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序言)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凸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 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政权、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均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其后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强的关联。

通过本课程的讲述,可以为“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历史背景,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48,其中理论4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撰写论文或开卷笔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目的要求】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面临的主要任务,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将提供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activities。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1. 北洋政府的组成和特点2.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3. 北洋政府的衰落和崩溃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主要人物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影响四、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期末进行课程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背景2.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成就3.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七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影响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过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第九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第十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展望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经验和教训2.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3.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七、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大纲一、1.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2.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像西方学习的新风。

6.义和团运动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进行不屈不挠的的反侵略斗争7.太平天国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的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8.《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9.《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0.总理衙门(机构):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11.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性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198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1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4.维新运动的政治方案:实行君主立宪15.1989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6.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17.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3、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达衰的主要表现。

答:(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断增多。

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度,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只言片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茫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1、1842年,中英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30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4、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5、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

6、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伊犁和喀什噶尔。

7、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发达,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所谓的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革命性质: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和实现国家富强、人们富裕(目标)。

思考: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18略。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让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5年,日本强迫请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1845年,英国租的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 三、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尊重历史

不怕撤职
泽「 东五
不怕开除党籍
的不
不怕老婆离婚
怕」
精 神
不怕坐牢
不怕杀头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屈辱史
抗争史
探索史
战争
屈辱史
结束,谢谢!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 (二)为何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1、了解国史国情:一是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 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 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 项历史任务。
❖ 二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 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年
1919年
1949年
1956年
至今
旧民主 主义革命
新民主 主义革命
新民主 主义社 会
社会 主义 社会
线索 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二)三大时期:
1.1840~1919.5.4: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三 (救亡图存,上篇)


2.1919.5.4~1949.10.1: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三个选择”
二、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要懂得些中国 历史,这是中国发 展的一个精神动 力”。
二、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一) 历史的功能 ❖ “历史”,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可以分为人类史和自然史。狭义上讲,是指与自然界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文明社会以来, 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史学视为“鉴往知来”的工具,这是因为 历史具有借、鉴、启、导四个方面的功能。 ❖ 1、借:历史经验可供后人吸取。 ❖ 2、鉴:历史教训可鉴戒后人。 ❖ 3、启:历史可以教育后人、启迪人生。 ❖ 4、导:历史是认识现在和预知未来的基础。
条约
两 中甲 八日
次 法午 国本
鸦 战中 联全
片 争日 军面

战 侵侵

争 华华
战战
争争
《 《《 《 南 中马 辛 京 法关 丑 条 新条 条 约 约约 约 》 》》 》
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
抗争史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义 和 团 运 动
( )
( )
长洋长抵
技务技抗
以派以派
自 强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 三、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1、刻苦努力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 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 辉的顶点。
-----马克思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 三、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实事求是
❖ 三是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 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2、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3、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提供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一、中国近现代史简介
(一)时间界定 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160多年的历史

1840---1949年,---至今,现代史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序言
中国近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近现代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 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 历史;
第三、中国近现代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一 个极度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 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序言
❖ (五)三个选择
中国共产党

(走向解放,中篇)
3.1949.10.1~21世纪初:走向辉煌的六十年 (奔向富强,下篇)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三)学科性质
它是中国各族人民为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 福而进行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终于掌握了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 学发展观等真理,从而取得了辉煌胜利的历史;它是研究中 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师 夷
制 夷
师 夷
(
资产阶级
革维 命新 派派 辛戊 亥戌 革变 命法
(
无产阶级 党五 的四 成运 立动
)
)
不屈不挠的抗争
探索史
地主阶级
新生阶级
: : :
: :















改 良 道 路
产 阶 级 维 新

资 共产 和阶 国级 道革 路命

主无 义产 革阶 命级 道社 路会
坚持不懈的探索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四)主题和主线:
1、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管理学院 教师:张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序言
❖ 2、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 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