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 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 ‚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 ‚赛先生‛(Science)。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 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 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 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真理的路径
器 物 地主阶级 改革派 科学技术 制 度
鸦片战 争时期 洋务运 动时期 改 良 派 革 命 派 维新 运动
“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资 产 阶 级
君主立 宪制
资产阶 级民主 共和制
辛亥 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文化 (观念形 态的革命)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 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 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 时,也开始领导中国农民运 动。
广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927年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3位代表: 李 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 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第四章

(四)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①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 根源, 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 之为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之为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②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又脱离了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 革命实践,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革命实践,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③不少领导人看问题很片面,存在绝对肯定 不少领导人看问题很片面, 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后期
1917年俄 1917年俄 国十月革 命以后, 命以后,传 播马克思 主义
(三)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②是中国现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④推动了文化平民化和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⑤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小结: 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1915年陈独 1915年陈独 秀在上海创 青年》 办《青年》 杂志
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 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1.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 领导核心。 领导核心。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2.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 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 国革命有了新前途。 国革命有了新前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性质、基本口号、历史意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宣传的两大基本口号。
在性质上,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因五四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及历史意义。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干部条件。
3、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李大钊与胡适的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利用报刊撰文著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革命前途。
5、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内容,主张民族独立;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有,不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关注农民土地问题。
6、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C2.B3.C4.D5.D6.C7.B8.A9.B 10.B11.B 12.C 13.A 14.C 15.C16.D 17.A 18.A 19.D 20.B21.B 22.C 23. A 24.D 25.D26.D 27.B 28.A 29.D 30.B31.C 32.C 33.D 34.D 35.A36.B 37.A 38.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D4.CD5.ACD6.ABD7.ABCD8.ABCD9.ABC 10.ABCD11.ACD 12.ABD 13.ABCD 14.ABCD 15.ACD16.BCD 17.ABC三、简答题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中国人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 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第一 次提到马克思 梁启超
朱执信1906年在《民报》上介绍马克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 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 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 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 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 结论。”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发表于《新青 年》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 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 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 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毛 泽东指出:“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 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 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 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 封建势力的联合。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李大钊
(1889-1927)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 “民主” (Democracy)和“科学” (Science) 两个名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 称“民主”为“德先生” 称“科学”为“赛先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 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 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 向农村去)。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三、简答题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 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 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 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 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 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 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 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 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 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 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 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2019年)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中虽 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 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 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 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五四运五四动运前动陈前新独的新秀文文开化化始运运时动把的动标自的志己标办的志杂志定
名为《青年杂志》,可以看出他将改 造社会的职责寄予青年身上。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将国 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人们各有其独立自主之权, 而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 以奴自处之义务。”
“西洋所谓法治国者,其最 大精神,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绝无尊卑贵贱之殊。”
“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又因其理性特点和对自我的认识 而区别于自然界。正因为发扬了 理性自主的特点,古猿才得以进 化为人。”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 革命。它打开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缺 口,证明了资本主义不是永世长存的。 从而给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一种新的希望 和前景,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的。
1917年,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 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1919年 12月,他在《新青年》发表《新青年宣言》,主张:“我 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罪 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迫使中国人民再一次思考、 探索中国的出路。这就为中国人民最终接受作 为救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内部条件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 阶级的成长、壮大。
无产阶级的成长和政治觉悟的提高,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 阶级条件。
(二)内部条件
3、思想文化条件——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五四运动。
2、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民主与科学。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4、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5、李大钊是最先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6、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
7、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1北洋军阀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2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3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8、李大钊讴歌十月革命的著作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
9、五四运动发生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条件是1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3新文化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10、北洋政府迫于五四运动的压力罢免的亲日派官僚是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11、1919 年6 月5 日以后五四运动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包括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学反封建的彻底性。
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萦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他的一些积极 思想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改变,给社会最 主要的建设者当时的青年人们带来了思想 上的启迪。也是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共产 党诞生了,可以说他是共产党的最主要创 始人,就凭这• 在五四爱国运动中,陈独秀与他的新文化 运动战友又及时报道形势,提出行动口号 和纲领,实际上起了引导运动的作用 。正 是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使陈也确立 了其日后在党内的地位。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欢迎独秀出狱》
——李大钊 你今天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 终究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 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 所以真理拥护你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应化101 组员:曹磊 宋广浩 唐勇 段文哲
陈独秀简介01
陈独秀(1879-1942) 动总司令 五四运
■追念叹息长相随 •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 旗高擎。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 浩叹由衷。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 功过分明。“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 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 毁誉相参的人物。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 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 总司令”。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 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 及陈独秀。
五四运动简介01
• 1.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运动主要领导人、支持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 林长民(1876-1925年),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 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 校长。 鲁迅(1881-1936),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 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陈独秀简介02
•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是中国最先进思想的代 表,与中共建党时的其他领导人大都是师 生关系。不过由此也滋长了一种负面结果, 那就是造成党内家长制,陈独秀以自傲和 自我封闭落后于革命潮流,最终陷入歧途 未能自拔。这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 人,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使然。人在社会 潮流中,不进则退,党内历史人物的命运 也昭示了这一点。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五四运动后的陈独秀 • 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大力鼓动, 被师生视为领袖,曾一度被捕。出狱后他 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前往上海成立马 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共产党发起组的前 身。由于其在五四运动中所起到的带头作 用与其所表现出来的才干都是当时不可多 见的,这也让他成为了党的早期领导人。
五四运动简介02
• 五四运动起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 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 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 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 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 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 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 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 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 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 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 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 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 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 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 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 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 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 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 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 字仪式。
五四运动简介03
背景( 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 •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 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 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 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 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 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 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 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 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五四运动前的陈独秀 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发起并领导新 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组 织条件 。他主持发行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 《新青年》)以振聋发聩的气势和无比锐利的战 斗力,向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支柱也是其最落后、 最保守、最反动的部分——“儒家三纲”(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老庄、佛教的退隐 思想和迷信观念以及为这种学说、思想、观念服 务的旧教育、旧文学发起猛烈攻击,掀起一场又 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