个究竟)。

桃花林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那个洞口走进去。

起初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再向前走几十步,变得开阔敞亮。

(里面的)土地平坦广大,房屋整齐分明,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可以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田地,人们穿的衣服,都像外面的人。

老年人和小孩子,都安适愉快。

(村里人)看见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全部回答了。

(村里人)于是邀请(渔人)一起回家,准备酒杀了鸡给渔人吃。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一个渔人,便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乱世,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这样就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渔人一件件详细地告诉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村里人听了以后)都惊叹。

其余的人也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去做客),都拿出好酒好饭(款待他)。

住了几天,(渔人便)告辞回去了。

村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于是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他)到了武陵郡,到太守处,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了。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去(寻找)。

没有找到,不久他就病死了。

从此以后,就没有再去寻找的人了。

《陋室铭》山不在于高低,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浅,有了龙就成了灵异的水。

(完整版)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完整版)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诸葛亮“空城计”【原文】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

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

将士失色,莫知计出。

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

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

②并:联。

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

④拒:对抗。

⑤错道:交错进军。

⑥侦候:侦察兵。

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

⑧敕(犮犺ì):下令。

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

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

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

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

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

(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

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

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翻译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翻译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翻译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翻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从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来看,文言文命题以课内文段为主,逐步向课外文段延伸。

本学期的重点篇目有:《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复习策略】1.理解、识记常用实词,了解常用虚词的用法。

2.平时多注意自己的朗读,揣摩所读内容,培养语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划分朗读的节奏,而且在翻译句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3.平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文言文的段意、主旨、文章突出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分别整理汇总以促进理解、加强记忆。

4.回答开放性试题时,要紧扣材料和题目的要求,表述完整。

【典型考点】一、常识题(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文学家。

(2)《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我国(朝代)文学家。

【解析】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平时要注重积累,包括作者的名字、作品、所处年代、身份及文章出处等。

(1)宋濂(2)柳河东集(3)北宋二、解词题◎古今异义词(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录毕,走送之:【解析】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①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语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在古语中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的转移。

(1)(2)都是这种情况,去,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某地的意思。

走,在文中是跑的意思。

④褒贬色彩的变化等等。

◎一词多义(1)①天下独绝:②猿则百叫无绝:(2)①色愈恭,礼愈至: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3)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解析】一词多义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以单音词居多。

走进文言文_六七年级_译文与题解11_20单元

走进文言文_六七年级_译文与题解11_20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11~20单元Revision HistoryContentsRevision History (2)Contents (3)第11单元 (4)1.1 乌鸦喜谀 (4)1.2 黠鼠 (5)1.3 粤令好谀 (6)1.4 子产受骗 (7)1.5 狮子王与豺 (8)2第12单元 (10)2.1 鹤亦知人意 (10)2.2 明义法师之鸠 (10)2.3 鹿亦有知 (11)2.4 喜嗔(chēn)之人 (12)3第13单元 (13)3.1 越人遇狗 (13)3.2 五不复猎 (14)3.3 隋候救蛇获珠 (14)3.4 华隆因犬获救 (15)3.5 齐人有好猎者 (16)4第14单元 (19)4.1 信始为布衣时 (19)4.2 天下有大勇者 (20)4.3 娥善歌 (22)4.4 相与和相 (23)4.5 南方多没人 (23)5第15单元 (26)5.1 公仪不受鱼 (26)5.2 震四知 (27)5.3 迂公修屋 (28)5.4 庖夫 (28)5.5 治驼 (29)6第16单元 (31)6.1 一生之计在于勤 (31)6.2 溥与七录斋 (32)6.3 用力多者收功远 (32)6.4 为者常成 (33)6.5 望梅止渴 (35)7第17单元 (36)7.1 云门与盲女偕老 (36)7.2 泰 377.3 二犬情深 (37)7.4 雁冢 (38)7.5 义犬报火警 (39)8第18单元 (41)8.1 谏议教子 (41)8.2 万年教子 (42)8.3 卞庄子刺虎 (43)8.4 势利鬼吴生 (44)8.5 偷鸡贼的托词 (45)9第19单元 (46)9.1 洪苦学 (46)9.2 王冕僧寺夜读 (47)9.3 欧阳修家教 (48)9.4 司马光幼时 (49)9.5 程门立雪 (50)10第20单元 (52)10.1 某误子 (52)10.2 高凤笃学 (52)10.3 王充市肆博览 (53)10.4 伯公肥大 (54)10.5 燕人返国 (54)第11单元1.1乌鸦喜谀原文粤西,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乌鸦。

八上文言文译

八上文言文译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

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

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

”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

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满,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翻译: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
诸葛亮“空城计”
【原文】
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

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

将士失色,莫知计出。

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

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
【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

②并:联。

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

④拒:对抗。

⑤错道:交错进军。

⑥侦候:侦察兵。

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

⑧敕(犮犺ì):下令。

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

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

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

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

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

(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

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

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

”侦察兵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说的。

司马懿后来知道了(实情),深感遗憾。

1 七擒孟获
【原文】
建兴三年①,诸葛亮率军至南中②,所战皆捷。

闻有孟获者,为夷③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④。

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 获对曰:“向(早先)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承蒙)使观营阵,若止(同“只”)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

七纵七擒,而亮犹(还)欲释获。

获曰:“公天威⑤,南人⑥不复反矣。

”于是亮进军,南中平(平定)。

【注释】①建兴三年:建兴是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建兴三年为公元225年。

②南中:古地名,在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处。

③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④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

⑤天威:天助的威力。

⑥南人:孟获自称。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南中,所打的战役都取得胜利。

听说有位孟获
的人,被南方少数民族及汉人敬服,因此,下令要把他活捉后送上。

捉到了孟获后,诸葛亮让他观看军营阵地,说:“这军营怎么样?”孟获回答说:“先前不知军营部署的虚实,所以战败了。

今天承蒙(你让我)观看军营阵地,假若只是这样,(我)一定能战胜!”诸葛亮笑了,心里知道孟获还不服气,释放了他让他再来交战。

七次抓住(孟获)七次释放(他),诸葛亮还想释放孟获。

孟获说:“你有天助的威力,孟获不再回去了。

”因此诸葛亮进军(南中),南中被平定。

2 诸葛亮论赏罚
【原文】
赏罚之政[政策],谓(说的是)赏善罚恶也。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公平)。

赏赐知其所(原因)施(加),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故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注释】①政:政策。

【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

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

通过赏赐使受赏赐的人知道所以要给予赏赐的原因,那么勇士就明白他们赴死的道理;通过惩罚使受惩罚的人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

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无功受赏就会使有功劳的人怨恨,胡乱地惩罚就会使正直的人忌恨。

3 齐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
【原文】
齐景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效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撕)其衣,断其带②!”裂衣断带相望(接连不断)而不止。

晏子曰:“君徒(仅仅)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也。

公胡(为什么)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好)。

”不一月,国人莫之服(莫服之)。

【注释】①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②带:腰带。

【译文】齐景公喜欢妇人作男人的打扮,全国的人都仿效这样做法。

景公派官吏禁止他们这样的做,说:“女子作男子打扮的,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腰带。

”(虽然)撕裂衣服、扯断腰带的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但还是不能阻止仿效。

晏子说:“您仅仅在宫外禁止这样作,就好像在店门口挂着牛头卖马肉啊。

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子)不要穿(男子的衣服),那么宫外(的人)就不敢(这样)做了。

”景公说:“好。

”不到一个月,全国的人没有女子穿男子的服装了。

4 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者,适(到)友人家,与主人俱(一同)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之后)闻,乃益(增加)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所以美者,缘(因为)有盐故。

”暮归,母已具(准备好)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只)见唯食盐而不尝菜。

母曰:“安(怎么)可如是(这样)?”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都)在盐中。

”食
盐不已(停),味败①,反为其患(害)。

天下之事尽然(这样),过则非唯不益,乃害之。

【注释】①味败:口味败坏。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去,跟主人一起用餐。

嫌(菜肴)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后,就加了些盐。

吃了加盐的菜肴,(觉得味道)很美,就自己想:“味道美的原因,(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傍晚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准备好吃的。

(愚人)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对他这么说感到奇怪,只见儿子只吃盐不尝菜。

母亲说:“怎么能像这么(吃盐)呢?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

”愚人不停地吃盐,(结果)口味败坏,反被盐所害。

天下的事都是这个道理,过头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被认为好的东西所害。

5 燕人赵良
【原文】
赵良者,燕①人也。

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首垢(脏)面,哀甚。

良询(问)之,乃知为(被)某村二恶少所凌(欺)也。

良怒不可遏(阻止),径自诣索二恶少,诘之曰:“汝等何故辱无辜少女?”一恶少眈眈相(指代赵良)向,曰:“何预尔事②?”良瞋(tián,瞪大眼睛)目斥之:“尔非人也,但(只)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白刃(刀)已入其胸,立仆(倒下)。

一恶少伏地求恕。

良斫(zhuó,砍)其耳以示众,儆(jǐng)③其不得作歹(坏事)也。

【注释】①燕:今河北一带。

②何预尔事:跟你有什么相关。

③儆(jǐng):警告。

【译文】赵良是河北一带的人。

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天,在路途中经过谢庄,听到有哭声,就很快地走进一间茅屋,见一少女头发蓬乱,脸上很脏,很是悲伤。

赵良问她,才知道被某村的两个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欺侮污辱。

赵良难于控制自己的愤怒,自己直接去找两个年轻的无赖,责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欺侮污辱清白无罪的少女?”一个无赖凶狠地盯着他说:“跟你有什么相关?”赵良瞪大眼睛斥责他:“你不是人,只是禽兽罢了!”不等无赖出剑,赵良明亮的刀剌入他的胸膛,(那个无赖)立即倒在地上。

另一无赖趴在地上求饶。

赵良割下他的耳朵在大家面前惩罚他,警告他不能作坏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