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词梳理
《中国古代诗》字词归纳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字词归纳一、字音字形归纳诗歌部分1回眸mïu 粉黛dài 骊宫lí霓裳ní cháng 临邛qiïng 渔阳鼙鼓pí仙袂mâi 衣钿diàn 千乘shâng 钗擘bî马嵬wãi 阑干lán 绰约chuî脂zhī肪玉扃jiōng 凝睇dì钗擘bî人寰h uán旌jīng旗闲暇春宵云霄城阙云栈zhàn萦纡踌躇翡翠衾qīn 缥缈飘渺渺茫宛转娥眉缓歌慢舞轻歌曼舞峨嵋山梨园弟子萤火虫可怜(可爱)珠箔银屏迤逦yǐ lǐ逶迤wēi yí泪阑干花冠guān2北渚(zhǔ) 眇眇(miǎo)白芷(zhǐ) 澧(lǐ)浦西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修葺(qì) 荪 (sūn) 门楣(mãi)薜荔(bì lì)擗(pǐ) 庑(wǔ)门衣袂(mâi) 搴(qiān) 汀(tīng) 白薠(fán)罾(zēng)蘋(pín)兰橑(lǎo)蕙櫋(mián) 九嶷(yí)山遗(wâi)远者衣褋(diã) 沅yuán 水逍遥帷幕袅袅罔:通“网”,编织木眇眇兮愁予yú:愁,使动用法期:约定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3踯(zhí)躅(zhú) 金(jīn)樽(zūn) 珍(zhēn)馐(xiū) 投(tïu)箸(zhù)4祠(cí)堂空好hǎo音频(pín)烦长使英雄泪满襟沄沄yún :大波浪5 桌帏(wãi) 伯(bï)仲(zhîng)鹧(zhâ)鸪(gū) 早岁那知瓜洲渡孤鸿玉簟diàn绸缪chóumóu倏忽shū hū万钧柁duò也可读tuó6滟滟(yàn) 霰(xiàn) 雪汀(tīng)上浦(pǔ)上扁(piān)舟(zhōu) 捣(dǎo)衣砧(zhēn) 碣(jiã)石岩(yán)扉不胜shēng愁潜qián跃潇(xiāo)湘(xiāng) 江流宛转绕芳甸渔梁渡头争渡喧鹿门月照开烟树惟有幽人自来去轩冕槎chá头7天姥(mǔ)瀛洲yínɡ天台(tāi)剡溪Shàn脚著(zhuó)谢公屐(jī)木屐jī殷yǐn岩泉倚yǐ石澹澹dàn 渌水lù天暝mín g青冥mín g 瞑目战栗lì列缺霹雳pī訇然hōn g悸动jì惊层巅鸾(luán)回车长嗟(jiē)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摧眉折腰青崖栗深林兮惊层巅:使动用法殷yǐn岩泉:震响列缺霹雳:通“裂”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越人语天姥:谈到8坼(châ) 涕(tì) 泗(sì) 戎rïng 马垆(lú)边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皓(hào) 腕(wàn) 谙ān熟蟾蜍倾轧qīng yà轧钢zhá轧账gá榆(yú)关渔父(fǔ)辋(wǎng)川庄黍(shǔ)饷东菑zī藜(lí) 啭(zhuàn)黄鹂朝槿(jǐn)铜钲zhēng 饷银xiǎng姜夔kuí弥望荠(jì)麦戍shù角怆c h uàn g 然豆蔻(kîu) 聒(guō)噪9将(qiāng)进酒:请烹(pēng)羊宰牛馔(zhuàn)玉恣zì欢谑(xuâ) 沽(gū)取(qǔ) 沽通“酤”千金裘(qi ú) 金樽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才与尔同销万古愁馔玉:泛指美食会须:应当。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第19课阿房宫赋

第19课 阿房宫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缦.回(m àn) (2)不霁.何虹(jì) (3)尽态极妍.(y án) (4)鼎铛.玉石(chēnɡ) (5)金块珠砾.(lì) (6)横槛.(ji àn) (7)逦迤..(lǐ yǐ) (8)锱.铢(zī) (9)架梁之椽.(chu án)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形容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天气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
2.一词多义(1)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士大夫之族.,曰诗曰弟子云者:名词,类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2)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 事物的状态,“……的样子”或师焉.,或不焉.: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且焉.置土石:兼语词,于何,在哪里(3)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示顺承关系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示递进关系(4)举⎩⎪⎨⎪⎧ 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吾力足以举.百钧:动词,举起举.世无双:副词,全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蜀山兀.,阿房出: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
(3)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从北面,向西面。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弦”,名词作动词,弄弦,弹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我们注意。
比如“暴”通常读作“曝”,“毋”通常读作“无”,需要特别注意。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古今异义,比如“亡”不仅指战败而亡,还包括其他原因导致的亡国。
同时,文章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比如“力亏”中的“亏”是使动用法,表示使…亏损。
此外,文章中也有一些词语有多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比如“为”可以表示作为,也可以表示招致。
而“以”既可以表示因为,也可以表示用。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分析。
总之,理解文言文需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多义词语的使用。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强弱胜负已经判定,因此不需要战斗。
5、燕国虽然是小国,但最终灭亡了,这就是兵法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可惜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成功。
8、虽然有这样的势力,但却被秦人所利用。
9、虽然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不用贿赂就能获胜。
10、如果以六国破亡的历史为例,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因此,燕赵国的君主应该具备远见,保护好自己的领土。
1、燕赵国的君主一开始就有远见,能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能爱护自己的领土,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4、虽然六国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不用贿赂就获胜。
1、有关于战败和失去领土的事情,都是诸侯自己的原因。
2、燕国虽然是小国,但最终还是灭亡了。
3、与秦国相比,六国的势力确实比较弱。
4、如果以六国破亡的历史为例,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1、有人说:“六国互相攻灭,是因为都贿赂了秦国吗?”2、与秦国相比,这个国家的情况可能更加难以估量。
1、虽然___姓国家没有帮助其他五个国家,但也没有帮助秦国。
2、与秦国相比,这个国家的情况可能更加难以估量。
1、诸侯失去领土的原因,有战败也有其他因素。
2、这就是兵法的效果,燕国虽然小但最终灭亡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 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 (一)以 :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8、尔何如(宾语前置) 9、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10、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1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12、浴乎沂(状语后置) 13、风乎舞雩(状语后置) 14、二三子者之言何如(状语后置) 15、则何以哉(固定句) 16、尔何如(固定句) 17、是故哂之(固定句)
译:不也很好吗?
五 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项脊轩志》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重点字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童)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笔记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楚辞专题第一课《国殇》一.原文及注释操吴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gǔ)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5),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6)。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7),援玉枹(fú)兮击鸣鼓(8)。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注释:(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
操:持。
戈:武器名。
被:通“披”。
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 毂:(gǔ)车轮贯轴处。
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战车交错。
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
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涌上来。
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流矢在双方的阵地上纷纷坠落,战士们奋勇争先。
矢:箭。
(5)凌:侵犯。
躐(liè,音“列”):践踏。
行(háng):队伍的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
殪(yì义):倒地而死。
右:指右骖。
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车轮陷入泥中,驾车的四马被绊住了。
霾(m ái,埋)。
通“埋”,只两轮陷入泥中。
絷(zhí,直);绊住。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
援:拿着。
玉枹:用玉装饰的鼓槌。
(9)天时:天意。
怼(duì):怨怒。
威灵怒:神明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
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定命,难道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厥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先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促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戏子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戏子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职员。
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步,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盼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奠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认真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
牢,祭奠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工具。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
[1]及:比及。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译文唉!国度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定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

篇目二拟行路难(其四)一、字音认读1.拟.行路难(nǐ) 2.酌.酒(zhuó) 3.踯躅..(zhí zhú)4.金樽.(zūn) 5.珍馐.(xiū) 6.投箸.(zhù)7.鲍.照(Bào) 8.歧.路(qí) 9.济.沧海(jì)二、词语积累1.泻.水置平地泻:倾,倒2.各自.东西南北流自:向3.人生亦有命.命:命运,命数4.安.能行叹复坐愁安:怎么5.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6.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徘徊不前三、佳句诵读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说作者(一)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一生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是传诵名篇。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影响较大。
(二)作品: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赋代表作《芜城赋》,文代表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著有《鲍参军集》十卷。
(三)评价: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寻背景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
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
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
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
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链常识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词语100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词语复习巩固练习1、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6、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7、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8、烟涛微茫信.难求9、势拔.五岳掩赤城10、列.缺霹雳,丘峦崩摧11、失向来..之烟霞12、须.行即骑访名山1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4、游人只合.江南老1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17、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18、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19、碧峰巉岩孤起,上干.云霄20、江南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21、大孤状类.西梁22、技盖.至此乎23、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24、族.庖月更刀25、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26、善.刀而藏之27、项王军壁.垓下2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9、虞兮虞兮奈若何...30、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31、项王亦身被.十余创32、若.非吾故人乎33、盘盘焉.,囷囷焉3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3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36、剽.掠其人,倚叠如山37、戍卒叫,函谷举.3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9、族.秦者秦也4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1、闾里之下皆宗.之42、稍壮,折节..读书43、余闻光、黄见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44、大铁椎何许.人45、北平陈子灿省.亲河南46、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47、扣.其乡及姓名48、股.栗欲堕49、六国互丧,率.赂秦耶50、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1、思厥.先祖父52、暴秦之欲无厌.5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5、洎.牧以谗诛5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5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58、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9、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6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1、函.梁君臣之首6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63、逸豫..可以亡身64、举.天下之豪杰65、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66、乃能衔哀致.诚67、不省所怙.68、惟.兄嫂是.依69、汝来醒吾,止.留一岁70、请归取其孥.71、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72、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73、抱无涯之戚.74、汝之纯敏而不克.蒙其泽乎7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76、比.得软脚病77、汝殁以.六月二日78、吾实为之,其又何.79、彼苍者天,曷.其有极80、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81、少.纵则逝矣82、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83、传之大夫,以为口..84、月落庭空影许.长85、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86、牖.其前以通明87、每薄.暮下管键88、矢溺..皆闭其中89、迩.年狱讼90、凡死刑狱.上91、惟大辟无可要,犹质.其首92、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93、术不可不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词梳理
《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2、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 震响
3、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待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眉
《将进酒》
1、将进酒(qiāng 请)
2、呼儿将出换美酒(拿)
《项羽之死》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zhŭ随从
5、田父绐曰:dài 欺骗
6、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引:率领,带领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7、汉军皆披靡:溃散
8、亡其两骑耳:失去
9、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10、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1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重点虚词: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②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③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④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⑤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阿房宫赋》
1、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3、楚人一炬炬,名词作动词,放火。
4、族秦者,秦也族,作动词,灭族。
5、辞楼下殿下,走下。
6、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哀;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招致)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使……退却)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3.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1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
1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
16.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伶官传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其根本,推究
2、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本:推究
3.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5.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8.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祭十二郎文》
1、乃能衔哀致诚(怀着)(表达,动词)(诚意,名词)
2、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3、不省所怙(依靠,指依靠父亲)
4、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
5、请归取其孥(nú) (妻子儿女)
6、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
7、而不克蒙其泽矣(承受)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9、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10、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11、孤:
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12、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3、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吾与点也(赞成)
2、居则曰(平时,闲居在家)
3、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
4、比及三年(等到)
5、且知方也(正道、正理)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旅:客舍。
逆:迎。
旅:客。
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有以:有原因。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阳春:温暖的春天。
召:召唤,引申为吸引。
烟景:艳丽的景色。
4、春景艳丽,而且常有烟雾朦胧,故有此说。
5、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大地,大自然。
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
6、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群季:诸弟。
兄弟长幼之序,曰伯、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
《项脊轩志》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2、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3、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4、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5、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6、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7、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8、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很像)
10、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11、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12、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13、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14、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
15、始为篱,已为墙(为:做,动词已:后来、不久)
16、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17、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18、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